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媛
摘要:紀錄片有多種類型,在不同的視域下闡釋著不同的風格特色。歷史文化紀錄片《望長安》向我們細數了周秦漢唐等盛極一時的文明景象,通過政治、經濟、文化等視角,全方位,多角度地向觀眾訴說秦地如煙的往事,以及秦人堅韌不拔的風貌和艱苦卓越的品性。該紀錄片以陜西境內的各家陵園和墳冢作為線索,講述與之相關聯的歷史典籍和故事。其中以時間為經,以歷史事件作緯,回顧歷史發展的脈絡蹤跡,向我們一一展開那些年代久遠的歷史歲月和往事。
關鍵詞:《望長安》 ?歷史 ?文化 ?再現
中圖分類號:J9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2)01-0147-04
長安,無論是在世界歷史源遠流長的文明進程中,抑或是在華夏文明的發展史中,都占據重要的地位和意義。長安與意大利的羅馬、希臘的雅典、埃及的開羅,并稱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歷史上長安歷經周、秦、漢、唐等十三個王朝,作為都城的時間跨越了千年之久,所以長安曾經冠名“豐京”“鎬京”“京兆”等多個稱謂。這片土地不僅是西周從奴隸制逐漸走向鼎盛的福地,也是大唐王朝海納百川、兼容并蓄,弘揚中華民族精神脊梁和囊括宇內的根基之地。
“長相思,在長安”,這是李白的詩歌,寄寓著詩人對于長安這一繁華都城的復雜心境,“望長安”之名也是從這古詩中幻化而來。長安不僅是三秦地域的名稱所屬,更是滾滾歷史長河的參與者和見證者。這座城市隸屬于文化的符號、代表和象征,深深地影響著華夏文明的歷史進程和文化延續的走向發展。以“長安”為依托的三秦大地,既有陜北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又有關中沃野千里的一馬平川,還有陜南那采茶外加流水的婉轉之地。電視紀錄片《望長安》,從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向我們介紹了這片三秦大地的風土人情,以及文化歷史的傳承。這片土地演繹著歷史朝代的興衰榮辱,經營著車水馬龍的市集交易,變換著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騷客,不斷上演著有關于英雄兒女以及縱橫捭闔、驚心動魄的各種故事。
一、秦風漢律,大唐氣象,關照歷史的復現
紀錄片《望長安》用10集長度從不同的歷史、政治、文化角度向我們講述了以長安為中心的漢唐風采,回顧曾經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文明的力量從古到今,一幅幅動人的歷史畫卷在逐步展開。作為文化紀錄片,《望長安》集聚了主觀認同與表現創作的理念。
兵馬俑,這個秦帝國的地下兵團,被封存了千年之久,仍是那樣的氣勢恢宏。一個個兵俑神情都別具匠心,栩栩如生。秦在統一之后,“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孫中山先生曾有評價:“始皇雖無道,而長城之有功于后世,實上大禹治水等”。多元化的碰撞和交流,最終奠定了秦帝國的局面。秦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延續了整個長達數千年之久的封建王朝。盛世況才秦始皇在面對千秋偉業之際,留存著對于永生的眷戀以及對于死亡的恐懼。“車轔轔,馬蕭蕭”外加整齊規劃的軍團,這是秦始皇期待永生的野心之作。歷史長河中,無論是歷史典籍,還是文學傳承,自古而來,影響著一代代華夏故土的精神風貌。在長安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孕育著眾多文化類型和文人騷客的精氣神,弘揚著詩風韻律的美學追求。
大漢王朝將孔子的思想作為鞏固國家的正統思想,漢武帝對內提倡重農興商,富民強兵,對外抗擊匈奴,溝通西域。張騫出使西域,不僅勾連了東方文明與西域世界的文化交流,也促成了貿易商業的交流往來。在開疆擴土之余,奠定了中國的基本格局。中華民族憑借著強者大國的風范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秦皇漢武在秦磚漢瓦的基礎上,為我們的國家興旺、民族延續做出了卓越貢獻。絲綢之路在幾大文明古國之間建立聯系,奠定了中華文明的基本范式。
帝王的陵寢,作為歷史的旁觀者,成為最具話語權的代表。唐女皇的無字碑便是最好的例證之一。武則天對于無字碑的編碼和大家譯碼的過程本身就是文化的再度闡釋。唐朝的文化與印度、阿拉伯,甚至是西歐都有著交流和往來。各國使節、商人、僧侶,還有留學生一時間齊聚在長安城內外。此情此景,大詩人李白有云:“胡姬貌如花,當爐笑春風”。唐長安城中兼容并蓄,文化多元交流和碰撞,一時勝景,沒有太多的束縛和規矩,呈現出世界大同的風貌,也令今日的蕓蕓眾生無限向往和留戀。
二、再現歷史,故事重構歷史之美
紀錄片《望長安》,用紀實與寫意的手法,將歷史節點呈現在畫面上,深刻挖掘語言的隱喻功能和影像畫面的呈現功能。在故事化的手法中,動靜結合,重構歷史的魅力。
蒼茫的秦陵山脈位于中國大地的中間地帶,橫貫東西,勾連南北。大地原點就位于咸陽,隸屬關中地區,農耕文明自古就在此地享有盛譽。秦直道的修建,便于全國的溝通聯系,也有助于抵御來自北方的匈奴。秦始皇的軍隊從直道出發,三天三夜便可到達陰山腳下。也正是因為這條直道,才有了“但使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度陰山”這句詩。
中國歷來有尊佛重道的宗教信仰傳統。法門寺供奉釋迦牟尼的真身佛骨舍利,并且珍藏著數以千計的珍貴皇室寶物。玄奘西去印度取經,將帶回的佛經典籍和舍利儲藏于大慈恩寺。包容萬象的文化發展,海納百川,有朋自遠方來。宗教的并存發展不僅是文化的多重兼容,更囊括四海之內的開闊視野。現如今的大雁塔廣場,不僅代表了曾經的佛教文化以及雁塔題名的榮耀,更是作為城市的代表性地域空間,呈現出新的文化及隱喻含義。
在這片土地上,司馬遷忍受著獲刑之后的屈辱,堅持寫作完成《史記》。他將滿腔抱負化為筆尖的力量,縱橫捭闔,勾勒歷史,描述了不同階層人物的命運和故事。司馬遷不僅肩負著史官的責任,更是立足于民族的文化使命及傳承。唐詩,屬于中華文化最為燦爛且瑰麗的代表之一。李白以《蜀道難》驚蟄于長安城,而王維、杜甫、白居易等詩人都在長安大放厥詞,才華盡顯。這些詩人在仕與隱的宿命歸屬中做著艱難的選擇,他們渴望建功立業,期盼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夙愿得以實現,當然這也是千百年來中國人的生存哲學以及立世根基。遙想當年,已過不惑之年,將近花甲的孟郊登科及第,雁塔題名時留下“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絕唱。少年之際便成名的白居易更是寫下了“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名中最少年”的佳句,這樣的詩句傳承不僅代表了時代氣象,更是屬于我們整個中華民族延綿不斷的風骨。
三、紀錄本體,歷史影像記載文化傳承
人文歷史類紀錄片一般訴諸于文化和歷史的傳承和解說,著重體現文化和歷史背后的深層哲理價值以及濃厚的人文情懷。通過歷史興衰來啟迪后人,以史為鑒,在歷史的積石上,仰之彌高,鉆之彌堅。通過文化傳承,渲染普世價值以及和諧共處的生存法則。除卻還原歷史真實,浮華背后徒留我們站在當下立場重新審視歷史,關照現實。紀錄片《望長安》中的望字,不單是回望歷史,更是繼往開來,展望未來之意。細數文化之精華,有利于我們增強民族自信心,以及集體無意識中的價值觀認同,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和再次繁榮而不懈努力。在畫面比例構成上,比照之地多用一屏之上多畫面的形式。介紹古羅馬和長安的對比時,屏幕上就是并行的雙畫面,這樣的形式能夠讓我們更直接體會到兩大帝國魅力所在以及其中的差別。
紀錄片《望長安》鴻篇巨制,涉及“西望長安、古調獨彈、雁塔題名、佛骨靈光”等內容,向我們講述了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等有關方面的歷史往事。公元755年,也就是“安史之亂”前夕,當詩人杜甫欲前往奉先縣探望寄居在那里的妻兒時,途經華清池之際,聽聞唐玄宗與楊貴妃在驪山腳下聲聲絲竹作樂的靡靡之音。詩人不禁感懷餓死的游子,寫下了滿懷悲愴的作品——《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其中最為有名的兩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便是詩人滿腔憤懣的寫照,也是詩人憂國憂民情懷的集中體現。紀錄片借助栩栩如生的聲畫組合,借古喻今,警示當今的人們要如何為官、為政、為民之道。曾經的歷史典故通過講故事的方式,用再現與表現的手法讓觀眾更是刻骨銘心。
紀錄片《望長安》涉及了多方面的內容,采用中心環線結構,將不同的解說點都歸結于長安這一中心主題。解說詞謙穩有力,擲地有聲的向我們娓娓道來隸屬于長安這片土地的風俗習慣以及人文歷史。長安城是古樸的滄桑歷史與現代都市化的并存,文化所能提及的深層意味更具消解性以及多元化。紅顏難耐蹉跎的歲月,荏苒的時光細數著歷史的滾滾車輪,往事早已作土,煙消云散。現如今,長安城上的那抹月光依舊皎潔,渭水依舊,終南仍在,物是人非。意氣風發,吟唱詩歌的大詩人們都已沉睡千年。厚重的城墻上,帝王們曾在這里運籌帷幄,指點江山;將相們曾在這里征戰殺敵,保家衛國。華清池內,唐明皇以及楊貴妃的愛情故事,在白居易的《長恨歌》中,哀婉之余不禁令世人動容。華清池充斥著千嬌百媚以及婀娜多姿,它是“無人知是荔枝來”的場地,也是政治事件“西安事變”的舞臺,成為后人議論褒貶不一的集合地。
紀錄片《望長安》史料豐富,文化元素繁多。長安、唐詩、雁塔題名、華清池這些名詞,不僅是本身的直譯,更是文化變遷之下的復合體。它們是那個恢宏時代的標志,更是跨越了時代的鴻溝,成為當下富有代表性的城市標簽以及文化發展的旗幟,因此也變得永恒以及不朽。
四、結語
作為“絲綢之路”沿線的重點城市,西安要加大人文交流和旅游資源的開發力度,“全方位展示歷史與現代交相輝映的形象,建設國際一流的人文旅游中心”。依托“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一帶一路”建設不僅促進了絲綢之路沿線的歷史人文交流以及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融和,還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西安作為“絲綢之路”沿線城市的代表,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內各區域間加強交流合作以及文化傳播提供了有力的全方位支持與充足保障。
長安作為歷經周秦漢唐盛世的十三朝古都,在物質文化遺產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方面都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標簽,大雁塔、大唐不夜城、寒窯、大唐芙蓉園、秦始皇陵兵馬俑、華清池、碑林、鐘鼓樓、大唐西市等歷史文化旅游業態都享有盛名。作為典型的文化產業形態,以“長安歷史文化”形成集聚效應,在不斷融合發展,兼收并蓄,享譽全球。從文化軟實力層面來看,以長安歷史文化這一當下最具影響力的文化范本,構建新的城市文化形象和城市文化品牌成為持續發展的關鍵。在“一帶一路”重要歷史機遇下的未來,西安以期通過文化作品提升城市自身品牌知名度以及核心競爭力。《望長安》以紀錄片的形式為長安歷史文化利用構建這一具體形態在文化作品發展層面提供了路徑模式,為推動“一帶一路”倡議下文化利用建設長足發展的對策研究和實踐范例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參考文本。
文化紀錄片的功能,并不是文化的再次復興及復原,而是流淌在文化內里的文化價值感認同和文化自信。在“一帶一路”這個重大歷史性發展機遇下,通過對長安歷史文化利用構建過程中的各類文化作品加以分析研究,整理出未來城市依托文化作品發展可供借鑒的一般模式,為絲路曙光的長足發展提供相應的借鑒案例和模型。超越國界,打破時空限制,走出一條健康且和諧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推進西安與“一帶一路”沿線城市的共同繁榮與發展。紀錄片《望長安》通過找尋失去已久的文化感召力和文化覺醒,以此來關照當下社會的現實意義。
夢回長安,周秦漢唐,從這里開始,綿延千年,也在這里繼續她的輝煌,持久綻放光彩!
參考文獻:
[1]周文.世界紀錄片精品讀解[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0.
[2]陳國欽.紀錄片解析[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
[3]陳丹.全球化傳播背景下中國歷史文化類紀錄片的傳播學思考——以《河之南》《望長安》為例[J].科技傳播,2015(07).
[4]溫盛遠.淺析歷史紀錄片的進行時態——以紀錄片創作實踐為例[J].記者觀察,2018(32).
[5]袁慧.數字技術背景下歷史紀錄片的真實性探究[D].天津:天津工業大學,2019年.
[6]李真.探析我國歷史人文紀錄片中文化價值的建構[J].新聞研究導刊,2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