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含,劉志飛
(東華理工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江西 南昌 330013)
“三農”問題作為關系到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已經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隨著鄉村振興的推進,人地關系被賦予了新的價值和意義,進而改變了人地關系的發展。而且,隨著經濟全球化加劇、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發展、人口大規模遷移等環境問題發生深刻變化,人地關系矛盾日益突出[1-2]。目前,我國已經進入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轉型時期,人地矛盾已經成為“三農”問題中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解決好其相關問題對實現鄉村振興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迫切要求。
近年來,國內有關農戶生計與土地利用行為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兩方面:一方面是研究農戶生計對土地利用行為的影響,如生計多樣化[3-4]、非農化[5-6]、生計資本變化[7-8]、生計策略轉型[9-10]等導致土地利用類型、土地利用效率等變化;另一方面是研究土地利用變化對農戶生計的反作用關系,如退耕還林[11-12]、土地流轉[13-14]、土地細碎化[15]等土地利用變化對農戶生計的影響。現有的研究更多的是將農戶生計與土地利用中的一方作為另一方的驅動因素,割裂了兩者的緊密聯系,對于兩者耦合關系及反饋機理分析的研究也相對缺乏[16]。而農戶生計與土地利用行為之間存在復雜的相互作用關系,農戶生計的變化將導致土地利用行為作用方式的改變,土地利用行為的改變也會引發農戶生計的進一步變化,兩者是一個共生的過程[17]。
贛南丘陵山區具有經濟發展水平較落后、物質基礎條件較差以及生態環境相對脆弱的特點。過去由于農戶更加注重短期效益、生計形式比較單一以及人地矛盾惡化等原因,土地資源沒有得到合理利用,直接影響了當地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及社會效益。本研究以贛州市興國縣為例,利用耦合協調度模型,將農戶生計與土地利用行為兩者結合起來研究,以期揭示二者之間的“驅動—反饋”互動機制及其共生關系的演變規律,為興國縣農村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理論支持,對于實現農戶生計可持續發展與土地資源合理利用以及對推動鄉村振興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興國縣位于江西省中南部,地理位置為東經115°01′~115°51′,北緯26°03′~26°41′,隸屬于贛州市,總面積3 215 km2。區域地貌類型復雜,主要以低山和丘陵為主,局部有中低山;土壤類型以紅壤為主。全縣共轄25個鄉鎮、1個經濟開發區、303個行政村、20個城市社區。2020年,全縣總人口為858 325人,鄉村人口為216 810人,占全縣總人口25.26%;地區生產總值201.1億元,同比增長3.4%;財政總收入21.28億元,同比增長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1 824元,比上年增長5.2%;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 049元,比上年增長9.6%;播種面積為5.434 萬公頃,糧食作物總產量達到25.74萬t。
以贛州市興國縣為研究區域,選取2011—2020年為研究時段。地理空間數據包括高程數據集來源于地理空間數據云,分辨率為90 M,邊界數據來源于全國地理信息資源目錄服務系統;研究中所使用的農戶生計和土地利用行為的數據主要來源于《贛州市統計年鑒》《興國縣統計年鑒》以及興國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等資料。其中,人均農作物播種面積、戶均臍橙種植面積、戶均茶園種植面積、農業機械增長率、化肥農藥以及農膜的施用強度、人均糧食作物產量等幾項指標數據是根據《贛州市統計年鑒》《興國縣統計年鑒》原始數據計算得來,缺失數值采用相鄰年份插值法補齊。
本研究在獨立性、科學性、可操作性、可比性等原則的指導下,根據農戶生計和土地利用行為的內涵,借鑒英國國際發展署(DFID)提出的可持續生計分析框架,從自然資本、物質資本、人力資本、社會資本、金融資本5個方面構建農戶生計指標體系,從土地投入與土地產出2個角度選取指標來表征農戶不同的土地利用行為。參考現有農戶生計與土地利用行為兩方面的研究成果[9-10,18-19],結合興國縣的資源稟賦、社會經濟狀況、政策發展等,選取有效耕地灌溉面積、人均農作物播種面積,以及當地特色產業臍橙和茶葉的戶均種植面積來反映自然資本狀況;選取農業機械擁有量、牲畜擁有量、農村住戶平均建筑面積來反映農戶的物質基礎;選取鄉村從業人員和中學在校人數來反映人力資本狀況;選取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普通中學數量和村民小組個數來反映社會資本;選取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人民幣存款金額及農村養老金或退休金來反映農戶經濟水平。根據興國縣大力推進“三減”行動計劃、力爭保障糧食安全的現實問題,選取化肥施用強度、農藥施用強度、農膜施用強度3個負向指標以及農業機械增長率來反映土地投入程度;選取糧食作物單位面積產量和人均糧食作物產量來反映土地產出情況。最終選取21個指標構建興國縣農戶生計與土地利用行為系統評價指標體系(表1)。

表1 興國縣2011-2020年農戶生計與土地利用行為評價體系及權重
2.2.1 數據標準化
由于原始數據量綱和數量級的不一致性,為消除其對量化結果的影響,對農戶生計與土地利用行為評價指標的原始數據進行極差標準化處理,使結果全部處于[0,1]之間:
正向指標:

(1)
負向指標:
(2)

2.2.2 指標權重計算
采用熵值法對所選取的評價指標進行權重賦值,具體步驟如下。
計算第i年第j項指標的權重Pij:
(3)
計算第j項指標的熵值Ej:
(4)
計算第j項指標熵值的差異系數Dj:
Dj=1-Ej
(5)
計算第j項指標的權重Wj:
(6)
2.2.3 綜合評價指數計算
計算綜合評價指數Uj:
(7)
耦合度作為物理學中的一個概念,是用來描述2個及以上的系統或要素之間彼此作用而產生相互影響的程度,能夠更好地反映農戶生計與土地利用行為系統間的相互作用關系。借鑒目前學術界普遍采用的耦合度模型[20],可表示為:
(8)
式中:C為耦合度,n為子系統個數,Ui為各子系統綜合評價指數。耦合度C∈[0,1],當C趨向于0時,系統或要素之間幾乎不存在相互作用關系;當C趨向于1時,各子系統或要素之間相互作用非常強烈并且朝著高質量方向發展,達到一種極度耦合狀態。
本研究只有2個子系統,由公式(8)可構建農戶生計與土地利用行為耦合度模型,如下:
(9)
式中:U1、U2分別代表農戶生計子系統綜合評價指數、土地利用行為子系統綜合評價指數。借鑒已有相關研究[21],耦合度值可以劃分為以下4個等級,見表2:

表2 農戶生計與土地利用行為系統耦合度類型評價標準
在耦合度模型的基礎上,構建農戶生計與土地利用行為系統的耦合協調度模型。其模型既能夠更好地衡量農戶生計與土地利用行為兩系統之間整體協調優劣程度,也能更好地評判其相互作用關系。具體形式如下:
(10)
T=αU1+βU2
(11)
式中:D為農戶生計與土地利用行為的耦合協調度,T為農戶生計與土地利用行為系統的綜合協調指數,α和β為待定系數,且α+β=1,由于在人地系統中,農戶生計與土地利用行為貢獻程度相同,因此α=β=0.5。D值越大,表明系統或要素間耦合協調程度越好,反之,其耦合協調發展水平較差。參考已有研究成果[22-23],將農戶生計與土地利用行為系統耦合協調度劃分為10個等級,詳見表3。

表3 農戶生計與土地利用行為系統耦合協調度類型評價標準
根據公式(1)~(11)計算得出農戶生計與土地利用行為系統的耦合度和耦合協調度的結果。2011—2020年,興國縣的綜合指數、耦合度和耦合協調度都有所波動。
3.1.1 農戶生計綜合發展水平評價
基于農戶生計子系統指標體系中確定的15個指標的數據,求得興國縣2011—2020年綜合評價指數(表4)。農戶生計子系統綜合水平整體呈現上升的態勢(圖1),2013年是轉折點,這一年年末實有耕地總資源有所減少,導致農作物播種總面積近10年最低,但此后興國縣采取統籌城鄉建設、優化經濟結構、加大民生投入等政策,農戶生計系統綜合評價指數持續上升,由0.184 5上升至0.726 2,農戶生計水平顯著提升。其中,自然資本波動幅度最大,2017年綜合指數最低,只有0.057 1,有效耕地灌溉面積僅有22.54公頃,因此興國縣應全面推進農業基礎建設。物質資本和社會資本綜合指數呈現先下降后上升的趨勢,2種資本類型的拐點均在2014年,農業機械擁有量9 016臺,相較于2013年減少了2 744臺;興國縣普通中學數也只有32所,比2011年減少2所,2014年后穩步上升,人民生活質量得到改善,興國縣也加快推進了醫療、教育等領域的改革進程。人力資本和金融資本則持續穩步上升,2011年這2種資本類型綜合指數非常低,但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快速提升,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1年的4 684元增長到2020年的13 049元,10年間增長了2.86倍;農村養老金2020年達到484.61元,較2011年增長4.72倍。這些年興國縣持續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加上鄉村振興各項政策措施的落實,推動興國縣農戶生計水平快速發展,生活水平得到顯著提高,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表4 興國縣2011—2020年農戶生計子系統綜合評價指數
3.1.2 土地利用行為綜合發展水平評價
基于土地利用行為子系統指標體系中確定的6個指標的數據,求得興國縣2011—2020年綜合評價指數(表5)。由圖1可見,興國縣土地利用行為系統綜合評價指數大起大落,呈“V”型走勢,最大值達到0.666 3,最小值僅有0.331 1。其中,土地投入指數處于波動狀態,2012—2016年下降明顯,2017—2020年迅速回升。2016—2017年興國縣化肥施用強度分別達到5.599 1 kg/km2、5.462 6 kg/km2,農藥施用強度分別達到0.152 8 kg/km2、0.149 1 kg/km2,前期大量使用化肥農藥導致農業面源污染嚴重。隨后,興國縣大力推進“三減”行動計劃,加快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取得顯著成效。土地產出指數在2011—2017年穩步上升,2018年后驟降。隨著農村外出務工規模不斷增加,農村土地拋荒、撂荒現象愈加嚴重。2020年土地產出評價指數非常低,農業發展遭受到沖擊,此外2020年南方地區還遭受到特大洪災,致使糧食等農作物大量減產,這一年其糧食作物單位面積產量與人均糧食作物產量都是10年間最低,分別為47.37 kg/km2、2.998 7 kg/km2。分析得出,興國縣還需繼續保持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提高農業機械化生產水平,引導糧食作物規模化種植,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保障土地可持續利用。

表5 興國縣2011—2020年土地利用行為子系統綜合評價指數
3.1.3 兩系統綜合評價指數變化
圖1表示農戶生計子系統與土地利用行為子系統綜合評價指數的變化趨勢。通過計算可得出農戶生計綜合評價指數年平均增長速度為9.57%,土地利用行為綜合評價指數平均增長速度為0.50%,低于農戶生計子系統。總體而言,農戶生計指數整體呈現平穩上升的態勢,而土地利用行為指數則呈“V”型趨勢。由此可見,農戶生計子系統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而相對較為穩定,而且農戶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地提高,生計方式向多樣化發展;而土地利用行為系統對鄉村振興各項政策措施的敏感性較強,且隨著外出務工人員規模不斷擴大,土地資源沒有得到合理利用。因此要落實節約用地制度,盤活土地資源,讓土地集中化管理,保障興國縣糧食安全,助推鄉村振興。

圖1 興國縣2011—2020年農戶生計與土地利用行為系統綜合評價指數
基于農戶生計綜合評價指數U1、土地利用行為綜合評價指數U2、耦合度模型以及耦合協調度模型,計算得到農戶生計與土地利用行為系統的耦合度和耦合協調度,見表6。

表6 興國縣2011—2020年農戶生計與土地利用行為耦合協調關系
興國縣2011—2020年農戶生計與土地利用行為系統的耦合度最高達到1,所有年份均超過0.8,處于高水平耦合階段,表明興國縣農戶生計與土地利用行為系統相互作用的程度緊密。其中,2011—2013年兩系統之間的耦合度呈下降趨勢,從0.946 7降至0.837 6,說明兩系統之間相互作用關系有所減弱,缺少促進兩者協調發展的基礎;2013—2015年兩系統耦合度呈快速上升態勢,農戶生計與土地利用行為之間相互作用明顯增強,朝著良性耦合共振方向發展;2016—2020年農戶生計與土地利用行為兩系統耦合度均高達0.99,變化幅度較為微弱,仍處于高度耦合階段,說明興國縣近幾年農戶生計與土地利用行為兩子系統之間有序發展,基本實現耦合,其相互作用非常強烈并且有望朝著高質量方向發展。
農戶生計與土地利用行為兩子系統耦合協調度為0.562 1~0.811 5(圖2)目前兩系統整體處于協調發展階段。2011—2017年耦合協調度較低,呈現波動狀態發展。其中,2011—2013年由初級協調發展向勉強協調發展過渡,2013—2016年,農戶生計與土地利用行為系統一直處于勉強協調發展期,耦合協調度在0.56~0.59范圍內波動;2016—2017年耦合協調度由0.569 1增長至0.619 2,增長8.80%,由勉強協調發展類型向初級協調發展類型轉變;2011—2017年這一階段,由于農戶生計發展相對滯后,農戶生計選擇與土地利用不相適應。2017—2020年兩系統耦合協調度呈現穩定上升趨勢,2017—2018年耦合協調度由0.619 2增長至0.754 2,增長速度達到21.80%,由過渡協調階段向協調發展階段跨越;2019—2020年,耦合協調度上升到0.80以上,表明農戶生計與土地利用行為兩子系統協調發展水平高,2020年顯示出土地利用行為相對滯后于農戶生計發展,這是由于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在家務農收益微薄,大量農村中年勞動力選擇外出務工,導致土地拋荒現象嚴重。整體來看,雖然興國縣近年來兩子系統耦合協調發展水平呈現穩定上升趨勢,但要想長期發展下去,仍存在一定難度,在今后的發展中,要注重農戶生計發展與土地利用行為的協調程度,盡量達到良好協調發展類型,甚至朝著優質協調發展類型演進。

圖2 興國縣2011—2020年農戶生計與土地利用行為系統耦合協調度
本研究從人地關系的角度出發,將農戶生計與土地利用行為作為興國縣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的2個重要系統,通過構建興國縣2011—2020年農戶生計與土地利用行為耦合度及耦合協調度模型,探討兩者的相互作用關系及其協調發展水平。主要結論如下:
1.興國縣農戶生計綜合評價指數自2013年開始穩定上升,土地利用行為綜合評價指數則先下降后上升。2011—2019年表現為農戶生計發展滯后于土地利用發展,2019—2020年土地利用行為滯后于農戶生計發展。若農戶生計與土地利用行為兩系統的綜合指數均得到提升,可以進一步朝著優質協調發展演進。
2.興國縣農戶生計與土地利用行為系統整體耦合度較高。研究期內,興國縣農戶生計與土地利用行為耦合度為0.837 6~1,2013年耦合度最低,但隨后兩系統之間的耦合度保持穩定上升的態勢,一直處于高水平耦合階段。2016—2020年,農戶生計與土地利用行為耦合度均高達0.99,各年份均處于優良耦合狀態。
3.興國縣2011—2020年農戶生計與土地利用行為系統之間的耦合協調度差異較大。興國縣經歷了從勉強協調發展到初級協調發展、中級協調發展和良好協調發展的過程,優化趨勢明顯,說明兩系統相互作用關系正在愈發加強,朝著優質協調發展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研究興國縣農戶生計子系統與土地利用行為子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可為興國縣實現農戶生計可持續發展與土地資源合理利用以及推動實現鄉村振興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基于上述研究,提出以下3方面的建議:
1.加大投入,支持返鄉創業。由于農業產業效益偏低,大量農村中年勞動力選擇向城市涌入,導致土地拋荒現象嚴重,而且大量優秀農村青年不愿回鄉,導致農村人才匱乏。“村莊無人住,農田無人耕”制約著興國縣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政府部門應該加大資金投入、加大政策扶持,強化管理培養,鼓勵支持優秀農村青年返鄉創業,引導中年勞動力回鄉就業,使農戶生計多樣化發展,生計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有效助力鄉村振興。
2.調動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從研究結果來看,近年來,興國縣2011—2020年生計資本處于上升趨勢,金融資本保持穩定增長,但土地利用有小幅度下降,糧食作物單位面積產量、人均糧食作物產量均有所下降。而且,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農戶的生計水平得到提高,而糧食種植的效益相對偏低,導致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有所懈怠。因此,相關部門要努力調動農民種糧的積極性,穩定和加強種糧農民補貼,加強農民農業生產技術和管理能力培訓,促進管理現代化,保障興國縣糧食安全。
3.有序推動農村土地流轉。從研究結果來看,近幾年農戶生計與土地利用行為之間的協調發展水平呈上升態勢,但要想實現兩系統協調發展水平朝優質協調發展還有一定的難度,2019—2020年土地利用發展滯后于農戶生計發展。因此,需要通過土地流轉,盤活土地資源,讓土地集約化管理,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推動農業規模化發展,讓農民享受著出租土地、在村務工的“雙收益”,從而帶動農業增收,農民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