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爽
(河北地質大學華信學院 河北石家莊 050700)
“雙循環”戰略于2020年5月首次提出,2021年3月,《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國內學者對此論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對“雙循環”戰略科學內涵的闡釋、“雙循環”理論的歷史溯源和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具體措施。對于“雙循環”新格局的涵義闡釋研究,任君、黃明理(2021)總結學術界的普遍觀點,認為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國內大循環與國際大循環是辯證統一的;國內循環要處于主體地位,是我國未來經濟中長期發展的工作重點;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不是被動之舉,而是符合我國國情和經濟社會長遠發展的新時代中國對外開放的主動戰略抉擇。
對于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具體措施,相關領域學者展開熱烈討論,多數學者從擴大內需、供給側改革、擴大對外開放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舉措,如林毅夫(2020)提出構建新發展格局需深化結構性改革,要擴大國內循環,提高收入水平。金培(2021)認為在需求側,“量”的調節不是重點,投資和消費的“質”才是政策關切的要點。周小亮(2021)認為其核心問題是要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即打通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各個環節,形成一個動力充沛、內部協調、循環通暢的社會再生產體系。李曉(2021)提出雙循環需要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
關于“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理論研究逐漸豐富,但是對于“雙循環”戰略現實依據的實證分析研究較為欠缺。在“雙循環”戰略提出的必然性和現實依據方面,大部分學者將中國面臨國內國際形勢的新變化作為雙循環戰略提出的背景或現實依據加以論述,如姜英華(2021)認為中國經濟雙循環的現實依據:一是逆全球化的新挑戰,二是新冠疫情的新考驗,三是中國對外開放的新階段,四是經濟發展的新常態。在現實依據方面缺乏將“雙循環”戰略的理論基礎與中國特色的具體國情和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實證研究。
21世紀以來,第三次科技革命深遠影響著世界貿易和產業分工格局,國際力量對比呈現趨勢性變化,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全球市場低迷,世界經濟增長緩慢,西方主要國家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破壞多邊合作規則,經濟全球化趨勢遇阻。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擴散,影響范圍極廣,對國際貿易產生重大沖擊和深遠影響,逆全球化趨勢更加明顯,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重大風險,國際經濟大循化動能弱化。
自2001年中國加入WTO以來,我們發揮勞動力資源多、成本低的優勢,發展加工貿易,鼓勵創匯經濟,形成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發展模式,參與國際大循環,成為“世界工廠”,在上一時期推動了經濟高速增長,獲得了大量外匯創收。而隨著我國人口結構逐漸邁向老齡化,勞動力成本增加,勞動力優勢逐漸減弱,靠中低端加工出口貿易拉動經濟的方式難以為繼。全球范圍內貿易保護主義的興起和中美貿易摩擦的發生,更讓我們意識到自身的短板和面臨的風險。
中國出口占比最大的年份是2006年,出口占GDP的比重是35.4%,到2019年出口占GDP的比重已降為17.4%,其背后有兩個主要的經濟原因:一是經濟體量擴大;二是服務業在我國經濟中的比重提高。現代經濟尤其制造業的規模經濟非常大,發展制造業要充分利用規模經濟。對于小經濟體來說,其國內的消化能力小,就要更多地依靠國外市場。而對于大經濟體來說,其國內的消化能力強,那么國際市場消化的比重就會相對比較小。
圖1為2006-2019年中國貨物和服務凈出口總額(NX)占GDP總量比重圖,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網站,可以看出,自2007年以來,貨物和服務凈出口額占中國GDP比重持續降低,這表明,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在逐漸減弱。國際循環雖然總量也在擴大,但對中國經濟的整體帶動作用在降低。并且隨著中國經濟總量基數的不斷增大,國內循環的總量也在不斷擴大,內循環在中國經濟整體中所占的比重也越來越大。

圖1 2006-2019年NX占GDP比重變化趨勢
本模型選取2002-2019年度數據,考察自中國加入WTO以來,中國經濟增長的驅動因素,模型選取支出法核算的國內生產總值GDP代表經濟增長,居民消費水平C、政府消費G、資本形成總額K代表國內驅動因素,貨物和服務凈出口額NX代表國外驅動因素,分別表示國內、國外不同因素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
Sim于1980年提出了向量自回歸模型,簡稱VAR模型,是一種非結構化的建模方法,可用于分析解釋各種經濟沖擊對經濟變量形成的影響。這里構建的VAR模型將包含國內生產總值GDP、居民消費水平C、資本形成總額K和凈出口額NX五個變量,這五個變量構成的p階VAR模型一般可表示為(1):

其中,

模型采用2002-2019年的年度數據,國內生產總值、居民消費水平、政府消費、資本形成總額、貨物和服務凈出口額數據來自國家統計局網站。運用stata軟件進行操作,首先對上述四個變量2002-2019年的年度數據進行單位根檢驗,以保證各經濟變量間的平穩性,檢驗結果表明數據存在單位根,存在非平穩性。選取最優滯后階數,滯后兩期為最佳。檢驗變量協整個數,檢驗后具有協整關系變量有四個,建立向量誤差修正模型,最終得到兩階滯后模型修正結果。最后,基于VAR模型,使用脈沖響應函數可以刻畫每個內生變量的變動或沖擊對它自己以及其他內生變量的影響作用,這里我們分別選取C與GDP、G與GDP、K與GDP和NX與GDP的脈沖響應函數,考察C、K、D、NX對GDP沖擊的動態響應軌跡。
通過圖2脈沖響應圖可以發現,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具有正效應,且已逐漸成為影響效果最大的因素。資本投入對經濟增長有較為明顯的正效應,且響應較穩定。政府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效應緩慢衰減,存在擠出效應。出口貿易對經濟增長的沖擊響應非常不明顯,接近于0。這說明,國內居民消費已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最大驅動因素;資本要素投入對經濟增長有持續穩定的推動作用;應改善政府支出結構,增加有效政府投資。國內因素對中國經濟增長驅動效果顯著,而代表國際因素的貿易和服務凈出口額對經濟增長的驅動效果并不明顯,與國內因素相比,作用力很小。因此,我國經濟增長的源動力主要來源于國內大循環,“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存在現實依據,是適應中國經濟發展實際的戰略規劃。

圖2 脈沖響應分析圖
“雙循環”戰略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階段的主動選擇。中國國內經濟已進入發展新階段,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萬億美元,需求結構和生產函數發生重大變化,在需求側,我國人均收入增長,居民消費能力提高,國內消費升級和消費降級并存,城鄉差距依然明顯,內需存在巨大增長潛力;在供給側,我國產業結構處于優化升級時期,科技創新能力需進一步加強,攻克“卡脖子”技術難題,國內要素循環不暢問題顯現,如戶籍制度限制人才跨區域流動、房地產市場隱含風險、金融資本脫實向虛、在金融體系內部循環等問題。此時“雙循環”戰略的適時提出,為我國下一步的經濟改革指明了方向,要堅持“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就要先疏通國內經濟循環中的瘀點堵點,暢通國內經濟循環,實現經濟可持續增長,構建新發展格局。
“雙循環”為經濟全球化帶來穩定因素,為世界經濟發展貢獻中國力量。在當前逆全球化趨勢盛行,西方主要國家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破壞多邊合作關系,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難以消除的背景下,中國提出的“雙循環”戰略無疑給動蕩的國際市場帶來一劑“穩定劑”,為經濟全球化激發新動能。中國是最快控制住新冠肺炎疫情的國家,也是疫情后最快恢復經濟生產秩序的國家,世界疫情蔓延期間,中國的援助品、醫療及生活用品出口到世界各地,為世界經濟秩序的恢復貢獻中國力量。中國堅持對外開放,中國市場廣闊,與很多國家存在優勢互補,擴大對外開放、吸引外國投資,既是為發展中國經濟,也是中國市場向世界敞開大門,實現資源的優勢互補,貿易的互聯互通,促進世界經濟的良性循環,為世界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1.做好需求側管理,積極擴大內需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擴大就業。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居民收入、完善社會保障,增加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安全感,才能有效擴大居民消費。培育新興行業,增加就業崗位,加強失業保障,破除就業性別歧視、年齡歧視等社會就業障礙。推動延遲退休制度,健全養老保險制度。鼓勵大眾消費,“匯小溪而成大海”,讓億萬群眾的消費潛力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強勁動力。
推動新型城鎮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鞏固脫貧成果,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縮小城鄉差距,發掘廣大鄉村地區的消費潛力。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探索家庭農場制經營模式,加快農業機械化步伐,堅持保護耕地紅線,建立立體農業體系,開拓農產品銷售渠道,建設美麗鄉村,開發鄉村旅游經濟,多渠道促進農民增收,完善農村醫療保險,讓農民有能力消費、敢消費。
增大服務業比重,發展服務消費。2019年我國服務業對GDP貢獻率為47.3%,相比發達國家還有一定差距,要繼續增大服務業比重,發展服務消費,增加服務業就業崗位,發展旅游、養老、健康、創意設計等生產和生活服務業,推動服務業創新升級,尤其是服務業與互聯網相結合,可以開發出更多消費需求和就業崗位。
培育新型消費,發掘新消費增長點。鼓勵企業創新,培育新型消費,發展以互聯網為載體的線上線下互動模式的新興消費,建立健全網絡消費者權益保護機制,發展物流快遞行業,鼓勵萬眾創業,發掘新的消費增長點。
2.深化供給側改革,優化要素配置
堅持創新驅動,推動產業結構邁向中高端。當前我國產業鏈日趨完善,對外依存度不斷降低,要繼續堅持自主創新,攻克“卡脖子”技術難題,加快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傳統產業技術升級,化解過剩產能,發展人工智能、數字科技等新興技術,與傳統產業相結合,實現“彎道超車”。要以體制創新推動科技創新,保護知識產權,合理減稅降費,完善股權和分紅激勵政策,使企業樂于創新、敢于創新,營造萬眾創新的良好環境。
增加公共產品有效投資。政府支出能夠為經濟增長帶來穩定動能,要繼續加大民生領域投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在中西部地區的公共交通、水利農田等項目建設上加大投入,加大“三農”支出,合理發揮政府再分配的宏觀調控作用,縮小地域差距、城鄉差距。
穩定房價,堅持住房不炒。房價關系民生,住房價格過高加大金融杠桿風險,限制人才流動,限制居民消費,因此必須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因城施策,穩定房價,健全租房政策,化解房地產市場風險,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
3.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發揮大國經濟優勢
發揮中國市場范圍廣闊、市場容量大、市場結構完整的縱深優勢,在國內不同區域各自發揮比較優勢,提高商品流通效率,打通國內市場生產、消費、流通的各個環節,利用互聯網實現線上線下聯動,開發國內市場的巨大供給能力和消費能力,暢通循環,支撐并帶動國際循環。
1.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推進外貿供給側改革
推進外貿供給側改革,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增加出口產品附加值,增加優勢產品出口,升級出口商品結構,升級出口商品質量,整合產品產業鏈,培育一批高質量中國品牌,在國際上進行推廣,充分利用互聯網數字科技進行服務模式創新,提高國際營銷能力和售后服務能力。
2.加強自貿區建設,擴大對外開放
加強自貿區建設,發揮自貿區對外開放試驗田的作用,切實降低貿易成本,發展物流產業,發展自貿區消費經濟,應用大數據技術,結合互聯網線上平臺對自貿區產業鏈進行管理。
3.推動區域性合作,開拓外部市場
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加強區域性合作,與國際伙伴建立新型合作關系,開拓國際市場,輸出我國優勢產品和服務,建立多元化國際合作市場,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合作,審慎穩健推進人民幣區域性國際化應用。
在對外貿易中,要充分利用比較優勢,向國際市場推廣我國的生活用品、基礎設施建設、移動支付等優勢產業和新興產業。對我們有比較優勢的產品要靠國內市場也要靠國際市場,自然資源、高科技等產品可以增加進口,購買比國內成本低的商品,堅持擴大對外開放,與世界各國建立良性合作關系,利用國際市場可以提供的資源,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互相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