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佩佩,周 慧,趙怡萌
(西安工程大學,陜西 西安 710600)
2019年年底暴發的新冠疫情對中國經濟產生了很大的沖擊,但也促進了生鮮電商等線上服務業及醫療用品行業的發展,或將產生新的發展業態。根據2020年國家統計局統計,中國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最多,為54.5%,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占比分別為7.7%、37.8%。從統計結果看,2020年與2003年相比,第三產業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不斷增加,而這次疫情對第三產業沖擊最大。本文對這次疫情的影響進行具體分析,以期找出發展規律。
非典之前,中國的旅游業發展態勢持續向好,境內游、境外游百花齊放,但非典的暴發打破了良好局面。中國旅游業從2003年3月起陷入危機,各地基本都停止接待游客,中國旅游業十年內首次出現下降情況。從表1可以看出,當年中國國內出游人次增長率首次出現負增長(-0.9%),國內旅游收入也是負增長(-11.2%)。非典疫情逐漸得到控制后,中國旅游業進入恢復振興階段。新冠疫情暴發后,整個旅游業又停滯不前,損失慘重。為了控制新冠疫情的肆虐,中國采取了十分嚴格的防控措施。盡管如此,新冠疫情超強的傳播力和持久力,還是給旅游業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從表1可以看出,當年中國國內出游的人數急劇減少(28.8億),不及2019年出游人數(60.1億)的一半;旅游收入也驟降,減少幅度超過50%。不過在國家的管理以及各地區的努力之下,中國的疫情控制較好。在2020年4月期間,不少地區已經開展了復工復產工作,在2020年7月國內跨省、市地區的旅游,也開始恢復團隊旅游。2020年10月1日國慶期間,旅游業迎來了一次小型高潮,跨省旅游業也得到了一定的增長。因為在2021年春節期間一些地區再次出現了病例,國家開始倡導就地過年,所以這方面的旅游發展并不理想,但總的來說國內旅游業正在恢復當中。

表1 中國出游人次和旅游收入的變化
2021年上半年中國疫情防控措施嚴格,疫情基本得到控制,旅游市場逐漸回暖。根據《2021暑期旅游大數據》顯示,與2020年同期相比,2021年暑期跟團游和自由行的訂單數量增長10倍以上,跨省旅行的訂單數也增長4.13倍。然而,就在暑期即將來臨時,由于新冠病毒變異德爾塔毒株的出現,新冠疫情強勢重來,一時間入侵中國各地。因德爾塔毒株的傳染性更強,人們旅游消費會更謹慎,再加上各地為了防控疫情都發布盡量不跨省的通知,各大旅行社也停止了接待。但與2020年的“全線凍結”不同,2021年的暑期游,其實并非嚴格意義上的“死路”,一些低風險地區的景點、公園正常開放,但難以再有“高峰”出現。根據OTA平臺的數據顯示,2021年中秋節的前一周,門票、機票、租車、酒店的預訂量較上一周翻倍增長。此外,中秋節期間,中國國內出游人次突破8000萬人。中國的旅游業在蓬勃與沉寂中反復,在艱難中復蘇。企查查的數據顯示,目前全國范圍內共有超過159萬家旅游相關企業。2011—2019年期間,中國旅游相關企業年注冊量在逐年上漲,在2019年旅游企業的注冊量達到巔峰,為30.46萬家。然而,這一良好的增長態勢,被突如其來的疫情打斷。2020年,旅游企業注冊數量跌回2016年水平,同比下降20%。2021年的前8個月,新增注冊旅游企業達17.5萬家,同比增長12%。其中,第一季度的旅游企業注冊量同比增長322%。按照這一態勢發展,2021年新增的旅游企業數量將會趕超2020年,這也從側面證明了旅游業正在持續復蘇。雖然現在旅游行業出現了一定的復蘇,但按照目前的情況來看,旅游行業已經成為一個十分脆弱的行業。一旦再出現嚴重的疫情,整個旅游行業將受到更大的波動。在后疫情時代,面對疫情的反復出現,旅游業時刻面臨挑戰,突發危機更是旅游領域需要研究的焦點問題。
交通運輸業是中國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和關系國計民生的服務性行業,中國交通運輸業布局合理、功能完備、有效銜接,能夠提供安全、高效、暢通的優質化服務,為社會經濟的發展保駕護航。2003年,在非典的影響下,公路和水路客運分別較2002年下降8%和8.3%。鐵路和民航受影響較少,但增長速度大幅減緩。而這次新冠疫情范圍廣、持續時間久,2020年中國交通運輸業受到了強烈的沖擊,公路、鐵路、民航和水運4部分的客運量都出現明顯的下降趨勢。如表2中的數據顯示,2020年總的客運量同比下降45.15%,鐵路客運量為22億人次,同比增長-45.2%;民航客運量4.億人次,同比下降36.7%。此次疫情始于2019年年底,嚴格的防控措施開始于2020年1月下旬,正當春運開始之時,因此春運的客流量大受影響,持續走低,民航和鐵路的單日客流量也同時降低,同比跌幅都達到80%以上。春運前夕(1月10日—2月8日),一個月全國共發送旅客13.5億人次,同比下降40%。其中,鐵路發送旅客2億人次,鐵路同比下降32.9%;航空下降33.1%;公路發送旅客10.99億人次,下降41.2%。根據表2數據顯示,除夕以來,整體、航空、鐵路、公路客運量分別同比下降78%、77%、67%、79%。2021年1—7月份,交通運輸行業開始復蘇,整個運行態勢良好,主要的運行指標持續穩定恢復。全行業的營業性貨運量達到247.5億噸,同比增長24.6%,比2019年同期增長14.9%。上半年,全行業完成營業性客運量44.0億人次,同比增長11.1%;全國36個中心城市完成公共交通客運量265.2億人次,同比增長56.5%。交通運輸業領域逐步回暖。

表2 中國鐵路、公路、水運和民航客運量的變化(單位:萬人)
受2003年非典疫情影響,餐飲行業有將近70%的店鋪關門歇業,營業收入較去年降低50—80%,直至6月,餐飲行業才開始有所好轉。同行業整體相比較之下,小微企業受到的沖擊更大,在非典疫情之后,關門歇業率仍高達40%。
受2020年新冠疫情以及隔離政策影響,以人群密集型為特征的餐飲業消費經濟同樣遭受重創。從圖1可看出,2020年1月餐飲業營業收入較去年同期波動不明顯,為疫情潛伏期,此時對餐飲行業沖擊基本為零。2020年2月至3月為春節黃金假期,但受疫情暴發的負向沖擊以及隔離政策的影響,餐飲業營收出現暴跌,同時還存在員工薪酬、經營租金以及庫存等剛性成本,商家面臨嚴重的流動性短缺問題。在黨和國家的集中統一領導以及全面組織協調下,相關促進復工復產的政策陸續出臺,餐飲業營業收入逐步回升,從4月開始逐步增長,新冠疫情沖擊影響逐漸減弱,表現為穩定期。在此之后為后疫情期,疫情造成的沖擊更為微弱,從圖2可以看出,截至2020年10月營業收入首次出現同比增長為正,營業額重回平穩波動。綜上,2020年1—9月,全國餐飲業收入與同期2019年度相比,同比增長率均為負數,但是隨新冠疫情發展,表現出跌幅先增后減的倒“V”型曲線,所受沖擊與疫情的發展具有一致性。盡管餐飲業受新冠疫情影響嚴重,但從2020年前兩個季度的數據來看,餐飲住宿業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累計同比貢獻率分別為8.03%和28.88%,對GDP貢獻是增加的,尤其第二季度,比上年同期增長多15倍。從圖2可以就看出,2020年11月餐飲收入逐步上升,同比增長率開始為正,2021年3月達到增長高峰91.6%,后續出現局部地區疫情的暴發,全國餐飲收入同比增長率雖受影響有所回落,但波動基本不大。

圖1 2020年1—7月與2019年全國餐飲收入當期值與同期對比

圖2 2020年8月—2021年8月全國餐飲收入和商品零售同比增長速度
在本次疫情中,企業員工全員閉門待在家中,各地的超市、商場和餐飲店絕大多數都關門歇業,傳統的線下市場成為人們避猶不及的地方,線上市場卻成為安全方便的購物途徑。各大生鮮電商平臺交易量激增,同時各種生鮮App的下載量也在春節期間迎來飛躍式增長。網購成為當時大多數民眾滿足日常生活需求的主要方式,這為電商的飛速發展帶來了絕好的機遇。從圖3的數據來看,2016—2021年中國生鮮電商市場規模不斷發展壯大,從2016年市場規模622.6億元飆升至2021年的3117.4億元,市場規模共擴大2494.8億元,其中2019到2020年市場規模爆發式增長,達到42.54%。數據顯示,在目前的用戶規模中,52.7%的用戶為2020年新增長的用戶,12.4%為2021年新增長的用戶,其他為以前年度的客戶。在2020年的新注冊用戶中,僅有11.4%的客戶表明他們在2021年的消費頻率在下降。根據艾瑞監測數據,整個疫情防控期間,生鮮類App的使用頻次經歷了快速增長、略有回落、緩慢增長三個階段,使用頻次也是遠高于疫情發生之前。由此可見,疫情的發生給生鮮電商行業帶來了巨大的契機,同時也培養了消費者使用生鮮類App的習慣。2020年春節新冠疫情的發生也推動了生鮮電商的技術發展,催生了“機器人配送的無接觸配送”“共享員工”“線上超市”“冷鏈配送”等新模式,賦予生鮮電商產業發展新動力。電商大數據庫顯示,2021年上半年的生鮮交易金額達到2362.1億元,同比增長27.92%。隨著生鮮電商技術和模式的更新、消費者使用習慣的養成、生鮮電商覆蓋率的增長以及服務水平的提高,生鮮電商市場規模將會日益壯大。目前預計到2023年中國的生鮮電商行業的交易規模將超過萬億元,到2025年行業規模將會達到6.8萬億元。

圖3 2016—2021年中國生鮮電商市場規模及預測
財政政策不僅是實現宏觀經濟目標的工具,還是拉動經濟發展的主要工具。此次疫情的破環性很大,經濟的恢復告別是三產業的恢復,需要積極的財政政策支持。首先,在基礎建設上,財政政策要把重點放在基礎性、超前性、補充性等重大項目的投資上,加大交通設施以及5G、大數據中心等“新基建”的建設和應急公共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的建設。其次,有針對性地對受損嚴重的服務業企業給予稅收優惠,幫助企業降低生產經營成本,緩解企業資金壓力,避免企業倒閉繼而引發的社會動蕩。
疫情造成的經濟傷害波及全國的各種企業,而第三產業中的中小企業自身脆弱、抗風險能力小,無疑遭受最嚴重的影響,很多三產小微企業抵抗不住巨大的沖擊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內關門。因此,解決服務業中中小企業的發展問題顯得尤為重要。首先,政府和相關部門可利用互聯網技術實施精準扶貧。通過互聯網實現遠程咨詢服務、線上辦理業務,確保政府和銀行能實時跟進企業的實際情況,提供精準的幫助和服務。同時,使用網絡實施監督減稅降費、減租降息等各項措施是否確實惠及至中小企業。其次,大力減輕三產企業負擔。加大減稅降費政策的力度,放寬申請經費標準,給予中小企業必要的社會保障金、水電費等的減免,提供補貼,降低企業成本。最后,穩定就業崗位。積極鼓勵中小企業員工參加培訓,開發數字化平臺和系統來解決中小企業的相關問題,為企業發展提供技術性支持。
應對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時,政府職能需要經過從管治到治理的調整。首先,各地需要建立多元主體能夠共同參與的公共治理機制。隨著市場和社會力量的強大,僅憑管理部門單方的力量已經無法實施有效治理,需要重新審視內部和外部主體的關系,重視多元主體的參與。其次,各需要重建信息機制,通過多種渠道快速獲取信息,以此來及時有效地識別問題和判斷風險。因此,需要重視多元化的信息獲取,提高辦公效率。同時,加大對“互聯網+”“5G”等通信技術的建設,利用大數據整合資源配置。再次,政府需要完善決策機制,提高決策能力。優化決策機制,明確各部門的職責和權利,讓有機會發現疫情的機構有決策權。
三產企業需要發揮自身的靈活性,面對疫情等災害時,爭取將危機轉化為機遇。首先,企業可以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擴大市場范圍,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重要視對新產品的研發,專注于提升企業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創造特色產品,吸引消費者的關注,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其次,加速企業產品的升級換代,引導企業向智能化、自動化、信息化方向升級。再次,企業家需要實時關注國家政策,積極獲取政府支持,幫助解決企業生產經營中的困難,通過政策尋找新的發展方。最后,三產企業需要對自身進行反思,尋找自身不足,加強企業自身的內部管理和升級運營模式,做好內部控制和整合內部資源,提升企業的綜合實力,在逆境中成長,沖破重重困境,尋找新的發展機遇,為企業以后的發展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