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宇航
(人民衛生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 100021)
所謂全媒體是多種媒體融合形成的形式,其在傳統媒體的基礎上對各類媒體形式包括電視、手機、報紙、網絡等加以重新整合,優化再造,提升媒體傳播效率及效益。在新媒體技術支持下,豐富的網絡資源借助大數據平臺得以實現信息共享,在促進全球互聯互通方面發揮著更加積極的作用。相對于傳統媒體來講,全媒體具有著多方面的先進性:第一,新聞信息傳播渠道更加多樣,傳播信息類型愈加復雜,同時信息傳播量也逐漸增加。第二,在網絡技術的支持下,新聞信息傳播的受眾范圍更廣,對于社會輿論乃至群眾思想都產生愈加深遠而廣泛的影響。第三,信息接收和閱讀方式更加多樣化,移動客戶端的創新和發展為群眾在接收新聞信息方面的及時性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全媒體時代背景下,媒體傳播方式及范圍實現了對傳統媒體的較大突破。在先進的互聯網信息技術和廣闊的網絡平臺支持下,媒體的受眾范圍逐漸擴大,同時每個人都有經營自媒體的機會。互聯網信息技術帶動下的全民參與與互動對出版行業的發展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全媒體時代背景下,自媒體的出現和發展對官方媒體宣傳活動的開展起到了一定的補充和影響作用。自媒體的應用使得新聞信息傳播的范圍更廣、速度更快,為了適應現代媒體環境,更好地發揮媒體宣傳對于社會輿論環境的正向影響和引導作用,出版工作人員不僅需要傳達真實、正向的信息,同時也需要實時了解和把握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動向及環境,幫助出版受眾開拓眼界、發展思維。
全媒體時代背景下,新聞傳播平臺的多樣化以及傳播范圍的廣闊性使得社會各階層都可以參與到媒體傳播環境當中獲取信息和發表意見,針對各類新聞事件展開平等的對話和交流。平等性、互動式的傳播方式使得民意表達權以及民意參與權獲得更好的尊重,這也說明新媒體環境下出版活動的開展需要建立在對民意加以充分考量和尊重的前提之下。
全媒體環境下互聯網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以及在人們日常生產、生活當中的日益滲透改變了人們獲取新聞、了解信息的渠道和方式,原本的紙質閱讀轉變為以網絡閱讀為主。人們更傾向于借助網絡渠道和平臺來瀏覽信息,同時自媒體的發展以及移動通訊設備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催化了碎片化、移動化閱讀,這對于傳統出版行業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相關數據顯示,“相較于2017年,2018年我國全年出版報紙數量減少18.5億份,傳統出版業的營業收入降低10.2%,利潤總額度減少11億元;全國出版期刊數量減少2億冊,利潤總額度減少1.6億元”“相較于2017年,2018年我國數字出版行業收入增長35%”。可見全媒體環境下,立足于互聯網思維的傳統出版向融合出版的轉變和創新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根據CNNIC發布的第4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6月,我國的網民規模已經達到9.4億,互聯網普及率達67.0%,網購用戶規模達7.49億。可見,在全媒體環境下,出版行業要想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吸引客戶的目光,就需要轉變發展模式,樹立互聯網思維,實現融合發展。要想有效推動融合出版發展,就需要融合發展思維,消除融合障礙。出版行業從業者應當充分意識到全媒體環境下傳統出版行業唯一的發展突破口在于實現融合發展,融合發展的出版理念應當深入從業者思想以及行業發展的規劃當中。
首先,應當樹立用戶思維。全媒體環境下的網絡用戶即為傳統出版讀者,而相對于傳統出版讀者而言,網絡用戶的主體意識更加鮮明,主體選擇更加多樣,要想更好地吸引用戶目光,培養新一代出版受眾,就需要在用戶思維的指引下滿足用戶需求。在策劃選題的過程當中圍繞用戶感興趣的熱點話題進行選材;在定位設計的過程中,在充分滿足用戶閱讀習慣的前提下融入更多創新性因素,以獨特的創意吸引用戶的目光和閱讀興趣。其次,應當形成社會化思維。全媒體環境下,自媒體的發展不僅增強了個體參與信息獲取和新聞討論的自主性及自由性,同時也架構起了社會群體之間的媒體聯系,獨立的個體可以借助自媒體平臺實現實時溝通,公司也可以借助社交平臺資源進行營銷獲利。因此,出版行業也應當順應這一媒體發展趨勢,在樹立社會化思維的前提下,注重閱讀過程當中的用戶參與感與互動性,引導用戶利用社交平臺對出版文章進行推介、傳播,擴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最后,應當樹立技術思維。通過引進高素質技術人才,組建屬于自己的技術團隊,積極開展技術研發,為融合出版提供必要的人才和技術支持。
不論傳播模式與渠道發生怎樣的變化,出版行業要想在新時代得到持續穩定的發展,其根本立足點就在于優質的內容。也就是說,全媒體環境下,互聯網思維支持下的融合出版的發展和完善應當植根于優質的內容,立足于用戶的閱讀需求進行多渠道延伸開發。相對于紙質出版階段,全媒體環境下的用戶需求的滿足不僅僅局限于文章內容,更在于多渠道融合再造后的內容產品。
第一,要將內容與渠道融合再造。出版內容在借助多樣化的媒體宣傳平臺加以展示時,不應當是簡單的內容遷移,而應當結合渠道和終端特點對出版內容及形式加以再造,通過實現對內容的加工處理、資源整合以及多元展示來為其融入創新性因素,同時滿足的用戶多元化和個性化需求。
第二,借助人工智能精準把握用戶閱讀喜好和習慣。自媒體的發展使得用戶參與閱讀的碎片化和個性化特征愈加明顯,出版行業要想在紛繁復雜的網絡信息和網絡平臺當中吸引客戶的目光,培養忠實受眾,就需要精準把握用戶的閱讀喜好和習慣,向客戶推送其最為感興趣的熱點話題,并在引發思考討論的過程中擴大影響范圍。
第三,要加強品牌建設,拓展不同的產品形式,通過漫畫、AR、VR、視頻等形式對內容進行延伸拓展,使用戶體驗更加多元化。在推動新舊媒體融合發展的過程中,更好地滿足用戶個性化和多樣化的閱讀需求,充實閱讀體驗。
服務作為出版的重要環節也應當得到一定的重視,進行相應的創新。首先,出版企業可以建立起屬于自己的新媒體平臺,作為與用戶互動的重要領地。一方面,借助新媒體互動平臺發布刊物出版的時間以及具體信息,如主題、內容概要、刊登形式等等。另一方面,引導用戶借助多媒體互動平臺對出版的刊物進行信息反饋,發表自身的意見和建議,在互動的過程中不斷改進,滿足用戶需求。其次,出版企業應當提高自身在媒體宣傳和刊物出版方面的靈敏性。善于借助先進的互聯網信息技術進行數據分析,明確受眾群體和發展方向。同時,可以借助大數據技術實時把握政府政策、行業趨勢及客戶需求等。在此基礎之上,推動出版融合的發展和創新。最后,融合出版應當適應自媒體發展趨勢,建立起移動客戶端,更好地滿足用戶碎片化和個性化的閱讀需求。通過創建及完善移動客戶端訂閱模式,為用戶提供更加便利的刊物獲取和閱讀服務。在運用移動客戶端提供閱讀服務的過程中,應當保證服務的質量和效率,保證移動客戶端與實際刊物發行的時間以及其他信息的一致性和同步性。要充分開發APP的多項功能,如客戶受眾分析功能、客戶喜好傾向功能、客戶需求分析功能、意見反饋功能等。在實現出版企業與用戶良性互動的過程中,既可以更好地滿足用戶的閱讀需求,又可以為融合出版的發展提供更加明確的方向和具體指導。
數字經濟時代,出版行業的競爭實則是人才和技術的競爭。要想推動融合媒體發展,就需要培養復合型人才,升級技術,為出版行業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和創造力。
在人才培養方面,首先,要對出版行業從業者基本業務和專業能力展開針對性培訓,逐漸提高出版行業從業人員政治鑒別能力、編輯策劃能力以及營銷分發能力,保證刊物出版的科學性和專業性。其次,應當組織出版行業從業人員參加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的學習和培訓,通過引導從業者增強對互聯網技術以及全媒體發展的認知,引導其充分掌握并有效應用先進技術,實現出版行業向融合發展方面的轉變。再次,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出現和發展推動了出版行業的發展,呈現出動態發展趨勢。因此,需要定期組織出版行業從業者參與學術會議等學習活動,實時了解行業現狀及發展趨勢,從而在出版工作過程中能夠做出預期規劃并實時予以調整。最后,在不斷提升既有人才基本素養的同時,建立健全人才引進和薪資機制,吸引更多的高素質人才參與到融合出版發展過程中,為出版行業的人才隊伍注入青春活力。
在推動技術升級方面,一方面,應當引入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手段,創新出版形式及服務方式,更好地滿足用戶個性化和多樣化的需求,增強在出版行業發展當中的整體競爭力。另一方面,應當通過應用先進技術設備縮短出版時間,簡化出版流程,減少出版成本,增加出版效益,使得出版能力以及出版價值能夠獲得持續性提高和增長。
傳統出版行業向融合出版發展的轉變,有利于出版行業更好地適應媒體發展背景及趨勢,獲得出版能力和出版價值的長期提升,從而實現持續性發展。全媒體環境及互聯網思維下的融合出版的發展有利于優化傳統出版行業的創造和服務結構,推動運營模式的創新和改革,為出版活動的開展融入更多的創意,拓展媒體宣傳空間,從而推動出版行業乃至媒體行業的持續性發展。互聯網信息技術在出版行業乃至媒體行業中的廣泛應用不僅有利于提升出版效率及媒體宣傳效果,同時也有利于整合媒體宣傳資源,從而為出版活動的開展提供更加優質的內容資源,并拓寬宣傳渠道。
全媒體環境及互聯網思維下的融合出版的發展有利于創新出版內容和形式,同時豐富服務模式,從而充分滿足自媒體影響下的群眾日益多樣化和碎片化、個性化的閱讀需求。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選擇相應的閱讀方式來獲取出版信息,同時也可以借助社交平臺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實現受眾之間的相互交流和評價。在進行互動的過程中,不僅可以更好地滿足群眾的表達訴求,還可以為出版尤其是融合出版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明確的方向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