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惠子,韋寶畏 (吉林建筑大學建筑與規劃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8)
目前,中國的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由中國發展基金會發布的《中國發展報告2020: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和政策》預計到2022年左右,中國65歲以上人口將占到總人口的14%,最終將實現向老齡社會的轉變[1]。老齡化時代的來臨,對全社會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作為新興的城市交通工具之一,地鐵與其他公共交通相比具有高效、安全、穩定、便捷、快速等特點,因此受到了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的熱烈歡迎。同時,地鐵對增強城市運轉速度,提高經濟活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越來越多的城市將修建地鐵作為推動城市經濟發展的抓手之一。但總體上由于地鐵在我國發展時間不是太長,地鐵站空間環境設計應對老齡化社會的準備不足,致使存在很多不能滿足老年人需求的問題,因此,針對老齡化時代老年人的實際需求,進行地鐵站空間環境優化設計刻不容緩。
聯合國將60歲及60歲以上的人稱為老年人。老年人在生理、心理和行為方面有著鮮明的特征。梳理一下,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①生理特征
在外表體態方面,表現為頭發脫落,皮膚松弛,關節不靈活,器官功能下降等。在視聽覺方面表現為說話反應遲鈍,語速變慢,聽力衰退等。睡眠時間減少,機能的逐漸下降,記憶力和身體的平衡力也有所下降,這會導致老年人在活動中很容易發生危險[2]。
②心理特征
老年人退休后由于工作環境、社會環境的改變,身體機能的下降,與人溝通變得困難從而不愿與人溝通,自我封閉,厭倦生活,感到失落自卑、孤獨寂寞。隨著親人和朋友的紛紛離去,生活上節奏的改變,老年人愈發孤獨和寂寞,變得無所事事,產生焦慮心態[2]。
③行為特征
老人的生理和心理的變化導致他們的行為普遍存在活動范圍、活動方式、活動時間、交往人群等都十分固定,有自己的舒適圈。
老年人在生理、心理和行為等方面所具有的獨特性,使得他們對地鐵空間環境的營造有著較高的要求,通過對地鐵站空間環境加以優化,體現地鐵空間對老年人的包容與關愛,使老年人外出更加安全方便,鼓勵他們積極外出,融入社會。老齡化時代對地鐵空間進行設計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如下。
①安全性原則
安全是老年人出行的基本需求之一,地鐵作為新興的出行方式使得老年人對其并不熟悉,加上地下空間的封閉性,老年人易產生恐懼焦慮的心理。因此在設計中應充分考慮出入口空間的無障礙設計,地鐵站空間地面需平整,防滑。對于容易發生危險的位置進行明顯的標識。
②便捷性原則
老年人的方向感會隨著年齡增加而減弱,地下空間更會導致老年人失去方向,設計時應注意流線的順暢,導向標識清楚明了,車站信息的正確會降低老年人的心理壓力,避免坐過站,坐反方向,走錯出口,保證其順利出行。
③舒適性原則
目前大部分的地鐵站空間都是標準化設計,內部的流線、色彩、材質等都十分單調,無形中會給老年人造成負面心理。在設計中我們應賦予空間場所感,通過照明及色彩的搭配,營造一種相對于老年人來說輕松、愉快的空間感受。
④交往性原則
老年人的孤獨大多源于聽覺下降,與人溝通出現問題,產生拒絕溝通的心理。因此在地鐵站空間設計中,應增加一些服務設施,提供給老人一個短時間休息和交流的空間。
長春地鐵一號線是吉林省長春市目前正在規劃建設的地鐵線路,總長40.1km,分兩期建設,其中一期工程于2012年6月開工建設,2017年6月30日正式開通運營。目前開通的站點一共15站,全為地下站。15個車站風格各異,分別以展廊形式體現,包括生活記憶、汽車記憶、工業記憶、城市印記、青春記憶、冰雪記憶、生命樹等。站廳站臺風格構件標準化建設,地下一層為站廳空間,地下二層為站臺空間,站臺均為島式。車站出入口大多結合地面設置,臨近商超出入口在地下可直達商超。
長春作為歷史悠久的工業城市并連續九次入選“中國最具有幸福感城市”,老年人居多,地鐵一號線路貫通南北加上剛運行有優惠政策,所以乘坐地鐵的老年人不在少數。同樣老年人在使用中存在的問題也多。首先調研中發現一號線中入口普遍設置在馬路邊,不易識別且存在安全隱患(如圖1),沒有直達站廳的垂直電梯,一些腿腳不便的老人沒法坐手扶梯只能慢慢走樓梯,十分不便。其次老人反映站內的燈光昏暗,空間感受不佳,一些售票點設置在安檢后面,距離過長。再次調研中發現,一號線導向形式各異,沒有統一標準,導向信息交叉,老人理解能力下降,多種信息指向的重復會使老人讀取信息困難,在地下封閉空間里,老年人缺乏方向感,會存在坐反方向,找不到出口等現象。人流量多時,進站和出站的人流容易交叉,造成擁堵(如圖2)。最后調研中發現,一些服務設施存在故障,指示牌燈不亮(如圖3),盲道被阻斷等,在很長的候車通道里,座椅設置較少,休息空間少(如圖4),老人們還反映衛生間燈光昏暗,地面濕滑,沒有扶手久蹲之后起來會發生危險。

圖2 出入口人流交叉

圖3 指示牌故障

圖4 休息座椅少
首先將出入口空間的導向桿和墻壁裝飾以一號線主色調紅色為主,鮮艷的顏色更容易被老人識別出來并且可以通過地面鋪裝指引入口方向增加樂趣性。
其次一號線入口需增設無障礙坡道,有條件下增設無障礙電梯,提供多種進站方式并注明其入口方向,方便老年人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入站方式。
首先規整一號線站廳空間,付費區域中將人工服務臺、售票區和安檢區布置于相鄰位置,流線應為進站-購票-安檢-乘車,以縮短老年人行走距離,減少體力消耗。自助售票機可單獨設置一個老年人專用,將屏幕字體放大并伴有語音提醒。
其次站廳空間位于地下一層,很容易使老人產生壓抑感,將一號線的冷性光源換成暖性光源,并且空間通過明暗變化進行分層,狹長的通道和衛生間等區域增大燈光照度,廣告牌等的照度降低。
再次針對站廳空間內部封閉,信息阻斷導致乘客識別環境能力變差的問題,筆者認為設置清晰明了的導向標識尤為重要。將一號線中純文字的標識替換成簡潔的文字加圖像的標識,文字應與想表達信息內容一致且連續,宋體、黑體等更容易被老年人識別,將字體適當的放大并設置合理地字間距,老年人的閱讀能力下降,能替代文字的圖像可以使老年人更及時準確地讀懂信息。信息板展示的出入口地圖中將出口周圍的交通車站和大型商場、學校等信息標注出來便于老人選擇出口,信息板設施需定期檢查,損壞的設備及時地進行維護和修理。
最后,站廳空間需承載大量的流動客群,合理的流線設計可以避免進出站交叉人流,一號線中有五個換乘站,客流量大時,換乘站人流交叉存在安全隱患,應在人流相交處合理設置臨時隔離柵。付費區可適當縮小,增大檢票口到站臺空間的通道長度,緩解擁擠情況,老年人能順利進出站。
首先在出入站臺時,對導向標識進行重新規劃,將列車方向的標識設計成站名加箭頭方式來指引方向并且增大列車到站的語音播報音量,避免老人坐錯車或者坐反車,并且在進站乘車時標注出衛生間在列車哪一側避免老人走錯方向。地面和墻壁上的導向標識減少字體數量,通過簡短的文字和圖像說明信息即可。
其次對站臺空間地面做防滑、防反射處理,減少地面光線反射造成的光線交叉,影響老人讀取信息。
再次候車時,一號線中狹長的通道處增加座椅、飲水機、小型借閱書籍架和販賣機等公共服務設施,提供良好的乘車環境,并對其進行統一管理和專人維護,確保設施干凈整潔,提高整體利用率。
最后提高一號線衛生間的安全性,照明相對于候車區光線要更暖更亮,地面要進行防滑處理,定期進行打掃,保持清潔,保證通風順暢。增設側墻扶手,降低老人腿部壓力,避免發生意外。
在我國地鐵建設時期,由于當時物質條件和經濟條件的限制,地鐵空間的設計是以滿足功利性為前提,單純的符合規范,并沒有注重人性化設計,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乘坐地鐵的舒適度,隨著老齡化程度的加深,社會各界都在以不同的方式推動中國老齡化的社會發展,社會對老年群體更加關愛、重視。地鐵是城市發展水平的象征,研究表明越來越多的老年人會選擇地鐵作為他們的首要出行方式,雖然現在地鐵設計越來越人性化,越來越體現對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的關愛,但已建成的地鐵站空間仍存在著一些問題,如何滿足老年人群的特殊需求是我們在設計地鐵站或改造地鐵站時需要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