杜昊炎
(河南省商丘市中醫(yī)院 商丘 476000)
腎性貧血是慢性腎臟病血液透析患者常見的一種并發(fā)癥,據(jù)統(tǒng)計,約90%的慢性腎臟病血液透析患者可發(fā)生腎性貧血,腎性貧血不僅會促進腎臟疾病進展,還可能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風險[1]。因此,盡早采取規(guī)范、科學的干預措施糾正貧血尤為重要。羅沙司他是一種新型治療腎性貧血藥物,具有低氧誘導因子降解抑制作用,能夠調節(jié)鐵代謝,促進紅細胞生成素合成,改善貧血癥狀[2]。有研究指出,中藥治療腎性貧血具有顯著優(yōu)勢,能夠補充造血原料、促進造血因子生成、加快促紅素分泌、改善機體微炎癥狀態(tài),從而達到治療的作用[3]。本研究分析加味健脾益腎湯聯(lián)合羅沙司他治療血液透析腎性貧血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采用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方法,選取河南省商丘市中醫(yī)院2019 年1 月至2021 年12月收治的50 例血液透析腎性貧血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25 例,男、女分別17 例、8 例;血液透析時間5 個月至6 年,平均(3.17±1.13)年;年齡42~69 歲,平均(54.18±6.63)歲;體質量指數(shù) 18~27 kg/m2,平均 (23.76±2.03)kg/m2;血肌酐水平145.4~212.9 μmol/L,平均(181.42±19.61)μmol/L;血尿素氮水平11.2~15.3 mmol/L,平均(13.39±1.14)mmol/L。對照組 25 例,男、女分別 16 例、女 9例;血液透析時間 5 個月至 7 年,平均(3.24±1.20)年;年齡 40~71 歲,平均(53.72±6.85)歲;體質量指數(shù) 18~27 kg/m2,平均(23.53±1.96)kg/m2;血肌酐水平 142.6~216.3 μmol/L, 平 均 (183.52 ±20.41)μmol/L;血尿素氮水平11.0~15.6 mmol/L,平均(13.46±1.21)mmol/L。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均衡性良好(P>0.05)。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并批準(河南省商丘市中醫(yī)院倫理字202100180 號)。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西醫(yī)診斷標準符合《腎性貧血診斷與治療中國專家共識》[4]中腎性貧血相關診斷標準;(2)中醫(yī)診斷標準符合脾腎虧虛證辨證標準[5],主癥頭暈、心悸,面色、口唇、指甲蒼白,周身乏力、盜汗;次癥口渴思飲,手足心熱,大便干結;舌質淡舌尖紅,舌苔薄,脈象細數(shù)。(3)患者及家屬對研究內容知情,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4)規(guī)律血液透析時間不低于3 個月。排除標準:(1)合并急 /慢性感染;(2)存在活動性出血;(3)對試驗藥物過敏;(4)治療過程中自行增減藥量或間斷治療;(5)治療過程中接受輸血者;(6)合并精神行為異常,無法配合研究;(7)合并地中海貧血;(8)未經(jīng)許可采用其他藥物治療者;(9)合并惡性腫瘤或其他重癥疾病。
1.3 治療方法 兩組均給予規(guī)律血液透析治療,每次4 h,每周3 次。兩組連續(xù)治療3 個月。
1.3.1 對照組 在血液透析前或血液透析結束時口服羅沙司他膠囊(國藥準字H20180023),體質量≤60 kg 起始劑量100 mg/次,體質量>60 kg 起始劑量120 mg,每周服藥3 次,按照血紅蛋白水平復查情況調整用藥劑量,直至血紅蛋白水平為100~120 g/L。
1.3.2 觀察組 采用加味健脾益腎湯+羅沙司他治療。羅沙司他用法、用量同對照組。加味健脾益腎湯組方:黨參20 g,黃芪20 g,熟地黃20 g,當歸15 g,茯苓 15 g,杜仲 15 g,白術 15 g,續(xù)斷 15 g,丹參 10 g,菟絲子10 g,川芎10 g,燙水蛭3 g。加水濃煎至100 ml,每日 1 劑,早晚溫服。
1.4 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6]:顯效,與治療前相比,治療3 個月時的血紅蛋白水平增加≥20 g/L 或達到減少藥物劑量標準(在原有用藥基礎上減少20 mg 羅沙司他,血紅蛋白水平仍≥105 g/L);有效,與治療前相比,血紅蛋白水平增加10~19 g/L 或血紅蛋白水平≥100 g/L;無效,與治療前相比,血紅蛋白水平增加<10 g/L 或降低。總有效=顯效+有效。(2)貧血相關指標:采集兩組治療前、治療3 個月時空腹靜脈血3 ml,置于含有抗凝劑的試管中充分混勻待測,采用全自動血液細胞分析儀測定紅細胞計數(shù)、血紅蛋白水平、血細胞比容。(3)鐵代謝指標:取待測血液標本,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治療前與治療3 個月時血清鐵蛋白、轉鐵蛋白、轉鐵蛋白飽和度、總鐵結合力。(4)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包括疲勞、頭痛、腹瀉等。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等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行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 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貧血相關指標比較 兩組治療前紅細胞計數(shù)、血紅蛋白水平、血細胞比容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3 個月時觀察組紅細胞計數(shù)、血紅蛋白水平、血細胞比容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 2。
表2 兩組治療前、治療3 個月時貧血相關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前、治療3 個月時貧血相關指標比較()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血細胞比容(%)治療前 治療3 個月時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紅細胞計數(shù)(×1012/L)治療前 治療3 個月時血紅蛋白(g/L)治療前 治療3 個月時25 25 t P 1.84±0.39 1.78±0.42 0.523 0.603 3.32±0.48*2.68±0.53*4.475 0.000 70.84±8.34 71.42±7.68 0.256 0.799 103.28±12.46*92.76±10.62*3.213 0.002 19.93±3.62 20.36±3.81 0.409 0.684 39.52±5.13*31.76±4.68*5.588 0.000
2.3 兩組鐵代謝指標比較 兩組治療前鐵代謝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3個月時血清鐵蛋白、轉鐵蛋白、轉鐵蛋白飽和度、總鐵結合力水平高于比對照組高(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治療3 個月時鐵代謝指標比較()

表3 兩組治療前、治療3 個月時鐵代謝指標比較()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總鐵結合力(mmol/L)治療前 治療3 個月時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血清鐵蛋白(μg/L)治療前 治療3 個月時轉鐵蛋白(g/L)治療前 治療3 個月時轉鐵蛋白飽和度(%)治療前 治療3 個月時25 25 t P 118.52±16.37 119.86±17.24 0.282 0.779 285.36±22.75*246.39±24.18*5.869 0.000 1.71±0.36 1.78±0.40 0.650 0.519 3.02±0.58*2.38±0.45*4.359 0.000 19.11±3.07 18.93±3.16 0.204 0.839 36.93±5.12*32.19±4.28*3.551 0.001 33.82±6.28 32.79±5.83 0.601 0.551 48.92±5.72*43.06±6.14*3.492 0.001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例(%)]
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腎性貧血主要是由于腎功能受損,循環(huán)尿毒癥毒素堆積,減少促紅細胞生成素,影響紅細胞的代謝與生成,最終導致貧血發(fā)生[7]。羅沙司他屬低氧誘導因子-脯氨酰羥化酶抑制劑,在常氧情況下,能夠對脯氨酰羥化酶活性產生抑制作用,限制低氧誘導因子-1α 降解,并使其與低氧誘導因子-1β 形成穩(wěn)定的異二聚體,啟動下游基因表達,增加機體對鐵的吸收率及轉運率,促進紅細胞生成,改善貧血狀態(tài)[8~9]。
中醫(yī)學認為,腎性貧血屬“血證、髓勞”等范疇,患者脾腎虧虛,運化失利,無力化生氣血,血溢脈外,造成貧血[10]。脾腎虛損,氣血生化乏源為腎性貧血的主要病機,臨床治療應以補腎健脾、益氣補血為主要原則。加味健脾益腎湯方中黨參具有生津養(yǎng)血、益氣健脾之效;黃芪具有補腎健脾、益氣固表之功;熟地黃具有益精固腎、滋陰補血的作用;當歸可補血活血;茯苓、白術可補中焦之氣以生血;杜仲、續(xù)斷、菟絲子具有填精益髓、溫補腎氣之功效;丹參、川芎善于活血行氣[11~12];燙水蛭具有破血通經(jīng)的作用。諸藥合用可發(fā)揮補腎健脾、益氣補血的作用。臨床藥理研究表明,水蛭是目前發(fā)現(xiàn)抗凝作用最強的一味中藥,具有抗凝血、抑制血小板凝集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療各種心腦血管疾病,如腦梗死、冠心病、心絞痛等。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3 個月后,采用聯(lián)合治療方案的患者臨床療效更佳,且紅細胞計數(shù)、血紅蛋白水平、血細胞比容更高。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黨參中富含皂苷、微量生物堿等多種化學成分,具有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環(huán)、升高紅細胞、改善臟器血流的作用;丹參中的丹酚酸B 能夠經(jīng)多種途徑增加動脈血管生成,并促進血管舒張,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機體微循環(huán),發(fā)揮腎保護作用,維持促紅細胞生成素正常分泌;黃芪不僅能夠抑制炎癥介質分泌,還可對骨髓細胞產生刺激,促進腎臟分泌促紅素,加強造血功能,改善貧血癥狀;熟地黃中的熟地多糖不僅可增加促紅素分泌,還可對成熟紅細胞分化產生促進作用;當歸中的主要有效成分為當歸多糖,可誘導造血微環(huán)境中的成纖維細胞分泌造血生長因子,刺激人體造血干細胞與造血祖細胞分化、增殖,升高外周血紅細胞及血紅蛋白含量[13~14]。
鐵是紅細胞生成過程中重要原材料,而腎性貧血患者治療過程中抗酸劑、磷結合劑使用及食欲下降等多種因素均可能導致機體鐵穩(wěn)態(tài)失衡,影響小腸上皮細胞鐵吸收;此外,頻繁的血液透析治療、建立靜脈通道等操作也會增加鐵損耗,表現(xiàn)為鐵缺乏癥狀,加重貧血程度[15~16]。本研究觀察兩組鐵代謝指標,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3 個月時血清鐵蛋白、轉鐵蛋白、轉鐵蛋白飽和度、總鐵結合力比對照組高,表明聯(lián)合治療方案可改善患者鐵代謝指標。分析其原因,羅沙司他可提升促紅細胞生成素水平,促進紅細胞生成,增加總鐵結合力,降低循環(huán)鐵調素,提高鐵生物利用度,從而改善鐵代謝水平[17]。同時,加味健脾益腎湯中白術還具有補充造血原料、穩(wěn)定造血環(huán)境的作用;川芎可抑制腎小管上皮細胞凋亡,發(fā)揮腎保護作用,為促紅細胞生成素分泌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提高鐵利用率,進一步改善鐵代謝[18]。本研究中部分患者出現(xiàn)輕度疲勞、頭痛、腹瀉,均未對治療產生影響,且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可見加味健脾益腎湯與羅沙司他聯(lián)合治療的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血液透析腎性貧血患者采用加味健脾益腎湯與羅沙司他聯(lián)合治療,可改善貧血相關指標及鐵代謝指標,提高臨床療效,且安全性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