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搖





楊和平的作品,常給人一種“閑敲棋子落燈花”的意境。當你第一眼看到楊和平的畫,就被畫面中那只呆萌的鳥所吸引。笨拙、可愛、有趣……這一類的形容詞仿佛都能在它的身上看見。這只自然界中并不存在的鳥不僅映照了藝術家本人,更是帶我們看到了他的童年世界。
楊和平,一個不懼“迷途”的藝術家,直言藝術的創作路途應是一個不加預設的過程,沒有刻意,純粹地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在畫面中展現出最真摯的情感。
充滿童心童趣的創作之源
“有人曾問過我,你畫的是什么鳥?我說是我心靈里的神鳥,是我的化身,是我的幻想。一開始畫的有點像自然界的鳥類,后來覺得有些地方需要添一筆顏色,一個很奇怪的翅膀,再或者是頭上加一個很有意思的頭發,最后就變成了現在動物學里沒有的鳥類,我畫的蝴蝶、花卉也是如此。而這一切都源于我小時候母親講的故事,它把我從自然界帶入到一個夢幻與神秘的領域,才有了這些奇奇怪怪的鳥。”
楊和平少時生活在渦河之畔,作為老莊文化的發源地,大樸大素的創作源頭正是來自于這條不起眼的小河。童年的他時常與家中兄長、姊妹渡至渦河對岸,與家中后院的景象不同,映入眼簾的是一些奇花異草,甚至還有偶然間從蘆葦叢中受驚鉆出的鳥。這些鳥也在他的腦海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沒有驚慌失措的恐懼,更多的是對未知的好奇。
當然,皖北小城的鄉土風情、渦河對岸的自然風光、父親從毛筆字開始的培養,母親充滿了民間智慧的剪紙手藝,奶奶與蝴蝶的“對話”、爺爺亂似鳥巢般的頭發……這些都融匯成了楊和平畫面中的經典元素,最終形成了他個人的符號。我們賞讀楊和平的作品時,可以暫時擱置他承襲誰家技法、取自何種用筆等問題,只需跟隨畫面本身,與他一同進入筆下的奇樂幻境。
“我曾經花了20年功夫學習傳統繪畫技法,后來才開始回歸內在的探索。技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內心,因為藝術的本源與動力實際上是來自于內在的力量。”
恩斯特·貢布里希就這樣說過:“實際上沒有藝術這種東西,只有藝術家而已。”可見,比藝術作品更重要的是藝術家本人。楊和平認為藝術應如同孩童的涂鴉一般,是跟隨自己內心感受的創作。繪畫作為一種有形式感的藝術,畫家自己必須要有個人的符號,這一過程是需要不斷錘煉的。楊和平坦言自己也因為技法與創作的問題經歷過一段時間的掙扎,最后卻仍然選擇保留童年的稚趣。
所以,在楊和平的作品當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每一筆色彩的賦予都是極具情感的。不同于古法的“隨類賦彩”,楊和平的色彩來源于自然界的提取與混合。繪畫要有繪畫性,他更想表達自己的精神狀態,他的“隨類賦彩”是隨自己的類賦彩,不是隨自然的類賦彩。
藝術創作是不局限于時空的表達
清初石濤所提出的 “筆墨當隨時代”一直被國畫界奉為圭皋。繪畫的時代性這一話題似乎一直伴隨古今中外的藝術家,而在楊和平的眼中,卻認為優秀的繪畫作品應該是沒有時間界限的。
如同眾多的藝術家一樣,楊和平在藝術探索的過程中也從臨摹古代名作開始。他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染,但重點不是畫了瓶花、大鳥、游魚、器皿等花鳥畫題材的內容,而是他想要傳達莊子著作中的那種目縱千古,心橫八荒的“逍遙游”精神。他崇尚老莊以素為貴,“大象無形”的藝術思想和人生觀念,認為描頭畫腳,細細計較,不足為訓,充其量不過是雕蟲小技,乃丈夫所不為。
除了傳統的學習,日常生活中的思考也貫穿著他創作的始終。與楊和平的對話中,你會發現他風趣且童真的靈魂。例如,他認為,藝術的起源是娛神的,原始音樂是給神聽的,原始舞蹈是給神看的。最早人類的飾物、文身和他們所創作出來的彩陶、巖畫、石器等等都無不充滿著不可知的神秘感和孤獨感。而正是這種神秘感和孤獨感,恰當暗合了藝術的本質和真諦。
我們也不難發現,楊和平是一個在繪畫上無拘無束,徜徉自由的人。正如他作品中的鳥一般,是個性的寫照。在他的眼里,創作的核心是個人情感表達,不局限于傳統,也不順應當代。
最好的創作狀態是“迷路”
藝術道路的選擇上似乎總是充滿困惑和矛盾,楊和平的創作過程也是經歷了“小鳥時期”“菜鳥時期”“老鳥時期”“呆鳥時期”幾個階段。當我們談論到對于過去和未來的創作方向時,楊和平卻用“迷路”來形容。
“我常感覺自己如同置身于原始森林一般,里面是沒有路的。你并不知道要往哪兒去,只有跟著感覺走,結果迷路了。但卻讓我看到了和預想中不同的風景——那樣驚艷的奇葩異鳥;那樣那樣蒼蒼桑桑的巨樹。雖然我一直在‘迷途’中,但這種感覺很好,因為它引領我到了一個更加迷人的地方。”
楊和平直言自己并不愿設想未來的方向,雖然時而不知自己“迷路”至何處,但仍是遵循自己內心,希冀在作品中呈現最真誠的自己。“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楊和平一直在“迷路”中,一直在用繪畫來記錄生活的狀態,呈現自己的喜怒哀樂。
“真誠就是要發自內心,這點我們都要向兒童學習,如同三歲兒童去畫畫。他們很自信,很主觀,用的色彩也不是‘隨類賦彩’。而我們現在是向外看得太多了,向內看得太少。”簡單、少欲的世界不會因為平靜而不堪一擊,它更像是一面寬大的帷幕,把瑣碎的干擾摒棄在外。
正如楊和平在對話中提到的:“天真爛漫是我師。”如果要用幾個詞來形容楊和平,那應該是:童真、細膩、浪漫、謙虛和不爭。這細膩就源于他對過往時光里美好細節的記憶,對大自然、對生存有一種天然的情動于衷。與此同時,我們也期待“迷路”的楊和平帶我們進入更多迷人的風景。
(編輯/李木子)
楊和平
楊和平,安徽人。
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安徽省書畫院特聘畫家,江蘇省國畫院特聘畫家。
個展:
“水墨靜物畫展”,北京中國美術館
“漢魏風骨作品邀請展”,深圳
“問花笑誰花鳥畫作品展“,杭州
“驚鴻一瞥水墨畫邀請展”,甘肅
“嫣然一笑·花鳥畫展”,北京
“色彩的誘惑·楊和平作品展”,南京
“夢回大唐”·楊和平作品展,洛陽美術館
“倉頡的情書——楊和平書法展暨新書發布會”,合肥時代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