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數字人文環境下圖書館資源建設與服務模式研究

2022-02-17 18:59:48余望枝
圖書館 2022年4期
關鍵詞:圖書館研究

劉 芳 余望枝

(1.三峽大學 湖北宜昌 443002;2.武漢大學 武漢 430020)

近年來,國內外數字人文研究逐漸興起。2021年1月15日,“圖像學視域下的文學藝術研究”被列入2020年度“中國十大學術熱點”[1]。數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將信息技術應用于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通過信息挖掘、文本分析、關聯數據等分析非結構化研究對象之間的時空關系、社會關系,展現宏觀、系統、多元、開放的知識圖譜,為人文研究者提供了全新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數字人文的研究機構不斷增多,研究應用領域日趨豐富。目前國內外多所高校設立了數字人文研究中心,國際上已成立數字人文中心網絡(CenterNet)[2]、人文中心和研究所(CHCI,Consortium of Humanities Centers and Institutes)[3]以及數字人文組織聯盟 (ADHO,Alliance of Digital Humanities Organizations)[4]等多個數字人文研究聯盟。這些數字人文研究聯盟主要分布在北美洲與歐洲,多以高校和圖書館為依托,涉及人文社會科學、媒體研究、數字藝術和其他相關領域。文章通過調研數字人文中心網絡(CenterNet)、人文中心和研究所(CHCI)、數字人文組織聯盟(ADHO)及國內相關機構數字人文項目建設的情況,對數字人文研究環境下的圖書館資源建設與服務模式提出了幾點思考及建議。

1 國外數字人文中國項目建設情況調研

文章調研的國外數字人文研究聯盟中,由高校數字人文中心、人文計算與媒體中心、數字人文實驗室及相關學院主辦或協作參與的部分數字人文中國項目建設,突破人文學科的傳統研究方式,特別關注數字資源保存、數據挖掘關聯、古籍文本分析、地理信息可視化、技術服務支持等工作,開展技術標準、基礎設施組件、語義技術和文本技術方法等研究,促進不同領域專家之間的跨學科協作。

1.1 數字資源保存

數字資源保存項目主要是對重要的歷史檔案、珍貴的作品手稿及聲像資料進行數字化處理,采用詞頻分析、語義挖掘等技術進行深度分析和呈現,目的在于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美國弗吉尼亞大學人文高等技術學院“峽口:四川山村的道德景觀(Xiakou : Moral Landscape in a Sichuan Mountain Village)”項目以中國四川省西部雅安市天全縣山區的峽口村作為研究對象,對其地理歷史、村民信仰及生計狀態等進行探索研究[5];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數字人文社會科學中心“林夸之謎:1836—1855年中國醫學肖像畫(Mystery of Lam Qua: Medical Portraiture in China, 1836—1855)”項目由系列油畫及其元數據組成,記錄了美國長老會牧師兼醫師彼得·帕克牧師(Peter Parker)在中國廣東省為其病人繪制的系列油畫肖像,幫助公眾了解中國醫學史[6];新西蘭坎特伯雷大學數字人文系藝術數字實驗室“中國,藝術與文化外交(China, Art and Cultural Diplomacy)”項目展示了坎特伯雷博物館中收藏的中國藝術品,并對這些藝術品在促進新西蘭與中國文化外交上的作用進行研究[7]。

1.2 數據挖掘關聯

數據挖掘關聯項目是對非結構化資源進行聚類整合,通過文本挖掘整理有價值的知識。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合作開展的“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CBDB,China Biographical Database)”項目[8],截至 2021年5月收錄了約49萬個人物的傳記資料,由人物、親屬、非親屬社會關系、社會區分、入仕途徑、宦歷、地址、著述等部分組成,項目為人文學者開放源代碼平臺,使用Gephi開展社會網絡分析;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數字人文中心“中文交流詩——中世紀晚期中國的社會網絡分析(Chinese Exchange Poems:A Social-Network Analysis of Late Medieval China)”項目從9世紀到10世紀中國的一萬多首交流詩中挑選元數據,創建在線數據集和交互式的文學關系社會網絡圖,幫助人文學者研究唐朝(公元618—907年)的文學史[9]。

1.3 古籍文本分析

古籍文本分析項目是在歷史古籍文獻數字化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美國耶魯大學數字人文實驗室“萬間房(Ten Thousand Rooms)”項目建設開放獲取平臺,以眾包方式開展古代漢語資源文本轉錄、翻譯和注釋等工作[10];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數字人文中心“新、舊唐史比較數據庫(Building a Comparative Database for the Study of the Old and New Tang Histories)”項目通過可視化技術對比分析《舊唐史》和《新唐史》兩個編年史,幫助研究人員從宏觀層面分析兩個編年史之間的差異,并在語義層面建立唐朝人名與地名之間的關聯[11];美國弗吉尼亞大學人文高等技術學院“模范女性的傳統:劉向的《列女傳》(Traditions of Exemplary Women:Liu Xiang'sLienü zhuan)”項目通過翻譯《列女傳》原文,研究中國古代歷史上婦女的社會及法律地位[12]。

1.4 地理信息可視化

地理信息可視化項目將實際地理空間和檔案歷史文獻資料互相關聯,展現歷史事件的時空軌跡。加拿大瑞爾森大學數字人文中心“柜臺文化:作為全球經驗的中國‘店鋪’研究數字資源庫(Counter Culture Network: A Digital Repository for Research on Chinese "Shopkeeping" as a Global Experience)”項目使用在線地圖記錄華人在加勒比地區經營中國商店的故事和圖像,研究店鋪經營在中國僑民遷徙軌跡中的重要作用[13];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數字人文中心“中國檔案館手冊(Chinese Archival Handbooks)”項目研究中國檔案館的館藏情況,創建館藏檢索工具,便于研究人員通過地圖查看器查找中國省級、地級和縣級的檔案手冊[14];美國弗吉尼亞大學人文高等技術學院“絲綢之路:觀音的傳播之路(Silk Road: The Path of Transmission of Avalokitesvara)”項目以絲綢之路為空間背景,比較研究不同地域和不同時間的觀音菩薩,探討宗教文化交流中的觀音信仰及其傳播路徑[15]。

2 國外數字人文中心建設特點

文章調研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數字人文中心(CDH,Center for Digital Humanities)、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數字人文研究中心(CDHR,Center for Digital Humanities Research)、英國劍橋大學藝術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研究中心(CRASSH,Centre for Research in Arts,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等機構,其項目建設主旨表現出以下特點。

2.1 深化與圖書館的跨界合作

筆者調研的大部分數字人文中心是跨學科的研究中心,匯集了從事人文科學和技術交叉工作的研發人員,其通過與圖書館開展深度合作,加大館藏資源揭示力度,共同建設數字人文知識基礎設施。如美國弗吉尼亞大學人文高等技術學院于1992年成立,長期與大學圖書館、出版商、信息技術公司、學術組織合作開展數字人文研究[16];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數字藝術、科學和人文中心是由教育創新中心、信息技術設計學院、高等研究所、大學圖書館等九個部門共同組成的聯盟,以推進明尼蘇達大學的數字人文項目[17];英國劍橋大學藝術、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研究中心的行政辦公室位于大學圖書館內,大學圖書館是其主要合作伙伴,該中心與南加州大學亨廷頓圖書館早期現代研究所合作建設“早期現代視覺與物質文化(Seeing Things: Early Modern Visual and Material Culture)”項目[18];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北嶺分校數字人文中心與Oviatt圖書館合作建設的“早期美國暢銷書數字計劃(The Early American Bestseller Digital Initiative)”項目,展示了19世紀美國流行的暢銷書和通俗作品[19]。

2.2 推進項目研究與應用實踐

調研的各數字人文中心項目圍繞明確的主題,交叉融合歷史、文學、語言等學科,并與數字技術共同推進數字人文研究與應用實踐。如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數字人文中心“太平洋西北海上貿易(Pacific Northwest Maritime Trade)”項目記錄了美國太平洋西北區普吉特海灣的海關官員保存的手寫賬本,內容包括船只到達和離開普吉特海灣的日期,以及船名、國籍、噸位、類型、建造地點、登記、進出港、船長、船員、貨物和乘客等信息,利用地圖和數據可視化技術繪制了海運貿易網絡、客流和貨運量在十年中的變化情況,探討海上貿易對美國太平洋西北區發展的作用[20];“選舉集會地圖(Mapping the Suffrage Metropolis)”項目根據美國紐約火災保險地圖(1870年、1890年、1910年、1915年和1917年)中建筑環境的細節,重建1870—1917年紐約選舉集會地圖,探索城市景觀和政治運動之間的關系[21];“查士丁尼鼠疫(The Justinianic Plague)”項目記錄了公元541—542年地中海爆發的第一次大規模鼠疫,該項目是普林斯頓大學跨學科氣候變化和歷史研究計劃的一部分[22];“五世紀英國墓地(Finding the Fifth Century in Britain)”項目分析了100多個五世紀英國墓地的考古數據,用考古學的方法研究中世紀早期英國的歷史[23]。

2.3 開展技術支持與咨詢服務

調研的各數字人文中心為合作開發和主持研究項目構建數字人文研究環境,提供場所、技術支持和咨詢服務,培養跨學科專業人才。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數字人文中心成立人文計算課程委員會(HC3,The Humanities Computing Curriculum Committee),為本科生和研究生開設“數字人文導論(Introduction to Digital Humanities)”“媒體和數據的人文方法(Humanistic Approaches to Media and Data)”等課程[24];美國阿拉巴馬大學數字人文中心為大學教師、員工和研究生提供項目案例、研究工具和技術標準等數字人文學科資源,開展研討會、講座和午餐討論等活動[25];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數字人文研究中心建立數字人文實驗室,開設48學時的本科生主修或輔修課程“數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26];美國耶魯大學圖書館成立數字人文實驗室,與耶魯大學計算研究中心、文化遺產保護研究所等部門合作,提供空間、社區和資源服務,幫助研究人員使用文本挖掘、圖像計算、空間分析和網絡分析等數字工具研究藝術、人文和文化遺產保護等方面的問題[27]。

3 國內數字人文研究進展態勢分析

3.1 數字人文中心建設

在項目化、合作化的大趨勢下,國內部分高校、公共圖書館、圖書館學會等機構都相繼以特色文獻資源建設、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古籍數字化為契機,成立數字人文研究中心,為加強國內外專家、學者之間的合作交流搭建科研協作平臺。

2007年,臺灣大學成立“數位典藏研究發展中心”,2012年更名為“數位人文研究中心”[28];2011年,武漢大學成立“數字人文研究中心”,成員來自武漢大學信息資源研究中心、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信息管理學院、計算機學院等多個學術機構,2018年,該中心正式成為國際數字人文中心網絡(CenterNet)成員單位[29];2014年,香港公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成立“數碼文化與人文學科研究所”,下設數碼人文研究中心和數碼文化研究中心,定期舉行各類公開講座、研討會和不同類型的學術活動[30];2017年,上海市圖書館學會學術委員會成立“數字人文專業委員會”[31],為上海圖情界和人文社科界的研究人員提供討論交流的平臺;2018年,南京大學成立“人文社會科學高級研究院數字人文創研中心”[32];2019年,中國人民大學組建“數字人文研究中心”[33];北京師范大學成立“數字出版與數字人文研究中心”,面向粵港澳和國家戰略,致力于“新文科”建設,組建交叉學科的高水平國際化研究團隊,開展數字出版和數字人文等前沿學科研究[34];2020年5月,北京大學成立“數字人文研究中心”[35];7月,中國索引學會增設“數字人文專業委員會”[36],秘書處設在上海圖書館;8月,上海大學圖書情報檔案系成立“數字人文研究與發展中心”[37];10月,南京師范大學哲學系成立“數字與人文”研究中心[38];11月,上海師范大學成立“數字人文研究中心”[39]。

3.2 數字人文項目研究

近年來,國家社科基金對數字人文項目資助的比例在逐年提高,研究涉及數字人文視域下檔案文獻數據化、數字方志館建設、非遺知識圖譜構建、網絡基礎設施、圖書館參與模式、開放數據、異構特藏資源、古籍文獻開發等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領域,以及中國網絡文學英譯、中國民間故事英譯、《詩經》德譯等中國文學、外國文學和語言學領域。

從國內數字人文項目發展態勢來看,部分高校及公共圖書館在古籍文獻、民國報刊、唐宋文學、家譜、名人檔案、歷史文獻、書畫碑帖等方面,開展資源數字化、OCR識別、元數據著錄、規范控制、史料挖掘、關聯數據、信息可視化等工作,推進“新文科”建設的創新發展。

臺灣大學數位人文研究中心已陸續建設35個數字典藏資料庫,內容涵蓋臺灣歷史、政治、社會、法律、經濟等各方面。該中心開發了“中西歷轉換對照查詢”“清代臺灣文官官職表查詢系統”“蘇州碼——阿拉伯數字轉換器”等數位研究工具,幫助研究人員更好地檢索、理解、利用史料;“海外博物館臺灣民族學藏品資料”項目與美國自然史博物館、大英博物館、英國劍橋大學考古人類學博物館等機構合作,開展流落在海外的珍貴臺灣器物、文化資料及紀錄影像的收集、整理和數字建檔工作[28]。

武漢大學數字人文研究中心“敦煌莫高窟壁畫內容理解、組織與展示”項目通過研究壁畫高精度數字化采集技術、壁畫圖像語義描述規范、壁畫知識圖譜構建技術,以及壁畫風格的演變歷史,以推動“數字敦煌”項目的發展;“中文詩歌知識圖譜”項目以大規模詩歌文本為研究對象,全景式地分析并呈現詩歌、詩人的內在關聯[29]。

華東師范大學數字人文研究中心包括數字人文研究支撐平臺、數字人文人工智能平臺和人文社科大數據實驗室,為數據驅動下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提供各類數據、工具支撐,推動文科創新和跨學科研究。其中,數字人文研究支撐平臺匯集了Tourpedia、Sinopedia、上海圖書館開放數據集等中國數據庫集,英國檔案中心數據、英國教育開放數據等英國數據庫集,氣象數據、西班牙經濟數據、西班牙國家圖書館書目數據等西班牙數據庫集[40]。數字人文人工智能平臺通過OCR識別、眾包協作等技術,實現了《揚州夢傳奇》、刻本《李忠肅公集》《下河集要》、蕭懷德手抄本《讀書樂趣集語》《元豐九域志》等古籍文獻的抄錄及句讀[41]。

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級研究院數字人文創研中心建設“中國商業廣告檔案庫(1870—1940)”,對上海《申報》、天津《大公報》、沈陽《盛京時報》、漢口《漢口中西報》、廣州《越華報》等五個城市報紙中的187 100多張商業廣告進行圖像數字化,基于元數據標準對廣告的標題、關鍵詞、全文文本、插圖場景、品牌圖標、商品類別、地圖信息、廣告代理、發行機構、制造公司、出版信息等44個數據進行規范描述[42]。

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的“中國歷史地理信息平臺”,提供上海道契檔案數據庫、明清官修方志總目檢索系統等數據庫的查詢檢索[43]。

北京大學數字人文開放實驗室(原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KVision實驗室)以《宋元學案》(中華書局1986年12月版)數字化文本為基礎,利用中國歷代人物傳記數據庫(CBDB)、WorldMap等工具,從2018年開始設計研發“宋元學案知識圖譜可視化系統”,對宋元時期學術史中的關系圖譜、學術流變、師承關系、學派傳承進行梳理,構建完整的學術史衍化脈絡全景[44]。其中,“語義檢索”和“關系發現”版塊可幫助讀者實現語義查詢,并提供知識化、語義化的分析和研究工具。

中南民族大學王兆鵬教授與搜韻網合作開發“唐宋文學編年地圖”數據庫,收錄唐宋時期大部分重要作家及其作品的相關史料[45]。截至2021年11月,數據庫已收錄公元603—1315年148位作者的作品,并以編年地圖的方式呈現唐宋時期文學人物、事件的時空分布及作品關系。

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圖書館于2013 年推出“李政道數字資源中心”,通過時間線與主題詞云圖展現李政道相關論文、手稿、信函、講義、圖書、音視頻、圖像等珍貴資料,揭示李政道先生的科研軌跡和多彩人生[46]。

上海博物館以明代著名書畫家董其昌為主體,依托館藏資源推出“董其昌書畫藝術大展”專題[47]。該平臺參照歐洲大事記、明朝大事記中的史事和藝術發展節點,呈現董其昌生平書法和繪畫等成果;以可視化工具及歷史地理信息的方式呈現其作品年表、社會網絡關系和藝術流變脈絡。

上海圖書館“盛宣懷檔案知識庫”以時間軸、地圖瀏覽等方式呈現盛宣懷檔案文獻,展現28 234個人物列表和盛宣懷參與創辦公司的大事記,揭示其信函電報收發關系圖[48];“歷史文獻眾包平臺”對郭師敦和盛宣懷往來信函、溥儀宮廷祭祀諭旨、通商條約信函、盛宣懷關稅奏折等檔案文獻采用眾包方式開展抄錄工作[49];基于《中國家譜總目》推出的“中國家譜知識服務平臺”,以知識組織方法和關聯數據技術,展現家譜在全球各機構的收藏情況,梳理608個姓氏家族的遷徙圖[50];“中文古籍聯合目錄及循證平臺”通過關聯語義技術對數字化古籍內容進行時空、社會關系分析和可視化展示[51]。

3.3 數字人文教學研究

近年來,國內部分高校開設“數字人文”課程,舉辦數字人文訓練營,幫助學生掌握數字人文研究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前沿,開展相關技術、工具及方法的專業培訓。

北京大學數字人文研究中心(籌)推出“北京大學數字人文工作坊”,聯合國內外學者組成授課團隊開展“DocuSky的數字人文研究范式”“利用python進行數字人文研究”“一圖勝千言——在地圖上展現數據”“資訊技術與歷史文獻分析”等在線培訓課程[52]。

2018年,北京大學開設公選課“數字人文”[53];南京師范大學數字與人文研究中心立項建設校級精品博雅通識課程“‘數字與人文’導論”[54];上海外國語大學圖書館開設在線課程“數字人文方法論”[55];上海師范大學數字人文研究中心采用線上線下課堂和實驗室混合教學方式,開設“數字人文導論”課程[56];南京農業大學開設研究生專業課程“數字人文方法論”[57];天津大學開設研究生選修課程“空間人文與數字人文”[58],指導學生學習數字化技術在史學、考古、文化遺產、社會文化與行為等方面應用的前沿理論和方法。

2020年,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在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一級學科下增設數字人文碩士學位點(專業代碼:1205Z3),進一步推動數字人文教育教學和學術研究的發展,促進數字時代的人文學術創新與知識生產轉型[59]。

4 圖書館數字人文資源建設與服務模式研究

文獻資源是數字人文研究的基礎。近年來隨著數字圖書館的發展,特色數據庫建設、資源數據化管理、元數據標準化研究為圖書館參與數字人文項目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圖書館構建數字人文服務平臺,保存數字人文研究成果,成為數字人文項目研究與實踐過程的重要合作方,充分發揮了圖書館保存人類文化遺產、文化傳承創新及提供社會教育服務等功能。調研的部分國內外圖書館深入探索人文學者的科研需求,從多個維度開展數字人文服務的實踐活動,給我國圖書館數字人文資源建設與服務模式創新帶來深刻啟示。

4.1 建設特色文獻體系,實現資源數據化管理

近年來,部分圖書館地方特色文獻數據庫的建設卓有成效,文獻類型齊全、學科覆蓋面廣、研究特色鮮明、評價體系完善,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這些地方特藏、歷史文獻和珍貴古籍等資源是數字人文學者的研究對象,是圖書館參與數字人文研究的重要基礎。以“抗日戰爭與近代中日關系文獻數據平臺”為例,該平臺逐步完善文獻數字化技術標準和著錄標準,推出“中國共產黨歷史資料叢書專題庫”“冀中人民抗日斗爭專題庫”“吳川抗戰史料專輯”“崔永元私人珍藏日文資料專題庫”“張林池陳舜玉抗戰文獻專題庫”“江定仙抗戰音樂專題庫”“陳田鶴抗戰音樂專題庫”等紅色專題數據庫,向社會公眾提供永久免費檢索與閱覽服務,成為廣大民眾了解我國抗日戰爭和近代中日關系歷史的重要窗口[60]。香港浸會大學圖書館與視覺藝術院合作開展“消失中的藝術:藏書票與香港”項目,在線展出900種藏書票,包括文學作品、歷史事件、肖像、風景等題材,成為研究書籍來源及印刷歷史的重要資料[61];“長洲太平清醮飄色巡游”項目記錄了香港長洲島居民獨有的民間節慶,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62]。

但當前我國圖書館特色資源數據庫存在著資源分散、內容重復、無統一的格式規范、缺乏深度標引、數據分析能力不足等問題,制約著圖書館在數字人文研究與實踐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圖書館需以“共建共享”為理念進一步加強手稿、日記、函電、歌曲、照片、書畫、電影、石刻、題詞、傳單、憶述、宣傳標語、口述資料、民間故事、小說戲劇和詩詞歌謠等多種類型資料的征集,突出資源收集的多元化、差異化及特色化;強化學術研究支撐功能,將特色文獻數據建設與相關研究工作結合起來,形成邊研究、邊建設、邊共享的良性互動模式;增強文獻資源揭示的細粒度,實現資源組織的系統性、集成化和資源數據的規范控制、深度標引、文本識別、開放獲取及語義化和關聯性,為數字人文項目研究提供數據支持。

4.2 搭建知識服務平臺,構建可重復使用本體庫

傳統文獻之間的知識網絡計量分析是通過主題、分類、作者、引用、出版機構、出版時間、基金等外部特征展現文獻之間的相關性和分布特征。數字人文研究利用語義網、關聯數據等技術,對文獻內部特征進行文本、社會網絡關系分析,利用數據的空間屬性信息和GIS的地圖服務,在地圖上展示數據的時空分布,形成多維度的可視化分析網絡,以支撐不同人文學科研究的應用場景。臺灣大學數位人文研究中心與臺灣大學圖書館合作開發的“歷代寶案脈絡分析系統”,選取《歷代寶案》中的重要時間、物名、官名、人名、地名等關鍵信息,為研究人員建立集檢索、分類、統計、GIS視覺分析等功能于一體的數字人文脈絡分析系統[63];香港浸會大學圖書館與歷史系合作建設“中山公園”項目,研究分析1925年至今中山公園的歷史背景、發展沿革、空間設計、建設特色與內涵特征[64];“朝廷貢品”項目記錄了中國黑龍江東北部及鄰近俄國地區部落的貢品情況,設計了貢品種類演變、各朝代貢品數量、送贈方時序、交易地點分布、參考文獻引用率等五個圖表,通過對進貢群體的身份、貢品的種類及數量、朝廷回贈的禮物等567組數據進行挖掘分析,幫助研究人員了解清朝時期黑龍江的經濟、環境及政治狀況[65]。

目前,我國尚無國家或地區層面的數字人文相關發展規劃、建設指南。上海圖書館開放數據平臺公布該館數字人文項目所用的人名規范庫、華人姓氏列表、中國歷史紀年表、歷史地理名詞表、收藏機構名錄、上海年華知識圖譜、印章知識庫、避諱字知識庫、古籍刻工名錄等基礎知識庫,家譜知識服務平臺、盛宣懷檔案知識庫、中文古籍聯合目錄及循證平臺等文獻知識庫,CBDB本體、古籍本體、關聯書目數據、上海年華本體和人名規范庫本體等詞表,及歷史文獻眾包平臺、家譜聯合編目系統等自建工具[66]。

為促進數字人文平臺的合作建設、數據的開放存取,圖書館需聯合檔案館、博物館、高校及相關研究機構,在數據采集、存儲使用、質量保證等方面建立行業都應遵循的技術標準規范和協議,提高數據資源整合效率,合作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歷史人文數據中心;對原有的分類主題詞表、文獻類型及歷史、地理、人物、機構、事件、名稱、目錄等進行歸檔,構建完整系統、統一規范、靈活可擴展、開放互聯的基本數據集,充分利用中國歷史人物傳記資料庫(CBDB)、中國歷史地理信息系統(CHGIS)、社會化網絡在線資源的FOAF、CTextProject、佛學規范資料庫、上海圖書館“人名規范庫”等開放的API接口,加強與BIB-FRAME、DBpedia、Wiktionary和GeoNames等數據源的關聯,為數字人文項目提供技術支持。

4.3 加強學者需求調研,共建協同創新研究中心

隨著智慧圖書館的發展,讀者每天在利用圖書館資源與服務的過程中產生了許多行為軌跡,積累了大量數據,包括借閱預約薦購數據、電子資源利用數據、無線WiFi訪問數據、空間利用數據、自助設備使用數據等,這些數據對于學者全面、深入地了解讀者閱讀需求、閱讀傾向、閱讀喜好和學術研究方向具有重要意義。如普林斯頓大學數字人文中心與普林斯頓大學圖書館合作建設的“莎士比亞和同伴(The Shakespeare and Company)”項目,通過分析二戰期間巴黎“莎士比亞和同伴”圖書館的讀者借閱記錄,獲取讀者閱讀內容及身份信息,研究二戰期間普通大眾生活的變化及該圖書館對讀者生活的影響[67];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數字人文研究中心的“澳大利亞普通讀者(The Australian Common Reader)”項目記錄了澳大利亞7個圖書館在1860年至1918年間的數千條借閱記錄,以此探索研究19世紀以來澳大利亞人的閱讀習慣[68]。

圖書館需進一步強化數據意識,在建設資源與服務讀者的過程中不斷挖掘數據價值,開展數據管理服務,提高數據存取效率,保證數據安全,促進數據共享,提高知識發現和數據決策的能力;加強數字人文學者需求調研,及時收集反饋信息,提供資源數字化、數據收集、元數據管理、知識產權、開放存取、數據存檔、成果展示等培訓及咨詢,提升人文學者數據素養及數字人文的研究能力;圖書情報學、計算機科學與歷史文獻學、考古學、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等多學科領域學者合作共建資源共享平臺、學術交流平臺及協同創新研究中心;與博物館、檔案館、出版社等相關機構開展學術研討與合作,推進跨地區、跨國家的數字技術與人文領域的結合,營造友好的數字人文環境,促進科研成果的產出;開展館員培訓工作,激發其探索數字人文研究領域的學術熱情,增強其文化傳承的責任意識與擔當。

5 結語

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的發展,“數字人文”已成為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的新熱點,為圖書館服務創新提供了全新的實踐方向和廣闊的發展空間。圖書館應密切關注數字人文建設的發展態勢,不能僅局限于文化遺產和歷史檔案等研究命題,還應關注當前時代研究熱點,把握人文學者數據驅動創新研究和高校新文科建設需求,明確自身定位,利用自身資源、技術及服務優勢,積極參與數字人文基礎設施建設和項目研究實踐,擔當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提升圖書館的社會影響力。

猜你喜歡
圖書館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圖書館
文苑(2019年20期)2019-11-16 08:52:12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時間重疊的圖書館
文苑(2018年17期)2018-11-09 01:29:40
圖書館
小太陽畫報(2018年1期)2018-05-14 17:19:25
新版C-NCAP側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飛躍圖書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无码精品国产dvd在线观看9久| 色偷偷av男人的天堂不卡| 天天操天天噜| 少妇精品网站| 天堂网亚洲系列亚洲系列| 在线免费亚洲无码视频|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高清视频| 国产午夜福利在线小视频| 制服丝袜亚洲|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水蜜桃| 午夜精品国产自在| aaa国产一级毛片| 伊人久久久久久久| 人与鲁专区| 亚洲天堂日韩在线| 久久先锋资源| 色婷婷在线影院| 伊人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97超碰精品成人国产| 爽爽影院十八禁在线观看| 伊人成人在线| 高清亚洲欧美在线看|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aⅴ影院| 亚洲丝袜第一页| 精品久久蜜桃| 乱人伦视频中文字幕在线| a级毛片网| 午夜天堂视频| 婷婷成人综合| 中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226114| 1024国产在线| 国产一二三区在线| 成人在线观看一区| 亚洲综合18p| 精品人妻AV区| 欧美区国产区| 国产粉嫩粉嫩的18在线播放91| 国产91av在线| 欧美一级夜夜爽| 91探花在线观看国产最新| 91成人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无码网站| 四虎亚洲精品| 免费一级成人毛片| 亚洲三级电影在线播放| 丁香婷婷综合激情| 91麻豆国产在线| 狠狠色丁婷婷综合久久| 亚洲色图在线观看| 一级全黄毛片| 亚洲欧州色色免费AV| 国产视频一二三区| 国产精品亚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黄色免费电影| 成人在线不卡| 女人av社区男人的天堂| 亚洲一区黄色| 国产亚洲精品在天天在线麻豆| 国产玖玖视频| 亚洲国产日韩一区| 人妻一区二区三区无码精品一区| 久久九九热视频| 99视频在线免费| 久久精品娱乐亚洲领先| 免费看的一级毛片| 中国毛片网| 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欧美日本国产专区一区|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亚洲无码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 久青草网站| 国产18页| 青青国产在线| 亚洲成a人在线播放www| 免费Aⅴ片在线观看蜜芽Tⅴ| 国产在线无码av完整版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日韩| 国产欧美在线视频免费| 日韩黄色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