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4.0時代的標志之一就是打破了原有的教育界限,使教育真正成為了全民共同參與的事業,但家校生態系統缺失、家校間能量流失衡、信息流滯后、物質流受限等問題仍亟待解決。基于教育生態學的基本原理和規律,本文從優化家校互動的社會環境因子、家庭環境因子和規范環境因子出發,對家校生態系統的構建提出建議。
關鍵詞:家校關系,教育生態,能量流,物質流,信息流
父母的文化意識和行為模式會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的發展,而學校教育不僅有利于學生克服教育生態學上的“局部生境效應”,且對于學生“群性”的培養起著舉重若輕的作用。本文嘗試在分析當前家校關系研究存在問題的基礎上,闡述教育生態學視域下家校關系研究的優化思路。
一、教育生態學視域下優化家校關系的必要性
家庭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和延伸環節,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因而如何整合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各自的生態系統并使其在一個更完整的生態系統——家校生態系統中保持平衡關系就顯得尤為重要。
1.家校關系的內涵
黃菲菲,張敏強,崔雪平等(2018)的研究指出家校關系主要是指學校與家庭間的關系,具體表現為教師與家長在為實現共同的教育目標和理想過程中產生的心理互動、語言交流和行為趨向,且其主要存在三種類型:親密型、附屬型和疏離型。[1]易琴春(2010)的研究將管理學和系統論的相關理論作為構建良好家校關系的理論基礎,強調家庭和學校作為教育亞系統的兩個子系統不能相互脫離。[2]詹志娟(2016)指出家校關系應該包括兩個層面的關系,一是家庭與學校的關系;二是家長與學校的關系。[3]基于以上論述,本文對家校關系這一概念界定為在青少年接受學校教育的過程中,家長方與學校方形成的交往、溝通與合作關系。
2.構建家校生態系統的重要作用
現今的教育工作要比過去復雜的多,教師在進行家校互動時必須要及時辨認出何種教育方式能在家校互動中產生影響,進而推動家校生態系統的構建。[4]家校生態系統強調家校二者教育合力的生態生長,家校間能量流、物質流、信息流也將被實時激活,這既切合未成年人身心發展的特點和需要,也彰顯出我國重家風重家教的優良傳統。
二、教育生態學視域下優化家校關系的現實困境
家校空間的融合狀態受限于優質教育資源短缺引發的家長教育焦慮等家校沖突,逐漸抽象為二者的分離,甚至家庭空間被學校空間裹挾,淪為學校教育的附庸。[5]家校之間能量流缺失、信息流滯后、物質流受限等難題亟需解決。
1.家校之間能量流缺失
家校生態系統是一個能量開放系統,要維持其功能的正常運轉,就必須不斷地向系統中輸入能量。[6]家校之間能量流缺失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家校合作缺乏專項資金、專業人員配備及工作量認可制度;二是教育能量供求失衡,造成能量浪費。由于相應規章制度的界限模糊,部分教師自費進行家訪的比例較高,易打擊教師進行家校溝通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受傳統“尊師重道”價值觀的影響,家長在與教師進行溝通時傾向于保持沉默、進而間接放棄自己的教育權利。
2.家校之間信息流滯后
國家一直倡導并出臺相關政策法規為學生“減負”,但形式化“減壓”的現象仍然存在,很大一部分原因即家校之間信息流滯后。家長和教師的教育工作都面臨著“青春期”和“叛逆期”的雙重挑戰,家長的教育理念受限于自身的專業水平,而掌握科學化教育理念的教師隊伍卻因為家校之間能量流缺失或是家校互動形式化等弊端無法與家長群體搭建起有效溝通的橋梁。此外,我國“二胎”家庭擴充、為人父母者年齡變大、家長只能參與相關的家校活動但缺少決策權等難題仍然亟待解決。
3.家校之間物質流受限
教育生態學視域下的物質流是指構成教育生態因子的各種物質在教育生態系統中運動和轉化的動態過程。[5]家校之間能量流缺失、信息流滯后的現實困境也凸顯了二者之間物質流受限的現實。家校“云互動”平臺的搭建彌補了傳統“問題型”溝通的不足,但其對學生的評價過于強調分數且“形式化”家校互動的傾向仍然顯著。此外,調節家校關系中家長和教師的教育生態位、教師教育教學指導工作評估體系的評價指標過時且缺少量化等問題依然嚴峻。
三、教育生態學視域下優化家校關系的路徑探析
只要以家校生態系統和家校生態平衡的視角來考察家校生態的結構和功能,就能主動地調控教育內部和教育外部的生態失衡,從而優化家校互動的各種生態因子,推動家校關系和諧發展。
1.優化家校互動的社會環境因子
政府和學校管理者應全面激活家校互動的能量流,統籌家校互動能量流的輸入與輸出,在提供足額家校互動教育經費的前提下出臺相應的政策給予學校宏觀上的規劃指導以保障教師的權益,調動其積極性;學校管理者應積極優化家校之間能量流的結構和比例;教師通過提升家校互動的強度和頻次引導家長認知到家庭教育和家長教育權利的重要性,從而調動起家長的主體責任認知并引導家長在與學校、教師的溝通中實現雙向互動。
2.優化家校互動的家庭環境因子
學校和教師要積極引導家長正視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層次越來越高的現實,在調適其內卷化教育傾向的同時鼓勵有相同教育需要的家長成立互助小組,通過經驗分享等活動激活家長群體間的信息流。學校及教師也要加強與家長的信息交流,及時了解家長的教育困惑并持續跟進學生的進步情況,通過舉辦有關積極家庭教育的教學講座引導家長在日常的生活中增強學生的心理韌性等。此外,我國婦聯也一直將組織開展家庭文明創建和服務家庭教育作為重要任務,在探索家庭德育實踐模式、協調公益性社區教育服務等工作中頻放大招,這也是推動家校生態關系構建的寶貴資源。[6]
3.優化家校互動的規范環境因子
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長也是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要義。因此,家校“云互動”平臺應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和家長也可借助“云平臺”提供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特點的大數據引導學生順利渡過“青春期”和“叛逆期”;當家校雙方發生誤解時,社會以及輿論在給予必要的關注外要杜絕部分媒體為了獲取流量刻意引導、將問題擴大化的行徑;地方政府及學校應把學生作業管理的實際情況與學生睡眠保障工作作為量化指標納入教師教育教學指導工作評估體系中,全面推進家校生態系統的和諧運轉。
四、結語
當前社會仍存在人才高消費現象、家校生態系統的構建仍面臨著優化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環境因子的挑戰,這也是未來學者研究的重點。在新時代新任務的要求下,要將生態意識融合到家校互動的全過程,正視家校間各生態因子及家校間教育合力的生態生長,才能更深層次地探求家校關系整體關聯和協同進化的發展機制,推動家校生態系統的構建。 PR
參考文獻:
[1]黃菲菲,張敏強,崔雪平等.家校關系類型對小學生學業成績的影響——基于潛在剖面分析[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8(2):88-91.
[2]易琴春.構建良好家校關系的研究[D]. 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0.
[3]詹志娟.中小學家校互動平臺的設計研究[D]. 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6.
[4]Mary Lou Fuller, Glenn Olsen.家庭與學校的聯系:如何成功地與家長合作[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3.
[5]任凱,白燕.《教育生態學》[M].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
[6]吳鼎福,諸文蔚.《教育生態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張珊珊,在讀碩士研究生,黑龍江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責任編輯:李雪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