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蕓娜 孫玉敏 馮娟
(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消化內科 福建廈門 361004)
克羅恩病是一種緩解與復發交替進行的慢性胃腸道非特異性肉芽腫性疾病,好發于人體末端回腸及鄰近結腸,臨床對于該疾病誘因仍未完全明確[1]。克羅恩病常隱匿性發病,常見癥狀有腹瀉、腹痛、體質量減輕等,與普通消化道癥狀無異,但該病可能造成胃腸瘺管或腸梗阻,甚至誘發消化道出血以及腹腔膿腫,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生活[2]。目前,雖然采用藥物或手術治療效果好,但仍易復發。因此部分患者對于該病治療喪失信心,導致后期恢復困難加重。對此,更應加強對患者心理的干預,以幫助患者恢復正常生活。創傷治療(THRIVE)模型由國外團隊研發,其理論建立是基于創傷后心理壓力應對練習以及積極心理學的研究,通過引導患者自我評估到自信成長,采用逐步原則為患者心理健康恢復提供可行辦法[3]。本研究探討以THRIVE 模型為基礎的護理干預對克羅恩病患者負性情緒、創傷后成長及依從性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對象為2020 年1 月至2022年6 月在醫院確診為克羅恩病的100 例患者。本研究經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 [xmzsyyky 倫審第(2022-211)]批準予以實施,參與研究者家屬或其監護人均知情同意。納入標準:(1)經實驗室生化指標檢查以及患者臨床表現確診為克羅恩病患者[4];(2)18~80 歲。排除標準:(1)有無法控制的心力衰竭以及其他臟器功能受損;(2)有精神疾病史,認知功能不全,不能配合研究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100例患者分為觀察組50 例和對照組50 例。兩組患者年齡、病程、體質量指數以及性別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
(例)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年齡(歲)病程(年)體質量指數(kg/m2)男 女(例)50 50 35.21±3.45 34.45±4.59 7.82±1.64 8.02±1.56 22.47±1.25 21.97±2.14 26(52.00)29(58.00)24(48.00)21(42.00)
1.2 護理方法 兩組干預時間為1 個月。
1.2.1 對照組 采用一般護理干預。(1)飲食方面:忌食辛辣刺激、生冷硬食品,如火鍋、冰水、堅果等;食物脂肪含量不宜過多,少食多餐,保證營養均衡,注意補充適當無機鹽,維持電解質平衡。(2)生活方式:每天睡眠保證8 h 以上。適當散步,活動鍛煉,可進行太極拳這類柔和的鍛煉形式。
1.2.2 觀察組 采用以THRIVE 模型為基礎的護理干預。(1)準備階段:由消化科主任醫師、護士長各1 名、護士3 名、心理咨詢師與營養師各1 名組建專業干預小組,通過查閱THRIVE 模型相關文獻,制定以THRIVE 模型為基礎的相關干預方案,初稿得出后請主任醫師審核并根據患者病情進行調整,組內進行討論后,確定最終護理干預方案。(2)實施干預計劃:第一階段,周一至周五固定時間,在治療室內進行醫患面對面訪談,醫生講解疾病起因、預后以及目前臨床治療水平,獲得患者信任感,為患者建立疾病恢復的信心。同時,鼓勵患者表達自己的思想,對患者的精神狀況和認知行為進行評價,醫生在整個過程中都要對患者的提問及不解做出積極的反應和回答。第二階段,依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營養師與患者雙方探討可實行的成長計劃,如:接受疾病帶來的不良影響,同時自己克制飲食,避免食用油膩、酒類、含麥麩以及易產氣食物。腸管狹窄的患者應避免進食高纖維的食物,如粗糧、堅果、蔬菜等,以免造成腸道堵塞,以致于加重腸道梗阻。引導患者對過去告別,學習重新認識生活,并對生活困境作出積極反應。告知患者適量的體育鍛煉和健康的起居習慣對緩延病癥加重有積極的作用。患者可進行散步、太極、八段錦等慢動作運動,低強度運動能減低疾病活動度,每次進行30 min,每周進行5 次。第三階段,心理師引導患者進行冥想訓練、深呼吸放松、記錄每日心情變化、提倡患者自評自身的積極變化,引導患者保持樂觀生活態度。對患者保持每日8 h 充足睡眠以及戒除煙酒等生活習慣予以肯定。護士注意觀察干預措施對患者情緒和行為產生的影響,并及時反饋。患者出院后進行電話或微信隨訪,動態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和行為改變情況,并督促患者將成長付諸于行動。
1.3 觀察指標 (1)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負性情緒變化比較。于患者入院干預前以及干預后,采用廣泛性焦慮障礙量表(GAD-7)[5]、抑郁癥篩查量表(PHQ-9)[6]測量患者心理狀況,GAD-7 評分表≥5 分視為輕度焦慮,≥10 分視為中度焦慮,≥15 分視為重度焦慮,總分21 分;PHQ-9 評分表≥5 分視為輕度抑郁,≥10 分視為中度抑郁,≥20 分視為重度抑郁,總分為27 分。分數低表明患者負面情緒少。(2)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創傷后成長變化比較。于患者入院干預前以及干預后,采用改良后創傷后成長量表(C-PTGI)[7]進行評估,包括5 個內容:人生感悟、個人力量、新的可能性、與他人關系以及自我轉變。該表共有20 項條目,將“完全無改變”到“很大改變”對應分數為0~5 分,量表總分為100 分,最終測定分數越高表示患者創傷后成長水平越高。(3)兩組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變化比較。于患者入院干預前以及干預后,采用炎癥性腸炎患者專用生活質量問卷(IBDQ)[8]進行評估,包括4 個內容:腸道功能、情感功能、全身癥狀以及社會功能。該表共有32 項條目,各條目評分范圍為1~7 分,總分為224 分。測定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質量越高。(4)兩組干預前后用藥依從性變化比較。采用藥物依從性量表(MMAS-8)進行評價[9],包括8 個評分范疇,<6 分表示依從性較差,6~7 分表示依從性中等,8 分表示依從性高。分數高表明患者依從性變化越好。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1.0 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表示,組間相比則使用卡方檢驗分析;計量數據則采取正態和方差齊性檢驗法滿足計算要求,并且用()表示,組間對比使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變化比較 干預前,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干預后,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變化比較(分,)

表2 兩組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變化比較(分,)
注:與同組干預前相比,*P<0.05。
社會功能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腸道功能干預前 干預后情感功能干預前 干預后全身癥狀干預前 干預后50 50 t P 23.88±4.25 23.82±4.30 0.070 0.944 40.98±5.45*36.22±2.10*5.763 0.000 24.55±4.70 24.52±4.72 0.032 0.975 38.50±4.10*35.45±4.80*3.416 0.001 23.64±4.18 23.59±4.16 0.060 0.952 38.90±5.40*30.45±4.20*8.734 0.000 23.59±4.08 23.58±4.10 0.012 0.990 38.65±1.20*36.24±1.00*10.910 0.000
2.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創傷后成長變化比較 干預前,兩組創傷后成長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干預后,觀察組創傷后成長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創傷后成長變化比較(分,)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創傷后成長變化比較(分,)
注:與同組干預前相比,*P<0.05。
新的可能性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人生感悟干預前 干預后個人力量干預前 干預后自我轉變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對照組t P 18.00±1.40*16.45±1.20*5.944 0.000組別 n 與他人關系干預前 干預后50 50 10.88±1.25 10.82±1.30 0.235 0.815 17.98±1.45*16.22±2.10*4.877 0.000 8.55±1.70 8.52±1.72 0.088 0.930 16.50±1.10*13.45±1.80*10.224 0.000 13.64±1.18 13.59±1.16 0.214 0.931 50 50 t P 10.59±1.08 10.58±1.10 0.046 0.964 18.65±1.20*16.24±1.00*10.910 0.000 11.14±1.14 10.77±1.18 1.595 0.114 17.47±1.14*14.78±1.78*8.999 0.000
2.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負性情緒變化比較 干預前,兩組GAD-7、PHQ-9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 GAD-7、PHQ-9 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負性情緒變化比較(分,)

表4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負性情緒變化比較(分,)
注:與同組干預前相比,*P<0.05。
PHQ-9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GAD-7干預前 干預后50 50 t P 16.24±2.10 16.23±2.00 0.024 0.981 8.25±1.02*12.25±2.00*12.598 0.000 18.21±1.38 18.00±1.36 0.766 0.445 9.24±1.68*13.45±4.00*6.862 0.000
2.4 兩組干預前后用藥依從性變化比較 干預前,兩組用藥依從性變化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干預后,觀察組MMAS-8 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兩組干預前后用藥依從性變化比較(分,)

表5 兩組干預前后用藥依從性變化比較(分,)
注:與同組干預前相比,*P<0.05。
組別 n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對照組50 50 t P 4.24±0.73 4.13±0.65 0.796 0.428 6.89±0.51*6.25±0.43*6.784 0.000
研究表明,克羅恩病主要發生于20~30 歲的年輕患者,60~80 歲的老年病例數也在逐年上升[9]。由于疾病部分癥狀與普通消化道癥狀無異,而未能引起患者重視,而導致后期患者發生嚴重腸梗阻或腹腔內瘺,耽誤患者病情同時加重醫療負擔。因此,重視患者的心理狀況是改善病情癥狀的關鍵因素。目前認為,對患者給予合理干預,可起到改善負性情緒的作用[10]。基于THRIVE 模型的護理干預是創傷后心理壓力應對練習與積極心理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可促進個體內心成長及心理自愈[11]。本研究對克羅恩病患者給予基于THRIVE 模型的護理干預,可起到緩解焦慮、抑郁情緒的作用,其原因在于,本研究在進行干預時,由心理治療師引導患者進行冥想訓練等放松訓練,幫助患者自評自身積極變化,使其能保持樂觀的生活態度,動態了解患者心理狀態,讓心理師可實時改良心理干預措施,并由醫生講解疾病起因、預后以及目前臨床治療水平,每日固定時間為患者進行疾病疑問解答,幫助患者重建疾病恢復信心,進而可緩解焦慮、抑郁情緒。
在經歷創傷后,勇敢地面對與接受,并重新設定新的人生目標,可使創傷成為心靈成長、改善自我意識以及提升個體與他人和社會關系的契機,即創傷后成長水平對于疾病后期康復至關重要[12]。本研究發現,對患者給予基于THRIVE 模型的護理干預,可起到提高創傷后成長水平的作用,這主要是因為本研究中醫師鼓勵患者表達內心想法,引導患者對過去告別,學習重新感知新生活,并積極應對生活困境。心理師引導患者進行冥想訓練、深呼吸放松、記錄每日心情變化,使患者保持積極樂觀生活態度,并對于患者保持健康生活習慣及時予以肯定,進而或可提高患者創傷后成長水平。謝明珠等[13]研究指出,患兒創傷后成長是影響其治療依從性的重要因素。本研究發現,基于THRIVE 模型的護理干預可提高克羅恩病患者治療依從性,這或與該干預模式可改善患者負性情緒,并能提高患者創傷后成長水平有關,同時,在THRIVE 模型的護理干預下,護士每日按時給藥,悉心宣教疾病知識,使患者減少對疾病的恐懼,干預期間患者對自我疾病關注程度格外重視,可積極配合醫生治療,因此用藥依從性也得到提升。另外,本研究經進一步研究發現,該護理干預方法可改善患者生活質量,這主要是因為基于THRIVE 模型的護理干預下,全程采用正向理念指導患者,積極調動患者從負性情緒轉向積極情緒。醫生每日固定時間為患者進行疾病疑問解答,幫助患者重建疾病恢復信心,故可使患者負性情緒以及創傷后成長均有所改善。另外,營養師與患者共同制定營養計劃,對患者飲食以及生活習慣起到干預作用,患者減少由飲食不當而導致疾病加重的可能性,指導患者培養健康生活作息,滿足每日8 h 睡眠時間,同時進行力所能及鍛煉,將減低疾病活動度,并有助于提高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對克羅恩病患者采用基于THRIVE模型的護理干預可有效降低患者負性情緒,并能提高創傷后成長水平及治療依從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