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流傳于廣西隆林地區的苗族蘆笙舞,以舞者手持蘆笙邊奏邊跳為主,蘆笙即是舞蹈的伴奏樂器,也是舞蹈的道具,該種表演形式形成蘆笙舞豐富、靈活的下肢動作,含胸弓背的上身體態特點,自奏自跳的表演也充分展現了蘆笙舞高超的表演技藝。蘆笙作為蘆笙舞重要的表演器具,它與舞蹈有著緊密的關系,本文以蘆笙道具為切入點,探討蘆笙對隆林地區苗族蘆笙舞蹈風格形成的影響。
關鍵詞:苗族蘆笙舞 ?舞蹈風格 ?舞蹈道具 ?廣西民間舞
中圖分類號:J7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2)02-0066-04
俗話說苗不離笙,蘆笙在苗族社會是祖先和神靈的化身,現實中蘆笙是一種苗族樂器,它自古與苗族人的生活密不可分,至今已成為苗族文化的重要代表。流傳于廣西隆林地區的苗族蘆笙舞,其風格獨特,表演形式多樣,主要特點為舞者手持蘆笙邊奏樂邊舞蹈,蘆笙即是舞蹈的伴奏樂器,也是舞蹈的道具,蘆笙與舞姿相輔相成,舞曲不斷則舞步不止,形成以下肢動作為主,靈活多變,以上身為輔,含胸弓背的體態特點。蘆笙舞因自伴自跳的高超技藝,充分展現出苗族獨有的舞蹈風格和豐富的舞蹈表現形式。形成如此獨特的舞蹈特點,除了與苗族生活的地域環境、歷史、信仰、勞作等相關外,同時也深受蘆笙道具的影響。本文以蘆笙道具為切入點,探討蘆笙對隆林地區苗族蘆笙舞蹈風格形成的影響。
一、苗族蘆笙的起源——稻作文化的影響
在苗族民間,關于苗族蘆笙起源的說法多種多樣,無外乎都與天神、天帝等神靈相關,因此即有“蘆笙天上來”的說法,但是很顯然這些說法無法充分解釋蘆笙的真正起源,其實苗族蘆笙的起源與稻作文化密切相關。苗族是較早耕作水稻的民族之一,苗族蘆笙最初的雛形苗語稱為“東勾”,漢譯為“禾桿笛”,是由一根有節的生禾稈制作而成,能吹奏出五個音,聲音美妙動聽。每年秋收,面對金黃色的稻田,苗族人利用稻桿制作成這種禾桿笛在田間吹奏,表達了他們對豐收的喜悅之情。苗族民間有諺語“奈新勞呀堵,咧阿東勾超”,漢譯為“稻熟來養人,桿子做笛吹”,充分說明苗族人民在種植水稻的過程中發明了這種禾桿笛,后因禾桿不耐存放,改用竹子制作,逐漸演變為今天所見的蘆笙。因此可以說苗族蘆笙的起源與稻作文化有著緊密的關聯,甚至可以說原始時期的苗族社會因稻作文化的產生而創造了苗族蘆笙。
二、蘆笙舞的社會功能
(一)信仰與社交
有苗就有笙,蘆笙就是苗族社會的圖騰信仰,苗族先人將蘆笙視為傳家之物,只因苗族蘆笙在民間是與祖先和神靈對話的法器,能通過演奏蘆笙與天神、先祖進行對話。在遠古的苗族社會,蘆笙舞者有多種社會身份,比如:道師、藝人、媒人等,但凡有婚喪嫁娶,便邀請專門的苗族蘆笙舞者進行表演,婚事便是沖喜,恭迎和祝福新人;喪事便是訴哀,超度逝者亡靈,祈求神靈對子孫后代的庇護。此外在苗族社會,還能通過蘆笙進行交友、交易、談判、說媒等活動,場合不同所演奏的曲調和舞蹈形態皆不同,很多通過蘆笙進行商議或談判的事情都得以圓滿的解決,展現出了遠古時期的苗族社會通過蘆笙文化所營造出的強烈民族凝聚力與認同感。
(二)娛神轉變娛人
隨著社會不斷的發展,蘆笙舞的功能也隨之發生變化,由最初的婚喪嫁娶等極具祭祀感的表演儀式逐漸演變為娛人的表演活動,并在隆林苗族地區很多喜慶或盛大的節日中出現,主要體現在隆林苗族的跳坡節。跳坡節是隆林苗族最盛大的節日,節日這天十里八鄉、成千上萬的苗族男女老幼身著苗族盛裝趕坡會,同時濃郁的節日氛圍也引來附近村寨的壯族、彝族、仡佬族等同胞,結伴三五成群前往看熱鬧,在半山坡上人頭攢動,觀看爬坡桿、跳蘆笙、摔跤、唱山歌等表演,載歌載舞,熱鬧非凡;蘆笙舞成為跳坡節最主要的表演環節之一,跳坡節上的蘆笙舞歡快熱烈,蘆笙曲調悠揚動聽,可傳至數里之外,能夠烘托熱烈喜慶的節日氛圍。蘆笙舞蹈曲調悠揚動聽,舞蹈動作靈活,卻不失古樸,表演形式多樣,表演技藝高超,深受前來趕坡群眾的喜愛,是隆林地區一種喜聞樂見的苗族傳統舞蹈。
三、苗族蘆笙舞的風格特點
(一)豐富的下肢步伐
隆林苗族蘆笙舞主要以下肢舞步為主,踢、踏、悠、擺、蹭、跳、踹、撩等一系列豐富的腳下動作,或簡單或復雜的步伐,通過舞者雙腿高度靈活配合完成,如“蹭擺步”“蹭踢步”“對腳步”“鐮刀步”等步伐,以雙腿配合完成,還需完成上身的舞蹈動作和吹奏表演。該種表演形式非常消耗體力,并且具有一定的技術難度,通過各式步伐,重心低矮,亂中有序,穩中有巧,充分體現出苗族作為山地民族那種堅韌不拔、堅強不屈的性格特點。
(二)屈蹲動律
屈蹲是隆林苗族蘆笙舞的主要動律之一,體現在很多蘆笙舞蹈形式上,以該地區的“蘆笙迎客舞”為代表,其動律主要通過雙腳或單腳膝蓋重拍向下屈蹲形成,屈蹲能夠貫穿于整個舞蹈,即有單腳踏步屈蹲,也有雙腳屈蹲,單腳踏步屈蹲主要體現在前進或后退步伐的邁步之后的銜接,在重心轉換間展現和強調動作的節奏點。雙腳屈蹲通常在轉身或跨腿轉或動作短句銜接間進行全屈蹲,體現出動作的靈活與沉穩,在屈與蹲之間,膝蓋間會有連貫的屈伸,使屈蹲動律與動作銜接更順暢和協調,舞蹈也更有韻律感和節奏感。
(三)含胸弓背的體態
隆林苗族蘆笙舞的體態特征為含胸弓背前傾,上身特點為胸腰向里收含,上肢無過多動作,通常通過關肘和提、壓旁腰配合下肢的動作,因此形成含胸弓背的體態特點,它區別于北方民族舞蹈豪邁、奔放的體態風格特點,更顯南方民族含蓄與內斂的性格。
(四)多樣的表現形式
廣西隆林苗族蘆笙舞具有多樣的表現形式,有偏苗的蘆笙跳鼓舞、清水苗的蘆笙祭祀舞、紅頭苗的蘆笙迎客舞、蘆笙跛腳舞、滾地龍、滾刀尖、梅花樁、過油鍋等豐富的舞蹈表現形式,雖同為蘆笙舞,但表現的形式不同,樂曲、舞步、舞姿也各不相同,它們各自表達不同的蘊意,因此形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多種形式的蘆笙舞。
(五)高超的技藝
隆林苗族蘆笙舞還有一大特點,即具有高超的技藝性。且先不提及其他,單從蘆笙舞表演方式來探討,表演一支蘆笙舞,需要演奏和舞蹈同時進行,一人同飾兩角,從技能上看,既要掌握蘆笙吹奏的方法和曲目,還要掌握蘆笙的舞步及動作,對表演技能要求非常高,此外邊吹邊跳,對表演者的氣息和體力也是極大的考驗,這只是其一,在隆林苗族蘆笙舞的表演中,還有一系列高難度、高技術的舞蹈表演形式,主要在表演環境或動作上設置一定的危險性,如紅頭苗的滾地龍,需要在表演中手持蘆笙吹奏進行前、后滾地,一不小心未能協調好身體與蘆笙的配合將會被蘆笙戳傷。蘆笙梅花樁(也稱上天梯)在離地3至6米高的三角木樁上進行表演,原始的梅花樁表演中,還會在木樁下放上密集的刀尖,以示表演難度及技術性,突顯苗族人的勇敢、機智和靈敏。此外滾刀尖、過油鍋、蘆笙頂碗舞、蘆笙對腳舞等都具有一定的難度和危險性,完成這些高難度的舞蹈必須要具備嫻熟、高超的蘆笙舞技藝。
四、蘆笙道具對舞蹈風格形成的影響
(一)局限上肢,豐富下肢
隆林蘆笙舞之所以具有豐富的下肢動作和步伐,主要因為受到蘆笙道具的影響,其舞蹈手持蘆笙表演,上身的手臂用作固定蘆笙的演奏,上肢受到了蘆笙道具的限制,因此舞者只能將內心所要表達的情感通過下肢的腿部動作進行表達,下肢通過各式的步伐和動作形態展現不同的蘊意,從而發展出了豐富多樣的下肢動作和舞步,如蘆笙迎客舞的“屈腿弓步”,上身將蘆笙向右擺,表示將來客往家里請。“屈腿前點步”上身向前弓腰,表示行禮或祭拜?!叭讍瓮葯M掃”“單吸腿繞圓”等下肢動作表示拔開草叢的勞作或狩獵之意,豐富的下肢因上身蘆笙道具的局限得以不斷的發展,從而造就了苗族蘆笙舞下肢為主的獨特風格。
(二)奏舞結合,弓腰前傾
蘆笙舞邊奏邊舞,舞者為迎合蘆笙,同時把握蘆笙曲調的音準和曲調,雙手需將蘆笙更牢固的固定,一方面避免蘆笙在舞蹈時脫落,另一方面保證蘆笙曲調悠揚動聽,舞者的身體適當調整了上身的體態迎合蘆笙,雙手扶于蘆笙中部位,上身微含,腰部弓身,將上身適當放低,嘴巴含住蘆笙口,雙手胳膊肘微微下夾,整個上身形成向里包的形態,嘴巴、雙手形成一個三角支撐點,穩固蘆笙更好的表演。為方便舞步前進,身體微向前傾斜,形成了含胸弓腰前傾的舞蹈體態特點,這也取決于隆林地區的蘆笙規格較小,結構較結實,可以將其靈活把控,從而進行較大動作的表演。
(三)多功能性,造就多樣的表現形式
隆林苗族蘆笙舞具有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這完全取決于蘆笙強大的社會功能。據漢文史記載,遠古時期的苗族社會擁有自己的文字,因受到當時統治者的歧視和打壓,被迫不斷遷徙而逐漸失傳,苗族先人為將苗族的歷史、經濟、勞作、狩獵的經驗等傳遞于下一代,創造出了口頭藝術和肢體藝術的傳承方式,其中苗族的蘆笙便是其中口頭傳遞之一,在隆林地區六大苗族支系中,以紅頭苗和偏苗的蘆笙“說”和“唱”著稱,他們能通過蘆笙曲調將自己所要表達的信息和情感傳遞出去,并且每個音調都有對應的字句,他們把內心想說的話和平時不便于說的話通過蘆笙曲調進行交流,能聽懂蘆笙曲調的人同樣可通過蘆笙進行回應,形成了苗族社會獨特的交流方式。
在苗族社會,蘆笙可與神對話,能夠滲透至喪葬、交友、競技等場合,不同場合下蘆笙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所表達的含義也各不相同,如在喪葬儀式上,蘆笙舞者扮演師公者的身份,通過蘆笙曲與逝者進行對話,曲調低沉、悲傷,舞蹈動作主要為跳、躺和跪,該形式多是逝者親人表達對逝者的感恩感激之情,并安撫逝者,將逝者的靈魂引入極樂世界。在說媒儀式上,當男方看上女方之后,男方請蘆笙手前往女方家說媒,女方也會請蘆笙手進行商談,此時蘆笙者扮演媒人的角色,蘆笙曲調悠揚,帶有詼諧幽默之意,舞蹈動作歡快而逗趣,肢體語言配合蘆笙曲調進行交流,主要意為夸贊女方,并在蘆笙商談之中,商討關于彩禮等相關問題,哪方若能請到好的蘆笙手,亦能夠幫其將彩禮提高或降低。在蘆笙迎客舞上,蘆笙曲調婉轉、動聽,舞蹈動作熱烈而歡快,多為“弓腳點步”,凸顯請和迎,充分展現出苗族人民熱情好客的一面。
縱觀蘆笙在隆林地區的諸多社會功能,不難看出,現今蘆笙舞豐富多樣的舞蹈形式與蘆笙的社會功能息息相關,因其肢體語音與蘆笙曲調具有交流、交談的功能,并且適用范圍較廣,不同場合能夠表達不同意義,因此繁生出多種形式的苗族蘆笙舞蹈。如“掃棺舞”“蘆笙祭祀舞”“蘆笙跳鼓舞”等皆是葬禮所跳的舞蹈形式,蘆笙曲調哀傷沉重,并且一直有跪拜和行禮動作。競技所跳的“滾地龍”“翻刀尖”“梅花樁”等,表演場景和動作上充滿了驚險和刺激之味。娛人所跳的“蘆笙迎客舞”“蘆笙對腳舞”“蘆笙頂碗舞”“花架舞”等是苗族民間自娛性蘆笙舞形式,舞蹈節奏悠揚動聽,動作歡快有禮節,具有較強的觀賞性和參與性。
五、結語
蘆笙在苗族人心中非常重要,自古承載著苗族人厚重的情感寄托,滲透至苗族人的祭祀、生活、勞作、愛情等重要的社交場合,通過以蘆笙為切入點,對隆林地區苗族蘆笙舞蹈風格成因探究,具有較大的現實意義。從蘆笙舞表演的外在形式看,蘆笙作為道具,在動作上局限了舞者的上肢動作,形成了含胸弓背的體態,但因為上身受限,卻豐富了下肢動作,使得蘆笙舞得以通過下肢動作和腳下步伐進行情感的表達。而從蘆笙舞表演的內在形式看,蘆笙擁有強大的社會功能,它的每一項功能都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表演形式,如喪葬、婚嫁、迎客、交易等皆是不同的蘆笙舞蹈表演形式,這些舞蹈形式的區別在于動作大同小異,而舞蹈的內涵卻各不相同,蘆笙的社會功能賦予蘆笙舞豐富多彩的表現方式,使其得以傳承至今,如每年隆林德峨跳坡節至今保留完整的蘆笙舞表演,同時蘆笙舞也作為非遺舞蹈進入德峨鎮常么小學校園進行普及,展現出隆林苗族蘆笙舞獨特的魅力和強大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中華舞蹈志》編輯委員會.中華舞蹈志·廣西卷[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
[2]戴進權.苗族蘆笙起源淺談[J].民族藝術,1992(04).
[3]許子吉.桂西與桂北苗族蘆笙舞之異同[J]歌海,2015(06):112-114.
[4]鄒宛彤.淺談廣西隆林苗族蘆笙舞的特點[J].大眾文藝,2014(24):32.
[5]孫健.廣西苗族蘆笙舞的社會功能與舞蹈技術性分析——以百色市隆林縣各苗族支系為例[J].大眾文藝,2017(24):22-23.
[6]史洋凡.論道具在民族民間舞蹈中的作用[J].藝術評鑒,2018(03):49-50.
[7]宋海波.廣西百色“非遺”民族民間舞蹈元素再創編研究——以隆林各族自治縣苗族蘆笙舞為例[J].歌海,2020(01):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