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一







“讀懂上海,不妨從民營美術館開始。”
上海無疑是全國民營美術館的發展重鎮,尤其是徐匯濱江打造的西岸藝術走廊,龍美術館、余德耀美術館、昊美術館、明珠美術館、油罐藝術中心等一眾民營美術館林立,它們正逐漸形成一張網,緊緊扣住上海藝術的脈絡,推動上海以及全國藝術的發展。
寶龍美術館也是滬上美術館格局中的一員大將。從個人收藏到企業收藏,從企業收藏到美術館收藏,自2017年開館以來,寶龍每次亮相總能帶來驚喜。不過對于一個美術館而言,年僅4歲的寶龍還很年輕,但背后有整個寶龍文化產業作為后盾,它無疑又是處于金字塔塔尖的。
近期,上海寶龍美術館推出建館以來最大規模收藏展“現代的脈動:寶龍藝術大展”,六大線索梳理收藏譜系,從齊白石到KAWS,國內外百余位藝術家同臺……趁此良機,本刊也專訪了剛到任不久的上海寶龍美術館執行館長王曉松,作為新館長,同時兼具策展人、評論家身份的他或許對寶龍有另一種新視角和解讀。
Q:4年來支撐寶龍強勢發展的是什么?
A:館藏是美術館的王牌
在王曉松看來,“寶龍最重要的是有豐富的館藏,沒有收藏的美術館只能是個展覽館,此次作為寶龍美術館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收藏展,展出也僅是寶龍收藏的一部分”。
本次收藏展從內容鴻富的館藏中遴選出國內外藝術家逾150件作品,從齊白石于1931年前后創作的《咫尺天涯——山水冊》,到2020年KAWS創作的《峰回路轉》,其間跨度近百年,當中包括黃賓虹、潘天壽、張大千、李可染、吳冠中等中國近現代藝術大家;蔡國強、周春芽、薛松、黃宇興等中國當代藝術的中堅力量;偉恩·第伯、草間彌生、大衛·霍克尼、安塞姆·基弗、喬治·康多等活躍在國際藝術前沿的藝術家。
很難想象在同一場藝術展中看到齊白石的同時,還能看到KAWS,但是寶龍美術館做到了。
“中國近現代美術作品收藏是寶龍美術館的重要學術支點”。王曉松說。
據悉,上海寶龍美術館建立的收藏系統從19世紀中期綿延至今,這一軌跡與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相吻合。本次展覽所題“現代的脈動”意為揭示寶龍美術館收藏的歷史價值和譜系——近百年的歷程中藝術沒有缺席。此次展覽既是檢閱寶龍收藏的行動,又是回看歷史的動作。
總策展人張子康在策展文中寫道:“本次展覽從六大線索回溯寶龍美術館的收藏譜系,不難發現其總體特征,其本土行動和全球視野使寶龍美術館成為中國現代民營美術館的一個樣本,收藏是對于藝術和歷史的致敬,更是飽含美術館對于文明的敬畏,尤其也體現出美術館對于文化的責任感,使命感,以及文化野心。”
美術館館內常設書藏樓珍藏展,這是私人美術館中不多見的舉措。“書藏樓”是寶龍集團董事局主席、寶龍美術館創辦人許健康先生為紀念其父許書藏老先生而命名的齋號,也是其家族藝術收藏之所。寶龍美術館的建立讓“書藏樓”超越了家族收藏的意義,變成了從私人收藏進入到公眾傳播領域并發揮出更大的社會美育功能的家國情懷。
“在中國一般只有博物館才會有常設陳列展,絕大部分美術館是沒有的。常設展是寶龍的重要基礎。換個層面看,常設展是歷史整理和文化收集的展示,寶龍美術館的持續收藏在不斷充實館藏的同時,也通過收藏視野從傳統中國到當今世界的擴展展現出一種全球眼光。”王曉松分享道。
Q:如何做好一個民營美術館?
A:寶龍逐步形成藝術產業鏈版圖
每每論及民營美術館,我們都不免老生常談到其生存問題——缺錢幾乎是所有民營美術館面臨的共同問題,因此美術館如何擁有更好的持續發展模式顯得尤為重要。
相較于以藏家為主導的私人美術館,由企業建立的民營美術館具有更強有力的支持,但也絕對不是純資本力量的“比拼”。寶龍美術館的運營資金主要來源于其門票收入和政府補助收入,捐贈收入和提供服務收入則作為美術館運營的資金補充。
其實在大多數民營美術館還在為藝術與商業之間如何轉化成良性運轉模式而大傷腦筋的時候,寶龍美術館的出現則是證明:寶龍的頂層設計已經為藝術布局了一條呈放射性的產業鏈,除了自身要造血,還要對其他兄弟產業鏈產生一種共生的關系。
自2011年起,寶龍集團關注并加速投身文化藝術領域,逐漸建立起寶龍美術館、書藏樓、寶龍畫院、寶龍藝術中心、言午畫廊等文化藝術機構,形成了包括公益文化事業、收藏與藝術品創作、藝術品經營與拍賣在內的立體全方位文化產業鏈,并將文化藝術產業納入寶龍集團的戰略產業,與地產、商業、酒店、工業信息業一起作為集團的五大支柱產業進行發展。此時的寶龍,不再僅是單純的個人收藏和企業收藏,而是成為一個全方位、產業鏈健全的文化企業。
那么在當下語境,如何做好一個民營美術館?
在王曉松看來,“第一是創辦人要有持續的文化熱情;第二,不僅要有硬件和資金的投入,還需要有見識的美術館人、必備的藏品、專業的策展團隊、具有前瞻意識的藝術研究者等;第三,希望社會與政策上能有更多的傾斜——不管是公立還是民營美術館,都是服務社會的平臺,應該大家一起出力,一起變得更好”。
Q:建館4年后如何再跨越?
A:不忘初心,做老百姓喜愛的美術館
寫到這,不由得想起2017年11月18日在參加寶龍美術館開館新聞發布會上,寶龍美術館創辦人許健康先生的一席話:“建立寶龍美術館,一方面是發展、弘揚藝術產業,更重要的是回饋社會,讓更多人欣賞到藝術,對美、對中華民族文化精髓產生感覺和熱愛,完善自我。我們是從商業地產開始的,我最怕就是場館里沒有人氣,所以我希望美術館能做成老百姓喜歡的地方,它不是高高在上的場所。希望能通過美術館來傳播民族文化和歷史積淀的精神文明,讓藝術家們對社會、對現實起正能量作用,讓老百姓走進藝術、喜愛藝術,提高審美水平,讓老百姓更多地參與到文化、藝術中來。”
“弘揚傳統文化精髓、推動當代藝術發展”“做老百姓喜愛的美術館”是許健康先生提出的創立宗旨,也是寶龍美術館開館四年來始終踐行的初心和準繩。
“個人收藏只能服務于個人,我們既然是做美術館收藏,就要拿出來與社會大眾分享,這是許先生一直堅持的辦館理念。美術館運營到了第四年,我們的分享也不再只是拿出某件作品展示,或者讓大家去看某一幅畫,我們想跟大家共享的是一種審美意識、現代精神,更深度地與公眾發生關系,這是我們日常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審美意識和精神意識的提高會促進文化的創造力,最終提高整個社會的創造力。未來我們也會整合各方面資源來深化這項工作,比如我們可能會在常設展的基礎上推出系列館藏研究展,建構寶龍美術館自己的出版體系,不斷與世界范圍內的優質藝術資源合作,同時也注重在地關聯性。”王曉松回答。
很多人都想把自己的美術館建成城市地標,但對寶龍而言,并不局限于一城一地,而始終把美術館當作一個能夠持續流動的、活躍著的思想激發場所,讓更多人走進美術館、讓美術館走近每一個人。實際上,藝術的教育功能也會在這種互動中悄然實現。四年來,寶龍美術館先后舉辦了數十場高質量的重磅展覽,建立了集展覽、公教活動、藝術教育、行業論壇、藝術咨詢委員會、志愿者服務及文化藝術傳播于一體的成熟的藝術發展與服務體系。
以跨越百年的收藏為立館之本的上海寶龍美術館,至今經歷了三次重要跨越:從個人收藏到企業收藏,從企業收藏到美術館收藏,從美術館收藏跨越到美術館學術研究層面。此次“現代的脈動:寶龍藝術大展”是寶龍美術館積極參與當代視覺文化史建設,活躍在與時代共振的創造性圖景前沿的努力,它不僅僅是一次展覽,更是寶龍美術館實現再次跨越的起點。
我們可以遙想一下,場館硬件、軟件優勢明顯,館藏豐厚的上海寶龍美術館,下一步會走出一條什么樣的路?
(編輯/余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