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Co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隨著“一帶一路”概念的提出,在這條飽含文化情感的道路上,沿線國家近幾年來通過藝術的捐贈、收藏、展示、傳播等多種方式更好地增進了了解和加強友誼。因此,如何繼續在“一帶一路”文化交流與合作的大框架中,積極主動開展國際傳播,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展示中國這個文明古國的新姿態,成為每一位中國藝術工作者在對外交流中必須思考的時代課題。
2021年,由文旅部支持,中國駐智利使館主辦,智利萬徒勒里基金會、中國廣東畫院、智利米斯特拉爾文化中心承辦的“穿越時空的對話——何塞·萬徒勒里、馮少協繪畫展”,作為中智文化交流史上首個線上展覽,無疑是在這兩年特殊疫情時期對外文化交流與傳播中的一個成功例子。
穿越時空的對話
——何塞·萬徒勒里、馮少協繪畫展
作為中智雙邊文化交流史上首個線上展覽,該展以米斯特拉爾文化中心展廳實景進行設計,運用VR技術為觀眾呈現兩國不同時期兩位藝術大師的84幅繪畫作品,并配以中西雙語說明,給人以身臨其境的美好體驗。
何塞·萬徒勒里的中國緣
展覽的主角之一何塞·萬徒勒里,是蜚聲國際的繪畫、版畫和壁畫大師,他一生致力于將人性、社會和大眾價值通過各種媒介表現出來:壁畫、彩繪玻璃、繪畫、雕刻、插畫、海報和舞臺布景等。他的作品受到智利傳統藝術的影響,線條筆觸大開大闔又細膩精致,蘊含著藝術家在拉丁美洲藝術運動中所創造的“現實表現主義”所煥發的奇異活力。
他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已和中國結下了不解之緣,曾用自己的一生架起中智交流的橋梁。
由于對藝術的追求,萬徒勒里成為旅行藝術家,他在世界各國留下了足跡。在古巴,他結識了切·格瓦拉,并受切·格瓦拉的委托為古巴創作壁畫,他經常往來于拉美、歐洲及中國之間。1952年,萬徒勒里受邀到北京參加亞洲和太平洋區域和平代表大會,他成為1949年后第一位來訪的拉美知名藝術家。沒想到,萬徒勒里從此一待就是8年。
1953年,何塞·萬徒勒里作為亞太區域和平會議副秘書長常駐北京,為增進各國人民互相了解,反對侵略戰爭,保衛世界和平做過許多有益的工作。同年,他與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巴勃羅·聶魯達和智利總統薩爾瓦多·阿連德等政治、文化界名人共同發起創建了拉美最早的民間對華友好組織“智利—中國文化協會”。17年后的1970年,智利成為第一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的南美國家,萬徒勒里功不可沒。
何塞·萬徒勒里作為中智兩國建交的最重要推動者,是中拉交往的使節,他和他的家人在北京定居了8年之久。1960年何塞·萬徒勒里應邀前往古巴成立工作室,1965年從古巴返回智利后,仍多次訪問中國,并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國國家領導人的會見。60多年過去了,何塞·萬徒勒里家族的幾代人都一直在推動著中國和智利的交流往來,不以萬里為遠,傳承著一份珍貴的中華情,這也讓何塞·萬徒勒里家族獲得了中國長久的尊重和惦念。
在中國期間,萬徒勒里與藝術家齊白石、徐悲鴻、李可染、詩人艾青等人建立了深厚友誼。他還在中央美術學院任教,將新鮮的藝術理念帶給中國學生。同時,他的藝術創作也受到了中國傳統藝術的影響,吸收了中國水墨畫的技藝,比如《狂怒之秋》《廬山》《北京的庭院》等畫作,都吸收了中國傳統畫技。其中,《廬山》受到了藝術摯友齊白石先生的影響,在畫面中描繪的是迪莉婭和帕斯從中國南部住所窗戶向外眺望時所見的美景。通過萬徒勒里的作品,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對其藝術創作的影響并感受到他對中國人民的深厚情誼。
正如他的外孫女馬爾瓦所說:“對于何塞·萬徒勒里來說,中國是至關重要的,中國標志了他的思想、藝術和精神。”
馮少協筆下的人文關懷與擔當
作為本次展覽的另外一位主角,馮少協則是中國當代一位有著國際視野與人文關懷的油畫家。回顧他的系列創作,無論是帶有社會批判性的“關注中國文化市場”系列,抑或是關注中東戰爭沖突的“中東的鴿子”組畫,或是展現生命尊嚴的“汶川特大地震”主題創作,以及后來的“百年廣州”系列等等,雖然在題材呈現上各有側重,但貫穿始終的是畫家對于重大事件的敏銳觀察以及對藝術家身份、社會擔當的清晰判斷。
其中,此次展覽中展出的《海上絲綢之路》的創作源于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為了響應這一宏大倡議,尋找古代海上絲路的文化印記,馮少協與廣州日報社聯手合作,傾注全部精力、心血投入“海上絲綢之路”大型油畫系列的創作。這一系列作品從表現秦漢時期的黃埔古港起步,一直到以藝術的形式表現“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美好前景,時間跨度長達2000余年;其次,這一系列作品再現的遺跡遺存分布廣闊,從廣州、海南島,至泰國、馬來西亞,再至斯里蘭卡、印度,終至土耳其、好望角乃至威尼斯,幾乎囊括了昔日海上絲路的所有重要節點,空間跨度前所未有。
這一系列作品的面世,受到了文化藝術界的關注。2015年,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撰文《追憶海上的歷史》,文中指出:“在中國美術史上,以海上貿易為主題的繪畫創作基本是零星的,而馮少協以‘海上絲綢之路’為主題的系列創作可以說是史上第一次系統性的表現。”
其實,這并不是馮少協第一次與拉美藝術家的對話。近年來,他一直致力于“海上絲綢之路”的巡展,到世界各地講好中國的故事,推廣中國的文化,先后到達泰國國家美術館、馬來西亞馬六甲鄭和·朵云軒藝術館、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東盟總部、美國紐約·聯合國總部秘書長大樓等國家和地區展出。
馮少協認為,“海上絲綢之路”系列油畫世界巡展的影響及受到的歡迎程度出乎他的意料,這也讓他堅信,“一帶一路”這一偉大的倡議必將增進沿海各國人民的人文交流與文明互鑒,“一帶一路”必定為世界文明史做出新的貢獻!希望通過這次對話展,增進中智之間的文化交流。同時讓我們更加了解和再次感受何塞·萬徒勒里這位20世紀偉大藝術家的人格與藝術魅力。
構建文化交融的命運共同體
持續千年的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文明通過海路,以商貿為依托,承載文化、藝術交流的和平之路。它綿延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至非洲東部,經紅海進入歐洲,串連起沿途眾多港口。來自中國、印度、阿拉伯、埃及、羅馬、希臘等民族的古代商人都曾致力于這條海上商道的開拓。而隨著“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的提出,這一條古老的貿易與文化交流之路在對外文化交流中無疑被賦予了更多新的時代內涵與使命。每一個有責任感的藝術家,都應該自覺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用不同的文化形式,以作品牽線,向世界各國講述中國故事。
在馮少協看來,“繪畫是超越于國界的藝術,藝術的生命力就在于表達和理解,從這個意義上而言,應該有越來越多的中國畫家走出國門,向國外的藝術家以及公眾展現中國繪畫的風貌,增進彼此的了解,同時也借鑒學習國外同行的經驗,在彼此的交流中碰撞出新的靈感與火花,這對開闊視野以及未來創作都是大有裨益的”。
當我們在這種背景下回望“穿越時空的對話——萬徒勒里、馮少協繪畫展”,可以發現,本次展覽以時空對話為主題進行呈現,既寄托了中國藝術家對萬徒勒里這位中智文化交流先賢的追溯與致敬,同時飽含對新時代兩國文化交流的期待與祝福。
正如何塞·萬徒勒里認為的:“藝術是人類最大的財富,它讓我們了解過去,了解我們與自然、社會和歷史間敏感的關系。”
這兩年,因為突降的新冠肺炎疫情,國際之間的文化交流活動明顯減少。此次展覽在籌備過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難,但在中智雙方共同努力下,畫展最終得以在中智兩國開啟建交50周年新征程的重要時間節點,以線上展覽的形式進行,借助VR虛擬、三維全景虛擬等數字技術,讓觀眾足不出戶也能感受中智雙方文化的交流與碰撞。這種有效的跨文化跨時空藝術交流方式,無疑是在國際疫情常態化語境下,探尋國際文化交流形式與傳播渠道新突破的成功例子。同時,也以藝術的方式,為世界觀眾打開了海上絲綢之路的古今窗口。
(編輯/余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