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麗花 任麗坤
摘要:團體心理輔導可以有效解決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遇到的困境和瓶頸,是增強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維度和深度的重要途徑,可以有效幫助大學生在學業、心理、價值觀等各方面形成適合自己的新的行為模式和認知模式。
關鍵詞:團體心理輔導,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團體心理輔導就是通過一系列的活動,讓所有成員都參與并全身心投入活動之中,充分進行體驗和感受,發揮自我能動性,在團體中實現自我成長。團體心理輔導可以有效解決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遇到的困境和瓶頸,是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重要工作,對學生的個體發展和學校的整體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一、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與學生需求的矛盾
1.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現實思想表現還存在不適應的情況。我國非常重視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的教育,隨著工作力度不斷加大、教育手段不斷改進,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總體上呈現積極、健康、向上發展態勢,且呈多元化特點。通過在河北中醫學院的實地調查研究,超過82%的學生政治立場堅定,思想狀況比較穩定,但因為受一些來自自媒體等網絡的不良思潮的影響,有一小部分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理想信念模糊、政治立場不堅定等現象。這部分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工作也不容忽視,需要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重視起來。
2.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大學生實際需求不夠貼合。現階段,高校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主要以班會和團日活動為主。問卷調查中顯示,有近一半的學生選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存在高大上、不接地氣現象,無法解決學生實際問題。這說明我們目前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無論是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存在一定的形式主義。我們必須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使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形式更貼近大學生,解決學生在思想上的困惑才能幫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3.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強調灌輸,缺乏體驗性。調查問卷顯示,近一半的學生認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缺少互動分享,體驗性差,他們更愿意參加具有趣味性和體驗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60%左右的大學生認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實踐環節更重要,他們更愿意參加具有實踐性和能分享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由此可見,創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增強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體驗性和趣味性顯得尤為重要。與傳統的講授法相比,團體心理輔導有其鮮明的優勢。
二、團體心理輔導的優勢
1.適用面廣,有助于提高大學生心理輔導的效率。大學生年齡相似、經歷相仿,心理發展基礎上處于同一水平,他們在學業、生活、心理和認知等各方面遇到的困惑和實際問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規律性和相似性。團體心理輔導最適合解決同一類人群的相似問題,在有限的時間里為更多的學生提供心理服務,彌補個別輔導的不足。
2.環境安全、趣味性強、避免說教,擁有前所未有的體驗。團體心理輔導一般都會提供一個安全、信任的氛圍,使他們從團體中所獲得的洞察與日常生活經驗相連結,嘗試著去學習或改變舊的行為模式。團體心理輔導以趣味性游戲作為中介,領導者更重視大學生的感受,更注重在游戲中的引導和分享,在互動和分享中,被關注會使大學生擁有前所未有的體驗,切身參與的樂趣、體驗到意外的發現可以極大地沖擊個體的人生價值觀念,充分體會活動過程中可能帶來的體驗和認識。
3.耗時短,實效性明顯。在團體心理輔導過程中,成員提出一個學業、生活等方面的現實問題,團隊成員開始集思廣益分析問題背后的原因,提供解決思路和方法,每個人在實踐體驗和經驗分享中相互影響,獲得更多的反饋,最后在領導者的引導下,團隊成員通過多視角的觀察、學習他人的模式,結合領導者深入淺出的理論講解,從而獲得新的應對模式,解決學生的根本問題。在團體心理輔導中不僅可以更有效的改變個人的某些自我概念或想法,還可以協助解決原本在個人之間難以解決的問題。
三、高校輔導員開展團體心理輔導的具體實施方法
1.準備工作
(1)團體心理輔導領導者的培訓。團體領導者的專業能力直接影響團體活動和成員的治療療效。團體輔導的領導者在不同情況下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又要在活動中根據情況適度參與并引導活動正常開展,創造團體內部和諧的氣氛,以尊重、寬容、真誠、公正的職業素質達到活動目的。高校輔導員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是開展日常團體心理輔導的主要力量,而輔導員大部分都非專業出身,加強對輔導員的培訓就顯得非常重要。
(2)確定團體輔導主題。團體心理輔導主題的選取主要根據學生及班級的特點與發展需求分年級進行,通常包括自我認知、人際交往、自信心培養、班干部培養、情緒管理、職業生涯規劃等常見的主題內容。
(3)招募團體輔導成員。要根據活動主題、內容和形式,通過班會、微信群等方式公布并組織招募,盡可能要求每名學生至少參加一個主題的團體輔導。招募成員后,領導者要根據對學生實際情況的掌握,在征得學生同意的情況下做適當的調整。
2.團體心理輔導的具體實施過程
一般團體心理輔導共4個階段若干個單元,每個單元設立明確的目標,漸進式達到活動目的。
(1)團隊初始階段(第1周)。初始階段的目標是促進成員間的相互了解,明確團體的含義,成員最主要的心理需求是獲得安全感。可以通過一些有趣的小游戲,比如“滾雪球”,讓成員相互認識、彼此認同,激發成員參與互動活動的積極性。
(2)團體過渡階段(第2-3周)。成員在過渡階段最主要的需求是感受到被真正的接納和找到歸屬感,目標是開啟成員的自我探索和自我接納。此階段最主要的是領導者要創造一個安全的、接納的、保密的環境,引導成員說出自己在生活中的困惑,勇于分享自己的經驗,開始看到自己并接納自己,同時看到別人不同的新模式。
(3)團體實施階段(第4-7周)。實施階段主要任務是通過活動讓成員認識到行為模式可以有很多種,主要目標是修正自己的認知和行為模式。團體提供給大學生一個可以模擬現實社會的特定環境和特定情況,使他們完全沉浸其中,根據不同主題的團體,領導者活動前準備不同的游戲,活動中做好引導,活動后做好總結和理論的講解。
(4)團體結束階段(第8周)。結束階段的主要任務是通過回顧整個團體過程,成員總結自己的成長收獲,分享自己的感受,并向團體做道別,目標是處理離別情緒,鞏固團體成果。其中,領導者看到每個成員的成長,對團體的改變做出肯定并提出希望也很重要。
四、團體心理輔導應用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議與對策
1.加強團體輔導領導者的培養和督導。學校應該充分認識團體心理輔導對學生成長發展的重要性,認識團體輔導領導者對團體心理輔導的重要性。成立團體心理輔導工作室,邀請相關專家對團體輔導領導者進行定期培訓和督導。
2.做好成員招募工作。不同主題的團體活動內容和形式不同,學生參與適合自己的團體才能獲得成長。每個學生面臨的發展問題和心理困擾都不一樣,在成員報名后要利用問卷和了解情況推薦更合適的主題團體,盡量做到因材施教。
3.做好跟蹤評估工作。對參加團體輔導的成員,在團體心理輔導結束后的一定時間內要做好跟蹤觀察,并得到反饋。通過不同側面了解他們的學習、生活、情緒狀況,特別是了解他們對團體心理輔導探討的主題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能力。調查團體經驗應用于真實生活的實效,適當開展團體成員聯誼活動,建立和保持一個寬松型的相互支持團體(李琛,王之璞,2013)。
團體心理輔導是增強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維度和深度的重要途徑,可以有效幫助大學生在學業、心理、價值觀等各方面形成適合自己的新的行為模式和認知模式,是當代大學生成長與發展的必要需求。
本文系河北中醫學院2020年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20yb-62)
參考文獻:
[1]陳依玲.大學生團體心理輔導探索[J].科技風,2020(06):198.
[2]陳一喬,胡華北.高校班級團體心理輔導的一種創新形式[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8(09):138-141.
[3]劉春慧,聶臣聰,鄒金梅,黃利紅,陳敏.團體心理輔導對新入職護士工作壓力、焦慮抑郁情緒及應對方式的影響[J].四川精神衛生,2020,33(01):71-75.
[4]李琛,王之璞.論高校學生干部開展團體輔導的必要性[J].價值工程,2013,32(21):293-294.
(責任編輯:姜秀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