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玲
(河南省鄭州市婦幼保健院婦科 鄭州 450012)
子宮肌瘤是子宮平滑肌組織增生形成的良性腫瘤,是臨床婦科較為常見的良性腫瘤疾病。由于大部分患者在發生子宮肌瘤時無明顯癥狀,或僅表現出月經異常、陰道分泌物增多等非特異癥狀,病情早期難以引起患者的重視[1]。已有研究表明,子宮肌瘤可突入子宮腔,對受精卵著床造成阻礙從而影響生育,且肌瘤逐漸變大可導致宮腔變形、內膜供血不足,引發流產、胎兒生長受限等不良妊娠結局的發生,威脅母嬰健康及預后生活質量[2~3]。目前臨床多采用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進行治療,雖具有微創、恢復快等特點,但患者術后仍易受到疼痛、負性情緒等影響,不利于預后[4~5]。因此,采取積極的護理干預以減輕術后疼痛對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要意義。疼痛護理是臨床圍術期應用較多的綜合護理模式,可有效地緩解患者疼痛。心理彈性是心理及行為對外界變化的反應狀態,有學者認為心理彈性使患者即使在身患重病的情況下,仍能產生適應較好或發展順利的應對方式面對疾病[6]。本研究探討子宮肌瘤患者圍術期采用疼痛護理結合心理彈性訓練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醫院2019 年5 月至2020 年5 月收治的88 例子宮肌瘤圍術期患者的臨床資料,按照干預方式不同分為兩組。對照組43 例,年齡30~50 歲,平均(39.48±3.74)歲;肌瘤直徑2.6~3.5 cm,平均(2.88±0.21)cm;單發肌瘤 26 例,多發肌瘤17 例;肌瘤位置,肌壁間27 例,漿膜下8例,黏膜下8 例。研究組45 例,年齡30~51 歲,平均(40.17±2.69)歲;肌瘤直徑 2.4~3.6 cm,平均(2.91±0.30)cm;單發肌瘤 27 例,多發肌瘤 18 例;肌瘤位置,肌壁間31 例,漿膜下9 例,黏膜下5 例。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倫理字20220524003 號)。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符合子宮肌瘤診斷標準[7],且經超聲學檢查確診;均接受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且符合手術適應證;臨床資料完整。(2)排除標準:近期內接受過腹部、盆腔手術治療者;合并惡性腫瘤者;合并子宮內膜炎、宮頸炎等生殖系統或其他疾病者;嚴重臟器功能不全者;認知及精神功能障礙無法配合研究者。
1.3 干預方法
1.3.1 對照組 接受疼痛護理干預。患者在入院后由責任護士為其介紹醫院的環境,保證病房內的環境整潔、干凈。為患者及家屬介紹子宮肌瘤的疾病常識以及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相關事項。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提前預約手術時間并準備好手術需要的材料。手術前由于大部分患者會對手術產生焦慮、恐懼、抑郁等負性情緒,加之處在陌生的環境中,更易受到負性情緒的影響,責任護士應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逐一為患者解答問題,并叮囑患者家屬予以陪伴。手術前常規禁食12 h、禁水6 h,在手術當天責任護士應提前將手術室溫度設置成24~26℃,并積極配合手術醫師完成手術。術后回至病房后,責任護士定時評估疼痛程度,盡量選擇深呼吸、播放音樂等非藥物的方法緩解疼痛,同時可熱敷與按摩小腹,擴張局部毛細血管,降低疼痛程度。根據患者的恢復程度,鼓勵患者盡早下床活動并進行適當的鍛煉。
1.3.2 研究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心理彈性訓練干預。在患者入院后,選擇合理的時間與患者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可引導患者宣泄情緒并鼓勵患者主動表達自己消極情緒,由護理人員從不同角度講解積極可行的方法改善負性情緒。另外,責任護士需要與患者家屬保持溝通交流,并要求盡可能全程陪伴在患者身邊,使其感受到被關愛。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將自我護理、術后康復護理等方式分解為多個步驟并依次為患者進行具體講解。術前耐心為患者介紹手術室的環境、手術的方案流程、體位及注意事項等,可將以往成功的案例為患者例舉說明從而提高依從性。術中受到消毒、手術室環境、輸液等影響,會出現體溫降低的情況,可預先調節手術室環境溫度,采用棉被覆蓋非手術部位等措施。術后為患者指導飲食、康復鍛煉、鎮痛泵的使用等,并為患者及家屬說明居家護理的方式,鼓勵患者自行主動完成相關事項,從而加強術后自我管理能力與意識。對患者的心理彈性進行評估,通過主題游戲、個案分析、分享與討論的方式進行訓練,每次訓練都應包括“熱身、互動、凝聚、分享及結束”5 項環節的訓練,內容包含出現問題時的自我應對措施、構建良好的自我認知、培養正確的思維方式、提高交際水平、糾正不當行為等。在訓練結束后要求所有患者對訓練中遇到的問題進行總結,并在下次訓練中進行針對性訓練。訓練的時間為1 次/周,60 min/次。兩組均干預1 周。
1.4 觀察指標 (1)術后恢復情況。記錄兩組患者術后體溫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2)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術后30 min、1 h、6 h、24 h 疼痛程度,滿分 10 分,分值低則疼痛輕。(3) 心理狀態。采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估兩組干預前、干預1 周后心理狀態。HAMD 量表包括抑郁情緒、自殺、有罪感等24 個項目,其中14 個項目采用0~4 分評分法,10 個項目采用0~2 分評分法,得分越高則抑郁程度越嚴重。HAMA 量表包含焦慮心境、緊張、失眠、認知功能等14 個項目,采用0~4 級評分法,得分越高則焦慮程度越嚴重。(4)睡眠質量。采用匹茨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評估兩組干預前、干預1 周后睡眠質量。內容包含入睡時間、睡眠障礙、催眠藥物、日間功能7 項,總分21 分,得分越低則表示睡眠質量越好。(5)生活質量。采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I-74)于干預前、干預1 周后評估。每項分值0~100 分,得分越高生活質量越好。(6)并發癥發生情況。統計兩組尿潴留、盆腔粘連、胃腸出血等并發癥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軟件處理數據。VAS、HAMA、HAMD、PSQI 及 GQOLI-74 評分等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對比 研究組體溫恢復時間、排氣時間及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對比(d,)

表1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對比(d,)
組別 n 體溫恢復時間 排氣時間 住院時間對照組研究組43 45 t P 0.90±0.36 0.36±0.42 6.462 0.000 2.08±0.27 1.24±0.31 13.529 0.000 6.55±1.46 4.23±1.08 8.444 0.000
2.2 兩組干預前后心理狀態與睡眠質量評分對比兩組干預后HAMA、HAMD 及PSQI 評分較干預前降低,且研究組HAMA、HAMD 及PSQI 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 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心理狀態與睡眠質量評分對比(分,)

表2 兩組干預前后心理狀態與睡眠質量評分對比(分,)
注:與本組干預前相比,*P<0.05。
PSQI干預前 干預1 周后對照組研究組組別 n HAMA干預前 干預1 周后HAMD干預前 干預1 周后43 45 t P 25.30±3.62 24.98±3.49 0.422 0.674 9.47±1.13*7.64±1.40*6.729 0.000 26.13±3.95 26.47±3.70 0.417 0.678 8.36±1.30*6.53±1.12*7.061 0.000 14.49±4.49 13.82±4.37 0.709 0.480 9.17±2.84*6.72±2.23*4.512 0.000
2.3 兩組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兩組干預后軀體、社會、心理功能及物質生活狀態評分較干預前提高,且研究組軀體、社會、心理功能及物質生活狀態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GQOLI-74 評分對比(分,)

表3 兩組干預前后GQOLI-74 評分對比(分,)
注:與本組干預前相比,*P<0.05。
物質生活狀態干預前 干預1 周后對照組研究組組別 n 軀體功能干預前 干預1 周后社會功能干預前 干預1 周后心理功能干預前 干預1 周后43 45 t P 43.56±5.31 42.47±5.23 0.970 0.335 62.17±7.63*72.54±8.62*5.965 0.000 41.35±5.08 39.72±4.36 1.618 0.109 65.91±7.63*75.75±8.83*5.582 0.000 35.72±4.05 36.86±4.35 1.271 0.207 60.26±6.85*68.42±7.63*5.271 0.000 66.47±7.91 65.24±7.58 0.745 0.458 74.34±8.26*78.85±8.64*2.501 0.014
2.4 兩組疼痛評分對比 研究組術后30 min、1 h、6 h、24 h 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 4。
表4 兩組術后不同時間段疼痛評分對比(分,)

表4 兩組術后不同時間段疼痛評分對比(分,)
組別 n 術后30 min 術后1 h 術后6 h 術后24 h對照組研究組43 45 t P 3.42±0.58 2.36±0.37 10.169 0.000 2.91±0.36 2.17±0.26 11.011 0.000 2.21±0.25 1.64±0.30 9.659 0.000 1.48±0.32 1.21±0.26 4.353 0.000
2.5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8.89%,低于對照組的25.58%(P<0.05)。見表5。

表5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例(%)]
子宮肌瘤的發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確,多認為與雌激素水平、遺傳易感性及干細胞功能失調等密切相關[8]。子宮肌瘤的發病率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呈上升趨勢,不僅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還提高了早產、難產等不良妊娠結局的發生率。隨著腹腔鏡技術的廣泛應用,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成為治療子宮肌瘤的重要術式。但由于剔除術會導致部分患者失去生育功能且部分患者伴有卵巢功能衰竭,患者在圍術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抑郁、焦慮等負性情緒,影響預后恢復[9~10]。因此,尋找一種科學、合理的護理模式對圍術期患者尤為重要。
疼痛護理是以控制患者疼痛為基礎,根據患者不同疼痛程度制定護理流程,最終達到改善或徹底消除疼痛的護理方式[11]。心理彈性訓練是近年來臨床結合心理學提出的一種新型干預模式,認為人在面對疾病、受到創傷后會在短期內出現抑郁、緊張及創傷后應激障礙等精神病理性的心理變化,通常需要幾個月甚至幾年才可恢復至正常水平,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而通過心理彈性訓練可有效改善不良情緒,從而有利于疾病的治療[12~13]。在子宮肌瘤剔除術后患者多會由于剔除子宮肌瘤缺血、缺氧、水腫導致子宮組織鉀離子、氫離子等外流,刺激痛覺感受器而出現下腹部持續性疼痛的癥狀[14]。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術后 30 min、1 h、6 h、24 h VAS 評分均較對照組低,且體溫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時間及住院時間也短于對照組。提示疼痛護理結合心理彈性訓練可降低術后疼痛程度,促進恢復。分析原因可能是疼痛護理不局限于單純對患者的疼痛進行緩解或消除,還對患者的作息、飲食、精神狀態等方面進行改善,提高圍術期患者的舒適程度,從而加快神經功能等恢復,縮短了恢復時間。而心理彈性訓練則根據患者的不同需求制定相應的訓練方式,在緩解患者不良情緒后更利于護理的開展,從而提高了疼痛護理的效率。研究組干預后HAMA、HAMD、PSQI 評分低于對照組,GQOLI-74 評分高于對照組,提示聯合護理模式可有效改善子宮肌瘤圍術期患者的心理狀態,提高睡眠及生活質量。這可能是因為疼痛護理在術前預先做好準備措施,減少環境及心理情緒的影響并全程予以陪伴;在術后采用非藥物形式緩解疼痛并予以按摩、熱敷,可縮短患者的恢復時間,增加護患之間的信任,保證睡眠質量,從而改善預后心理狀態并提高生活質量。通過心理彈性訓練可挖掘并激發患者的潛能,增加患者理性認知的同時可結合應激情景進行合理評價,對自我正確的分析與評價可提高情緒控制能力,減少疾病帶來的消極影響,從而改善心理狀態,提高預后生活質量。楊恩女等[15]研究發現,心理彈性訓練可提高卵巢惡性腫瘤患者的心理彈性,減輕心理負擔,改善預后及生活質量,這與本研究結果近似。本研究結果還顯示,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提示疼痛護理結合心理彈性訓練可降低并發癥發生率。究其原因,可能是心理彈性訓練提高了患者治療配合度,因此可以減少各種并發癥的發生。綜上所述,疼痛護理結合心理彈性訓練可降低子宮肌瘤患者術后疼痛程度,改善患者心理狀態,并提高睡眠及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