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海榮 殷東明 冒 楷
南通大學附屬如皋醫院 江蘇省如皋市人民醫院胸外科,江蘇如皋 226500
肺癌是腫瘤科及胸外科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及死亡率,其中非小細胞肺癌包括鱗癌、腺癌等,在肺癌中占比高達80%[1-2]。非小細胞肺癌發病后可出現咯血、呼吸困難、食欲下降等一系列癥狀,同時由于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老年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愈發增多,因此該疾病的治療受到眾多患者及醫師的關注。目前手術是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重要手段,其中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是現階段臨床常用的手術方案之一,能夠完整地切除病灶,改善患者預后,且術后恢復快、并發癥少,受到眾多患者的青睞,但此種手術方式切除病灶的同時也會切除健康的肺組織,對患者肺功能、免疫力等要求較高,不利于身體功能較差的老年患者[3-4]。而胸腔鏡下肺段切除術能夠在切除病灶的同時更多地保留健康肺組織,臨床應用愈發增多。
選取2016 年7 月至2018 年7 月南通大學附屬如皋醫院(以下簡稱“我院”)收治的86 例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43 例。其中觀察組男22 例,女21 例;年齡57~72 歲,平均(64.73±5.22)歲;腫瘤直徑1~2 cm,平均(1.54±0.36)cm;病理類型:腺癌28 例,鱗癌10 例,其他5 例;發病部位:左肺20 例,右肺23 例。對照組男21 例,女22 例;年齡57~72 歲,平均(64.51±5.31)歲;腫瘤直徑1~2 cm,平均(1.50±0.34)cm;病理類型:腺癌27 例,鱗癌12 例,其他4 例;發病部位:左肺21 例,右肺22 例。兩組臨床特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通過。
納入標準:①病理確診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符合美國癌癥聯合會第七版肺癌診斷標準[5];②年齡55~85 歲;③患者和/或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伴有內科疾病或其他惡性腫瘤;②預計生存時間<3 個月;③術中需中轉行其他手術治療;④術前接受過放療、化療治療。
①體位選擇:兩組患者取健側臥位,經雙腔氣道插管后行單肺通氣麻醉,隨后上懸固定患者上肢于頭架,常規消毒;首先選取患者腋前線第7 或8 肋間作為觀察孔,置入胸腔鏡,同時結合術前檢查確定的病灶位置選取腋前線第3 或4 肋間作為操作孔,并制作副操作孔,對肺部結節定位后開展手術。②對照組胸腔鏡下行肺葉切除術:術中手指觸摸明確腫瘤位置后解剖肺門,游離肺葉動脈、肺葉靜脈及支氣管,游離完畢使用切割處理器對切除肺葉進行處理,最后清掃肺門、縱膈淋巴結,放置引流管。③觀察組胸腔鏡下行肺段切除術:暴露肺段靜脈和支氣管后依據病變部位及解剖結構差異對肺葉靜脈、肺葉動脈及支氣管進行處理;夾閉支氣管后由麻醉師進行鼔肺,明確切除肺段邊界,并以切割縫合器對切除肺段進行處理;術中將葉間、間斷、淋巴結及切除肺段進行病理檢查,本組中均未見葉間、段間淋巴結轉移,均按計劃行肺段切除術;術畢止血后放置引流管、逐層關胸。
①比較兩組圍手術期指標差異,包括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淋巴結切除數量、術后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評分[6]、引流時間、住院時間,其中VAS 評分在術后24 h 以VAS 評估。②比較兩組治療前后實驗室檢查結果,分別在兩組入院及治療后3 d 抽取清晨空腹靜脈血5 ml,離心后檢測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前清蛋白(prealbumin,PA)、血糖;CRP 以乳膠免疫擴散法檢測;PA以免疫比濁法檢測;血糖以氧化酶法檢測,儀器為深圳邁瑞公司生產的BS800 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試劑盒為配套試劑。③記錄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總發生率=發生不良反應總人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2.0 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數和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引流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兩組淋巴結切除數量、術后VA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圍手術期相關指標比較()

表1 兩組圍手術期相關指標比較()
注 VAS:視覺模擬評分法
兩組術后CRP、血糖水平高于術前,PA 低于術前,且觀察組CRP、血糖水平低于對照組,PA 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前后實驗室檢查結果比較()

表2 兩組手術前后實驗室檢查結果比較()
注 與本組術前比較,aP <0.05。CRP:C 反應蛋白;PA:前清蛋白
兩組并發癥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方式常見的有放療、化療、手術等,由于手術能夠對腫瘤進行切除,為其他治療方式提供條件,因此手術治療方案臨床應用較多[7-11]。既往開胸手術是治療本病的主要手術方案,能夠直接接觸病灶,完全切除病灶,但此種手術方式對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大,術后并發癥風險較高,自胸腔鏡技術廣泛應用于臨床后,手術對患者造成的創傷大大減輕,術后并發癥的風險也有所降低[12-13]。胸腔鏡肺葉切除術能完整切除病灶,療效確切,但術中切除病灶時也會切除健康的肺組織,對患者的肺功能及免疫力要求較高,而胸腔鏡肺段切除術切除病灶時能夠保留健康肺組織,本研究實施胸腔鏡下肺段切除術與肺葉切除術對老年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進行治療,并觀察其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相關指標與對照組比較具有顯著優勢,提示胸腔鏡下肺段切除術治療早期老年非小細胞肺癌能夠縮短術后引流時間及住院時間,進而減輕患者經濟負擔。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是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常用手段,具有微創、術后恢復快的優勢[14-18]。張巖等[19]研究指出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治療早期非小細胞肺癌可加快術后患者身體機能恢復,減少住院時間,本研究中對照組手術方式與其相同,但觀察組引流時間、住院時間較對照組顯著縮短,可能是胸腔鏡下肺段切除術切除病灶時保留健康肺組織減輕了手術對患者造成的創傷,更有利于患者術后恢復,從而縮短了引流時間、住院時間。然而觀察組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分析原因可能與胸腔鏡下肺段切除術臨床應用時間較短,手術經驗相對缺乏有關,與劉為超等[20]研究結果基本相符。
在血清檢測方面,兩組術后CRP、血糖水平上升,PA 降低,但觀察組CRP、血糖水平低于對照組,PA 高于對照組,提示胸腔鏡下肺段切除術治療早期老年非小細胞肺癌能夠減輕手術對機體產生的影響。疏楠等[21]研究指出,手術治療早期老年非小細胞肺癌會為機體帶來應激反應,并激活血管內皮細胞釋放炎癥因子,引發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CRP、PA 是目前常用的炎癥觀察指標[22-25],血糖是反映代謝的常用指標[26-27],在機體出現應激反應時CRP、PA、血糖水平變化顯著,本研究得到的結果可能與觀察組切除病灶時保留健康肺組織,減輕手術對患者機體的刺激有關。另外,兩組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兩種手術方式治療老年早期非小細胞肺癌安全性相當。
綜上,胸腔鏡下肺段切除術與肺葉切除術治療早期老年非小細胞肺癌均可降低患者對手術的應激,臨床療效基本相當,胸腔鏡下肺段切除術在縮短引流時間、住院時間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