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凱,郭哲鋒
(運城市眼科醫院白內障科 山西 運城 044000)
白內障超聲乳化術是治療白內障的主要手段,可通過對微小透明角膜作切口就可完成手術,具有散光小,恢復快的優勢。但對某些白內障患者進行白內障超聲乳化術治療過程中,乳化顆粒和超聲能量會對角膜內皮細胞造成一定的損傷,引起角膜內皮細胞密度、六角形細胞比例、變異系數等造成改變,甚至還可能發生角膜水腫,影響術后視力恢復[1]。因此,降低超聲乳化能量,對保護角膜內皮,提高矯正視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超聲乳化技術中心的能量模式包括爆破、連續、脈沖等模式[2]。其中爆破模式是近些年較為新型的一種模式,為了探討此模式的特點,本文就超聲乳化爆破模式在白內障手術中的應用效果進行探討,現報道如下。
選取運城市眼科醫院2019 年10 月—2020 年10 月收治的86 例白內障患者,依據奇數偶數分組法隨機分成觀察組、對照組,各43 例。觀察組男性23 例、女20 例,年齡43 ~79 歲,平均年齡(56.81±5.73)歲;Ⅲ級核18 例19 眼,Ⅳ級25 例26 眼。對照組男性22 例、女21 例,年齡44 ~80 歲,平均年齡(56.92±5.75)歲;Ⅲ級核17 例18 眼,Ⅳ級26 例27 眼。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無超聲乳化治療禁忌;②依據Emery 分級標準,晶狀體核硬度Ⅲ~IV 級;③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④角膜內皮細胞計數大于1 800 個/mm2;⑤可按時完成正常隨訪。排除標準:①合并青光眼、角膜病變、晶狀體脫位等;②瞳孔散大小于6 mm,眼壓大于21 mmHg;③具有眼部疾病手術史。
所有患者均采用德國型號為LEICA F19 的手術顯微鏡以及美國型號為Laureate 的愛爾康超聲乳化儀完成手術,術前給予復方托吡卡胺眼藥水散瞳,2%丙美卡因表面麻醉或者利多卡因球周麻醉;11 點方位制作3.0 mm 寬透明角膜作為主切口,黏彈劑注入前房,2 點方向作透明角膜輔助切口,形成連續環形撕囊,吸除淺表皮質,超聲能量將超乳針頭鉆刻中心部核實質內;6 點方位晶狀體核赤道部置劈核鉤,對峙超乳針并向12 點方位劈拉,劈晶狀體核,旋轉核,再將其劈成小塊,在兩組能量模式下完成晶體核的超聲乳化吸除術,將晶狀體皮質清除掉,將折疊式人工晶體植入囊袋內,吸除粘彈劑,水密關閉切口,再將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涂結膜囊,將術眼包蓋。對照組采用連續超聲乳化方式,最大能力:50%;最大負壓240 mmHg;3 檔最低處能量釋放50%。觀察組采用爆破超聲乳化方式,最大能量設置同對照組,最大負壓300 mmHg,流量30 mL/min;一次堵塞爆破時間80 ms,3 檔位置腳踏板下踩時,能力最密集;3 檔最低處是連續式爆發。
(1)術前、術后1 d、術后1 個月的角膜內皮細胞變異系數(CV)、角膜六角形內皮細胞比例(HCR);(2)術前、術后1 d、術后1 個月的角膜內皮細胞密度(CD)、中央角膜厚度;(3)有效超聲乳化時間(EPT)與平均超聲乳化能力(AVE)、術前術后的矯正視力;(4)治療前后的眼壓、房角寬度、中央前房深度;(5)統計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采用SPSS 24.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n)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術前CV、HCR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 d、1 個月的CV 均較術前上升,觀察組的CV 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1 d,HCR 均較術前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個月隨著角膜內皮細胞的修復均上升,組間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CV、HCR 比較( ± s)

表1 兩組CV、HCR 比較( ± s)
CV術前術后1 d術后1 個月觀察組 43(45)28.26±8.9434.21±8.7237.35±8.27對照組 43(45)28.35±8.9139.26±9.0842.26±7.05 t 0.0482.6913.031 P 0.4810.0040.002組別 例數(眼數)HCR/%術前術后1 d術后1 個月觀察組 43(45)51.23±8.9645.23±11.2648.43±9.26對照組 43(45)51.29±8.4739.37±12.8146.57±8.64 t 0.0332.3050.985 P 0.4870.0120.164組別 例數(眼數)
兩組術前CD、中央角膜厚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 d、1 個月,兩組的CD 值均有所降低,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術后1 d,兩組中央角膜厚度均較治療前增厚,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 個月,兩組中央角膜厚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CD、中央角膜厚度比較( ± s)

表2 兩組CD、中央角膜厚度比較( ± s)
CD/[個?(mm2)-1]術前術后1 d術后1 個月觀察組 43(45) 2 745.56±236.41 2 615.26±304.21 2 453.36±276.29對照組 43(45) 2 726.29±241.18 2 405.23±312.29 2 213.42±268.75 t 0.3833.2324.176 P 0.3510.0010.000組別 例數(眼數)中央角膜厚度/μm術前術后1 d術后1 個月觀察組 43(45)531.41±25.26572.43±38.52536.24±31.25對照組 43(45)530.29±25.81594.24±40.28537.45±30.13 t 0.2082.6250.187 P 0.4180.0050.426組別 例數(眼數)
觀察組的EPT、AVE 均低于對照組,術后的矯正視力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EPT 與AVE 以及術前術后的矯正視力比較( ± s)

表3 兩組EPT 與AVE 以及術前術后的矯正視力比較( ± s)
矯正視力術前術后觀察組 43(45) 12.56±8.25 10.13±6.430.12±0.040.63±0.11對照組 43(45) 18.45±9.47 15.09±7.820.13±0.030.44±0.07 t 3.1463.2871.3429.775 P 0.0010.0010.0920.000組別例數(眼數)EPT/sAVE/%
治療前,兩組眼壓、房角寬度、中央前房深度比較(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眼壓低于對照組,房角寬度和中央前房深度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眼壓、房角寬度、中央前房深度比較( ± s, n = 43)

表4 兩組眼壓、房角寬度、中央前房深度比較( ± s, n = 43)
房角寬度/°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觀察組 43(45) 26.14±1.24 12.79±0.581.9±0.54.1±0.4對照組 43(45) 26.25±1.19 17.14±0.712.0±0.32.7±0.3 t 0.42031.1141.12518.361 P 0.3380.0000.1320.000組別例數(眼數)眼壓/mmHg組別例數(眼睛)中央前房深度/mm治療前治療后觀察組 43(45)1.82±0.223.05±0.11對照組 43(45)1.83±0.212.49±0.09 t 0.21625.837 P 0.4150.000
治療后,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對比[n(%)]
白內障是世界范圍內的眼科疾病,也是導致患者失明的主要疾病,而治療白內障的有效方法就是手術拆除已混濁的晶體。白內障手術經歷漫長的發展過程,一代代眼科醫生不斷改進手術方式,隨著先進科技在眼科中的應用,白內障手術得到極大的變化,取得了不錯的治療效果,手術的安全性也不斷提高[3]。
白內障經歷了白內障針撥術、白內障囊外摘除術、白內障囊內摘除術、現代白內障囊外摘除術及超聲乳化術等。上世界六十年代,白內障超聲乳化儀問世,經3 mm 切口在眼內將晶狀體核碎成乳狀然后吸出,由于技術不過關,并發癥多,通過近些年的改進,技術、儀器、人工晶狀體材料不斷改進,為白內障患者帶來福音。白內障超聲乳化吸除術可最大程度的縮短超聲時間,降低能量,減輕手術對周圍組織的損傷[4]。
臨床上,治療白內障的主要手段就是白內障超聲乳化術,特別是對Ⅴ級硬核白內障以下的患者,隨著白內障超聲乳化術的改進,現在對部分Ⅴ級硬核白內障也有不錯的治療效果[2]。白內障手術雖然可以矯正視力,但硬核白內障可增加超聲能量的使用,作用時間越長,對角膜內皮造成的損傷就越嚴重,若角膜內皮細胞損傷太重可引起其內皮功能失代償,因此,如何降低超聲能量的使用,減少手術損傷就非常重要了[5]。
白內障超聲乳化吸除術的能力模式有3 種,分別為脈沖式、連續式及爆破式,爆破式是將低能量為目標的新型超聲能量模式、這種模式有利于術者操控超聲能量與時間。有研究報道,超聲乳化碎核時,采用爆破能量模式,術后角膜內皮損失率明顯低于連續超聲能量模式,此模式下整個超聲乳化過程,手術切口溫度不會高于體表溫度,灼傷率低,術后角膜散光度小,傷口易于愈合[6]。其特點在高能量的瞬間釋放及控制堵塞爆破次數,當晶狀體核完全堵塞吸引頭時,再釋放能量,保證每次能量的釋放都有效的應用在晶狀體核中,以防能量外邪,減少不必要的熱損傷,保護角膜內皮。但是連續及脈沖模式的超聲能量,是間斷或連續上升,使能量浪費,延長超聲能量時間,容易損傷角膜內皮細胞。爆破模式可瞬間提高能力,每次簇發能量持續時間不長,與連續超聲比較,其可避免熱量累及,減少熱損失,能量使用低[7]。爆破模式還可降低氣穴效應能力,降低局部液壓沖擊,穩定流量和壓力,增加晶狀體核追隨能力,可與針頭迅速形成全堵狀,間隔期停止能量釋放,減輕核碎塊的沖擊力,降低對角膜內皮的損傷[8]。臨床上通常選取CD、CV、HCR、中央角膜厚度來評價角膜內皮受損情況,當角膜受損嚴重,房水屏障功能受損,離子泵功能降低,會增加角膜厚度,可通過測量角膜厚度來間接反映角膜內皮受損情況[9]。其中本文結果顯示,與術前相比,兩組術后角膜內皮指標均有不同程度的損傷,觀察組細胞的自我修復較對照組好,角膜內皮細胞指標恢復能力高于對照組。治療后,觀察組的眼壓低于對照組,房角寬度和中央前房深度高于對照組(P<0.05)。李紅鋒和歐陽君[10]研究對非超聲乳化治療白內障的臨床效果與安全性進行研究,說明超聲乳化術安全性更好。盡管白內障手術通過非超聲乳化方法達到微小切口白內障摘除術,減少能量,但技術欠穩定,手術效率不高,硬晶狀體核處理能力不足等缺陷,沒得到應用。白內障手術依無法撼動超聲乳化這種主流技術低位。醫療界在致力于改造超聲乳化技術的某些不足,近些年,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術多的手術器械、操作技巧、超聲乳化儀性能、人工晶狀體得到飛速改進。如何更少的超聲能量釋放,減輕術后損傷,提高手術的完全性,依舊不斷的探索和完善。
綜上所述,在白內障手術患者的治療中,采用超聲乳化爆破模式,可降低對角膜內皮的損傷,超聲能量少,時間短,恢復快,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