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潔
摘要:當下,脫貧攻堅題材劇《山海情》已成為講述征戰貧困、情滿山海、不懼過去、擁抱未來的中國脫貧故事的新代表。該劇以閩寧鎮的變遷為現實藍本,通過對西海固地區閩寧扶貧模式的深度詮釋,再現了偏遠地區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這一艱難歷程,而這一歷程恰恰亦是中國共產黨秉持人民本位的執政理念,通過重視基層群眾自治,帶領人民脫貧致富奮斗歷程的生動呈現,該劇在大時代與小人物的映襯結合中立體展現了干群合力、跨地合作、年輕人發力共建“塞上小江南”的奮斗圖景。
關鍵詞:《山海情》電視劇 ?脫貧故事 ?創新表達
中圖分類號:J9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2)02-0169-03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中國共產黨成立的100周年之際,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我國完成了脫貧攻堅的偉大實踐,歷史性地解決了中國大地上的貧困問題,是人類發展史上的偉大壯舉。2021年的1月12日,以扶貧為主題的23集電視連續劇《山海情》,在各大衛視黃金時段首播,這部電視劇作為“理想照耀中國——國家廣電總局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電視劇展播”劇目,創新性地表達了將風沙走石的“干沙灘”建設成寸土寸金的“金沙灘”的脫貧故事。
一、描繪了一幅黨帶領人民實踐脫貧的美好畫面
(一)突出了黨始終堅持人民本位的執政理念
千年小康夢,百年奮斗圓。回顧我國在脫貧路上的奮斗歷程,處處可見中國共產黨的奮斗足跡。脫貧工作其實在20世紀就被我們黨安排在發展規劃之中,可以追溯的最早的脫貧單位是1986年成立的國務院貧困地區經濟開發領導小組,隨后1993年將該機構改名,現用名——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而電視劇《山海情》中的故事就是以這個時期為時間起點的,閩寧攜手扶貧,是國家“全國一盤棋”戰略的體現,更體現了黨中央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初心和使命的執政理念。劇中無論是西海固本地的黨員干部,還是來自福建負責支援工作的黨員干部,他們每個人都恪守“為人民謀幸福”的情懷,與鄉親們共同進退,只要是與鄉親們有關的事都是大事,他們深入群眾,用心交流,認真聽取群眾意見,事無巨細地推進工程建設,幫助農民解決蘑菇滯銷的問題,在他們身上深切的體現出黨員干部扎實的工作作風,以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情懷。只有思想“富裕”才能實現真正的脫貧致富,“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扶貧工作中的表現,才是真正體會到為人民服務的良苦用心。
2020年作為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中國共產黨完成了對中國人民的承諾,讓世界看到了不一樣的中國。脫貧攻堅的順利完成是黨堅持人民至上的執政理念的生動寫照,我們黨牢牢地將這一理念貫徹到脫貧攻堅的全過程、全方位中,堅持人民至上、不斷為人民謀福利。
(二)再現了黨帶領人民探索基層民主的偉大實踐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以黨建促脫貧”已經成為深化貧困治理的制度之一,深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頂層設計及政策踐行相嵌構的體系化戰略之中,從“扶貧攻堅”到“脫貧攻堅”的轉變,離不開黨帶領人民進行基層群眾自治的偉大實踐。鄧小平多次強調,要把調動起人民群眾和基層組織的積極性作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的根本目的。胡錦濤也多次指出:社會主義基層民主政治的實踐主體是人民群眾,基層民主所討論的事項都是與人民利益密切聯系的事情,人民群眾的關心、支持、積極參與,決定著社會主義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成效。彭真同志作為村民自治的積極倡導者,早在1987年就曾經指出:“農民群眾把一個村的事情管好了,逐漸就會管一個鄉的事情,把一個鄉的事情管好了,逐漸就會管一個縣的事情,逐步鍛煉,提高參政議政能力,逐步向上延伸,逐步擴大民主范圍。”
劇中,以馬得福為主要代表人物的基層黨員干部,從接到扶貧任務開始就立刻投身到實際工作中,從7戶吊莊移民動員到整村搬遷,村頭一次次響起的喇叭,以及一次次將百姓們組織起來的動員大會,從挨家挨戶吃閉門羹到村民們自發聚在一起商量種植銷售蘑菇的途徑,積極參與到移民新村的建設。通過村民自治的實踐情況可以看出,在黨員干部的帶領下,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也在逐步完善,農民群眾民主意識和參與能力不斷提高,從被動的接受組織安排到攜手共創美好家園,從一人帶頭到形成村民委員會共同商議。在這一過程中,人民群眾感受到基層民主所討論的都是和群眾切身利益相關的事情,是百姓們看的到、摸得著,可以實實在在為他們帶來利益的事情,也是讓群眾充分發揮主人翁精神的重要途徑。
二、勾勒了一幅群體人物多元使命共塑美好家園的集體群像
(一)啟蒙人物黨員干部一馬當先,展現責任擔當
“在中國邁向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啟蒙運動是很重要的思想資源”,啟蒙者始終一馬當先,成為金灘村致富路上的風向標。
基層干部馬得福,在“苦瘠甲天下”的黃土地上成長起來的他深知百姓生活的不易,靠知識走出大山的他在面臨職業選擇時,放棄了去大城市打拼的機會,毅然決然的選擇用自身所學所得反哺家鄉,腳踏實地地投身于建設家鄉的實踐中。積極完成移民工作,解決安家難、通電難、澆水難的問題,在雙孢菇滯銷遇到人生岔路口時,面對危險但讓人保持警覺的“獨木橋”以及平坦但使人麻痹的“高速路”他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前者,采取有效措施化解難題。在磨礪中,基層干部馬得福守住了自己的初心,鍛煉了自己堅韌執著的精神品質,同時也成為帶領群眾追逐未來的第一領軍人。除了馬得福這樣的主線人物之外,寧夏當地的基層干部還有干練女青年楊縣長,在本劇一開頭便雷厲風行的下達扶貧任務和吊莊移民計劃,在農民種菇的表彰會上,批評了村干部形式主義的不良作風,并在知道蘑菇滯銷時,給出積極的解決方案,把蘑菇引進機關食堂,組建銷售隊伍,提供蘑菇售賣渠道。可以說,作為啟蒙者的楊縣長成為了當地基層官員的寫照。
此外,來自福建的扶貧干部吳月娟與陳金山,以及幫助當地村民走上養菇致富路的凌一農教授更是為西海固脫貧攻堅的偉大事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掛職副縣長陳金山,帶著一口閩普“闖”進百廢待興的金灘村,通過科技手段,幫助農民找到新的產業致富路,借助勞務輸出政策,為麥苗等年輕人尋找外出務工的機會,讓他們增長了見識、學會了技能。除了扶貧干部的扶貧工作,福建的專家學者凌一農教授手把手教給村民如何種植蘑菇,更是在目睹蘑菇滯銷后,親力親為地為村民建立銷售網,自墊資金,紓解金灘村蘑菇保價的費用。他們以農業技術傳授和勞務輸出為主的這種幫扶,不僅起到了扶貧功能,還起到了扶智的作用,引導這些從大山中走出的樸實村民們積極打開思想,接受新事物。吳月娟、陳金山、凌一農發揚“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精神,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的幫助當地的農民解決生計問題,他們身上所體現出來的那種大公無私、百折不撓的品質,為對口扶貧事業所做的貢獻,正是推動我們這個時代不斷前進的領導干部和知識分子的精神寫照,他們也是人類社會發展中最值得弘揚的一類群體。
(二)先進個人奮斗路上不怕困難,成就自我
幸福是奮斗出來的,想要拔掉“窮根”,不僅要靠中央的頂層設計、福建干群的對口幫扶,還要有村里的年輕一代踏實肯干,開拓未來。劇集開篇是五六個少年企圖“逃離”大山的場景,作為新一代的青年人,他們身上有著不服輸、不認命的勁頭,他們希望靠自己的雙手戰勝貧困,改變命運。
馬得寶在得知雙孢菇種植推行受阻之時,主動請纓成為政策推行的先行者,給予了扶貧工作極大的支持,對吊莊農民致富起到了引領作用。在積累一定資金后又轉向建筑行業,有了自己的建筑公司,并承接了移民村的建設工作。白麥苗作為第一批勞務輸出到福建打工的女工,憑著自己的聰明、勤奮,克服了一系列的磨難,最終從手笨腦子慢的小女工轉變成為高素質的企業白領。李水花是一位認命但不認輸的農村婦女,帶著殘疾的丈夫和年幼的孩子,大踏步趕上扶貧快車,跟著凌教授學習種植技術,臟活累活搶著干,從依靠種植雙孢菇,開小賣部脫貧,到后來在閩寧鎮開超市致富,從貧困村的苦難女性到成為開發區婦女干部的完美蛻變,至剛至柔的她就像是一朵堅毅而通透的太陽花,越是風吹日曬,越是不折不撓。
最后一集,馬得福和他的弟弟、妹妹以及他們的下一代再次來到了涌泉村,和開篇的“逃跑計劃”形成鮮明的對比,昔日的少年沒有放棄那片荒山禿嶺,他們堅持拼搏奮斗,通過智慧和努力最終戰勝貧困,改變命運,用勤勞肯干的雙手和堅韌的意志力將苦瘠貧地繪成了蔥翠的青山,讓涌泉村成為“水最甜的地方”,甜在奮斗出的幸福,甜在“山海情”結出的“扶貧”碩果。
三、展現了一幅自強不息民族魂的中國脫貧故事新圖景
(一)閩寧手足情深協作脫貧展現中國精神新風貌
《山海情》情誼延綿山海之間,華夏兒女相互幫扶,協作脫貧,頌揚了一曲感人肺腑的西部“花兒”,也是對“愛拼才會贏”的福建人民的禮贊。通過劇情中從“閩寧村”到“閩寧鎮”的建設軌跡,將兄弟省區攜手扶貧的圖景呈現出來。從劇名來看,“山”指的發展嚴重受限的寧夏西海固地區,“海”主要是指經濟文化富庶的福建沿海地區,“情”表達兩地攜手脫貧攻堅所建立的深厚情誼。從《山海情》電視劇的宣傳海報上來看,一幅遼闊的中國地圖上放大的閩寧兩地,他們隔海相望,以馬得福、馬得寶、李水花等人為代表的西海固人,背上行囊,張開懷抱,大踏步迎接以陳金山、吳月娟、凌一農團隊、支教老師郭閩航等來寧參與建設的黨員干部和勞動者們,山海相會,共繪全面奔小康的時代藍圖。在福建干部專家各行各業的幫扶下,借助東部的資金、技術和人才等要素,將傳統農業和現代創業勞動(如種菇、打工、辦廠、開店、教書等)相結合,走上了脫貧致富的“快車道”。
(二)不懼過去、開拓未來,共圓中國夢
《山海情》電視劇的故事始于1991年,終于2016年,短短20多年間,村里的年輕一代從當初聽別人描述未來到通過踏實肯干來開拓未來。劇作的結尾,涌泉村要整村搬遷,老一輩們出于故土難離的情感,固守“根脈”文化,搬遷意味著放棄祖祖輩輩所打拼的成果,去追求一種不具確定性的未來。為了移民成功,村干部必須對他們進行耐心細致的思想工作,在得花廣播提出先人是根,后人也是根;老村有根,新村亦有根;勿忘老根,培育新根,生活才能富有根源和多源的活力,才能適應時代發展,煥發出新的生機,從而改變了村民們的觀念,奠定了同意遷村移民的思想和情感基礎。
四、結語
《山海情》電視劇帶領我們回顧了這幾十年的奮斗歷程,凸顯了那個年代的艱辛和奮斗的可貴,詮釋了黨帶領下的偉大扶貧實踐,中國偏遠地區終于走出了一條物質脫貧和精神脫貧相結合的中國特色脫貧道路。同時,該劇也展現了那個年代青年們不懼困難、勇于拼搏的精神意志。在邁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我們要繼續傳揚脫貧攻堅精神,凝聚時代信仰,引發時代共鳴,繼續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接力奮斗,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孫兆霞.以黨建促脫貧:一項政治社會學視角的中國減貧經驗研究[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5):24-32.
[2]彭真.彭真文選(1941-1990)[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08.
[3]李宏圖,鄧安慶,李向平,等.啟蒙與現代性(筆談)[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02):17-34+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