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 森,王 巍
(中共滁州市委黨校,安徽 滁州 239000)
文化產業是促進消費、擴大內需的先導型和戰略型產業①。加快推進文化產業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通過梳理安徽滁州豐富的地域文化資源,提出進入新時代市域文化產業的發展路徑。
滁州的文明源頭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最突出的是侯家寨文化遺址。侯家寨遺址為一座新石器時代臺形遺址,共分為4個地層,出土遺物有石器、獸骨和骨器、陶器等,遺址分布在滁州文化區的中心地區,文化因素典型而豐富,是一個全新的文化類型,因此命名為侯家寨文化。侯家寨文化的確立為淮河中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早期和晚期考古學研究樹立了標尺,解決了準河流域中游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的年代框架和譜系問題,將安徽的人類文明歷史上溯到7000年以前,有力地證明了淮河流域也是中華文明的源頭之一。
春秋時期,在安徽滁州鳳陽縣臨淮關一帶建立了古鐘離國,公元前576年的鐘離結盟實現了大國邦交,形成了前三國時代,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改變了中國歷史的進程。公元前576年冬,吳、晉、魯在此會盟對抗楚國。同時,戰國時期諸子百家中的領軍人物莊子、惠子在臨淮關留下了“濠梁觀魚”的佳話,也開啟了滁州園林文化的先河。
楚漢相爭時期,項羽兵敗垓下南逃定遠,英雄末路時演繹了一場悲壯的“霸王別姬”。現存滁州二龍鄉的嗟虞墩留下了千古一嘆,其中在《括地志》《九域志》中有明確表述,《太平寰宇記》更是明確指出“項羽敗,殺姬葬此”。此外,在東漢時期,自秦代開始在滁州設立九江郡,郡治在公元205年由壽春改設陰陵(即滁州定遠縣靠山鄉古城村),遺址清晰可辨。同樣在東漢,滁州全椒劉平縮建城池,撥官款救濟災民,進而衍生出“正月十六走太平”的千年習俗。
“孫劉聯盟”的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國鼎立的格局,曹操在滁州定遠冶溪升起百座火爐打造兵器,建造十八座橋梁便于運輸,冶溪因此更名為爐橋。西晉“八王之亂”以后,瑯琊王司馬睿曾寓居滁州厲兵秣馬,隨后建立東晉王朝。南北朝時期,少年蕭衍隨任滁州南譙郡守的哥哥蕭懿在郡內清明山讀書,后成為一代開國帝王梁武帝,清明山也因武帝在此住過而更名為龍山。
唐代詩人韋應物出任滁州刺史時作《滁州西澗》一詩,動靜結合,心清水遠,開啟了滁州山水田園文化的先河。北宋時期,文壇領袖歐陽修來滁治政,留下《醉翁亭記》,營造出別具一格的山水田園詩意。此外,滁州天長秦欄人朱壽昌辭官尋母,孝義千秋。南宋時期,抗金名將豪放派詞人辛棄疾出守滁州,奠枕憂國、心系河山。南宋知州向子伋在滁州瑯琊山中筑寨抗金,累累砌石昭示著以死殉國的愛國主義情操和崇高的民族氣節。
元末戰亂,一代豪杰朱元璋崛起于皖東,建立大明王朝,開國功臣中,鳳陽府占了一半,形成了史學界所稱的“淮西派集團”。明朝全能大儒王陽明在滁州出任太仆寺少卿,辟室講學,門生遍地。在晚清時,滁州全椒人吳敬梓一筆驚天,創立諷刺文學,針砭時弊。滁州天長女科學家王貞儀號稱“巾幗學者”,在數學、天文、醫學等許多科學領域成績斐然。滁州天長人宣鼎創作的《夜雨秋燈錄》更是直面現實主義,被譽為晚清文言小說壓卷之作。
堅持“科學規劃、嚴格保護、統一管理、永續利用”的原則,根據滁州總體規劃,修編滁州市文化產業發展總體規劃,推進縣市區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文化景區開發建設規劃,進一步完善重點文化項目規劃。加強與南京都市圈及長三角地區城市的協作聯合,制定跨區域的文化合作和文化產品開發規劃,形成對內連線、對外開放的文化產品網絡。加強文化規劃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總體規劃、生態保護規劃、水資源保護利用等規劃的銜接協調。建立由文化行政主管部門牽頭的文化規劃會審機制,提高文化規劃的權威性和可操作性。
首先,豐富高質量公共文化供給。首先,推動“智慧文旅”、數字文化館、智慧圖書館建設,推廣普及線上文化活動,加大線上公共文化資源建設。再次,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隊伍建設。加強各類培訓,培養文化業務骨干,提升文化隊伍整體業務水平。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全覆蓋,加強文化志愿者品牌團隊建設。最后,深化文化對外交流合作。積極融入長三角一體化,強化公共文化機構聯通合作,加強各類公共文化場、館聯動和服務聯通。同時,推動舞臺藝術、展覽策劃、美術創作和群文創作合作交流。
加強非遺宣傳推廣和人才隊伍建設。結合滁州江淮分水嶺風景道建設,推進沿線非遺傳習基地、傳習所和非遺展覽館的建設利用。實施非遺進景區工程,支持景區建設非遺展示場所。積極建設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推進省級非遺項目申報與推廣以及市場化運營。2022年實現市級以上非遺代表性項目總數達到100項、代表性傳承人總數達到150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基地或傳習所達到50個。
首先,加快發展地方文藝。培育打造地方名劇,實施劇本扶持、名家傳戲、精品創作等重點工程,力爭有項目獲得省級以上藝術領域重要獎項。每個縣市區建立省百佳重點院團,并培養產生1—2名中青年生旦名角或優秀舞臺文藝演員。其次,推動地方藝術創作。加強地方戲曲工作扶持,創作生產洪山戲、鳳陽花鼓戲、揚劇、泗州戲等地方戲曲精品劇目。培育發展和健全曲藝、歌舞等舞臺藝術創作體系。第三,加強合作交流。加大與藝術高校的互動,重點在鳳陽花鼓、洪山戲、美術創作等方面借力借智,促進傳承創新和水平提升。第四,提升藝術展演水平。常態化組織地方戲曲、音樂、舞蹈等多類藝術展演評比,鼓勵舞臺作品入選國家級、省級藝術展演。最后,加強藝術人才培養。建立專家智庫管理使用機制,組織開展中青年藝術表演大賽、“十大戲曲名角”評比和多門類藝術業務培訓輔導。要完善激勵和保障機制,鼓勵開發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商品。對文化商品生產企業研究開發有地方特色文化商品的,予以資金扶持。
新聞媒體要加大文化宣傳力度。線上APP、互聯網以及市屬報紙、電視、廣播等媒體要以合適的版面和時段,開辟文化專欄,展示市文化產品、文化形象。加強與南京都市圈及長三角主流媒體的合作,實現互惠互利互動,經常性開辟宣傳滁州地域文化的專題欄目。
在創新運作模式的基礎上統籌協調、精心組織。重點打造瑯琊山廟會,通過精心包裝和策劃,使其由傳統民俗廟會,打造成集商貿、文化、民俗、形象展示為一體的、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重要文化節慶品牌。各縣市區應該依托歷史文化資源和豐富的人文資源,興辦文化節慶活動,使之成為擴大對外宣傳和招引人氣的重要載體和平臺。同時,推進文化節慶活動區域協作,重點加強與南京都市圈城市及長三角城市文化活動的合作,以文化為平臺為載體,積極推進區域文化共同體建設,打造無障礙文化體驗區,有效實現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雙向互動。
文化產業是文化與經濟高度融合的產物和表現形式②,是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③。滁州豐富的地域文化資源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資源優勢,應該充分利用新時代市域經濟發展的新機遇,加強文化產業規劃頂層設計,推進公共文化服務迭代升級,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推動地方文藝行業創新發展,建立促銷宣傳機制,策劃文化節慶活動,完善激勵和保障機制,實現滁州文化產業提質增效。
注釋:
①范玉剛.文化產業價值新論[J].探索與爭鳴,2013(5):74-79.
②謝傳倉.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價值取向[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116-122.
③張造群.文化產業視域下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J].社會科學戰線,2017(8):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