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宇
(廣西貴港市平南縣人民醫院兒科 廣西 貴港 537300)
呼吸支持治療是臨床常用的治療方式,廣泛應用于呼吸系統疾病治療中,可有效提升患者治療效果。近年來,呼吸支持治療技術與設備發展迅速,無創呼吸支持治療技術逐漸成熟及完善,成為了臨床常用的機械通氣治療方式,并廣泛應用于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肺炎、肺動脈高壓等疾病治療中,具有無創、安全、高效等優勢[1]。但是,新生兒無創呼吸支持治療仍存在較多并發癥,其中并發消化道出血危害較大,需積極探索其影響因素,采取針對性干預措施,進而降低消化道出血并發風險[2]。為此,本文選取2019 年3 月—2021 年6 月在本院行無創呼吸支持治療并發消化道出血的32 例新生兒和未并發消化道出血的32 例新生兒,總結分析了總結患兒并發消化道出血的影響因素,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9 年3 月—2021 年6 月在本院行無創呼吸支持治療并發消化道出血的32 例新生兒作為觀察組,另選擇同期行無創呼吸支持治療未并發消化道出血的32 例新生兒作為對照組。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納入標準:①胎齡≥37 周;②純氧吸入后無法緩解,符合無創呼吸支持治療指征;③患兒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新生兒出血癥/血小板減少癥;②合并先天性心臟病/肺疾病/肝腎疾病等先天畸形;③合并肝腎功能衰竭者;④無創呼吸支持治療相關使用禁忌證等。
兩組患兒均采用經鼻無創正壓通氣治療:采用深圳科曼NV8 呼吸機,初始值呼氣末正壓通氣為0.392 ~0.588 kPa,選擇CPAP/NIPPV 模式,呼吸頻率為35 ~55 次/min,根據患兒血氧飽和度調整吸入氧濃度,血氧飽和度保持至90%~95%水平后可撤機。同時,根據患兒病情給予營養支持、抗感染、糾正電解質紊亂等對癥治療。
收集兩組患兒的臨床資料及產檢信息,記錄兩組患兒胎齡、性別、出生體重、病史(頑固性嘔吐、反流性食管炎、新生兒血管內凝血、上機時間、持續通氣壓力、心率。同時觀察兩組患兒無創呼吸支持治療前后,呼吸頻率、動脈血酸堿度、氧分壓、血氧飽和度等[3]。
采用SPSS 22.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n)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經單因素分析有統計學意義的項目,實施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單因素分析,胎齡、出生體重、持續通氣壓力、無創通氣時間、頑固性嘔吐、反流性食管炎、新生兒血管內凝血、治療前氧分壓、治療前血氧飽和度是影響新生兒無創呼吸支持治療后并發消化道出血的獨立因素(P<0.05),見表1。
以患兒是否并發消化道出血為因變量,對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10 項因素為自變量進行非條件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影響新生兒無創呼吸支持治療后并發消化道出血的因素是胎齡、出生體重、持續通氣壓力、無創通氣時間、頑固性嘔吐、反流性食管炎、新生兒血管內凝血、治療前氧分壓、治療前血氧飽和度,見表2。
新生兒的呼吸疾病發生率較高,該類疾病易導致呼吸困難、呼吸暫停、呼吸衰竭等癥狀,常規吸氧無法有效緩解者,需及時進行呼吸機機械通氣治療,具體可分為有創和無創呼吸支持通氣兩大類[4]。有創呼吸支持治療存在創傷性,對呼吸道損傷風險較高,且易出現感染、出血等并發癥。無創呼吸支持治療有效規避了通氣過程的創傷風險,操作簡單且安全性較高,同時可增加患兒肺容量、延長肺泡通氣時間嗎,改善呼吸道通暢性,但是其仍存在一定并發癥風險,其中消化道出血較為常見[5]。在停止供血和供氧的情況下,新生兒大腦皮層在5 min 左右就有可能出現障礙情況,導致腦癱等情況出現,若不及時改善患兒肺通氣及血氣分析功能,易發展成為腦細胞死亡,因此應積極預防這一情況的發生,盡早實施呼吸支持治療,應盡量在5 min 之內對新生兒進行有效呼吸支持;只要及時、迅速的改善患者呼吸功能,那么就能夠減少新生兒死亡和致殘的風險。無創呼吸支持治療是一種新型呼吸治療手段,是窒息患兒搶救的常用措施,胎兒娩出之后要對胎兒是否有哭聲、肌張力是否正常等進行評價,若發現新生兒出現窒息癥狀,應盡快評估是否符合治療指征,及時實施無創呼吸支持治療,以改善患兒預后[6]。
新生兒消化系統尚未發育成熟,呼吸支持等治療中,易出現應激反應,進而形成潰瘍及出血,可導致引起貧血、休克、死亡等嚴重不良預后,需積極降低其發生風險[7]。新生兒無創呼吸支持治療,增加了氣道開放時間,增加了呼吸道感染風險,而呼吸道炎癥可導致肺血管痙攣及肺動脈壓升高,導致血液易通過血管細胞,并滲出,進而引發消化道出血,相關文獻報道顯示,無創呼吸支持治療時間越長、持續通氣壓力越高,更易發生消化道出血[8-9]。本次研究以患兒是否并發消化道出血為因變量,對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10 項因素為自變量進行非條件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影響新生兒無創呼吸支持治療后并發消化道出血的因素是胎齡(OR= 4.562)、出生體重(OR= 0.402)、持續通氣壓力(OR= 5.262)、無創通氣時間(OR= 4.972)、頑固性嘔吐(OR= 5.028)、反流性食管炎(OR= 4.892)、新生兒血管內凝血(OR= 5.026)、治療前氧分壓(OR= 3.826)、治療前血氧飽和度(OR= 4.153),其中也發現持續通氣壓力、無創通氣時間是影響新生兒無創呼吸支持治療后并發消化道出血的獨立因素,非條件Logistic 回歸分析也證實上述因素可增加消化道出血風險,持續無創通氣時間≥4 d 者,存在較高的消化道出血風險,提示消化道出血風險與機無創呼吸支持治療時間呈正相關性,需強化護理支持與治療,促進患兒呼吸功能改善,縮短無創呼吸支持治療時間;同時,通氣壓力≥6 cmH20 的患兒,并發消化道出血的風險大大提升,因而需嚴格控制患兒通氣壓力,在保證通氣效果的同時,適當降低通氣壓力,并強化相關監測,發現消化道出血早期征兆,及時規范治療,并盡量縮短無創通氣時間,最大程度降低并發癥風險。
早產兒、出生低體重新生兒胃腸道未發育完善,胃腸道黏膜較為脆弱,極易受到損失,導致血管破裂,而新生兒無創呼吸支持治療可增加患兒應激反應風險,引發胃黏膜血管破裂,更易出現消化道出血情況[10]。本次研究也證實,胎齡、出生體重是影響新生兒無創呼吸支持治療后并發消化道出血的獨立因素,胎齡<37 周,出生體重<1.5 kg 者,并發消化道出血的風險,顯著高于胎齡≥37 周和出生體重≥1.5 kg,可知低體重患兒、早產患兒更易并發消化道出血。早產患兒體重較輕,其中出生體重<1.5 kg 者占比不低,導致患兒存在低體重和早產兩大危險因素,大大增加了無創呼吸支持治療后并發癥風險,必須高度警惕;該類患兒無創呼吸支持治療中,必須做好胃腸道保護,合理調整無創呼吸機參數,減少臨床治療對患兒呼吸系統的刺激,降低消化道出血風險。
本次研究以患兒是否并發消化道出血為因變量,對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進行非條件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影響新生兒無創呼吸支持治療后并發消化道出血的因素是頑固性嘔吐、反流性食管炎、新生兒血管內凝血,可知上述疾病是影響患兒并發消化道出血的獨立因素,應在患兒無創呼吸支持治療前,對患兒消化系統功能進行全面評估,及時發現異常情況;對于存在頑固性嘔吐、反流性食管炎、新生兒血管內凝血等疾病者,需積極進行對癥治療,強化消化道出血防控措施,積極防控消化道出血癥狀,同時針對性做好急救準備,隨時處理患兒出現的消化道出血情況[6]。此外,本次研究還發現,患兒血氣分析指標與無創呼吸支持治療后并發消化道出血存在一定聯系,分析兩組患兒血氣分析指標發現,治療前呼吸頻率≥55 次/min 和<55 次/min 者、治療前動脈血酸堿度≥7.10 和<7.10者,并發癥消化道出血的風險無顯著差異,但是,單因素及多因素分析顯示治療前氧分壓、治療前血氧飽和度是影響患兒并發消化道出血的獨立因素(P<0.05),治療前氧分壓<15 mmHg、血氧飽和度<80%者,無創呼吸支持治療后并發消化道出血的風險顯著高于治療前氧分壓≥15 mmHg 和血氧飽和度≥80%,提示治療前氧分壓、血氧飽和度較低者,出現消化道出血的概率較高,該類患兒應重點監測,預防性給予胃腸道保護措施,進而降低發病風險。
綜上所述,并發消化道出血的影響因素較多,包括胎齡、出生體重、持續通氣壓力、無創通氣時間、頑固性嘔吐、反流性食管炎、新生兒血管內凝血、治療前氧分壓、治療前血氧飽和度等,需嚴格評估患兒個體因素,給予針對性干預、治療措施,并做好急救準備,降低消化道出血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