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訊為擴大農業農村有效投資、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日前,農業農村部、水利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自然資源部、商務部、人民銀行、銀保監會等8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擴大當前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的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就加強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作出部署安排。
《方案》明確,從現在到年底前,聚焦農業農村基礎設施短板弱項,突出抓好灌區等水利設施建設和改造升級、農田水利設施補短板,以及現代設施農業和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等項目建設,加快在建項目實施進度,開工一批新項目,確保盡快形成實物工作量、盡快見效,為保供防通脹、穩住經濟大盤奠定堅實基礎。《方案》要求,各地要強化統籌協調、強化政策扶持、強化指導服務、強化督促檢查,以重大項目設計為支撐,用好投融資政策工具,完善市場化運作機制,加快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進度,確保盡快建成并發揮效益,形成投資拉動效應。
本刊訊近日,國家能源局發布關于印發《能源碳達峰碳中和標準化提升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的通知,明確了大力推進非化石能源標準化、加強新型電力系統標準體系建設、加快完善新型儲能技術標準、加快完善氫能技術標準、進一步提升能效相關標準、健全完善能源產業鏈碳減排標準六項重點任務。《行動計劃》指出,到2025年,初步建立起較為完善、可有力支撐和引領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能源標準體系,能源標準從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標準組織體系進一步完善,能源標準與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良好互動,有效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節能降碳、技術創新、產業鏈碳減排。《行動計劃》提出,到2030年,建立起結構優化、先進合理的能源標準體系,能源標準與技術創新和產業轉型緊密協同發展,能源標準化有力支撐和保障能源領域碳達峰、碳中和。
本刊訊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確定杭州、武漢、成都、寧德、南通、濰坊、合肥、株洲、廣州、深圳、包頭、齊齊哈爾等12個城市首批開展產業鏈供應鏈生態體系建設試點。開展產業鏈供應鏈生態體系建設試點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創新能力,增強穩定性和競爭力的重要舉措。試點城市要通過機制創新、要素集聚、平臺搭建、數智賦能和政策支持,推動區域產業鏈供應鏈生態體系迭代升級,形成龍頭企業、配套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第三方平臺、金融機構等協同聯動、競合共生的生態發展格局。通過試點,探索形成“遴選試點—加強指導—資源傾斜—滾動評估—持續優化—推廣應用”的工作推進模式,樹立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發展標桿,推廣典型案例和成功經驗,助力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本刊訊10月13日上午10時12分,“十四五”河南省啟動的首個國家級重大水利工程袁灣水庫截流正式開始。約9分鐘后,截流龍口合龍,圍堰達到設計高程,截流圓滿成功。
作為淮河上游防洪工程體系的重要部分,袁灣水庫是國家150項重大水利工程項目之一,也是河南省“十四五”開局以來第一個啟動的國家級重大水利工程。同時,該工程還是“五水綜改”25項省重點水利工程首批開工項目,是河南省現代水網建設的關鍵節點。
袁灣水庫工程是歷次淮河治理規劃明確修建的大型工程之一,對完善淮河上游防洪體系具有重要作用。此次截流成功,標志著袁灣水庫全面進入主體工程建設新階段。袁灣水庫建成后,與出山店等水庫聯合調度,可使淮河干流淮濱斷面20年一遇流量不超過7000立方米/秒,將王家壩以上圩區防洪標準由10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新增城鄉供水和農業灌溉用水6780萬立方米,解決近百萬城鄉居民安全飲水問題,并有效改善周邊水生態環境。
本刊訊10月16日,邵陽縣白倉至新寧縣清江橋高速公路線子嶺隧道順利雙向貫通。作為白新高速控制性工程之一,也是全線唯一一個隧道,線子嶺隧道雙向貫通,標志著白新高速主體工程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進入沖刺階段。線子嶺隧道位于新寧縣境內,全長710米,采取分離式雙線4車道標準建設。白新高速于2020年3月開工建設,預計2023年建成通車。白新高速全線位于邵陽市境內,主線長約45公里,雙向4車道,設計時速100公里。該高速建成通車后,邵陽縣至新寧縣的車程將由原來的2.5小時縮短至1個多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