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發展理念就是生態正義的高質量綠色發展理念,應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正義論引領我國農村高質量綠色發展,即進行生態科技創新發展生態經濟,共享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資源,建立人與人間、人與社會組織間、社會組織間、人與自然間、區域間、城鄉間協調、開放的生態文化倫理關系、生態政治民主關系和美好生態文明的生活秩序,即農村高質量綠色發展的生態正義秩序。
關鍵詞:生態正義,農村生態文明,高質量綠色發展
2020年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十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全面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時期我國發展的遠景目標,強調“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綠色發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指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正義論引領新時期我國農村高質量綠色發展的思路和路徑。
一、新時期我國農村高質量綠色發展問題亦即以綠色發展構建生態正義秩序問題
黨的系列報告有關生態文明的論斷有二義,一是狹義的人與自然關系文明化的生態文明觀,二是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努力走向生態文明的新時代”的廣義的生態文明形態,這是綠色發展含義的生態文明,即超越工業文明的社會發展階段的新文明形態的“建設生態文明社會的歷史必然趨勢”[1]。生態文明的核心和本質是生態正義(王雨辰2011、2015),生態文明的價值追求或相關戰略和政策的價值依據和追求就是生態正義(汪信硯、張云飛,2020)。因此,新時期我國農村高質量綠色發展問題研究必須有以生態正義為核心和決策價值依據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的大視野,構建我國農村“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高質量綠色發展的生態正義秩序,換言之,新發展理念就是生態正義的高質量發展理念,我國農村高質量綠色發展就是要進行生態科技創新發展生態經濟,共享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資源,建立人與人間、人與社會組織間、社會組織間、階層間、人與自然間、區域間、城鄉間協調、開放的文化倫理關系、政治民主關系和美好生活秩序,即農村生態文明的生態正義秩序,并解決因政治經濟文化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等造成的新時期農村現代化所面臨的人與自然關系、人與人間、人與社會組織間、社會組織間、城鄉間等的關系失調以及社會經濟和生態資源分配不公等生態非正義問題。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正義論及其引領新時期農村高質量綠色發展思路
正義是一種政治倫理和法權理念,將其用于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即形成生態正義理論,有兩種理論傾向:一是環境主義個人權利本位的當代人類間生態環境資源和成本平等分配的環境正義論,二是生態主義非人類中心主義主張人與自然生命主體間內在價值平等或大自然創生的差序生態系統價值,并主張代際公平分配生態環境資源成本的生態正義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于辯證的歷史唯物論科學基礎,超越生態主義和環境主義,強調人類實踐為基礎的人與自然間辯證統一,超越資本無限積累邏輯,實現人道主義與自然主義統一的生態正義理想社會,對解決當代生態非正義問題具有獨特的思路,對新時期我國農村高質量綠色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或引領作用。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正義論特色
(1)主張以人類實踐為基礎的人和自然間有機辯證統一和新陳代謝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正義哲學既反對現代理性主義基于人與自然抽象對立關系和自由主義個人本位的人類中心論,也超越生態中心論,主張以人類實踐為基礎的人與自然間內在有機辯證統一和新陳代謝關系:一方面肯定自然界的先在性和人對其依賴性,強調自然界是人的無機身體:“人直接是自然地存在物”,“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不斷交往的人的身體,……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主張人類實踐基礎上“自然向人生成”的“人本學的自然界”,肯定人內在于自然界人的生產實踐活動在遵循自然規律基礎上對其與自然界新陳代謝的調控作用:“我們統治自然界,絕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樣,……能夠認識和正確利用自然規律”,認為自然界與人間存在著新陳代謝規律:“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與自身的活動來中介、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界之間新陳代謝的過程”。
(2)肯定與生產方式相適應的市場交換關系的程序正義,基于以人與自然共生發展價值論約束資本無限增長邏輯所造成的人自身、人類社會關系及人與自然關系的異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辯證的社會-生態正義論認為:一方面,基于歷史唯物主義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規律,肯定市場交換關系及其法權的程序正義性:“生產當事人之間進行的交易的正義性在于:這種交易是從生產關系中作為自然結果產生出來的。……這些法律形式……表示內容……只要與生產方式相適應,相一致,就是正義的;只要與生產方式相矛盾,就是非正義的”;另一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認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以人與自然共生發展為價值尺度,約束資本無限積累邏輯和資本無序擴張所造成的人自身、人類社會關系以及人與自然關系的異化,要根本超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造成了人與自然界正常的新陳代謝斷裂:正如《資本論》第1卷中所指出的“資本主義生產……一方面是凝聚社會的歷史動力,另一方面又破壞著人和土地之間的新陳代謝”。
(3)強調自然生產力基礎的生態經濟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正義論認為人和工具是生產力的重要要素,也重視“自然的生產力”:“勞動的自然生產力,即勞動在無機界發現的生產力,(它)和勞動的社會生產力以歐陽,表現為資本的生產力”。認為“經濟的再生產過程……總是同一個自然的再生產過程交織在一起”,“在農業中(采礦中也一樣)問題不只是勞動的社會生產率,而且還有由勞動的自然條件決定的勞動的自然生產率”,要發展生態適應型的生態生產力和生態技術。
(4)追求自然主義和人道主義統一的三大和解的生態正義理想社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為真正的生態文明社會形態是共產主義:人對人本質的真正占有,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于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于自然主義,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自己之間矛盾的真正解決。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正義論引領新時期農村高質量綠色發展思路
(1)進行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理念教育,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程,推動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建構人與自然間良好新陳代謝關系的社會-生態優美的命運共同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哲學繼承中國傳統天人合一論,主張以人為本生態為民,人類是命運共同體,山水林田湖草也是一個有機統一的命運共同體,應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現代化。因此,在新時期應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正義論為引領,進行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理念教育,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程,構建人與自然間具有良好新陳代謝關系的社會-生態優美的命運共同體。
(2)以生態協同管理進行生態科技創新,發展生態經濟。根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經濟正義的自然生產力思想,生產力不再是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而是“生態理性經濟人”在復雜性的生態理性指導下協同自然生產力和社會生產力的能力,[2] 應以此生態生產力進行生態科技創新,奠定新時期高質量綠色發展的農村生態文明的生態經濟基礎。
(3)遏制資本無序擴張,構建社會主義生態民主和生態民生統一的美好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秩序。2021年黨中央強調采取有力措施遏制資本無序擴張,以高質量發展推動共同富裕,推動了我國新時期農村的高質量綠色發展,將不斷解決人與人間、人與社會組織間、社會組織間、人與自然間、區域間、城鄉間的生態非正義,構建高質量綠色發展的協調、開放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態文化倫理關系、生態政治民主關系和美好生活秩序。 PR
本文系山東省社科規劃研究項目《生態文明視域下高校大學生生態美育意識培育研究》(張連國主持,21CSZJ45)
參考文獻:
[1]張連國:《當代生態文明理論三大范式比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747頁。
[2]張連國:《當代生態文明理論三大范式比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759—760頁。
(責任編輯:李雪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