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雨萌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 100083)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是推進新時代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指南針,開辟了中國現代化的全新境界[1]。在深入貫徹新時代新發展理念、謀劃“十四五”戰略布局的同時,“現代化”也賦予我國林草事業開創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新局面的機遇與挑戰。
推進林草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實現林草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保障,是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的迫切需要。林草科技創新平臺體系則是全面提升林草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的重要載體,平臺的建設為實施重大科技工程、提升科技基礎條件、培養高層次人才、促進協同創新提供了重要支撐,是我國林草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2]。整合優化科技資源配置,狠抓創新體系建設,推進平臺體系現代化,形成我國林草科技創新支撐體系,推動重要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對于我國林草事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北京林業大學為例,總結林草科技創新平臺的建設成效,為下一階段加快推進林草科技創新平臺體系現代化、構建林草科技創新體系新發展格局提供參考。
北京林業大學作為推動林草事業高質量發展的主力軍,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圍繞“四個面向”,積極開展有組織科研工作,推動科技體制改革,加快現代化發展進程,構建了以林學、風景園林學一流學科為引領的林草科技平臺創新體系。從一塊試驗林地升級為野外科學觀測站,從一間實驗室發展成重點研發平臺,其中凝聚了一代代北林人的辛苦汗水與智慧結晶。20世紀90年代,以森林資源和環境管理、水土保持國家林草局重點實驗室等為代表的一批科技平臺掛牌成立,是我校首批獲得上級部門批建的省部級平臺。21世紀初,國家花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林木育種國家工程實驗室等國家級、省部級臺先后獲批成立,促進學校平臺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
要想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必須加快建設特色科技平臺載體[3]。“十三五”期間,學校積極對接國家和區域科技平臺建設布局,為滿足生態文明建設需求,加快林草科技發展,助力林草現代化建設,新建省部級平臺17個,同比增長53%。截至目前,北京林業大學現有省部級及以上林草科技創新平臺50 個,涵蓋了基礎研究、應用基礎及高技術研究、產學研協同創新3 個層面,包括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 個、國家野外觀測科學研究站1 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 個、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區2 個、教育部平臺8 個、國家能源研發中心1 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平臺23個、北京市平臺12個等。平臺支撐學科涵蓋了林學、風景園林學一流學科,以及林業工程、生態學、生物學、林木遺傳育種、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森林培育等重點學科,形成了相互支撐、交叉融合的科技創新平臺服務體系和科技研發基地支撐體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十三五”期間,北京林業大學積極響應國家發展戰略布局和長遠發展,夯實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搭建基礎科技條件平臺,制定林草科技創新平臺建設與發展規劃。為全面支撐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組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國家林草局重點實驗室;為推進河北雄安新區建設,牽頭組建河北雄安新區城市森林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成立國家林業草原林業智能信息處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林業裝備與自動化國家林草局重點實驗室,實現在智慧林業信息化領域新突破。“十三五”期間,共27 個林草科技創新平臺接受了上級主管部門的評估考核,其中,獲評“優秀”的有5個;3個教育部平臺完成建設期任務,通過驗收。2019年,科技部組織對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進行優化調整,山西吉縣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獲評“優秀”,北京林業大學是本次評估工作中唯一獲評“優秀”的教育部直屬高校。2021年,林木育種國家工程實驗室通過優化整合,升級為林木育種與生態修復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納入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新序列,開創了“十四五”期間林草科技創新平臺體系建設新格局,為我校承擔國家重大戰略任務、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奠定基礎。
北京林業大學對林草科技創新平臺建設與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建立動態保障機制,規范平臺運行管理,加強指導和聯系,形成多層次推動建設發展的工作格局,及時協調、解決平臺建設中的人才、經費、空間等問題,大力提升實驗室運行成效,提升競爭力,完善資源配置。近年來,累計投入1500 萬元運行經費,日常運行、人員激勵獎勵、學術交流、設備購置與維護等基礎支出;統籌經費資源,投入5300 萬元用于大型儀器設備購置和實驗室升級改造,為全面推動林草科技創新科技平臺向國際一流水平邁進提供堅實保障。學校積極謀劃平臺團隊建設,利用中央基本高校科研業務費,設置平臺建設類、自由探索類、高端智庫培育、開放基金等專項課題,鼓勵科研人員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依托各類平臺開展科技攻關,著力提升平臺支撐能力。
“十三五”期間,北京林業大學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 項、技術發明二等獎1 項,獲教育部科技成果獎15 項,獲省部級獎勵14 項,獲梁希林業科技一等獎5 項、二等獎28 項。森林培育與保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團隊建立了沙棘、沙蒿和檸條等灌木林中大面積成災的主要害蟲防控技術體系,在6 省區進行大面積示范與推廣后,取得顯著的防災成效及生態效益,該項成果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林木育種國家工程實驗室團隊長期潛心于林木多倍體育種理論與技術創新,研究揭示了楊樹三倍體營養生長優勢形成的分子機理,研制的“北林雄株1號”“北林雄株2號”白楊三倍體新品種在北京、河北、山東等10個省市推廣種植1300多萬株,在國家儲備林建設和楊柳飛絮治理中發揮作用;林木生物質化學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團隊發明的木質纖維生物質抽提物溶出調控、細胞壁組分拆解、膠黏劑制備技術,推動了制漿造紙、生物質煉制及林產工業產業結構的重大變革與行業科技的跨越式發展。
生態文明離不開科技創新,綠色發展需要多領域、全方位的科技支撐[4],林草科技創新平臺則是推動科技創新的基礎。北京林業大學積極開展科技服務,加快技術創新多要素融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構建了以服務國家目標和區域發展為核心、市場需求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科技服務模式。依托各類平臺,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聚焦京津冀協同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深度參與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北京城市副中心與雄安新區生態建設,全力支持福建、江西、貴州和海南4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助力美麗中國“江西樣板”工程,為北京冬奧會核心景觀設計與生態環境保護及北京世園會、成都世園會的申辦與營建提供重要支撐。各平臺在種質資源收集與創新、生態修復、城鄉生態環境營造、林業信息化等方面開展科學研究、數據監測、成果轉化與技術推廣等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服務效益和經濟效益。平臺建設促進了重大科技成果數量與質量躍遷,推動了產業升級和林農增益。
完善科技平臺標準化建設,加快建立現代化的科技平臺是提高科技平臺服務效能的重要保障[5]。科技創新平臺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要求科研人員不僅要了解基礎的理論知識、廣泛的前沿科學,還應具備扎實的實踐能力。縱觀各高校一流學科建設,必然都擁有一個乃至若干個國家級的科技平臺,雄厚的研究實力、濃郁的學術氛圍為廣大師生提供了開展科學研究和進行學術交流的重要場所,也為高層次師資隊伍建設和人才培養質量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6]。科技創新平臺同時也是開展科學研究的基礎條件,高水平平臺往往匯聚了最高端的科研儀器設備、最頂尖的科研人員、最前沿的研究領域和最先進的研究方法,其產生的研究成果能夠引領科技發展和產業進步,還有助于實現不同科研機構和團隊之間科技信息、學術思想、科研活動和科技人員的交流互動,從而促進學科的交叉、融合和發展。建設高水平的林草科技創新平臺是培養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能夠為學術隊伍建設和高水平人才培養創造有利條件,已經成為本校爭創世界一流林業大學的關鍵要素,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林草科技創新平臺的整體水平、科研條件和影響力顯著提升,為打造“世界一流”提供新的動能,但目前仍存在一些短板不足。一是引領創新發展腳步減緩。現有國家級平臺僅4 個實體,尚未建成國家重點實驗室,重大標志性成果和重大科技創新平臺數量不足。二是運行管理機制有待完善。學校對科技創新平臺運行績效評估考核、制度保障機制尚不完善,平臺對學科建設和學校發展的支持還有待提高。三是長期穩定的投資格局尚未形成,缺少高水平、高產出的大型科研儀器設備,無法承擔更高層次的科學研究和高級別的研究項目,制約發展。
十九屆五中全會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提出要加快建設科技強國。面對新時期、新任務、新格局,建設林草科技創新平臺應瞄準世界科技前沿,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以提升原始創新能力為目標,統籌推進國家級創新平臺建設,以林學、風景園林學兩個一流學科為龍頭,在林草種業創新、森林質量精準提升、林草資源保護與高效利用、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智慧林業與林草裝備開發、人居環境質量提升、林草碳匯等方面加強攻關,深挖潛力,在項目、人才團隊建設等方面加大對實驗室的籌建力度,推動學科發展,促進技術進步,打造世界一流的林草科技創新平臺。
聚焦科技創新重大基礎理論和關鍵科學問題,面向學科發展和行業發展需求,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為目標,突出需求導向,引導強化科技平臺與學科、人才、科研的融合互動,促進科技平臺要素集聚向創新集聚轉變。建設陸地生態系統大科學中心、林草花卉種質資源創新谷,建設一批校企聯動平臺,鼓勵聯合高校、科研院所、地方企業組建共建平臺,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創新運行管理機制,推動建立伙伴關系,組建科技創新平臺聯盟,開展聯合攻關,在協同發展的基礎上,成熟一個,啟動一個。
提升林草科技創新平臺建設質量,應科學合理地進行資源整合與配置,以績效為導向,按照“以平臺服務支撐學校整體建設和發展”的思路,構建分類別、分層次的資源配置模式,在資金分配方面更多體現“扶優、扶強、扶特”,將平臺建設投入納入年度預算,設置科技創新平臺培育與管理專項基金,支撐平臺建設。各林草科技創新平臺應積極籌措資金,充分利用好科研管理費、平臺運行費,積極獲取學科建設經費、中央改善辦學條件專項經費等資源,提升實驗室硬件條件,為保障平臺開展工作提供多維度、高質量、高效率的支撐條件保障。
重點圍繞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長遠發展,圍繞區域創新和行業需求,選擇優勢單位和創新團隊共建合作,加強與行業部門、地方的科技任務銜接,建成一批服務林草行業和鄉村振興、綠色發展及美麗中國建設等國家戰略的創新平臺。推動國家級、省部級林草科技創新平臺聚焦重大科學前沿問題,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開展關鍵技術和工程化技術研究,產出更多原創理論、原創成果,加強圍繞國家戰略需求來規劃布局和承擔實施重大科技項目等謀大事、干大事的能力建設,發揮原始創新能力的引領帶動作用,推動應用示范、成果轉化及產業化,實現科技成果快速、高效轉化,支撐和服務行業。
以提升創新活力為核心,探索“科教融合”新模式,建立開放、流動、競爭、協同的人才培養機制,聚集國內外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和吸納優秀青年骨干,組建高水平的人才隊伍,形成由具有科技競爭實力和持續創新能力、能夠瞄準國際前沿從而解決關系國家長遠發展重大問題的國家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組成的結構合理且長期穩定的創新團隊,從而引導高水平成果產出,建世界一流創新大團隊,建設世界領先科研大平臺,培育搶占科技創新制高點。進一步優化評價機制,組織完善各科技平臺機構設置,明確固定人員和流動人員分配,將平臺工作與崗位聘任相結合,納入工作考核體系,激發內生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