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晴 董曉 夏周璇
(溫州市科技信息研究院 浙江 溫州 325000)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正成為溫州最鮮明的氣質。近年來,溫州市科技創新工作以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為高質量建設主戰場,聚焦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加強創新平臺建設,強化政產學研合作,加快構建區域創新體系,科技創新對產業創新、社會發展的引領作用持續增強?!笆濉逼陂g,全市累計高新技術企業數從827家增至2404家,增長近3倍,省科技型中小企業數從3322家增至10340家,增長超3倍,數量均列省前三,提前完成“雙倍增”計劃,成為推動我市經濟持續增長的主力軍,帶動全市規上工業研發投入強度、研發活動覆蓋率等4 項科技進步指標列全省第一,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增速等8 項指標列全省前三??梢?,高新技術企業具備較高的創新能力及較好的發展前景,是國家科技創新、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1]。然而,近年受新冠疫情影響,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步伐緩慢,為了更好地引導溫州高新技術企業走出困境,當前急需識別影響高新技術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因素。
1.1.1 培育壯大科技企業
實施科技企業新“雙倍增”行動,新增高企552家,全省第二,新增省科技型中小企業2213家,全省第三。新增179 家省高成長科技型中小企業。德力西、華峰入選第二批省創新型領軍企業名單。
1.1.2 攻關突破產業關鍵核心技術
加快交通安全應急信息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溫州分實驗室等重點實驗室建設。實施市重大科技創新攻關項目64 項,其中,自創區“卡脖子”技術攻關項目14項。全年規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投入112.17 億元,占營業收入的2.21%,全省第一。
1.1.3 完善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建設
第三批省級綜合體創建7 家,并列全省第一。全年新增省級綜合體9 家、市級綜合體9 家、市級及以上綜合體達到32家。
1.2.1 引進共建高能級創新平臺
中國科學院大學、浙江大學溫州研究院等創新平臺加速成果落地,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眼視光醫院獲批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溫州大學獲批城鎮水污染生態治理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
1.2.2 招引落地創新型重大科技項目
國家綜合物流信息平臺揭牌并實體化營運,天心天思總部揭牌落地,國家北斗產業基地等項目加快建設。
(1)全力推進自創區“128”體系建設。全力推進八大專項攻堅行動,打造高能級創新平臺14 個,招引落地創新型重大科技項目51個,攻關“卡脖子”核心技術14 項,認定創新型領軍企業18 家,推進突破性改革舉措20 個,建設開放型合作基地17 個,引培高水平科技人才團隊21個。
(2)推動高新區“進等升位”,高新區實施“一區多園”建設模式。環大羅山科創走廊躋身全省四大科創走廊,制定科創走廊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啟動重點區塊打造、交通路網建設、環境整治提升“三大會戰”。
(1)加快融入長三角一體化戰略。聯合上海嘉定舉辦第二屆長三角科博會。與寧波協同推進自創區高質量發展,兩地科技部門建立聯席會議機制。
(2)深化科技對外開放和國際人才科技合作。深化中意人才交流合作試點,啟動與德國科技人才項目合作,浙江中德智能制造研究院落地浙南產業集聚區。
(3)加快打造“科技飛地”。建成“科技飛地”,總建筑面積超2.1萬m2,已吸引70余家單位入駐,集聚各類人才300余人。
(1)借力自創區政策優勢,實施突破性改革舉措。實施20項突破性改革舉措,高新區探索“政產學研醫”多元主體協同發展新模式,高教園構建校地人才合作共引共享機制。
(2)深入推進科技金融融合,探索技術產權證券化試點。起草技術產權資產證券化融資計劃,謀劃發行技術產權債券融資產品。
(3)推進科技領域“最多跑一次”改革,廳市聯動建設“科技大腦”。突破民營企業創新發展瓶頸,推動科技金融綜合改革。設立科技支行8 家,市科投基金設立20支科創子基金。
(1)企業數。浙江省的高新技術企業主要分布在杭、寧、溫、嘉4 市,杭州高新技術企業有5531 家,在全省居于首位,占全省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的33.90%。寧波、溫州的高新技術企業分別為2148家、1814家,占比在10%~12%之間。溫州的高新技術總量在全省具有一定優勢,但與杭州相比,差距仍然較大。
(2)主營業務收入。全省高新技術企業合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5 327.81億元,同比增長19.38%,連續兩年增長速度下降,逐年分別下降了5.74 和4.36 個百分點。杭州、寧波和嘉興的高新技術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分別為13 009.00億元、6033.64億元和4267.04億元,三市份額合計占比65.98%;溫州與紹興、湖州、臺州和金華的高新技術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在1600億~2700億元之間,處于同一梯隊;溫州的企均主營業務收入為1.28億元/家,處于倒數第三位,排名靠后。溫州高新技術企業主營業務收入排名靠后,在全省處于劣勢指標。浙江省高新技術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如圖1所示。
圖1 浙江省高新技術企業主營業務收入
(3)從業人員數。至2019年末,浙江省高新技術企業從業人員總數為321.73 萬人,同比增長16.19%,增幅較2018年減少了2.74 個百分點。高新技術企業從業人員主要分布在杭、寧、溫、嘉4市,但杭州和溫州的企均從業人數遠少于寧波和嘉興。溫州從業人員數排在第4位,而企均從業人員數僅為191人/家,排在第7 位,因此,溫州高新技術企業從業人員總數占優勢,但人均在全省只處于中游。
2.2.1 研發經費
研發經費支出持續增長但增幅下滑明顯。2019年,浙江省高新技術企業研發經費支出為1980.51 億元,增速為9.25%,較2018年增幅下降29.02個百分點;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為5.45%,較2018年下滑0.51 個百分點。不同規模高新技術企業創新投入情況存在差異較大,與企業規模成正比[2]。2019年,大型企業研發經費支出占比近五成,企均研發經費遠超其他規模企業,是中型企業支出額的7 倍;中型企業的研發經費投入強度最低,微型企業的研發經費投入強度最高。各市高新技術企業研發經費支出兩極分化。研發經費支出前三名是杭州、寧波和嘉興,杭州的研發經費支出近1000 億元,遙遙領先其他市;寧波的研發經費支出超過250 億元,僅次于杭州但顯著高于其他市。第二梯隊按研發經費支出從高到低依次為紹興、溫州、臺州、湖州和金華,其研發經費支出均在70 億~130 億元之間。另外,杭州高新技術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強度一枝獨秀,而溫州研發投入強度還達不到全省平均水平。
2.2.2 研發人員
研發人員呈現逐年增長態勢,且增速加快。2019年,全省高新技術企業研發人員為630 989 人,同比增長18.54%,較2018年增幅上升1.74個百分點。研發人員占從業人員總數的比例為19.61%,較2018年增加了0.39個百分點。大、中、小企業研發人員總量相當。杭寧的企業研發人員占全省五成以上。2019年,杭州的研發人員數為251 135 人,遠遠多于其他市,排名全省第一;寧波緊隨杭州之后,約10 萬人。第二梯隊為嘉興、溫州、紹興、臺州、金華、湖州和衢州,其研發人員數在1~7萬人之間。溫州高新技術企業研發人員數量在全省處于第二梯隊,挖掘潛力仍然存在。
2.2.3 研發機構
小型企業研發機構最多,但大型企業的企均研發機構數遠超其他規模企業。境內研發機構主要集中在杭州、寧波、溫州和嘉興,杭州、寧波、溫州和嘉興的機構數均達到1000 家以上,顯著高于其他市。近幾年,隨著海外飛地的建立,機構數量明顯增加。
2.3.1 專利
專利申請逐年上升且增速放緩。小型企業專利申請總量最多,大中型企業基本相當,微型企業最少。杭、寧、嘉、紹專利申請集聚度較高,各市差異大。杭州、寧波、嘉興、紹興4市專利申請數達78 021件,占全省比重高達68.9%;溫州、湖州、金華和臺州的專利申請件數在5000~10 000 件之間。各市人均專利申請數差距不大,溫州每萬人專利申請量在200~300件之間,明顯在全省處于劣勢。
2.3.2 專利授權
各市高新技術企業專利授權數呈梯隊分布。2019年,全省可分為三個梯隊,第一梯隊為杭州和寧波,分別為22 465 件、13 252 件,遙遙領先于其他市,共占全省46.52%;第二梯隊按照授權專利數從高到低依次為紹興、嘉興、溫州、臺州、金華和湖州,其均在4000~10 000件區間內。各市高新技術企業萬人授權專利數相對均衡,除舟山外,其他市的萬人授權專利數均破200件。
2.3.3 新產品
各市新產品產值和新產品銷售收入呈四梯隊分布。第一梯隊為杭州和寧波兩市,遙遙領先于其他市,兩市高新技術企業新產品產值和銷售收入均超過3000 億元。第二梯隊依次為嘉興、紹興、湖州、溫州和臺州,其新產品產值和銷售收入均處在1000~3000億元之間。
技術收入:杭州技術收入總額獨占鰲頭。2019年,技術收入總額最高的是杭州,達4406.01億元,占浙江省比重超過九成;寧波技術收入153.39億元,其余設區市技術收入均低于30 億元。杭州技術收入占營業收入比重全省首位,達32.72%,其他市技術收入總額占營業收入比重均低于3%,與杭州的差距極大。
2.5.1 利稅率
利稅總額、人均利稅均與企業規模大小正相關。2019年,大、中、小、微型高新技術企業的利稅總額分別為2966.15億元、1538.82億元、917億元和0.09億元,人均利稅分別為31.59 萬元/人、13.54 萬元/人、8.13 萬元/人和0.06 萬元/人。杭州和寧波的高新技術企業利稅總額持續領跑全省,溫州的高新技術企業利稅總額增速為全省第一。圖2所示為2015—2019年浙江高新技術產業利稅變化。
圖2 2015-2019年浙江高新技術產業利稅變化
2.5.2 全員勞動生產率
全省高新技術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出現下降。2019年,浙江省高新技術企業增加值為9700.63 億元,較2018年增長13.44%,全員勞動生產率為30.15萬元/人,較2018年減少了0.73萬元/人。全員勞動生產率與企業大小呈正相關。杭州高新技術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遙遙領先其余地市,達49.47萬元/人;其次是寧波和紹興,高新技術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分別為27.32 萬元/人和25.51 萬元/人。從企業規模來看,經濟效益與企業規模呈正相關,五大方面的經濟效益會隨著高新技術企業的大、中、小、微型規模依次遞減[3]。從各市情況來分析,杭州依托省會城市優勢,各項經濟效益指標均在全省第一。
(1)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面臨人才及知識產權鉗制。中美貿易戰后,美國加大了在高端人才、高新技術交流與合作等方面的“遏華”力度,以多種方式限制中國高端人才發展、阻礙中美在高新技術領域的國際交流[4]。例如:美國將我國“千人計劃”專家納入重點關注對象清單,開展監視和調查,企圖限制中國高端人才正常科學研究;美國發布留學限制令,對人工智能、數據科學、量子計算和“太空技術”等高新技術產業領域的留學生、學者采取簽證延期/暫停、限制入境、限期離境等嚴苛措施,限制其正常國際交流。美國以多種方式阻斷中美科技合作,由此產生的知識產權封鎖、國際市場阻斷等風險不斷加大,需要本市在政策儲備、反制思路、戰略調整等方面強化作為。
(2)高新技術產業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是積極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以及外部風險的先手棋[5]。溫州積極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但在關鍵核心技術上仍受制于人。需要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在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工業防火墻、工業網閘、主機防護設備等自主可控安全產品占比偏低;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LC)國產化率只有9.48%;90%的高精度位置傳感器、75%以上的電壓電流傳感器需要進口;醫用不銹鋼、鈦合金及鈷基合金進口依賴度100%。
(3)高新技術產業層次與結構有待提升。本市裝備制造業“大而不強”,高新技術產業八大行業中,產值規模排名前三的均為裝備制造相關產業,占比高達43.3%,但產品相對較低端、技術附加值不夠高。醫藥制造業規模小,區域競爭力不強,企業“低、小、散”現象突出,缺乏國際領軍型企業,省內尚未形成有影響力的產業集群,醫藥制造業企業數和營業收入均與江蘇、上海存在較大差距。新材料、新能源與節能環保、航空航天領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高新技術企業占比較低。
(4)高新技術企業研發投入增速下降。2019年,全省高新技術企業研發經費支出為1980.51億元,增速為9.25%,較2018年的增幅下滑了29 個百分點;溫州研發投入強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成為影響溫州創新型城市創建的關鍵因素。全市創新型龍頭骨干企業和重點企業研究院偏少,領軍型創新人才和創新團隊缺乏,硬核科技的自主創新能力與核心競爭力不強。
推進科技創新與產業提升雙聯動,打通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的通道,加快重大創新項目招引。堅持項目為王,抓搶新能源企業、生物醫藥等產業發展機遇,聚焦北京中關村、深圳等先進區域,緊盯世界500 強、行業排名前10 的頭部企業,全力以赴招引創新項目,全年招引落地創新型重大項目120個。促進產業鏈集聚裂變,實實在在推動項目落地開花結果,全年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增速12%。強化以平臺招商,推動中國眼谷和基因藥谷加快形成百億級產業集群。
構建“微成長、小升高、高壯大”的科技企業培育機制,激發更多市場主體成為創新主體。深化科技企業“雙倍增”“雙邁進”計劃。
積極融入全省技術創新中心體系,深入實施創新聯合體3年行動計劃,努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爭創省級創新聯合體,鏈式提升產業企業自主研發能力。加快推進高新技術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