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銀開
課外閱讀是課內閱讀的繼續和延伸,也是課內活動的補充和發展。教材中所選的都是優秀的、有代表性的文章,但跟浩瀚的文學海洋相比,實在是滄海一粟、冰山一角。課外閱讀是語文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它是實施素質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農村小學的學生由于受到地理環境、經濟因素、文化氛圍等方面的限制,他們通過報刊、雜志、廣播電視、電腦等媒介來學習知識、培養能力的機會較少。所以,我們必須鼓勵、提倡學生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通過課外閱讀來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使學生的視野從課堂、學校延伸到整個社會,在廣闊的社會背景下吸收營養,獲取更多的知識,從而提高語文素養。
一、激發課外閱讀的興趣,寓讀于快樂中
郝樸寧在《學會學習的理論與實踐》中提出:“興趣能夠給人們以巨大的力量,幫助行為主體創造性地完成所進行的活動,能夠調動起行為主體的學習積極性,啟迪智力潛能,并使其處于最佳狀態。”農村小學的學生由于長期受傳統教學方法的束縛與家庭教育的缺乏,使得他們的閱讀能力沒有能夠很好地得到展現。這樣就造成閱讀能力差的學生往往不喜歡課外閱讀的情況。平時,教師可以經常向學生推薦好書,如,“同學們,這幾天老師讀了一本好書(一篇好文章),我把它推薦給大家。”“今天,我在某處讀到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我講給大家聽聽,好不好?”“下周,我們就要學習《我的戰友邱少云》了,你們想知道一些‘抗美援朝’戰爭中的故事嗎?我們可以看看《誰是最可愛的人》《上甘嶺》這兩本書。”這樣,就可以直接激發學生對教師推薦的幾本書的興趣,也從潛意識中使學生產生這樣的心理:我們的老師很愛讀書,從中可以學到很多知識,我也要向老師學習,我也要多看課外書。
此外,教師還應對喜歡課外閱讀的學生給予表揚,并鼓勵學生在讀到好的文章后推薦給教師,經教師的肯定后,再推薦給其他學生。如,可以在班上定期開故事會,請看到好故事的學生把故事講給其他同學聽,教師適時對講得好的學生進行表揚。這樣,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受到快樂,再把這種快樂帶到閱讀中去,他們就不再覺得讀書是一種負擔。
二、創造課外閱讀的條件,營造良好的氛圍
人是社會的人,完全不受別人的影響,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師應該對學生產生正面的良好的影響,讓其健康發展。記得中秋節時,筆者給學生講《嫦娥奔月》的故事,講到“嫦娥吃了神藥后就出事了……”這時戛然而止,學生迫切地想知道結果,筆者卻把書合上,讓他們先猜猜接下來發生了什么事。接下來,筆者再告訴他們,誰想知道結果就去讀這個故事。學生被興趣推動,紛紛借書來讀,有些學生查找報紙或上網搜索。當他們把自己找到的故事與同學、教師交流時,又進行了一次集體大閱讀。這樣,在沒有強迫性要求的情況下,學生的閱讀經歷了由“聽”到“看”的過程,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又如,當學生都認為曹操是一個心狠手辣、不可一世的“奸臣”時,教師引導學生:“其實,曹操還是一位很有才的詩人。他的詩在當時流傳相當廣泛,還有一些被人拿來譜曲而唱。你們回去找一找有關他的詩,體會一代梟雄的詩人情懷。”學生十分積極,找到了很多有關曹操的詩歌及故事,迫切地告訴教師和同學自己的收獲和感受。通過閱讀交流,學生不但全面地了解了曹操,而且也明白了閱讀要有自己的見解,不能人云亦云。另外,這些故事也可以讓學生來講。學生在平時閱讀中看到有趣的書、有意義的故事,或自己覺得值得推薦的書,就用這樣的方式向同學們介紹。教師向學生推薦的書目,想要學生完成的閱讀內容,也可以輕描淡寫地向學生提出,讓學生參與,學生也沒有太大的壓力。這樣,利用學生愿意聽故事、講故事的心理,因勢利導地把講故事的活動轉移到讀書上,引導學生看書,讓學生享受到課外閱讀的興趣。
1.有條件的農村小學應充分利用學校藏書。在“創強”的過程中,絕大多數農村小學或多或少配備了相應數量的課外讀物,但有的學校管理松散,課外讀物流失、損失嚴重。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力爭讓學校管理、使用好課外讀物,以便學生借閱。
2.成立班級圖書角。教師應鼓勵學生捐書,以班級為單位成立班級圖書角,并由教師選派學生進行專人管理(因為書籍所有權仍屬原捐書學生)。如果每個學生能捐出3-5本,一個班集中起來也就有一百多本書。學生對這一百多本書都能認真讀一遍的話,對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也是有幫助很大的。
3.鼓勵學生訂閱書報雜志。在每年的書報征訂之時,教師應積極鼓勵學生訂閱,家庭條件好的可一人訂閱一份或幾份,條件差的可以兩人或三人合訂一份(不宜相同),然后互相借閱。如果能夠平均兩人訂一份的話,一個班也就有了二十多份,那么學生幾乎每天都有新書可看了。
由此可見,教師應力圖為學生營造時時是讀書之時,處處是讀書之地的氛圍。這樣,學生浸染在讀書的氛圍中,他們必然會在不知不覺中越來越愛看課外讀物。
三、指導課外閱讀的方法,讓學生學會閱讀
閱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真正做到“舉一反三”“學一知百”。魯迅先生曾指出:“一條暗胡同,一任你自己去摸索,走得通與否,大家聽天由命。”教師應該做的是幫學生打通這條“暗胡同”,為他們點燃蠟燭,照亮他們課外閱讀之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舍得花時間去引導學生嘗試讀、探究閱讀,讓學生自己有感悟的空間,而不是把每篇范文分析得支離破碎,這樣是培養不出學生的閱讀能力的。農村學校有著得天獨厚的環境資源,它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活教材。例如,筆者組織學生開展成語故事演講比賽,學生因此閱讀了大量的成語故事。為了選擇適當的內容,他們還經常與教師、同學交流,大家共同閱讀成語故事,共同研究怎樣才能把故事演好。又如,開展讀書日記比賽,學生認真閱讀同學中優秀的讀日筆記,知道了許多有效的方法,了解了一些比較有意義的讀物,激發他們閱讀的欲望。同時,為優勝者、進步者頒發獎品,這又成為他們繼續努力的動力。學生通過交流發現自己的不足,不斷地改進,取長補短,在下一輪的活動中,也會有更加出色的表現。
時代在發展,農村也在不斷發展,農村同樣需要創新型人才。人才的培養,要從小開始。總之,農村小學的課外閱讀勢在必行。實踐證明,在農村小學教學中開展課外閱讀,不僅有利于學生開拓視野,陶冶情操,而且有利于提高當今農村小學語文教學質量,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責任編輯? 楊?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