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德化縣位于福建省中部,是我國落葉果樹栽培區的南緣,是同緯度地區發展早熟梨最好的區域,種植的早熟梨具有成熟期早、進入非產區市場便捷、區域特色明顯等優點。概述德化梨產業發展現狀,目前全縣梨栽培面積約2 600 hm2,年產量2.4萬t,現有梨產業規模企業1個、農民專業合作社18個、家庭農場7個,梨產業初具規模,已成為德化縣實施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分析其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推動德化梨產業發展的建議:制定發展激勵措施,加大產業政策扶持;做好適栽品種規劃,優化區域產業布局;創新科技推廣方式,示范應用“五新”技術;建立標準栽培規程,強化基地科學管理;抓好知名品牌建設,著力培育龍頭企業;創新轉變經營模式,完善市場體系建設。
關鍵詞 梨產業;發展現狀;問題;對策;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縣
中圖分類號:F326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01.014
德化縣位于福建省中部,地勢較高、地形復雜,地貌以低中山為主,屬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常年氣候溫和,熱量充足,適合發展多種果類,是我國落葉果樹栽培區的南緣,是同緯度地區發展早熟梨最好的區域,種植的早熟梨具有成熟期早、進入非產區市場便捷、區域特色明顯等優點,對優化我國梨產區布局、增加梨產品種類多樣性、調節梨產品供應期發揮了重要作用。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為推動鄉村振興、做好新時期“三農”工作指明了方向,其中產業興旺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基石。近年來,德化縣按照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持續加大資金投入發展梨產業,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優化調整了農業產業結構。通過發展梨產業助力脫貧成果鞏固和農村經濟發展,已經成為德化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
1? 德化梨產業發展現狀
德化縣于1996年開始從浙江、山東等地引進翠冠、翠玉、新世紀、蜜雪、西子綠等梨新品種,2000年大規模發展,2012年后又繼續擴種。目前全縣梨栽培面積約2 600 hm2,年產量2.4萬t,現有梨產業規模企業1個、農民專業合作社18個、家庭農場7個,梨產業初具規模,成為德化縣實施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通過業務部門多年研究探索,篩選出適宜德化縣種植的翠冠、翠玉等作為主栽品種,掌握了自然開心形修剪、果實兩次套袋、配方施肥、標準化生產等一套比較成熟、實用的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并在全縣推廣應用,徹底改變了傳統的栽培管理方式,明顯提高了德化梨的品質,生產的梨果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12.5%~14.5%,單果重在220~340 g,品質中上,套袋梨果售價達25元/kg,是農民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徑之一,逐步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為進一步促進德化梨產業發展,打造梨產業知名品牌,德化縣政府積極把梨作為特色產業扶持發展,每年在主栽區的上涌鎮舉辦“梨花節”等宣傳活動,注冊了“九仙山”“村上小鎮”“豐裕碩”“綠源”“群芳”牌等5個梨產品商標,同時制定發布了《德化新世紀梨產品標準》為省地方標準(DB35/T 138—2001);2008年德化縣被評為“中國早熟梨之鄉”,梨產品先后通過農業部無公害農產品認證,被評為福建省名牌農產品,獲得了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證書(AG102289)等。
2? 存在的問題
2.1? 耕作條件簡陋,梨園基礎設施薄弱
德化縣地貌以低中山為主,地形復雜多樣,多為山地梨園,自然條件參差不齊,基礎設施建設難度大,交通不便,等高梯臺平面建設不標準,加之縣財政支農資金投入有限,全縣70%的梨果園不具備標準的生產道路、蓄水池、自動噴滴灌系統等基礎設施,耕作生產條件簡陋,果樹在大量需水時澆不上水、肥料運不上山、果子運不下山,靠人背肩挑,果農生產成本加大。“雨養農業,靠天吃飯”的現象仍然存在,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差。
2.2? 技術隊伍薄弱,農村勞動力嚴重缺乏
21世紀以來很少能招錄到農業專業技術人員,特別是果樹專業的人才更少,全縣從事經濟作物研究的科技人員從20世紀90年代的70多人減少到現在僅有26人,出現了人才斷層、青黃不接的現象,鄉鎮基層農技推廣網絡薄弱,縣種植業技術推廣站也僅有3個經作技術員,極度缺乏果樹專業技術人員開展技術指導工作。同時,德化縣自實施大城關戰略以來,陶瓷等工業企業的迅速發展和城鎮化水平的提高,農村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從事梨產業生產的勞動力嚴重不足,導致部分梨園生產經營管理粗放,經濟效益下降。
2.3? 種植技術落后,整體管理水平不高
德化梨產業以農戶家庭生產居多,主要由每家每戶獨立經營,規模小、栽培分散,經營管理隨意性很大,且栽植地多位于偏遠山區,耕作條件較差,梨生產管理仍然停留在傳統的栽培模式上,90%的梨園均是推廣自然開心形樹形,標準園建設落后,“五新”技術難以有效推廣應用,病蟲害綜合防控難以發揮作用,整體管理水平不高。全縣梨產業平均產量在610 kg/667 m2,雙臂順行式修剪、矮化整形修剪、配方施肥、疏花疏果、果實套袋等技術普及率仍低于50%;梨小食蠅發生頻繁、梨葉早衰脫落、二次開花現象、著果率偏低等困擾梨產業持續穩定發展的重大生產技術問題難以得到及時有效解決。
2.4? 區域品種單一,果品上市時間集中
區域特色品種自主創新選育能力較弱,栽培品種長期依賴由外引進。德化梨產業發展初期,為追求發展速度和規模面積,沒有根據本地的自然生態條件適地適樹進行區域品種布局,而是盲目大規模發展新世紀、西子綠等梨品種。因新世紀、西子綠等品種不適應德化縣南部區域的自然生態條件,不能正常開花結果或其品質較差,就對80%以上的新世紀、西子綠等梨樹進行了高接換種,嫁接了現在的翠冠、翠玉等早熟品種,造成了現在全縣梨品種較單一,成熟期集中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果品上市時間短而集中的局面。
2.5? 品牌效應欠缺,產品質量良莠不齊
在種植上,因部分果農文化素質較低,接受新品種、新技術的能力較差,習慣于傳統栽培管理,種植技術標準執行不到位,全縣約1/4的梨園管理粗放,梨果套袋率不足30%;部分果農不合理使用化肥、農藥和除草劑,影響了梨果品的產量和品質,上市的梨產品質量良莠不齊。德化梨雖然已取得了“福建省名牌農產品”稱號,獲得了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證書(AG102289),擁有“九仙山”牌等5個梨產品商標,但因全縣種植品種比較單一、成熟期比較集中、套袋梨果較少等問題突出,不能滿足消費者需求,品牌效應還不明顯。
2.6? 組織化程度低,經營主體帶動不足
德化梨產業以家庭小規模種植為主,專業化組織生產經營的偏少,僅占全縣梨園的16%左右,而從事德化梨生產、銷售的新型經營主體更少,輻射帶動作用不明顯,專業化服務水平還處于起步狀態,以致大多數梨農既是生產經營者,又是營銷組織者,管生產、跑市場,參與產前、產中、產后的全過程,市場開拓乏力。在銷售上,缺乏專業經營主體等的帶動,德化梨精品小包裝禮品梨果雖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品質中上的套袋梨果售價達25元/㎏,但大眾梨果的銷售渠道不暢,售價僅在6~10元/㎏,缺乏市場競爭力,梨產業整體效益偏低。
3? 德化梨產業發展對策
3.1? 制定發展激勵措施,加大產業政策扶持
積極爭取國家、省、市財政專項資金支持梨產業項目發展,對建設梨基地標準果園給予一定的資金補貼。協調相關部門資金支持發展梨果產業項目,重點解決果園水、電、路、小型氣調保鮮庫等基礎設施建設。制定出臺適合梨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措施,縣、鄉財政拿出專門資金加大對梨生產科技培訓及“五新”實用技術推廣等的投入,同時對規模種植示范戶、果品經銷商等給予資金扶持。積極做好招商引資,引導工商資本、社會閑散資金投向梨產業,重點支持梨產業綜合能力、龍頭企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等,多渠道加大梨產業發展資金投入。
3.2? 做好適栽品種規劃,優化區域產業布局
針對德化梨產業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結合特有區域氣候比較優勢,德化梨產業品種應突出“早、優、特”,即應瞄準6月上旬至7月上旬的水果淡季,重點擴大7月10日前成熟的翠冠、翠玉等優良品種的栽培面積;兼顧發展8月成熟的晚翠品種,慎重選擇晚熟品種,做好早、中、晚熟品種搭配,提高德化梨品質和效益,延長梨果品上市期。優化區域產業布局是德化梨取得持續豐產、優質、高效的前提,有利于合理配置相關資源,便于產品集散,促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提升。在優勢區域集中連片種植,發揮規模效應,促進集約化、產業化經營,建園過程力求做到“一統、二優、三保、四大、五配套”,即做到統一規劃布局;優良品種、優良苗木;保水、保肥、保土;大臺、大溝、大肥、大苗;山、水、園、林、路綜合配套。
3.3? 創新科技推廣方式,示范應用“五新”技術
加強梨產業技術體系和推廣體系建設,依托福建省農科院果樹研究所、國家梨產業技術體系福州綜合試驗站等科研院所,建立“科研團隊+崗位專家+技術人員+專業戶”的梨產業技術團隊;組織縣農技人員定期開展形式多樣的技術交流、技術咨詢、相互學習,共同提高業務知識水平;定期開展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果農培訓學習,加快梨產業“五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創新技術服務形式,建設德化梨新品種優質高效栽培技術集成示范園,著力打造新品種展示度大、新技術集成化程度高、輻射帶動功能強的精品示范工程,通過現場技術培訓、現場觀摩等形式,推廣普及先進實用栽培管理技術,發揮示范園應有的作用。
3.4? 建立標準栽培規程,強化基地科學管理
通過制定德化梨產業產品相關行業標準,按行業標準建園、行業技術栽培管理,加大無公害或綠色梨生產標準的推廣應用,把標準化栽培管理技術應用到生產中的每一個環節,確保梨產量穩定、產品質量安全,提高果實品質和商品率。通過淘汰部分老品種園,采取高接換種、新建基地等多種措施,建設優良品種示范園,努力實現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經營,做到穩定豐產園,不斷增加投產園。推行連片高標準果園規模經營,新建梨園必須做到整體統一規劃布局,應用“水肥一體化、草生栽培、山地棚架栽培、套袋栽培、綜合綠色防控病蟲害”等新技術,不斷提升新建梨園標準。
3.5? 抓好知名品牌建設,著力培育龍頭企業
加強德化梨產業相關品牌的樹立,對重點產梨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實施品牌戰略,并開展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等認證,著力培育一批梨產業龍頭企業,提升帶動能力,做到“產供銷”一體化發展,積極開拓市場,提高德化梨產業品牌的知名度,傾力打造區域公共品牌,穩固果品市場占有率。抓住水果產業發展轉型的有利時機,積極培育新型果業經營主體,引導發展以“合作社+公司+果農”為主要模式的果業合作經濟組織,提升果農專業化生產服務水平,提高果農組織化生產經營覆蓋面。擴大果品加工生產能力與保鮮貯藏能力,通過延伸果品產業鏈拓展產后分流渠道,增強果品市場供應調控力度。
3.6? 創新轉變經營模式,完善市場體系建設
充分利用物聯網、互聯網、新媒體等各種多元化的數字平臺,不斷推廣和宣傳德化梨產業的產供銷等動態信息,提升品牌的影響力和知名度。改變傳統的一家一戶經營方式,采取“基地+農戶+經銷商”的經營模式,引導新型經營主體梨果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組織建立自己的直銷點,通過超市果品專柜、果品專營店、淘寶、微店、抖音等各種平臺線上線下同步銷售,真正實現產銷無縫對接,可有效解決賣果難的困境。進一步創新和完善市場體系,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梨果大戶+基地”的經營模式,形成以龍頭企業為核心、基地為基礎的產業化聯合體,切實提高龍頭企業帶動能力和果品市場競爭力。
收稿日期:2021-10-08
作者簡介:鄭青松(1974—),男,福建德化人,本科,農藝師,主要從事水果栽培技術指導培訓與果樹新品種、新技術引進推廣等。E-mail:37518850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