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葳,羅 玲,熊 宇
(陸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口腔科,重慶 400038)
醫學研究生教育擔負著培養高層次應用型醫學人才和發展醫學科技的雙重任務[1]。近年來,隨著我國高等醫學教育的迅速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已成為臨床一線醫生的重要來源。對于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國家有著明確的指導思想。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在《口腔醫學專業學位試行辦法》中明確指出,口腔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目標是為了提高口腔臨床醫療隊伍的素質和口腔醫療工作水平,以適應社會對于高層次口腔臨床醫生的要求。然而,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不同院校對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并不明確和統一,地區、院校和生源等差別造成的培養目標和培養標準差異已成為不容回避的現實[2]。進一步明確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總體培養目標,確定和細化培養標準,并有針對性地制定培養實施策略和方案是保證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根本途徑。
開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有科學素養、能看病的臨床醫生[3]。與科學學位研究生相比較,專業學位研究生更加注重臨床實際工作能力的培養。因此,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根本屬性是職業導向性。
職業能力導向,即基于臨床勝任力的醫學教育,其是國際醫學教育領域的重要發展方向[4]。目前,有多個權威研究機構分別提出了各自的職業能力評價標準。如國際醫學教育專委會把職業價值、態度、行為和倫理,以及溝通技能、醫學科學基礎知識、臨床技能、批判性思維和研究、信息管理、群體健康和衛生系統7個領域作為醫學生能力要求的評價標準。美國醫學院聯合會提出了職業精神、交流溝通、臨床能力、終身學習、醫學研究、患者管理6項評價指標。英國醫學會則將評價體系濃縮為職業行為、醫療服務、終身學習、團隊協作4條評價標準[5]。近年來,我國結合自身實際也提出了醫生臨床勝任力評價體系,構建了包括知識、技能、社會角色、自我認知、物質和動機5個維度的臨床勝任力模型[6]。
目前,我國臨床醫學人才培養體系面臨重大轉變。根據專業學位研究生總體培養方案,2015年起專業學位研究生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并軌后,專業學位研究生應達到《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試行辦法》中規定的第一階段培訓合格的臨床工作水平。立足于臨床勝任力標準,培養適應現代臨床醫學要求的、各方面均衡發展的高素質醫學人才正是當前醫學教育改革和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最終目標。
臨床勝任力這一最終培養目標并非一蹴而就的,且不同體系的評價標準也不完全一致。職業素養、臨床能力和技能、學習能力、批判性思考和創新能力等都是各評價體系中的共有核心,是醫學生獲得臨床勝任力的關鍵。基于上述考量,按照學習途徑、培養周期及循序漸進原則,可以將臨床勝任力核心目標細化為臨床職業素質培養、臨床思維能力養成、臨床操作技能訓練和臨床創新能力開發4個循序漸進的層次(圖1)。有針對性、分步驟地實施培養策略,必將有助于促進專業學位研究生知識、素質、能力等全面提高。

圖1 口腔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訓目標細化與分層設定
2.1臨床職業素質培養 專業型研究生的培養目標是培養高素質的實用型臨床醫生。所謂高素質,是指較高的臨床職業素養,包括人文素養、醫患溝通能力、醫德醫風、團隊合作精神及科學精神,是一個臨床執業醫生整體綜合能力的體現。因此,臨床職業素養是每一個臨床醫生必須具備的,也是最基本的素質,其不僅僅是一個臨床執業醫生從事臨床職業工作的基礎,更是貫穿整個職業生涯始終,在整個職業生涯階段都需要不斷積累、提升和升華。
2.2臨床思維能力養成 以臨床醫學知識、臨床實踐操作能力為代表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是臨床勝任力最為重要的關鍵能力[6]。許多口腔疾病要求使用醫學儀器和診斷試劑,進行深入地分析、診斷和治療[7]。因此,培養邏輯縝密的臨床思維能力是培養口腔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必不可少的。
2.3臨床操作技能訓練 臨床操作技能訓練是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核心內容。口腔醫學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臨床學科,需要大量的、反復的實驗室仿真技能培訓和臨床操作技能訓練。注重臨床實踐能力的培養不僅是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要求,也是適應當前越來越嚴格的患者診療需要和高質量醫療效果的保證。
2.4臨床創新能力開發 醫學從本質上是一門需要不斷創新、不斷發展的科學。醫學生不能僅僅滿足于對知識的獲得和繼承,更重要的是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形成。只有具備較好的科學素養,才能在臨床實踐中不斷發現問題、理解問題、解決問題。臨床創新能力是高素質醫學人才的重要特征,也是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最高目標。
3.1多種方式潛移默化,培養臨床職業素質 在研究生教育階段,不同程度地忽視醫學人文教育的現象普遍存在[8]。為充分保證臨床培訓時間,目前的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設置明顯壓縮了非專業課程,醫學研究生的醫學人文教育課程顯然偏少。調查表明,提高人文素養最為有效的途徑依次是實踐、文化氛圍、人文討論[9]。在不增加現有必修課時的基礎上,可通過開設人文知識講座、開展人文與法律等通識教育、組織人文討論等營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環境和氛圍,在醫學的內在需求中潛移默化地滋養人文精神,用人文精神指導醫學實踐[8]。
此外,在實踐中培養醫德醫風和醫患溝通能力是提高人文素質的重要途徑。通過臨床實踐,獲得對職業的認同感和責任感,增加醫學生與社會和患者的接觸,培養醫患情感,并在臨床病例討論中增加人文討論環節,從患者角度探討如何進行有效的醫患溝通及治療方案的合理選擇等,可提升醫學生人際溝通能力及其對社會心理的了解和對患者態度等人文素質。
3.2加強知識橫向整合,促進臨床思維能力養成 臨床思維能力的養成是開展一切臨床診療的基礎。與臨床操作技能訓練相比,臨床思維能力的養成更著重于對整體知識脈絡的把握與邏輯分析,注重理論基礎的夯實和相關學科知識的整合。作為更高層次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學生都經歷了較為扎實的本科階段專業課學習,理論知識掌握較好,對常見病和多發病的診治都有一定了解,初步形成了臨床思維能力。因此,在專業學位研究生階段的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更側重于各知識點的關聯和知識體系的構建,如充分認識各專業知識點間的相互關系和轉歸;從常見病、多發病開始,充分理解各種同類疾病發生、發展及轉歸的規律,提高邏輯分析能力;通過合理地分析癥狀、病情,見微知著,逐步深入,逐漸提高對罕見病、復雜病的診治分析能力。在臨床教學中,采用思維導圖等多種手段幫助學生整合相關疾病知識點、構建整體知識架構,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10]。
3.3以病例為中心,提高臨床操作技能 臨床操作技能訓練是專業學位研究生由理論向實踐過渡的重要步驟和關鍵環節。由于口腔專業疾病的診治操作較為復雜,手術視野及操作空間較小,且對于牙齒細微解剖形態的理解和掌握有較高要求,加之目前因種種原因導致的醫患關系緊張減少了學生的臨床實踐機會,因此,臨床操作技能訓練是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重點和難點。
采取以病例為中心的教學策略,針對臨床常見病、多發病,通過情境化模擬標準化患者,提供仿真的臨床操作環境,結合具體病例采用事前模型分析、模型仿真操作和事后模型評價等方式,可讓學生盡快掌握操作要點。對于一些較復雜的牙體預備操作等,增加牙體外形繪畫和雕塑練習,可增強學生對牙體形態的掌握,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診治技能。此外,考訓結合、以考促訓可充分發揮考核評估在臨床訓練中的杠桿作用。通過加大技能考試在考核評估中的比重、建立臨床資料庫、增加臨床操作考站,可促進研究生對各種基本技能及臨床技術操作的練習。
3.4臨床創新能力的開發 臨床科研和創新能力的養成是上述各項核心能力的融合、提高和升華,也是現代醫學不斷發展的動力。通過臨床科研訓練,積極發現臨床中存在的問題,不斷探索或改進解決方法,不斷可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更有助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進一步啟迪臨床創新能力的開發,實行導師組負責制,選擇有較為豐富臨床、科研經驗的高年資中高級職稱教師組建導師小組,是行之有效的重要培訓策略之一。在教學過程中可引導學生思考現有治療方法中的不足之處或發展趨勢,尋找可能的突破方向,并在時間允許范圍內進行一定的科研實驗,進行有益的科研探索。為進一步增強對醫學前沿知識和科研動態的了解,邀請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講授不同領域科研進展和成果,通過學科交叉、碰撞有助于開拓研究生的視野,啟迪其創新思維。
目前,口腔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已進入快速發展的時期。完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機制,設定和細化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具體培養目標,有針對性地制訂相應的培訓策略,建立和健全研究生教育全過程培養體系,有助于為培養高質量、滿足社會需求的口腔醫學專業型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