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薇
(廈門工商旅游學校,福建 廈門 361024)
圖形圖像處理課程是中職數媒專業的核心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獲取新穎的創意思維、較高的美學修養、較強的圖文表達能力及精益求精的工匠意識。課程通過創設貼合企業需求的任務,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與技能應用到創作過程中,以設計精彩的創意圖像作品。
在“互聯網+”的數字時代,中職生的學習環境面臨網絡化。網絡中豐富的“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圖形圖像處理學習資源給中職生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碎片化”的學習資源也給中職生帶來極大的困擾,難以系統、全面地掌握設計技能。傳統課堂的“依葫蘆畫瓢”學習方式雖然能使學生在較短時間掌握學習內容,達到學習目標,但有礙他們進行深度有效的創新性學習。
在便捷的“網絡快餐文化”背景下,學生掌握知識技能囫圇吞棗,收效甚微,學得快、忘得也快!學生沒有主動和以工作為導向的相關知識節點建立連接,習慣接受線性教學的知識投喂而不是網狀學習的思維訓練;長此以往,學生過于依賴網絡現成的參考答案,從而缺乏創新思維和自主探究能力,無法有效提升學科素養。
當下,全盤授予的傳統教學方式已經與數字時代脫節了,教師應該重新思索教育目的,融合豐富的網絡教學資源,努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重構知識的能力;在教學過程“授之以漁”“相機誘導”,把探索權、求知欲交還給學生。
關聯主義是數字時代的學習理論,最初由加拿大學者喬治·西蒙斯于2004年提出,他認為學習是一個不斷整合有效信息形成動態知識網絡的過程,學習者應把不同的知識節點進行有意識的連接,不斷提煉,最終建立一個循環流動的“知識系統”。學習者在構建知識網絡的過程中,要主動了解關聯知識,進行持續性學習,可以借助信息化工具獲取和處理貼合時代需求的網絡學習資源。
相較傳統教學模式,關聯主義學習理論主張教師采用融合創新的教學模式,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融合多元的教學理論、關聯的學習資源以及智能的信息化技術,營造開放智能的信息化教學環境,以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因此,關聯主義對中職圖形圖像處理課程教學實踐的啟示有以下2個方面。
關聯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當今“互聯網+”環境下的知識是以碎片化的、海量動態的網絡結構存在。教師要根據教學大綱和教學需求營造開放的教學環境,教師要善于從教材、網絡渠道、行業等動態的知識網里整合有效的教學資源,重構課程內容,并且借助智能學習平臺完善課程知識體系,使得課程設計貼合行業標準;以構建流動網狀并適合學生自主學習的課程教學資源。
關聯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不斷更新構建網絡的過程,學習者要保持自身的知識與技能儲備能夠與時俱進,需要不斷深化學習。因此,教師應該借助信息化手段引導學生重塑知識與創新表達的能力,讓學生學會主動構建學習網絡的方法,幫助學生養成終身學習的良好習慣。
傳統的圖形圖像處理課程教學是單純的線下教學,主要是教師通過創設情境,分析任務,展示操作,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內化知識,掌握技能。傳統教學能夠讓學生短時間掌握操作并完成知識與技能的積累,但是傳統教學由于缺乏基于工作過程的導向,導致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教育方式與深度學習都缺乏關聯性,造成學生過度依賴教師,很大程度限制了學生自主探索能力和創造力提升,學生無法做到“學以致用”。
上述這些傳統教學存在的問題不利于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因此,基于關聯主義的教學要側重在數字時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而不是單純地教授軟件操作技能和具體設計案例,要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建立深度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例如,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借助網絡學習平臺更好整合信息、重塑知識、提煉技能,培養獨立探究習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具備設計思維能力。具體教學實踐如下:
關聯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在“學習是與特定的節點和信息資源建立連接的過程”,但目前大部分網站和平臺的學習資源都以“碎片化”形式存在,不符合中職生學情,沒有圍繞中職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標準實施教學設計,學習資源相互間的關聯性較差,缺乏基于工作導向課程內容,學生在獲取碎片化資源時難以實現“學以致用”。因此,在基于關聯主義的圖形圖像處理課程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信息化教學平臺和信息化技術對碎片化的網絡資源進行重組、提煉和整合,以簡潔明了的信息化表達方式把最優化的資源呈現給學生,幫助學生不斷完善自身學習網絡的構建,重塑更新知識系統,達到提升探索能力、表達能力和設計思維等綜合素養的目的。
基于學習通的圖形圖像處理課程教學資源庫建立,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以促進深度學習為最終目的,有機地融合了教學內容、教學設計、教學活動以及網絡資源和AI大數據分析,幫助老師更好地建設課程、管理課堂、監督學情和評價反思,以及引導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行為習慣。
3.1.1 創建基于學習節點的資源庫
教師依據人培方案和課程標準在學習通平臺上創建課程學習節點,包含教案、微課、章節、資料(在線優秀設計師課程和設計軟件)、作業、考試、討論、練習和統計數據(課堂報告、學情統計和成績統計)等,并且各節點相互關聯,以形成一個開放式的、持續更新的學習通資源庫,如圖1所示。此外,教師借助學習通平臺構建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體系和教學設計,老師設置任務引領學生探索,以學生為本位,激發學生興趣;企業導師全程參與各學習節點實施活動,引導學生重構強化知識與技能,以實現產教融合。

圖1 基于學習節點的資源庫
3.1.2 形成師生、生生互動的學習網絡
基于學習通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教學設計在課堂環節進行個性化教學資源推送,有目的地引導學生探索和解決問題,并要不斷優化整合基于學生視角的教學資源庫,匯集符合企業需求和基于工作導向的優秀資源以滿足學習者的學習需求。同時,學生也可以通過自主學習把網絡優秀學習案例、做題方法、設計案例、作品、課件等作為學習心得上傳到學習通平臺,與學習同伴、老師和企業導師進行交流。此外,教師和企業導師可以通過學生上傳的資源以及統計節點了解學生學情,建立反饋鏈接,有效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索思考。
師生間通過學習通平臺學習節點的創建與推送,建構師生、生生互動的立體流動的學習網絡,實現學習資源的“共建共享,按需獲取”,促進學習的良性循環,從而使學生在學習網絡中整合重構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學習能力和學科素養。
實行基于關聯主義的混合式教學,將傳統課堂與基于學習通平臺的線上課堂進行深度融合,進行“雙師”育人,引導學生向“匠”而行,構建利于學生自主探究和提升素養的學習網絡,如圖2所示。

圖2 基于關聯主義的混合式教學模式
在教學環節中,教師和企業導師是擔任“智能導師”的角色,對教學起主導作用。在校企聯袂的環境下,根據行業標準和人培方案對教學資源進行重組、提煉和整合,借助學習通平臺將優化后課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引導教授學生,重構學習流程,實現因材施教。學生是課程的主體,學生在教師和企業導師的引領下,基于學習通平臺進行自主學習,形成個人的學習網絡。
在具體教學實施中,教師通過創設互動環節有效引導學生積極投入基于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探究學習中;以實現關聯主義提倡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深度學習——知識的獲取在課堂外,能力的構建在課堂上,素質的拓展在課后,從而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從而實現雙師育人,混合教學,培養學生工匠精神,從而實現向“匠”而行。
⑴ “課前導學”環節:教師通過學習通平臺里的課前討論和資源發布,依據平臺反饋數據(測試和作業)獲取學生精準學情以調整教學設計、重構課程內容和設置教學環節。
⑵ “課中互動”環節:教師依據學生學情創設情境,在學習平臺上發布“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任務,巧施教學策略,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并引導學習小組合作探究以解決學習問題和提高圖形圖像的處理能力,使得學生掌握技能。教師和企業導師根據學生的學習反饋給予考核評價和指導建議,學生根據建議進一步強化知識與技能,達到融會貫通、學有所獲。
⑶ “課后延伸”環節:校企聯袂評價反饋,引導學生完善并展示成品。基于完整的企業實踐項目工作任務,讓在學生主動探索崗位工作相關知識等環節中,提升了自身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教師和企業導師在課程環節要借助平臺數據觀察學生學習行為并及時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在課程結束后,教師根據學習平臺反饋學生個體差異數據,進行因材施教,提高教學效果。
通過教學實踐證實在圖形圖像處理課程里,采用基于關聯主義的混合式教學相較于傳統課堂教學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提升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設計表達能力,有助于教師優化教學以實現提高教學質量和提升學生學科素養的教育目標。但在實踐中發現基于關聯主義的混合式教學實踐仍存在提升之處:
⑴ 教學組織層面:基于關聯主義的混合式教學具有網絡教學資源更新快和課堂掌控難度較大的特點,因此,教師需要利用更多課余時間不斷提升個人能力、不斷整合提煉課程資源和挖掘學生學情,才能更好設置教學環節、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進而組織豐富有趣的課堂,構建高潮迭起、環節緊湊和主題突出的高效課堂。
⑵ 評價反饋層面:基于關聯主義的混合式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主導的課堂,要通過客觀的評價機制來規范和強化師生、生生的互動活動,防止以小組活動為主的課堂教學出現個別學生劃水,參與度低的情況;并且,要通過設置合理有效的評價機制來促進師生、生生間有效教學活動的開展,以客觀衡量學情,進行有效評價,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等綜合學科素養。
總之,關聯主義作為數字時代的學習理論指導,能夠很好地幫助教師構建一個不斷更新且以生為本的教學系統,順應了時代對教育發展的需求。基于關聯主義的中職圖形圖像處理課程教學實踐,以行業標準為導向,立足學情,有效整合網絡優質教學資源,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終身學習思維,解決傳統教學環境下學生被動學習的問題,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學科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