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元華
(南昌市新建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江西南昌 330199)
飲食是維持生命的基礎,也是人類得以繁衍生息的依托。從中醫學方面來看,飲食是維持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生理功能的基礎所在,也是人體氣血津液的主要來源,因此合理的飲食行為習慣不僅有助于保持身體健康,還能在一定程度上發揮預防疾病的作用[1-2]。大學生群體是青年群體中較為特殊的構成部分,該群體有相對較高的文化層次,其運動量大、腦力勞動時間長,因此對飲食健康的要求相對較高。除此之外,醫學專業的大學生畢業后本身從事于醫療衛生工作,肩負著保護群眾身體健康的職責,在學習階段維持健康飲食以促進身體強壯尤為重要,而健康飲食行為也將在認知和行為層面促進其身體力行,將健康飲食相關觀念落實于日后工作過程中[3]。隨著社會經濟形式快速發展,大學生在校期間的飲食能量基本得到保障,但飲食結構卻越發不健康,由此而引發的健康問題也對該群體造成了諸多困擾。因此,非常必要開展健康營養教育,強化大學生的營養知識,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行為,通過認知和行為兩個角度促使其形成較為完善且健康的飲食狀態,同時也促使其通過自身行為影響到周邊醫患,繼而擴大飲食健康所影響受眾群體的范圍[4]。
2021年3月至10月期間,對某醫學院全體大學生進行調查研究,大學生入組前均告知研究主要內容及注意事項。
采用分層整群抽樣方法進行調查,在學校中按照院系分層(醫學專業和非醫學專業各取2個),再按1~4年級,每個年級隨機抽取2個班,初步預計抽樣人數為500人。
參考《河北某大專學生營養知識、態度及飲食行為調查》[4]制作問卷,問卷具體由基本情況、營養狀況結果判定、營養知識調查和飲食行為調查組成。
同時采取如下3項措施進行質量控制:①調查員均經同質化培訓后參與研究,能確保調查尺度和引導用語的相對一致性;②質控員及時對收集的數據進行質量審核,發現問題及時反饋并予以復查和修改;③調查問卷正式使用前有預調查驗證其信度和效度,確保調查工具的可靠性和適用性。
用SPSS 22.0收集數據并統計分析。計數資料(n,%)比較用卡方檢驗,等級資料(n,%)比較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發放調查問卷500份,有效回收400份(有效率80.00%)。性別分布上,女生略比男生多,男生189名,女生211名;專業分布上,醫學專業占57.5%,非醫學占42.5%;年級分布上,大一占24%,大二占24%,大三占26.3%,大四占25.7%;戶籍分布上,城市占20.7%,縣城占24.8%,鄉鎮占20.2%,農村占34.3%。
由表1可知,男生和女生比較,不同性別學生的營養良好、營養不良、營養過剩情況構成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男生(60.85%)營養良好的比例高于女性(83.55%),女生中營養不良者比例顯著高于男生,而男生群體中,超重者和肥胖者比例顯著高于女生。具體而言,部分女生為控制體形存在主觀節食行為,長期過少攝入食物則易引發厭食、營養不良等,因此即便飲食種類較為豐富的今日,也需強化大學生相關認識,促使該群體深入了解營養不良可能帶來的嚴重后果。男性群體中營養過剩的比例相對更高,主要是該群體容易因自律性差而引發暴飲暴食行為,同時可能與該群體夜宵習慣相對更多有關。因此,男生和女性的營養狀況差別與其對健美要求、體形追求等因素存在密切關聯。

表1 不同性別學生營養狀況調查表 [n(%)]
由表2可知,對不同性別學生進行比較,“是否對營養知識感興趣”和“認為營養知識對健康有影響”兩項問題構成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來看,女生(76.30%)“是否對營養知識感興趣”選擇“感興趣”的比例高于男生(66.14%);女生(61.50%)“認為營養知識對健康有影響”選擇“很大影響”的比例高于男生(52.10%)群體,說明醫學院校的女性大學生對飲食健康有更為敏感且正確的認識和態度,應重視男生群體對該方面內容的忽視問題。同時,有不少比例的男生或女生群體對“是否對營養知識感興趣”和“認為營養知識對健康有影響”兩項問題選擇“無所謂”“影響較小”選項,說明醫學院校大學生群體整體上對飲食健康依然存在較多輕視或忽略的可能。營養與健康之間存在互為因果、相互促進的關系,雖然學生群體身體狀況普遍較好,若不能處理好意識層面對飲食健康的重視和關注,就不能在行為層面引導其樹立良好的飲食習慣,甚至由此而導致各類營養相關性疾病的早期出現。針對該點不足,學校要將營養知識培訓、認知宣教進行廣泛而持久的教育。除此之外,醫學院可結合自身優勢,引導學生群體定期前往醫院營養科及相關疾病科室進行觀摩、實習,通過切身體會提升自我認知。

表2 不同性別學生營養知識調查表 [n(%)]
由表3可知,對不同性別學生進行比較,“吃早餐情況”和“吃夜宵情況”兩項問題構成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來看,女生(78.31%)“吃早餐情況”選擇“每天都吃”的比例高于男生(66.82%);女生(75.83%)“吃夜宵情況”選擇“從來不吃”的比例高于男生(3.17%)。說明大部分學生對早餐重要性的認知仍存在不足,有可能是部分學生對早餐的認知不夠或偏食、挑食等不良飲食習慣所致,說明學生對早餐營養結構知識了解嚴重不足。相對而言,女生生活節律或作息比較正常,能主動、及時、規律地進食早餐,男生則與之相反,常常因睡懶覺等原因而忽略進食早餐。具體分析不同性別學生夜宵習慣的差別,主要原因可能與女生減肥節食有關,同時女生住校期間往往會按照學校就寢規章制度按時作息,偏少在夜晚出行或學校周邊聚餐吃夜宵。相反的是,男生生性較活躍,常常結群結伴進行娛樂活動,因此夜宵頻率相對較高。

表3 不同性別學生飲食行為調查表 [n(%)]
重視保障自身飲食健康是醫學院校大學生維護個體身體健康,將飲食健康觀念傳輸至更多受眾群體的基礎。要做到該點,必須從認知和行為等角度上促使該群體主動形成良好的行為慣性,筆者對此提出以下兩點建議。①營養知識的宣教過程中需提升其內容的針對性,醫學院校大學生對營養相關知識的認知或態度依然存在盲區,說明現有健康宣教系統已無法匹配現階段宣教策略,因此也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基于該點不足,高校在設置相關文化素質公選課時應對課程形式進行深度改革,可嘗試通過新媒體宣教手段來強化學生的主動學習興趣[5]。②最大程度糾正現有群體的不良飲食行為。人群的行為習慣是伴隨社會經濟發展而變化的,因此培養良好的行為需要以長期教育為基礎,存在諸多艱巨性和復雜性。大學生不吃早餐、早餐質量差是引起全天能量和營養素攝入不足的主要原因,面對能量攝入長期超標的學生群體,可根據營養專家的相關建議,在確保能量攝入總量不超標的情況下盡可能拆分更多餐次,同時加大其中水果、蛋奶制品等營養價值高的食品比例。這種改變策略可在早期降低學生畏難情緒,還可督促其平衡膳食、合理選擇食物或食材[6]。該研究創新之處在于以性別為分組依據,比較男生和女生之間飲食習慣、營養狀況、營養知識的構成差異,可為不同性別學生針對性開展科普或宣教提供依據、策略。但該研究亦有一定不足,中心研究納入研究對象偏少,同時尚未從其他人口學資料的角度分析飲食習慣、營養狀況、營養知識的具體特征。同時,研究所在學校同時設置有醫學、非醫學專業,該研究也尚未對兩個專業學生進行組間比較,后續研究需在此基礎上加以完善并予以全面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