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斯奕
摘要:本文分析了當前浙江省戲曲表演人才的現狀和特點,并針對各地區人才分布不均衡、瀕危劇種人才稀缺、人才梯隊結構不夠合理、高層次人才比例偏低等問題,提出拓寬戲曲教育覆蓋面、完善戲曲人才培養體系、創新戲曲人才培養模式、推動戲曲院團人事制度改革等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浙江 ?戲曲表演人才 ?現狀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J8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2)02-0165-04
戲曲表演人才是戲曲傳承、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近年來,浙江省對戲曲表演人才培養工作高度重視,出臺了一系列舉措,拓寬戲曲人才培養途徑,目前浙江省戲曲表演人才基本面總體向好,但仍存在一些問題有待改善。
一、戲曲表演人才現狀與特點分析
(一)戲曲表演人才總量可觀,各地區分布不均衡
浙江省國有事業、轉制戲曲專業演出單位共37家(下轄國有演出團體計42家),各單位在職戲曲表演人才近500人。就地區分布而言,戲曲表演人才集中于省屬院團和經濟、文化較為發達的地市,杭州、紹興、溫州等地人才儲備較為豐富。其中戲曲表演人才總數最多的是杭州市,正高職稱人才最集中的則為省屬各院團。省內一些文化、經濟整體力量較弱的地區,戲曲表演人才的儲備整體薄弱,例如湖州、臺州、麗水三個地市均沒有正高職稱的戲曲表演人才,衢州、舟山、嘉興三個地市的正高職稱的戲曲表演人才均占比5%以下。
(二)越劇人才儲備豐富,瀕危劇種人才稀缺
目前浙江省各劇種生存、發展情況有一定差異,昆劇、京劇、越劇、婺劇、紹劇有數量不等的國有表演院團,特別是越劇、婺劇院團數量較多。甬劇、姚劇、甌劇、新昌調腔、寧海平調、臺州亂彈均僅有一個國有院團,杭劇由兩個越劇團兼演,睦劇、和劇、湖劇已無國有院團。劇種表演人才數量與院團數量成正比。在浙江省各劇種中,越劇表演人才總量最豐富,越劇表演人才占全省戲曲表演人才總量的53.24%,其中正高職稱人才占比61.73%,可以說越劇人才是浙江省戲曲表演人才的主力軍。此外,婺劇、紹劇的人才總量分別占浙江省戲曲表演人才總量的17.95%、8.56%。甌劇、姚劇、甬劇、新昌調腔、杭劇、臺州亂彈等劇種的表演人才數量較少,占浙江省表演人才總量的比例均在5%以下,這說明戲曲表演人才的培養情況影響到劇種的生存、發展狀況,兩者具有雙向的影響作用。除了要保持現有各劇種的人才規模,還需要重點加強對浙江省內各稀有、瀕危劇種的表演人才培養工作。
(三)年齡、行當組合欠佳,難以形成良性梯隊
目前浙江省戲曲表演人才的突出問題是青年人才十分缺乏,人才隊伍整體而言年齡偏大。據統計,浙江省戲曲表演人才年齡在35歲以下的副高者僅占比3.45%。戲曲演員中能在35歲以前取得高級職稱的人數非常少,相當大部分人取得高級職稱的年齡已超過45歲。一般而言,根據藝術規律,戲曲表演人才的黃金年齡在45歲以前,以往實力突出的演員成名時甚至在35歲乃至30歲以下。也正因此,中國戲劇表演藝術最高獎“梅花獎”的參評條件就是45歲以下取得高級職稱(含副高)的中青年演員。但是目前浙江省戲曲表演人才的年齡,有條件參評“梅花獎”的45歲以下高級職稱人才其實總數不多。而浙江省45歲以上的戲曲表演人才占比高達68.90%,可見戲曲表演人才的年齡梯隊不合理,多數人取得高級職稱時已接近退休,藝術才能難以充分發揮。
除了缺乏青年人才,各表演行當之間的人才數量也差距較大。浙江省各行當中花旦人才數量最多,占浙江省戲曲表演人才總量的33.69%,小生、老生的人才總量分別占浙江省戲曲表演人才總量的21.60%、17.06%,而武生、武旦、花臉、老旦、丑等行當的人才儲備較為薄弱。其中武旦、花臉、武生是浙江省人才最為緊缺的行當,人才總數少。現在浙江省婺劇、紹劇、昆劇、京劇、甌劇、新昌調腔、臺州亂彈等劇種的武戲人才總體缺口較大,武戲人才培養難度較大,周期長,需要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加大挖掘、培養武戲人才的力度。同時武戲演員的藝術周期較短,也要加強對現有少數人才的保護、關心,為他們在藝術上進一步脫穎而出創造機會。
(四)高層次人才比例偏低,缺乏青年領軍人物
高層次人才比例偏低,缺乏青年領軍人物也是浙江省戲曲表演人才的現狀之一。此外,高層次人才除了比例偏低之外,還存在明顯的分布不均問題:越劇高層次人才占比68.97%,紹劇、婺劇、京劇、昆劇、甌劇分別占比為13.79%、6.90%、3.45%、3.45%、3.45%。就地區分布而言,浙江省的高層次人才表演集中于紹興、杭州、省屬、金華和溫州等地。在職的高層次人才中部分人員由于年齡增長等原因,創作有逐年減少的趨勢;另有部分院團高層次人才轉為導演、管理等后勤工作,而處于藝術創作高峰的高層次人才十分有限。目前高層次人才的流失已經影響了部分劇種、院團的發展,高層次人才總量少,且年齡偏大的現狀也給省內的文藝精品創作帶來了一定困難。戲曲是“角兒”的藝術,要推動戲曲繁榮發展,高層次表演人才培養必須配合加快跟進。
二、當前浙江省戲曲表演人才梯隊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部分地方戲曲劇種人才培養存在一定難度
除越劇外,婺劇、紹劇也是浙江具有代表性、流傳較廣泛的地方劇種,但是婺劇、紹劇無論是人才總體規模,還是人才質量都無法與越劇相比。而甬劇、姚劇、甌劇、新昌調腔、寧海平調、臺州亂彈等“天下第一團”的稀有劇種的表演人才就更捉襟見肘,令人堪憂,如臺州亂彈,目前還沒有正高職稱的表演人才。缺乏足夠的表演人才顯然會嚴重影響劇種的生存、發展狀態。地方劇種表演人才的短缺與浙江省戲曲教育的發展現狀有一定關系,浙江藝術職業學院作是目前浙江省唯一一所藝術類高職院校,該校主要培養越劇、昆劇表演人才,其他劇種如紹劇等為不定期委托定向培養,生源數量較少,師資也不如越劇、昆劇豐富。目前婺劇、紹劇表演人才一方面由紹興藝校(紹劇)、金華藝校(婺劇)兩所中專培養,另一方面依然延續20世紀的隨團培養模式,整體而言人才學歷偏低,因此容易在職稱評聘等方面造成影響。稀有劇種由于就業面過于狹窄,且這些院團都在基層,愿意學習的優質生源很少。
(二)人才隊伍老化
浙江省戲曲院團的表演領軍人才,仍以20世紀80年代自主培養的茅威濤、陳美蘭等“梅花獎”演員為主。此外在地市和縣級院團中,還有部分依靠已經超過退休年齡的知名演員堅守創作崗位,而年富力強的中青年骨干尚未培養出來。近年來,省內部分青年演員雖然在創作上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尚且達不到前輩藝術家的水準,表演人才斷層是浙江省院團未來幾年面臨的最大難題。
(三)人才上升渠道不暢
按照當前省內的職稱評定模式,論資排輩的情況仍較為普遍。由于人才上升渠道不暢,浙江省戲曲演員中大多數人都要在45歲以后才有較大希望取得高級職稱,這直接導致許多藝術人才在藝術發展的黃金期無法獲得相應的平臺和待遇,無法適應藝術創作的實際需求,嚴重抑制了浙江省藝術創作力量的成長。省屬院團和杭州市是浙江省戲曲表演人才資源條件最優的,各地市的人才培養條件較為困難。由于職稱上升通道不暢,再加上工資待遇相比其他行業缺乏優勢,人才流失問題尤為嚴峻。而基層院團長期以來由于平臺和待遇問題難以留住人才,由于缺乏住房、子女教育、薪酬獎勵等配套政策,省屬國有院團的高層次人才引進也有較大困難。
三、加強浙江省戲曲表演人才培養的對策
(一)拓寬戲曲教育覆蓋面,全面培養浙江地方戲曲劇種表演人才
浙江是戲曲大省,在夯實越劇人才培養的基礎上,要以婺劇、紹劇等地方大劇種為重點,輻射甬劇、姚劇、甌劇、新昌調腔、寧海平調、臺州亂彈等稀有劇種,結合戲曲藝術傳承發展規劃,指導高等院校、中等藝術職業學校結合自身優勢,與基層戲曲院團需求設置戲曲專業,培養一批高水平的浙江地方戲表演人才,進一步完善院校與戲曲院團師資共享、定向培養戲曲表演人才的長效合作機制。如果浙江省內院校單獨設置專業的條件尚不成熟,也可在試點參照中國戲曲學院多劇種表演專業,開辦浙江省地方戲曲劇種表演人才學歷班,提高地方劇種進入學校專業教育的質量,繼續推動傳統戲劇教學傳承基地建設,試點校內教學與校外實踐基地教學相結合的“2+1+1”多劇種辦學模式,積極調整充實省市縣三級專業院團表演人才隊伍。院校要根據戲曲院團需求,適度擴大中高職貫通培養招生規模,與合作戲曲院團共同研制招生與用人方案,改革考核方式、內容和錄取辦法,提高生源質量。
(二)完善戲曲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提升高職院校戲曲人才培養質量
戲曲人才的培養起步早,歷時長,而且以藝術技能為重點,對于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階段各有不同的要求。前一階段注重夯實基礎,后一階段注重藝術水準和文化素養的全面提升。要尊重戲曲早期教育的專業規律,鞏固戲曲中等職業教育的基礎性地位,提高高等職業教育的師資水平,以培養戲曲表演人才為重點,完善戲曲人才培養體系。強化戲曲教育的職業優勢,創新發展戲曲高等職業教育,以提高生源質量為重點,在全省試點專業戲曲職業教育學校學費全免,堅持戲曲表演專業免學費的扶持政策。繼續深化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院團與學校要做好對接,共同制定戲曲專業實施性實習方案,確保實習崗位與所學專業對口。鼓勵戲曲專業學生到當地戲曲院團實習、排戲、演出;院團要結合學生的專業或行當進行培養。
(三)創新戲曲人才培養模式,注重拔尖人才多元化、個性化培養
20世紀80年代初期,為解決戲曲人才培養難題,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當時的浙江省文化廳舉辦了浙江省首屆戲曲“小百花”匯演,并將匯演獲獎的一批越劇演員集中到浙江藝術職業學院請名師集中培訓一年,由此培育出了日后人才輩出、享譽全國的浙江越劇小百花劇團,并由此形成了全省大批青年戲曲演員脫穎而出的浙江戲曲“小百花”現象,這一成功經驗至今仍對戲曲表演人才培養具有重要借鑒意義。要注重創新戲曲人才培養模式,重視新生代名角培養和特殊行當人才培養,繼續支持一批高校成立“藝術名家戲曲藝術工作室”,推廣中職院校“藝術名家大師班、工作室”等人才培養模式。積極展示教育教學成果,定期舉辦青年戲曲演員大賽、浙江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戲曲賽項等專業賽事。創新戲曲專業教學交流形式,通過各行當、流派、劇種間的展示交流活動,發現、選拔一批優秀的戲曲專業人才。實施浙江省“名家傳戲——當代戲曲名家收徒傳藝”工程,開設“浙江省戲曲表演青年人才高級研修班”,以浙江省各劇種戲曲名家為主,邀請部分國內名家采取“導師制”“一帶一”的形式,開展個性化戲曲高層次人才培訓工作,經過結業考核合格后優先推薦進入戲曲院團就業。
(四)推動國有戲曲院團人事制度改革,優化高層次戲曲表演人才引進政策
建議多渠道籌措資金,提高戲曲院團待遇;在省屬院團進行績效分配制度的改革,打破績效工資束縛,待遇向拔尖人才傾斜,改善人才待遇。改革職稱制度,參考首席專家制度以及上海院團實行的“藝銜制”“技銜制”進行人才制度改革,為中青年拔尖人才騰出成長空間。積極創新機制,引進高層次人才。在省屬院團吸引力下降、人才引進有困難的情況下,實行“校團合作,校聘院用”,引進的人才編制在學校,業務在院團,既可以解決學校師資問題,又為戲曲院團提供了穩定的高端人才支撐。各地院團也能根據實際需求,適當降低招聘人才的學歷要求。在國有戲曲院團推行大師工作室、名家工作室等柔性引進制度,通過藝術名家帶動院團提升創作活力。試行創作“簽約制”,使國內著名藝術家助力浙江文藝精品創作。
(五)加大青年戲曲人才培養的經費投入,加強平臺建設和宣傳推廣力度
目前青年演員面臨的最大困難之一就是缺乏平臺,當前院團藝術創作經費有限,新劇目創作主要是為參與評獎或重大節慶演出,而青年演員多數不具備高級職稱,在評獎中不占優勢,往往很難有機會擔任主要角色。同時由于戲曲演出市場并不活躍,商業演出較為有限,青年演員在舞臺上實踐的機會不多,這對其藝術水平的保持和提升是極為不利的。除了鼓勵青年演員耐住寂寞,堅持練功以外,應加大對青年戲曲人才培養的經費投入,為優秀青年人才搭建平臺。加大對戲曲演出扶持力度,對符合補助條件的優秀戲曲保留劇目,參照國家文化和旅游部對優秀保留劇目全國巡演經費補助的做法,給予演出場次或劇場場租補貼,培育戲曲演出市場。加強演出場館建設,節約院團的排練成本,用于扶持青年人才。在省戲劇節增設“青年演員獎”,打造“浙江青年戲劇節”,積極推薦青年人才參加省級重大藝術創作演出,進一步為青年演員提供更多的機遇和支持。
目前傳統主流媒體和新媒體對于戲曲以及戲曲演員的宣傳總體而言比較少,普通群眾特別是年輕人也關注的比較少,應加強對青年表演人才的宣傳推廣,為其創造良性宣傳輿論氛圍。與相關媒體合作,為青年演員制定多維度、全媒體、創新性的多元宣傳方案,通過報紙、電視、電臺、互聯網等各類平臺,采取新聞發布、個人訪談、短視頻等多種宣傳方式和手段,進行“線上線下”綜合推廣。有條件的戲曲院團也應組建專業宣傳團隊,及時推進本單位青年演員的宣傳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