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緋滟
(貴州財經大學 大數據應用與經濟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隨著經濟發展,我國稅收主張已經從滿足效率原則再遵循公平原則,轉為現在的公平原則優先。因此,稅收征收管理體制也在向更加公平與效率的角度前進。目前個人所得稅最新政策中,增加的專項扣除項目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都體現了稅負的公平原則。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特別是互聯網經濟的發展使得我們的就業形式更加豐富,我們的收入來源更加多元化和隱蔽化,在個人所得稅改革的背景之下,雖然隨著金稅三期工程的實施,個人所得稅征收管理相關問題得到了較好解決,極大地方便了征收機關和納稅人,但是在稅收征收管理制度的設計、執行和落實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沒有解決,這也凸顯了個人所得稅征收管理問題。
到目前為止,個人所得稅征收管理中存在大量稅款流失的現象。如何讓個人所得稅征收管理更加科學化、合理化、效率化已經成為我們研究的迫切需要,也是創造良好稅收營商環境的需要。同時,個人所得稅作為調節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與工具之一,我們亟須解決個人所得稅征管方面存在的問題,以此來促進社會朝著更加高質量和更加穩定和諧的方向發展。
一些西方發達國家較早發展了市場經濟,因此他們的稅收理論研究以及征收管理制度較為完善。自20世紀中后期開始,西方發達國家對個人所得稅征收管理問題的研究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理論體系越發成熟。
稅收遵從理論主要研究內容可歸納為三大稅收遵從模型,即:基于預期效用理論的稅收遵從模型,例如:Allingham和Sandmo創建的逃稅模型(A-S模型)、Yatzhaki(1987)補充形成的A-S-Y模型;基于稅務機關和納稅義務人相互作用的稅收遵從模型;基于期望論的稅收遵從模型。理論研究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逐步推進,納稅遵從理論研究出現了新特點:伴隨著博弈論的發展,研究者們開始以博弈論為基本理論,將政府機關和納稅主體視為博弈雙方,從新的角度對稅收遵從理論進行研究。由于稅務機關和納稅人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必然導致偷逃稅款情況的發生。納稅人作為收入主體,自然掌握著比稅務機關更多的稅源信息。因此,為了完善納稅人涉稅信息以及稅務稽查、獎懲制度進而改善稅收征管狀況,必須加強稅務機關與銀行及工商等機構的信息共享。
在學術界理論研究之外,各國政府也紛紛采取相關措施,以治理高收入群體個人所得稅流失問題。以美國為例,20世紀80年代成功實施個人所得稅的稅制改革。在1986年直接取消了多項個人所得稅的抵免稅或扣除額優惠。同時,為緩解民眾對稅負加重的不滿,美國設立個人所得稅指標體系。并且定期調整個稅豁免等級以消除通貨膨脹的影響,使富人難以避開個人所得稅。
在我國國民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但同時貧富差距也在不斷擴大,收入分配不均已經成為當前我國經濟社會持續發展所面臨的重大現實挑戰。其中高收入者個人所得稅流失與對應的征管問題更是引起國內學者們的廣泛關注。劉揚(2014)通過對比中美兩國的個稅征管制度設計后提出,我國個人所得稅稅負不公以及工薪階層群體成為個人所得稅的納稅主力的原因是之前實施的分類課征模式。錢懷安(2017)測算了不同分類所得的稅負指數,發現個人所得稅分類征收在一定程度上反而降低了高收入者的稅收負擔。黃迎(2018)對比近5年的基尼系數,發現此次稅改達成的目標并不樂觀,只能有限地縮小貧富差距現狀。從此次改革的結果來看,增加的專項附加扣除反而讓高收入者可以扣除更多的應納稅所得額,普通收入者并不能完全享受到這些優惠。
國家憑借法律給予的權力對納稅人進行征稅。那么個人所得稅的征收管理就是相關稅務機關對納稅人個人收入相關的事項進行相關的稅務方面的管理,此過程就是個人所得稅的征收管理過程。稅收的效率原則和公平原則是我們在征稅過程中需要考慮的兩個重要的因素。這兩種對立的原則無法同時實現,所以無法兩頭兼顧,一般來說國家會根據各自的國情選擇偏好原則。國家征收個人所得稅的過程就是國家通過強制手段,干預市場經濟運行的過程,這樣可以避免市場經濟造成的偏差。所以要通過稅收進行矯正,保證國家財政收入,調節貧富收入差距,促進社會收入公平。
在個人所得稅改革之前,個人所得稅一直保持增長的趨勢,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經濟發展、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稅收征管系統的完善如金稅三期工程的落實。收入水平的增加為我們提供了很大一部分征收額,但是我國之前個人所得稅相關的制度比較落后不太適應現代管理的需要,所以稅收征收管理問題是我們亟須探討的大問題。個人所得稅雖然立法已久,經歷多次修正,但是由于立法與國情、稅情有著不小差距,導致個人所得稅在制度層面和操作層面問題突出,影響個人所得稅經濟效率提升與社會效應發揮。比如在實際操作中,個人所得稅征收方法除工資所得由單位代扣代繳外,對于個體工商戶個人所得稅的征收在實際操作中是以核定征收為主,征稅較為被動。關于貫徹和落實個人所得稅法律制度和稅收制度的相關法律法案已經于2018年12月份在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這是我國稅制史和征管史上又一件里程碑式的事件。在這幾年的改革實踐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落實和完善過程中有一些機構和單位改革并未完全到位,個人所得稅改革還面臨著偌大的機遇和挑戰,這一切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去改。
目前稅收征管還沒有完全做到應收盡收,還存在諸多問題。阻礙個人所得稅征收管理稅務的高效和高質量運行,各種形式收入的來源在目前的狀況下落入應稅項目的比例不均勻、不協調。目前個人所得稅中,高收入人群的收入來源具有一定的隱蔽性,對于這方面的稅務收入征收還存在一定的困難。同時,由于各個地方自身條件的不同,對于改革后新個稅法相關法律制度的落實不盡相同,難免存在一些不到位的問題。
1.九大類所得稅收收入來源占比不均衡。目前,個人所得稅的收入來源分為九大類,每一類均規定了稅率和征管繳納的方法。但是對于各個部分而言,占比不可能都是均衡和無差異的,個人收入的占比受到地區差異、年齡段差異、受教育程度差異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一般而言,工資薪金是個人所得稅的主要稅源,所以只需要對這部分收入進行征稅,稅項比較單一。對這九類,我們又可以分為幾個大類:一是工資性質的收入占比較高,這也是新個稅法中改革的重點,對納稅人影響很大。二是經營性質的收入和財產性質的收入占比不大,但是不能忽視,因為這兩類收入體現了個人的大部分財富。為了體現個人所得稅調節社會財富分配的這一理論原則,需要在這方面多下功夫,做出文章。
2.稅收來源源泉扣繳監控未能落實到位。對于監管不到位的問題,在個人所得稅管理辦法中有明確規定,為了加強征收管理,必須完善制度,完善辦法,突出重點。即利用現代財稅信息系統,建立個人檔案,加強稅收監管。目前個人所得稅的納稅申報方式主要分為兩種方式,自行申報和代扣代繳。兩個方面相互配合,匯集形成了個人所得稅稅收收入。但是對于自行申報的高收入人群還是存在監管難落實的情況。目前工資薪金占應稅收入的比例比較多,相比較而言股息紅利所得這部分收入占稅源的比重比較多,但是稅收的占比卻十分小,在這次個人所得稅變動的政策中也未對此部分進行修改。對于2019年新個人所得稅法與希望達到的目標還相差較遠,還可以把這一工作做得更細,落實更到位。個稅改革之后,在個人所得稅App、稅收納稅咨詢熱線12366、無人自助納稅機器等平臺和應用的推出和應用,給納稅人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是也顯露出一些問題,如納稅人對最新的辦稅窗口還要重新摸索。他們在處理最新系統以及相關板塊的時候,對實際申報納稅流程不熟悉,延長了辦稅的時間,增加了時間成本,效率也不高。因此,為了有效建立個人納稅信息資源庫,需要稅務部門同其他部門進行協調與資源共享、信息共享,聯合管理,避免存在搭便車心理。
3.稅收透明度不夠高。一些對稅法不甚了解的納稅人會對個稅征收產生抵觸,甚至采取違法手段規避自己的納稅義務。有一些人漠然視之,雖然2019年新個稅改革關系到很多人的切身利益,但還是有人認為,那僅僅是單位的事情,自己從不關心。有的人不清楚自己的收入,不能理解政策條款,認為個稅收入不透明,不愿意繳納個稅。
1.稅務機關相關人員不能適應時代發展需要。自從實施新個稅法以來,征管模式變成自行申報和相關扣繳義務人代扣代繳相結合的方式,不同于以往單一的代扣代繳方式,這方便了納稅人。但是對稅務機關而言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挑戰,大量涉稅信息的采集以及年終的匯算清繳問題,對稅務機關來說是一個繁重的任務。再加上之前國稅和地稅的合并,稅務機人員相對減少,完成任務有難度。
2.納稅的基礎建設有待完善。雖然國地稅已經合并,但是在納稅一線工作的相關工作人員配置并沒有到位,特別是年輕一代的基層執法人員,素質還有待提高。人員較少,一人身兼數職,不僅影響效率,也影響納稅質量。一些征管部門內部缺乏競爭意識,怠于工作,與時代脫軌,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部門與部門之間的責權關系沒有厘清,稅務與其他部門缺乏協調,銜接不到位,使得基礎建設工作出現問題,基礎沒有打牢。
目前稅務機關要樹立涉稅信息、納稅風險、納稅信用以及稅收共治四位一體的征稅管理理念,要有服務納稅人的觀點。目前的個稅征收管理方式要做到“自行提供資料免稅扣除+自行進行納稅申報+單位代扣代繳+年終匯算清繳+預繳項目的多退少補+稅務機關優化辦稅流程+納稅的事后檢查”一體式征管模式。
將更多人力資源匯集到稅收執法一線中去,提高執法人員的思想水平和業務水平,廉政執法,降低執法過程中的風險。在稅務部門內部,需要建立事權和責權匹配、上級和下級相互協調、分類分級明確的崗位責任制。控制風險加強業績考核,提高征稅人員的進取心。對征稅人員進行定時培訓,以此提高工作業務水平。這樣才能高效并且保質保量地完成個人所得稅征收管理工作,讓新個人所得稅法受益范圍更多更廣。
個人所得稅App的使用給征稅機關和納稅人帶來了很大的便利,但是新東西的出現必定還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如何保證其良好的運營,就是一個新的挑戰,這也是涉及互聯網+稅務的問題。這些新興事物和新的問題的出現,既是機會也是挑戰,需要加強信息的對接、溝通、規范化工作,以方便納稅人在這些平臺上進行操作。雖然電子辦稅平臺減少了以往傳統辦稅窗口所帶來的時間成本問題,減少了等待的時間。但是對于稅務機關工作人員而言,只是將一成不變的線下工作更多地轉移到多形式的線上并夾雜著新的技術和手段。征稅機關工作人員只有更加認真負責才能適應新的工作形式,服務更多的納稅人。
建立納稅人信用評級機制,能有效完善稅收治理體系和提升稅收治理能力。建議參考國外相關經驗,完善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對于配合良好的納稅人給予政策獎勵,減少納稅人的痛感。
我們可以借鑒外國優秀的例子,比如丹麥,這個國家在個稅征收管理過程中,根據納稅人在數據庫已有的信息進行分析,對納稅人的危險程度進行評估,然后做上標記,進行分類,便于管理。對于這樣的納稅人,稅務機關在事后檢查的過程中可以作為重點檢查對象,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抽查產生的僥幸心理。利用信息化的優勢分類分級管理,可以避免雜亂無章的現象。
就目前而言需要加大征收個人所得稅的管理力度和檢查力度。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針對個人獨資企業和合伙企業的征收管理,對于這兩種特殊性質的企業,已經明確征收個人所得稅。因此,在確定企業性質時需要與相關部門進行協調,疏通各個環節,減少偷稅、漏稅的現象。保證流程的連貫性和完整性。另一方面,基本不進行生產經營的企事業單位、行政單位,雖然所納的個人所得很少,但是也不能因為稅收數額的太小而疏于管理,需要增加檢查次數。對于企業可能出現的偷稅現象,需要納稅人員去查看是否有虛假現象。比如納稅機關在檢查個人所得稅時主要把精力放在個人固定工資上,對于一些變動靈活的稅收,還需要稅務機關投入更多的精力去了解處理。
從中國的國情來說,個人所得稅的征收管理是一個長久發展、不斷優化的過程。適應不同時代的需要,會產生與之相匹配的一整套稅收征管政策。因此,需要始終堅持稅收來源于納稅人,也要使納稅人收益的思想觀念,使納稅人樂于配合。對于在征收中產生問題,要從各個角度分析原因,對這些原因逐個解決并進行完善和優化,提高信息化程度和稅務機關辦理涉稅事項的業務水平等。論文還存在一些問題,因個稅改革時間不長,稅改之后最終的效果不明顯,因此沒有辦法從長期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所以論文的研究廣度和深度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留待以后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