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懷芳
目前行業危機背景下如何尋找旅游業發展新契機,王禹蘇提出需要利用好博物館資源,開展好研學相關實踐活動,并提出疫情常態化下研學產品應回歸國情、省情、市情教育,充分利用區域資源優勢開發具有地域特色的研學旅行精品課程;馬波則認為應該強化“+旅游”導向,認為當前形勢下“+旅游”模式比“旅游+”模式更加實際和有效;陳巖英、謝朝武提出融合“+旅游”與“旅游+”,推動文旅融合的深度發展,才能實現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阮春暉認為文化傳承需立足于當代中國的新實踐、新特點,把握好傳承創新的基本方向和內在要求,同時要看到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的發展性因素;關于文化傳承的意義,施濟光以中國明清木結構文化為例,認為地方優秀傳統文化構成了地域特色文化象征,強化了地域性美學特征;譚貴雪認為優秀傳統文化對于當今社會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分析了傳統歷史文化涉及的各類資源并進行了分類和整理,希望能將這些傳統歷史文化資源與新時期社會發展需要相結合,使之重新煥發新的生機。
通過全網資料查閱,關于陜西地域文化研究文獻較少,主要為陜西地域文化的特點及在產業集群中的應用。燕耀探討挖掘陜西豐富的歷史、革命、傳統文化以及非物質文化等資源,并利用專業特色優勢盤活這些獨特遺產,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科學技術的碰撞與交叉融合,從而拓寬陜西文化的推廣渠道與傳承手段,助力陜西文化強省的建設進程;張健從地形特點、歷史政治變遷、關中方言和鄉土風情等系列區域環境要素分析了陜西秦腔戲曲文化的地域特征。
目前旅游業發展受到重創,如何尋找旅游發展的新思路,成了目前業內研究的熱點和難點問題[1]。在國際旅游幾乎停滯、國內旅游受到重創的情況下,原有旅游產業發展的“旅游+”理念,需要結合目前的防控形勢和要求進行適時的調整,學者們如謝超武、陳巖英、馬波等人都提出將“+旅游”的概念引入,以適應旅游產業發展的新要求,其中,研學旅游市場就是在“教育+旅游”的理念下產生的,在當前形勢下,充分挖掘“省情、市情”,體現陜西獨特的地域文化,通過發展研學旅游,使優秀傳統文化為研學旅游產品進行文化賦能,為旅游業恢復發展注入新動力。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青年一代,更擔當著傳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樹立民族文化自信的職責和使命。通過研學產品的開發,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產品設計,既可以通過產品宣傳推廣普及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同時也對研學旅行相關從業人員進行了文化傳承教育,更重要的是,通過研學產品的廣泛推廣,讓更多的青少年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產生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最終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2]。
研學產品的核心環節即為研學課程的研發,目前,各研學旅游企業受到重創,在行業幾乎停擺形勢下,如何深入開展區域調研,充分發揮地域優勢,開發出獨具特色的研學課程,成為研學機構積蓄力量,以備未來的重要研究項目[3],論文從陜西文化大省的特點入手,分析陜西地域文化的特點,結合研學產品的教育意義,提出傳承發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思路[4],為研學企業設計開發研學課程提供借鑒。
1.陜西歷史文化融入研學產品設計
(1)周禮

表1 陜西地域文化核心文化元素
陜西作為周朝重要發源地,其都城為豐京和鎬京,并稱“豐鎬”,位于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周朝以禮治天下,《禮記·明堂位》記載:周朝初年,“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踐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諸侯朝于明堂,制禮作樂,頒度量,而天下大服”;《禮記·大學》有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彰顯了周朝禮樂文化的盛行,也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
禮本來是祭祀的儀式,后來演變成人們的行為準則和治國理政的典章制度等。如何將周禮以批判繼承的態度與當代社會發展相結合,體現不同行業、企業、崗位發展的新時代要求,從陜西地域周禮文化結合新時代中華傳統美德——“禮儀”教育,從周禮出發,開展傳統國學禮儀文化教育,增強文化歸屬感,通過以周禮案例及典籍為出發點的禮儀文化氛圍營造,開展禮儀文化活動、學習禮儀典范、優化研學課程中禮儀教育內容、構建禮儀教育式研學產品。
(2)秦制
陜西簡稱“秦”,是秦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秦王朝,定都陜西咸陽,秦兵馬俑的發現更是使秦文化被世界所認知。秦國以商鞅變法勵精圖治統一六國,統一之后,建立了一整套中央集權管理體制,一定程度上維護了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嚴苛系統的秦制并沒有因為秦朝滅亡而退出歷史舞臺,西漢建立后,承襲秦制,漢武帝之前基本都沿襲秦制。
秦制體現的是秦人勵精圖治、變法革新、勇于突破和以法治國的治國理念,如何通過秦人“變法革新、以法治國”的案例凝練,通過“秦人講秦制故事”等形式,將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思想貫串研學課程之中,引導學生學習法治思想、養成法治思維,自覺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從而有效提升法治素養。
通過秦制“獎勵軍功”制度案例引入,結合研學基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設計研學課程,使研學學生了解秦兵馬俑體現的秦軍軍制,結合當代中國強軍、強國的愛國情懷,激發學生的強國心、報國志,樹立“強國必須強軍、軍強才能國安”的愛國情懷。
(3)漢風
西漢初年,劉邦定都長安,意即“長治久安”。漢朝是中國歷史上繼短暫秦朝之后出現的強盛朝代,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漢文化。陜西漢風文化是在漢代政治、軍事強大國威影響下,所形成的影響深遠的獨特文化形式,如:漢字、漢語、漢服等。通過漢文化與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融入和結合,設計研學產品讓學生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
漢風文化,除了獨特的漢文化,還包括漢代“開拓創新、對外交流”的民族精神。西漢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通絲綢之路,其起點就在今陜西西安。西漢時期由張騫首次打通的絲路,被稱為“鑿空之旅”,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絲綢之路見證了中華文明的傳承與創新,承載了中國人與世界交流的智慧與情操,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一帶一路”建設要求,將開拓創新的絲路精神滲透研學課程設計,實現從文化交流到文化交融的質變,給絲路文化賦予新的時代意義,通過中西專業領域的融合學習,體現各類文化的互學互鑒、和諧共生。
(4)唐韻
唐朝建都長安287年,當時的長安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際化大都市,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望,各國稱中國人為唐人。唐長安成為世界級的“夢想之都”,唐朝國力強盛,人民安居樂業,文化影響力強,秉承文化交流、海納百川的態度,延續絲路精神,廣泛進行交流學習,為后人留下了一大批技術先進,工藝精湛的唐代瑰寶。如陜西歷史博物館鎮館之寶獸首瑪瑙杯及國寶文物鴛鴦蓮瓣紋金碗、葡萄花鳥紋銀香囊等,都是唐朝精湛工藝的見證。設計研學產品將唐朝工匠對工藝的精益求精精神融合到當代工匠精神的學習和傳承中,充分體現工匠精神“道技合一、追求卓越”的本質,通過研學基地陜西歷史博物館中經典國寶的了解與認知,認識唐人對卓越品質的追求,激勵學生爭做“德技并修、追求卓越”的大國工匠。
2.陜西紅色文化融入研學產品設計
(1)陜北革命搖籃
陜北延安是中國革命圣地,有著“中國革命博物館城”的美譽,共有革命遺址445處,是最具革命傳統和革命歷史的城市之一。延安革命紀念館、棗園舊址、楊家嶺舊址、王家坪舊址、鳳凰山舊址、清涼山舊址等,都是陜北革命圣地紅色文化的典型代表,是陜西紅色文化的精髓和核心所在。
(2)渭北革命根據地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習仲勛同志作為主要創建者和領導人之一,在中共陜西省委的領導下,由三原縣黨組織和渭北黨組織在西北地區創建了第一塊革命根據地,即渭北革命根據地,渭北革命根據地是陜西紅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3)陜南川陜革命根據地
川陜革命根據地是自陜入川后在川陜邊黨組織和川東游擊隊配合下創建的,被毛澤東同志稱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第二疆域”,是陜西紅色文化在陜南區域的集中體現。
陜西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人民群眾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過程中創造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產物。陜西作為中國革命的搖籃,其紅色文化具有革命完整性、地域文化性和事件鮮明性的特點。將陜西紅色文化凝練出的“延安精神”融入研學產品設計,通過實地感知、精神宣講、媒體推介以及紅色文化文創設計等方式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激發學生對陜西紅色文化的認知與傳承。
3.商旅文化融合研學產品設計
秦商。秦商作為陜西商旅文化的代表,歷史上曾與“晉商”“徽商”并稱中國三大“商幫”,并位列三幫之首。而現今中國十大商幫為浙商、臺商、港商、粵商等,其中沒有秦商。秦商的沒落,反映出陜西經濟發展落后于其他省份,同時我們也認識到仍有很大提升空間。“秦商” 精神可以概括為:與時俱進、銳意創新的進取精神;目光遠大、永不服輸的拼搏精神等。結合陜西秦商文化代表研學基地,吳家大院、周家大院以及唐家大院的歷史淵源,在研學課程中滲透講解陜西秦商文化和傳承秦商精神,激發學生服務地方經濟,助力鄉村振興,結合自身優勢和家鄉物產及區位特點,將創新創業與秦商文化相結合,將秦商文化融入創業企業文化,實現技能報國、反哺家鄉。
陜西是文化大省,如何做好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是業內主要關注的熱點之一,從陜西歷史文化、紅色文化和商旅文化入手,探索陜西研學旅游產品設計的新思路[5],實現了優秀傳統文化具體、直觀的傳承與發展。結合陜西地域文化代表研學基地,直觀物化優秀傳統文化相關元素,創新研學產品開發,在文化賦能研學產品的同時,體現“教育+旅游”理念,通過研學產品設計堅定了研學學生的文化自信,實現了實踐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