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程 呂亞南 高 新 練湛雄 梁淑芬 鄧享強 黃沃寧 謝彥彤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醫院康復治療中心推拿科,廣西南寧 530021
腰肌勞損是臨床較常見的慢性腰痛之一,當負重過度或久站、久坐,腰肌持續緊張,肌肉負荷做功,血運受阻,代謝產物蓄積,持續刺激周圍的肌肉及筋膜,致痛因子升高,激活機體疼痛通路[1]。繼而形成瘢痕、粘連,局部肌腱和韌帶延展功能下降,持續的慢性損傷引發肌筋膜炎等[2]。局部滲出時可壓迫、刺激神經末梢引起腰痛,造成神經損傷[3]。起病早期常被忽視,貽誤治療。同時,缺乏典型臨床表現及陽性體征,難以甄別于其他類型腰痛,且缺少特定物理檢查以評估治療效果,導致治療不徹底,容易反復發作。本研究旨在探索毫火針結合發散式體外沖擊波治療腰肌勞損的臨床效果,探索一套對于腰肌勞損效果更優、復發率更低的治療方案。
收集2017 年1 月至2019 年6 月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醫院康復治療中心就診的180 例寒濕型腰肌勞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兩組,觀察組采用毫火針聯合發散式體外沖擊波進行治療(90 例),對照組采用常規針刺聯合發散式體外沖擊波進行治療(90 例)。每3 天治療1 次,治療10 次療程結束。其中,觀察組男47 例,女43 例;年齡22~67歲,平均(44.3±13.08)歲;平均病程(5.09±3.62)月。對照 組男49 例,女41 例;年齡26~68 歲,平均(49.22±12.8)歲;平均病程(5.42±3.21)月。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診斷標準根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制訂:①有長期反復發作腰痛史;②腰骶部酸痛不適,勞累后加重,休息后減輕;③骶棘肌輕度壓痛,腰腿活動無明顯障礙;④X 線、CT 及磁共振斷層掃描等無明顯異常征象。寒濕型辨證標準[4]:腰部重著冷痛,活動受限,得溫痛減,遇寒加重,經臥床、休息癥狀仍在,舌苔白膩,脈沉。納入標準:①符合診斷標準;②患者知情,簽署知情同意書,并同意依從本研究安排的治療、檢查及參與后期隨訪。排除標準:①經腰骶部X 線或CT檢查,排除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骨折、腰椎椎管狹窄癥、腰椎滑脫癥、腰骶部或髖關節病變;②依從性差或對火針恐懼;③精神疾患不能配合治療及檢查;④對超聲耦合劑過敏;⑤合并其他疾病。本研究已由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觀察組采用毫火針聯合發散式體外沖擊波進行治療、對照組采用常規針刺聯合發散式體外沖擊波進行治療。每3 天治療1 次,治療10 次后療程結束。
1.2.1 毫火針治療操作 毫火針治療[5-6]方法如下:①經筋治療點及經脈隨癥配穴的選取:沿足太陽經筋、足少陽經筋、足少陰經筋循行路線,特別是對腰背臀部,尋找“筋結”點為針刺主穴點,以疏筋解結止痛,每次取3~5 個點。選取腎俞、委中、華佗夾脊穴、關元俞以松筋解結、通絡止痛。②針具:選取專用針具:劉氏毫火針(深圳恩明公司,生產批號:GB2027-94,規格:0.35 mm×20 mm)。③燒針:將毫火針針身燒紅燒透。④刺法:將針燒紅燒透后快速刺入穴內,不須留針。
1.2.2 發散式體外沖擊波治療 采用瑞士STORZ 公司生產MP100 型發散式體外沖擊波治療儀治療,D20-S高能治療頭,能量1~4 bar,頻率13 Hz,沿足太陽經筋在腰及雙下肢循行路線,足少陽經筋在腰部、臀部、大腿、小腿外側循行路線,尋找“筋結”點為治療點。“筋結”即十二經筋在四肢關節處“結聚”,當機械化的纖維組織經過長期的反復勞損形成結節、粘連以及條索,包括鈣化的骨性贅生物[7]。對找到的“筋結”點使用沖擊波治療儀,每個點沖擊300~400 次,對“筋結”點進行疏筋解結止痛治療。
1.2.3 常規針刺 選穴腰陽關、命門、八髎、腎俞、委中、大腸俞[8],患者取俯臥位,穴位常規消毒,進針后施以平補平瀉手法,得氣后留針30 min。
1.3.1 電流感覺閾值(current perception threshold,CPT)檢測 因T11、T12支配腰部區域,用Neurometer CPT 感覺神經定量檢測儀(上海涵飛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獲取兩組患者治療前及療程結束時的檢測結果。安靜環境下,俯臥位,CPT 的電極片于患者T11、T12腰部神經出口處,兩者相距1.7 cm,按2000 Hz、250 Hz、5 Hz 順序檢測,檢測時要求患者如實回答有(真刺激)或沒有(空白假刺激),3 s 內答復有效,電流真刺激與空白假刺激重復2 次,判斷正確后,每0.01 mA 遞增,間隔3~5 s,避免神經過于興奮,減少誤差。當患者感覺到針刺感或電流感刺激時,記錄CPT 值的大小[9]。250 Hz、5 Hz 檢測同理,記錄數據。數據記錄在Neuval i2100 系統上,自動分析報告。
1.3.2 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疼痛量表 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結束時、治療結束后3 個月、治療結束后6 個月行VAS 疼痛量表評分并記錄,期間隨訪患者囑其復診。
采用SPSS 18.0 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多時間點測量的計量資料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偏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用中位數(四分位數)[M(P25,P75)]表示,比較采用非參數檢驗。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整體分析發現:組間比較、時間點比較及交互作用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0.05)。進一步兩兩比較,組內比較: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治療結束時VAS 評分均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與治療結束時比較,兩組治療結束后3 個月VAS 評分均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與治療結束后3 個月比較,兩組治療結束后6 個月VAS 評分均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組間比較:治療前兩組VAS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觀察組各個時間點VA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VAS 評分比較(分,)
注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 <0.05;與本組治療結束時比較,bP <0.05;與本組治療結束后3 個月比較,cP <0.05;與對照組同期比較,dP <0.05。VAS:視覺模擬評分法
兩組治療前T11、T12神經CPT 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兩組T11、T12神經CPT 值均較治療前下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T11、T12 神經CPT 值比較(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T11、T12 神經CPT 值比較(分,)
注 Z1、P1 代表兩組治療前比較;Z2、P2 代表兩組治療后比較。CPT:電流感覺閾值
經筋理論是對皮膚、肌肉、深淺筋膜、骨膜等關于運動系統筋膜勞損病變病理機制的學說[10]。腰肌勞損者肌肉間的血管、神經受到卡壓,遠端供血,供氧驟減,肌肉韌帶超負荷工作,損傷性炎癥或鈣化性肌腱炎出現[11]。《靈樞·經筋》中記載:“故陽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陰病者,不能仰”。足少陰經筋的病候描述與腰肌勞損腰部活動受限的癥狀完全一致,腰臀部循行路線則主要在足太陽經筋、足少陽經筋[12]。
毫火針結合傳統毫針和火針的特點,是毫針及火針功能的延伸[13]。因其材質特點,毫火針燒針溫度可高達600~800℃[14-15],高熱量的針體在橫絡卡壓的結筋病灶點處施針,激發機體陽氣,舒筋通絡,有針與灸的雙重作用。現代研究認為,高熱量的針體激活了機體的免疫系統,刺激吞噬細胞聚集,促進腰肌勞損病變部位組織滲出物的吸收,提高機體自我修復功能[16-20]。
發散式沖擊波可松解組織粘連,擠壓微細血管促進微循環,增加細胞攝氧[21-22],降低疼痛閾值,阻滯痛性信息的傳導,加速組織愈合[23]。還可降低致痛介質水平,延緩病變的進一步進展[24-26]。
毫火針結合發散式體外沖擊波治療腰肌勞損不同時間點的VAS 評分比較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顯示毫火針結合發散式體外沖擊波的止痛效果及遠期療效均較好。VAS 及CPT 值同步下降,證據可信[27-29]。有研究稱感覺神經定量檢測可對損傷進行定位[30]。但待進一步大樣本、多中心的臨床對照試驗驗證CPT 值是否與神經損傷呈正相關[31-32],探索運用感覺神經定量檢測定位受卡壓區域,引導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