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林山,郭懷印
《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創刊于2003年1月,由山西省衛生健康委員會主管,是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中華醫學會心血管及神經科專業委員會知名專家擔任編委的國家級期刊,于2006年被收錄為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同時被多家數據庫收錄。2019年入選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領域高質量期刊,2020年入選第5屆中國精品科技期刊。本刊全面報道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科、神經科專業領域的最新學術發展動態和前沿,及時報道實用性較強的指南、規范、共識及診療新技術、新進展,更好地發揮期刊的學術導向性作用,從而推動中西醫結合醫學的發展與創新。本研究基于CiteSpace對《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近5年發表的有關心血管領域的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通過圖譜直觀地展現該刊有關心血管領域刊載論文的研究熱點及研究內容。同時,通過對《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疾病雜志》有關心血管領域刊載論文的論文量、作者、關鍵詞、基金資助等進行可視化分析,探討近5年中西醫結合心血管領域的研究方向,為臨床科研提供思路。
登錄中國知網(CNKI)高級檢索頁面,文獻來源選擇“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發表時間為2017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篩選心血管領域的相關文獻。采用Excel、CiteSpace軟件對發文量、基金來源、作者、關鍵詞等指標進行統計處理,進行可視化分析。選擇CiteSpace軟件分析時,將下載數據保存為Refworks格式,并創建data、input、output、project文件夾,將下載的數據保存至input文件夾,之后將數據轉換為該軟件可以識別的數據。具體流程為點擊軟件中的data選項,選擇import/export,點擊CNKI選項,將下載的input中的數據保存至input directory,轉換的數據通過output directory保存至output文件夾,將數據復制到data文件夾中,之后進行數據分析。
2.1 《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近5年心血管病領域論文發表量概況 年發文量可以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該領域研究的發展狀況和專家學者對該領域研究的熱度[1]。經統計分析,2017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發表在《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的文獻共5 660篇,其中,心血管領域文獻共3 281篇,占期間發表論文總數的58.0%。其中,2017年共發表心血管領域文獻600篇,占當年總發文量的55.6%;2018年共發表心血管領域文獻689篇,占當年總發文量58.4%;2019年共發表心血管領域文獻719篇,占當年總發文量的60.6%;2020年發表心血管領域文獻651篇,占當年總發文量的56.5%;2021年發表心血管領域文獻622篇,占當年總發文量的58.6%。見圖1。統計可得,在《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近5年心血管領域年發文量均保持在600篇及以上,其中,2019年達到了年發文量的峰值,為719篇。從整體發文量占比來看,心血管領域的年發文量占比均超過50%,2019年占比最高,為60.6%,體現出《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對心血管領域的高關注度、專業度,為心血管疾病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權威的研究方向。
圖1 《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近5年心血管領域發文量
2.2 《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近5年刊載心血管病領域論文項目基金來源分析 基金論文比是指國家、省部級及其他基金資助的論文占全部發表論文的比例,是衡量論文質量與期刊學術質量的重要指標[2]。本研究對《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近5年刊載心血管領域論文進行統計研究發現(見圖2、表1),2017年刊載的600篇心血管領域的文獻中,基金資助論文194篇,占32.3%,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包括青年項目)42篇,占基金資助論文的21.6%;2018年刊載的689篇心血管領域的文獻中,基金資助論文共247篇,占35.8%,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包括青年項目)49篇,占基金資助論文的19.8%;2019年刊載的719篇心血管領域的文獻中,基金資助論文328篇,占45.6%,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包括青年項目)75篇,占基金資助論文的22.9%;2020年刊載的651篇心血管領域的文獻中,基金資助論文共352篇,占54.1%,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包括青年項目)85篇,占基金資助論文的24.1%;2021年刊載的622篇心血管領域文獻中,基金資助論文352篇,占56.6%,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包括青年項目)83篇,占基金資助論文的23.6%。雖然基金項目論文占比有了大幅增長,但是比例較低。基金論文是科研活動的重要產出成果,代表學科領域內的研究趨勢,從近5年《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所刊心血管領域相關文獻的項目基金分析來看,有基金項目支撐的文獻整體呈遞增趨勢,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包括青年項目)亦整體呈逐年增長趨勢,占比逐年增高,可見近年來我國醫藥衛生行政管理部門對醫學科研的重視程度和投入力度的不斷提高和加大,亦可體現出《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在心血管領域研究不斷追求高質量及高權威性的文獻研究,為心血管領域研究的權威性、專業性期刊。
圖2 《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近5年心血管領域刊文基金資助情況
表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包括青年基金)資助情況
2.3 《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近5年刊載心血管病領域論文作者分析 運用CiteSpace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繪制獲得《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期刊發文作者合作網絡圖(見圖3),其中節點的大小代表該作者在期刊發文數量的多少,節點越大表明發文數量越多,反之則發文量越少。本研究選取了該雜志近5年心血管領域發文量>10篇的作者(見表2)。作者共現圖中作者之間的連線代表了不同作者之間存在合作關系,連線的粗細代表合作的頻次多少。一般來說,良好的合作交流有利于思維的碰撞、知識的創新、新的研究方向的產生。通過分析該雜志近5年心血管領域相關刊文發文作者,可以看出在心血管領域,作者之間形成了以林謙、胡元會、徐浩、戴小華、王肖龍等為核心的合作網絡,且形成合作網絡的作者在該期刊的發文量亦較高。心血管領域目前已形成的科研團體,各團體內部科研合作頻繁,但團體間合作較少。發文最多的林謙教授為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醫學博士,主任醫師,中西醫結合臨床內科專業博士生導師,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業務副院長,主要從事中西醫結合防治心血管疾病的臨床和基礎研究。胡元會、徐浩、戴小華、王肖龍教授均為我國心血管領域的專家,均從事中醫藥防治心血管疾病的臨床與基礎研究,具有較高的學術地位,展現了《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在心血管方面刊文的權威性,尤其在中醫藥防治心血管疾病方面的權威與專業性,為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領域的研究者提供權威專業性的幫助。
圖3 發文作者合作網絡圖
表2 發文量>10篇作者
2.4 《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近5年刊載心血管領域論文關鍵詞分析 關鍵詞是論文的核心觀點,是對文章內容的凝練,高度概括主題。通過對關鍵詞的分析,有助于了解、確定該領域某一時間段內的主要研究主題、方向,梳理該學科的研究重點問題及熱點問題。以CiteSpace軟件進行關鍵詞共現分析,關鍵詞共現主要是展示關鍵詞的關注度、關聯度,可以從宏觀上揭示某一階段一個研究領域內的重點研究內容,進行熱點主題和前沿領域的探究。運用 CiteSpace對《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近5年心血管領域文獻進行分析處理,頻次與中心性排名前 20位的關鍵詞見表 3,關鍵詞共現圖譜見圖4。節點的大小與關鍵詞出現的頻次相關,節點越大,關鍵詞頻次就越高,各節點之間的連線粗細代表關鍵詞間的聯系程度。頻次高的關鍵詞表明該研究領域的熱點[3]。高頻關鍵詞排名前10位的分別為冠心病、心功能、高血壓、心力衰竭、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綜述、血脂、相關性、急性冠脈綜合征。從關鍵詞共現亦可以看出該刊近5年來心血管領域的研究多集中在冠心病、心功能、高血壓、心力衰竭、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心絞痛、血脂、心肌梗死等方面,與高頻關鍵詞一致,同時涉及Meta分析、綜述、基礎類研究,反映了我國近5年心血管領域醫學科學研究關注的焦點、熱點,作為影響我國人民健康的重點研究課題,為今后心血管學科科研工作者進一步的研究提供了研究思路與方向,尤其是臨床與基礎方面的組稿,比如表觀遺傳學、各類組學、蛋白修飾、非編碼RNA等。關鍵詞共現圖譜中出現“中醫藥”“中醫證候”,表明《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對中醫藥防治心血管疾病研究的高關注度。此外,“綜述”“研究進展”“Meta分析”“相關性”“實驗研究”這些關鍵詞,能夠反映出《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是一本專注我國心血管領域且兼顧臨床與基礎研究的專業期刊。
圖4 關鍵詞共現圖譜
表3 排名前20位關鍵詞
2.5 《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近5年刊載心血管領域論文關鍵詞變化時區分析 關鍵詞變化時區圖是對關鍵詞以時間年份為單位進行劃分統計,通過關鍵詞與年份的對應關系,反映期刊刊載論文在不同時間的熱點變化。圖 5顯示了《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近5年有關心血管領域刊載論文關鍵詞變化的時區圖,其中每1個圓圈代表1個關鍵詞,節點大小代表關鍵詞出現的頻次高低,第1次出現的關鍵詞會展示在具體的時間點上,之后刊載的論文若出現相同的關鍵詞,會在第1次出現的時間節點上展示。從圖5中關于《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近5年有關心血管領域刊文的關鍵詞的時區圖中可以看出,在近5年相關刊文研究的早期階段,即在2017年時,關鍵詞的數量就已經很豐富了,主要研究集中在“冠心病”“心力衰竭”“高血壓病”“心功能”“急性心肌梗死”“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冠脈綜合征”“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Meta分析”“血脂”等方面的研究,并隨著時間的推移繼續延伸,衍生出了更多的相關關鍵詞,其中2018年出現了“中醫藥”“中醫證候”“中西醫結合”等有關中醫、中西醫結合領域的關鍵詞,表明該雜志對中醫藥發展的重視。此外關鍵詞的增多,體現出刊文研究內容更為豐富,為該期刊未來的發展奠定一定的基礎。2019年期刊收錄的相關心血管領域刊文中出現了“焦慮”“抑郁”等新的關鍵詞,可以看出心血管領域關注的熱點不僅局限于心血管疾病本身,其關注點逐漸向心理-生物-社會醫學綜合模式轉變,這與現實研究進展一致。2020年—2021年,出現了“實驗研究”“網絡藥理”“數據挖掘”“心臟康復”“腸道菌群”“心肌細胞”“炎癥反應”等關鍵詞,體現出心血管領域的研究熱點。通過關鍵詞時區圖,可以了解到不同時間節點上《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收錄論文出現的新變化,心血管領域研究的熱點、前沿,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辦刊與時俱進的理念。通過對醫學領域信息的把握,不僅有利于提高雜志的學術影響力,更為重要的是可以為醫學領域的研究發展提供經驗借鑒和理論支持。
圖5 關鍵詞時區變化
2.6 《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近5年刊載心血管領域論文突現詞分析 關鍵詞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產生了突現詞(burst term)。通過運用 CiteSpace軟件獲得25 個突現詞,并記錄了時間及跨度(見圖6)。圖中的“Year”是指該詞開始突現的時間;“Strength”即為該詞的突現強度,Strength值越大,說明該詞增長速度越快;“Begin”和“End”分別是最早出現和最晚出現的時間。從圖中可以看出,高血壓病、炎癥因子、心脈隆注射液、肌酸激酶同工酶、水腫、養心氏片、替格瑞洛、心血管事件、血液流變學、芪藶強心膠囊、中醫證型、腎功能、麝香保心丸共 13個關鍵詞在2017年開始出現的頻次增多,其中,炎癥因子突現時間維持兩年。瑞舒伐他汀、丹紅注射液、B型鈉尿肽、心率于2018年開始突現,突現時間持續1年。從2019年開始,持續突現至2021年的有腫瘤壞死因子-α、進展、脂聯素、心肌纖維化、炎癥反應、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細胞凋亡、機制。這些突現詞隨著時間的變化表明,《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收錄有關近5年心血管領域論文研究的主題發生的變化,從臨床研究逐漸向基礎、細胞、機制等基礎實驗方向轉變。通過對突現詞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為本研究研領域提供了方向上的支持。在將來一段時間內,心肌纖維化、炎癥反應、細胞凋亡等這些領域的研究可作為心血管研究領域的熱點及趨勢所向,也表明《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刊文緊跟心血管領域的研究熱點與方向,充分發揮期刊的導向作用,促進學術交流與合作,推動心血管疾病基礎研究與臨床研究的發展。
圖6 關鍵詞突現圖
本研究應用CiteSpace軟件對《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7年—2021年所發表的心血管領域的文獻進行了可視化分析,相對直觀地回溯了近5年來心血管學科的發展脈絡,總結心血管領域研究的熱點與發展歷程。分析得出,該雜志刊文研究熱點主題涵蓋面廣、基金項目支撐論文比例增高、文獻質量高、形成了代表性的作者合作團體,團體間合作頻繁,中醫藥領域的作者貢獻量多且合作集中,研究熱點、焦點與心血管領域近年實際研究一致,緊跟熱點、研究前沿,兼顧臨床與基礎研究,同時涉及中醫藥在心血管領域的研究。
然而,可視化分析也發現該刊尚存在一些不足,為此提出如下建議:繼續收錄心血管領域高質量文章,提高心血管領域文章占比,為心血管領域研究提供更多理論、實驗、臨床相關最新進展;國家級、省部級基金項目,尤其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占比仍需進一步提高,以提高雜志權威性、專業性;基礎研究、實驗研究類文章偏少,應進一步提高;同時中醫藥、中西醫結合類文章占比相對偏少,建議加強和引導此類文章的收錄占比。
《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秉承辦刊宗旨,積極為心血管領域的發展、為心血管專業同行從事科研提供參考,對心血管學科建設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及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