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一






從1999年9平方米的小攤位到2014年集展廳、會所、茶吧、圖書室于一身的綜合空間,再從展示和交易藝術作品的畫廊到如今已經在文化傳播領域有所建樹的綜合機構……曾經的了了閣畫廊,現在的了了·藝術傳播機構,不覺已占據服務型畫廊的高地。
幾乎沒怎么在全國各大藝博會上露臉的了了,絕對是藝術圈里比較低調的存在,屬于默默做事情那種,這樣卻讓每一步都走得比較扎實。作為畫廊的個案,了了的20多年,見證和參與著整個中國當代藝術市場變化的多個階段。
了了的故事,從1999年9平方米小攤位開始
了了在成都的藝術機構里,比較突出的一個點是歷史。所以不少藝術家與藏家,可以說是與了了一起共同成長起來的。
1999年,了了在位于沙灣的成都國際會展中心開設了自己的第一個小攤位,掛上“了了閣畫廊”的牌子,展示面積僅有9平方米。就從這里,了了開始了自己的航行。這一年,成都的藝術家聚集區還未形成氣候,成都專營當代藝術品的畫廊也屈指可數。
畫廊主理人鄧昭宇說這是當時走投無路被逼進來的。“我美院畢業以后,一直沒有找到很好的工作,1996年畢業,在外面游蕩了三年。自己平時畫了一點畫,當時會展正好在招商,就想反正也沒地去,就搞一搞自己的本行。原本想的是有一個店能賣賣自己的畫,結果出乎意料地還能夠賣別人的畫。”
2006年是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發展的關鍵節點。以北京為例,2006年到2010年四年間開設的畫廊數量就超過這座城市之前三十年開辦畫廊的總和。借著藝術市場的東風,混沌中摸索前行的“了了閣畫廊”開始將更多的精力用于學術合作和活動推廣,著重于提升機構學術背景和文化影響力。2011年,在了了閣畫廊的基礎上,成立了了了·藝術傳播機構,業務擴大到藝術的傳播領域。
從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來看,成都和整個西南地區都有值得尊敬的脈絡和成就。了了也一直以“草根畫廊”姿態,通過展覽和學術研究來追蹤和整理本地藝術的發展。
“‘在地性’讓我們不會刻意地舍近求遠,自然川渝地區藝術家占比會比較大。不過今天的信息互通發達,導致整個藝術的生產方式不像過去那么地域化了,所以實際上畫廊受地理位置的影響并沒那么大。”從近些年了了推薦的展覽如《延宕意識 · 十人畫展》《格致:由局部生發的22位藝術家創作方法論》;藝術家如程叢林、陳安健、曹亮、郭強、黃潤生、黃勤、賀陽、李茂、李明、龐茂琨、湯亞、張義文等,反映了了了在藝術家層面的三個方向:對年輕藝術家的挖掘,對中生代成熟藝術家的持續關注和培養,以及對業內已具備標桿價值的藝術家的研究和文獻整理。
做藝術家和藏家的橋梁
了了目前常設世紀城新會展中心天鵝湖22棟(一號館)、世紀城新會展中心西蜀廊橋13棟(二號館)和世紀城新會展中心天鵝湖22棟(三號館)、世紀城新會展中心西蜀廊橋6棟了了新館四個展廳及壹平方閱讀公益圖書館、濃園國際藝術村了了會所、畫框工作室七個構成部分,呈現七種空間格局。
創始人鄧昭宇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了了是做服務的,為藝術家、為收藏家、為專家學者、為藝術愛好者提供藝術服務。“畫廊不是一個簡單的畫的買賣,不管對藝術家還是藏家買家,都是一個長期的交往過程,絕對不是買一個畫就完了的事情,應該這樣說,你掏錢給我,買了畫,我們的合作剛剛開始,以后可能十年二十年在一起。了了閣從最初幾十平方米的小畫廊發展到今天的規模,和了了一直在藝術家和藏家之間所做的真誠溝通分不開的。”
了了這些年做的事,精煉地歸納起來,確實就是為這些人群提供基礎性的藝術服務。一方面為藝術家提供舒適的工作室駐留、專業的宣傳推廣團隊、高標準化的展廳和有數十年經驗積累的布展團隊;另一方面為藏家提供終身制的藝術顧問服務、西南地區第一流的藝術品裝框服務、針對不同環境的掛畫設計服務,以及藏品的倉儲和運輸服務……
“了了是市場中一個小結構、小分子而已,盡量以自己的能力把自己這塊結構做好就行。我們的角色和位置其實最重要的是做好中間的一個服務,在藝術市場的波浪中,把自己這艘小船做結實就可以了。”
在這10多年經營中,鄧昭宇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很多跟隨了了的收藏家、收藏者或者愛好者,最初邁向藝術的一步都是由“家”的裝飾需求催發的,繼而由“家門”走入“藝術之門”,并能在種類繁多的收藏門類中擇門而入,到最后建立起個人對藝術的獨立判斷,自信地選擇藝術品。這或許正是結緣了了所結下的果。
“了了”二字,按照口語涵義,“了了”是一件事了結后的感慨或嘆息。它可以表示一種將任何事都能堅持到底,都能明白解決的信心——我們總能“了了”,絕不“不了了之”。“一個泛泛的詞,復雜而簡單,如人生百態,不能一語概之。我們就用這樣復雜而簡單的態度矗立世間,認真對待每一天,每一個懷抱善意而來的人。”鄧昭宇說。
重點藝術家推薦
現在的了了,正如你所見。多年來積累了多位各具風格的成熟藝術家,有深厚的學術背景支持,在藝術市場有一片自己的天地。“了了觀察藝術家一般會觀察五年以上,我們才會賣他的作品,這個話題僅限于年輕藝術家。年輕藝術家的不確定性、不可捉摸性、創作的系統性都需要花時間去研究。但畫廊不可能只做某一類型的藝術家。”? ? ? ? ? ? ? ? ? ? ? ? ? ? ? ? ? ? (編輯/余彩霞)
【郭強】
“86后”藝術家郭強的內心涌動著強大的藝術能量,“游絲”表征的是他藝術感覺的細膩、敏銳與廣闊。他用自己的整個身心、全副生命,完全地、沒有一個角落想私藏起來,沒有一寸光陰想放置其外——他在這樣和藝術交流。
【程叢林】
程叢林,曾是“傷痕美術”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畫中有種屬于中國審美的東西——“尚意”。畫中流露的筆意、暈化的墨意、任性情而動的意趣是一種來自東方的文化體現。
【湯亞】
“92后”藝術家湯亞控制著自己的藝術感覺,進入了細微之處。這里離開了具象事物,也不怎么感性,依靠的是理科的縝密思維,工科的實驗精神,趨近他想要的結果——意外的是,它們都有一種脫俗的美,而他并沒有追求美。在藝術方面,他的成熟超過了實際的年齡。
【李明】
在李明的作品中,看似有著濃厚的傳統文人畫的基調,其實更多的是一種當代視角。他作品既有山水、動物,亦有風景,萬物寂靜,畫中有著孤獨的詩意,這是李明作品一貫的風格。隨著近年來新水墨的興起,李明的作品作為其中的代表,都是在傳統與當代之間,通過不斷解構、創新,拓寬水墨的邊界,這是一個脫胎換骨、鳳凰涅槃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