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斌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切實發揮“引”的作用,讓數學探究不再“蜻蜓點水”,而是充滿合作性、自主性、創造性,從而讓學生觸及知識內核、悟出數學本質,進而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接受數學思想的熏陶,最終實現發展數學核心素養的目標。
引向探索
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是小學生學習數學的根本途徑,也是人本思想的重要體現。學生是知識的探究者,教師要營造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為學生創設觀察、思考、實踐與合作的探究情境,讓數學學習彰顯出個性的光輝。
例如在蘇教版五年級《小數乘小數》的教學中,教師先鼓勵學生自主探究“0.4×0.3”的解法。既不給暗示,也不給明確的要求,利用這一開放式學習情境,鼓勵學生積極思考,調動已有知識進行聯想,自主尋求問題的突破。
其次,引導學生交流與分享,從而開闊視野,促使思考不斷深入。有學生提出:可以用學過的知識,把算式轉化為“(0.4×10)×(0.3÷10)”,得出“4×0.03=0.12”。更有學生提出:0.4是4個十分之一,0.3是3個十分之一,“0.4×0.3”就是4個十分之一乘以3個十分之一,就是12個百分之一,即0.12。
隨后,師生共同辨析每一種解法的正確性,探究其簡潔性,聚焦其共性。學生在比較中發現,無論哪種策略,都是努力把小數轉化成整數,再進行計算。于是學生便能更科學地理解小數乘小數的原理,建構起堅實的知識與思維基礎。
引領明理
讓學習真正發生,關鍵是教師要引領學生領悟數學原理。教師要為學生搭建感悟知識、明悟真理的平臺,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的本質。
例如在《空間與圖形》復習教學中,一道思考題是“把根數是4的倍數的1米長的木條,圍成一個圖形,并算一算這個圖形的面積”。
首先,教師指導學生理解題中的數學信息,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學生經過列舉后發現:只要能圍成正方形的,正方形的面積最大;如果不能圍成正方形,則圍成長方形的面積最大。
其次,教師引領學生進行拓展學習,指導學生把前后知識的學習形成聯系,構建有機整體。例如提問:“這個規律很特殊,它與前面長方形面積的學習有什么樣的聯系呢?”“如果木條的根數不是4的倍數,而是其他情形,還有這樣的規律嗎?”最后,教師引導學生探究特例,當有一面墻可以利用時,情況又當如何。從而拓展學生的學習視角,豐富知識建構,使思考向更深處邁進。
引導悟本
數學思想是學生攻克數學問題的重要利器,是學生理解和建構知識的重要法寶。例如在《小數的意義》教學中,教師要靈活引入數學思想,讓學生接受類比、數形結合等數學思想的熏陶。
首先,引導學生探究小數與十進制分數之間的聯系,教師可以通過畫圖、看圖等活動,在數形結合中幫助學生建立對基本概念的認識。其次,在可視化情境中引導學生。例如,把一個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1份就是1/10,也就是0.1,進而讓學生類推“其中的2份是幾分之幾,是零點幾”,建立并強化對一位小數的認知。不僅如此,還可以引導學生觀察圖例,逐漸類推到把正方形平均分成100份、1000份,進行深度思考。
當學生經歷這樣的探究學習后,就能夠較好地把握知識之間的聯系,明白知識的原理,從而串點成線、成片、成網,形成牢固的知識體系。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要以“引”為魂,促使學生真正地投入知識學習的探究,在“做、議、悟”中體驗,發展數學思維,提升數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