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慧
(桂林理工大學公共管理與傳媒學院,廣西桂林 541004)
2017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立德樹人、培養德才兼備、綜合素質強、全方位發展人才的教育指導理念。全國高校積極響應,紛紛展開課程思政,形成了“大思政”格局。面向非法學專業學生開設的經濟法課程需要立足于課程內容與體系,幫助學生掌握認識經濟領域現象專業性的理論知識,同時更應幫助學生認清復雜經濟事件中隱藏其中的民族精神和國家利益的本質。培養青年學生在復雜環境中透過現象看到本質的能力,培養學生站在國家、民族立場看待問題的能力,使其在面對復雜經濟事件具有堅定的民族精神和國家信仰,能抵擋住巨大的經濟誘惑,不迷失方向。課程思政主要是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相融合,在各類課程的施教中將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結合,通過各種豐富生動的載體傳遞給學生,對學生進行個人思想品德教育、職業素養教育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等思想政治教育,實現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目的[1]。在這一新興教育理念指導下,作為面向非法學專業學生開設的經濟法課程需要從教學理念、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三個方面展開“課程思政”改革。
作為面向非法學專業學生開設的經濟法學,其開設的初衷在于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經濟法知識,解決其在專業方面碰到的經濟問題,培養學生的法律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提升其就業創業的能力,使學生成為精通法律和多學科知識的適應國內國際發展要求的復合型人才。在“大思政”格局之下,受“課程思政”這一新興教育理念的引導,面向非法學專業學生開設的經濟法學課程除了培養學生運用經濟法的原理分析和解決經濟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這一初衷外,還要將“以德樹人”融入其中,樹立和提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和道德素質,使其情感、意志和行為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經濟領域中的經濟事件多會伴隨著巨大的經濟利益誘惑,就算具備了認清事物專業性的能力,但沒有較強的思想政治覺悟和道德素質,也可能抵擋不住誘惑,最終為了個人私利而選擇屏蔽民族利益和國家利益。所以在經濟法課程中培養青年學生的國家民族使命感,樹立其堅定的民族精神和國家信仰,就顯得尤為必要和重要。
針對這一課程目標的重新定位,作為課堂活動具體實施者與引導者的教師應積極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以“德法兼修”的新理念來實施具體的教學,在培養學生對經濟法學的認知與知識學習的過程中,完成培養學生思想道德修養的目的,以達到學生知法懂法用法的同時能夠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與政治覺悟的教學目標[2]。
“課程思政”的教學模式改革并非簡單地將思政內容加入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之中,生硬直接地對學生灌輸思政教學的內容,這樣不僅不會發揮出“以德樹人”的教學效果,反而會讓學生產生反感、排斥乃至抵制的情緒。真正想要實現預期的效果,就要做到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形容的那樣:“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應該像鹽,但不能光吃鹽,最好的方式是將鹽溶解到各種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3]因此,將思政內容潛移默化地融入專業知識中才是正確之舉。由此,專業內容與思政內容的契合度十分重要,找到專業知識的教授與思想德育合適的切入點,采取“嵌入式”思政教學模式才是改革的關鍵。根據經濟法課程的實踐性和應用性特點,只有實現課內與課外的貫通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因而教師除了關注課堂內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效果以外,還應當參與到學生課堂外的活動,通過指導學生演繹法律宣傳小品、參與經濟法案例比賽與辯論等實踐活動,使學生通過多元化實踐平臺應用法律,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增強法治觀念、提升法律素養。基于此,我們探索了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的嵌入式思政教學的新模式。
在課堂教學中,案例式教學因將社會中的典型事件融入課堂教學中,能夠真實反映社會實踐活動,切合法學類課程實踐性特點;通過學生的參與和討論,能提高學生對理論的理解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而受到了老師與學生的共同青睞。
經濟法作為一門法學類的課程,其課程內容涉及的反壟斷法、產品質量法、消費者保護法、稅法等內容,都關系到國家發展的重要宏觀調控領域。通過深耕,課程內容本身是能找到與民族精神、國家利益等思政元素相匹配的結合點,因此,在具體專業知識講授的過程中,就可以嵌入恰當的案例,實現思政教育與專業知識學習的有效融合,將國家的發展戰略、全民族利益保障清晰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其被觸動,有感慨,成就國家信仰,樹立民族精神。
如在講授反壟斷法這章節知識點時,通過禁止可口可樂收購匯源果汁案例的分析,嵌入經濟領域是現今國際社會斗爭的核心戰場,我們一定要堅守民族經濟的陣地,要將企業利益與國家利益永遠緊緊聯系在一起,加強對學生國家信仰與民族精神的引導。通過12 省份相關政府部門在“新居配”建設中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這個案例的分析講解,使學生認識到行政性壟斷的嚴重后果,讓學生明白應由市場對資源進行調配,政府與市場之間應界限清晰的同時,深刻理解“依法行政”的理念,深化對公平公共、辦事公道職業道德的認識與理解。再如,在講解稅法要素時,需要學生區分征稅主體和納稅主體,明白兩者的內涵與外延,特別是針對納稅主體的內涵與外延要有清晰的認識,這里我們可以結合熱點案例進行分析,比如范冰冰偷稅漏稅案,范冰冰作為國內有較高知名度的女演員,不顧其公眾人物的身份,公然通過“陰陽合同”的不法方法進行偷稅漏稅。通過這樣的案例教學,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納稅主體內涵的理解,還能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真正明白依法納稅是每個中國公民應盡的義務,培養學生遵紀守法的法律信仰。
法學是一門經由實踐經驗提煉抽象而來的學科,可以在很多社會實踐活動中得到體現。由此,在課外學生的實踐活動中,我們可以讓學生嵌入到不同的身份角色當中,通過角色的體驗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經濟法由于和我們的現實生活聯系更為密切,因而情景性更強,角色嵌入的教學模式會更具有效性。
在講解個人所得稅這章節時,就可以讓學生在課外通過小品的形式,生動地再現現實生活中的納稅場景,通過稅務機關工作人員、納稅義務人等不同主體角色的模擬,在增強納稅意識教育的同時,也將課本上的理論知識與現實聯系在一起,讓學生不僅明白納稅的重要性,更要明白如何正確地納稅。
在講解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時,可以在課外通過經濟法案例分析比賽的形式,讓學生們參與到案例中來,通過案例中不同角色的模擬,分析體驗不同的主體享有哪些權利,應承擔哪些義務,如何正確行使自己的權利等知識點,真正切實做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讓學生深刻體會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立法目的就在于保護處于弱勢的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對于經營者,我們更多的是賦予其義務的履行,看似權利與義務不對等,卻實現了實質的平等,體現了法律公平公正的本質,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法律信仰。通過案例的角色體驗,深刻領會“無救濟則無權利”所反映的道理,學會運用法律的武器捍衛自身的權益,敢于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
翻轉課堂是指學生課前主動學習新知識,教師在課堂上針對學生提出的疑難知識進行答疑解惑,從而讓學生自主完成知識學習和積累的新型課堂教學方式[4]。經濟法課程的特點是內容繁雜、瑣碎,教材章節普遍較多,既要求理論上的專業性,又要求與實踐的緊密性,因而在短短的三四十個教學課時里全面透徹地講解完全部內容幾乎是不可能的。而翻轉課堂以其先學后做、由教向學的優勢,推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運用到經濟法課堂教學中去,無疑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僅能完成理論知識的學習,實現專業知識與思政教育的融合,還能達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與運用。
在講解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這章時,由于該章內容比較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理論知識比較通俗易懂,因而筆者采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方式,設計如下教學活動:
1.課前:學生通過線上的在線課程或自建的微課完成相關的視頻學習和測試。本章節的學習視頻主要有3 個,即消費者保護法概述、消費者權利的法律界定、消費者權利的法律救濟;每個視頻后有學生需完成的自測題(主要為選擇題),以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這部分的教學活動需學生課前自主完成,實現學生對該章基礎知識的學習與掌握,即了解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性質、原則;認識并理解消費者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概念、消費者權利和經營者義務、消費者權益爭議的解決和相關主體的法律責任的確定等問題。
2.課堂教學:教師針對課前學生自主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做一些必要的講解,其余大量的時間,利用多種形式的課堂活動來完成多維度的學習內容與目標。具體到本章,主要是運用自由發言、小組合作與討論等課堂活動來實施多維度的教學內容。
在自由發言環節,主要是圍繞兩個主題展開。一是看圖識權認責,要求學生通過一組一組的漫畫來辨識出分別侵犯了消費者法定的哪些權利,以加深學生對消費者權利的深層認識。二是要求學生回答在消費者保護法中為什么只強調消費者的權利,而很少看到消費者的義務。對第二個問題,可以融入課程思政元素。通過學生的自由發言,幫助學生分析在消費者與經營者關系上,由于消費者與作為商品和服務提供者的經營者相比,在信息、能力等方面處于較為弱勢的地位,因而消費者保護法體現了對消費者權利的傾斜性保護,并將國家保護與社會監管相結合,體現了對消費者權利的全面保護原則。這既切實保障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維護了市場秩序,也是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新時代法治觀的客觀要求,使學生能深深感受到法律的溫度,培養學生的法律信仰。在小組合作與討論環節,要求學生運用相關理論分析《韓付坤訴李滄區多美好批發超市產品責任糾紛》一案中的“職業打假人是不是消費者”進行分析討論。以檢測對消費者這個概念的理解程度。通過這個環節的教學,實現課程教學中知識應用維度以及人文維度的教學目標。
通過上述的課堂教學活動,專業課程既完成了專業知識教育的目標,又實現了思想教育的育人目的,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3.課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教師會布置一個任務,要求學生觀看相關消費者維權的視頻,明白維權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學會如何正確去維護權利。并要求課后結合觀看的視頻寫一篇觀后感。讓學生進一步明白法律的力量,增強法律意識,引導學生專業的深度學習[5]。
創新性地運用“翻轉課堂”,在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要有積極的課前準備。與傳統課堂不同,翻轉課堂中教師不再是主體,不是由教師講授知識為主;學生變成了主體,教師成為了促進學生積極學習的引導者。因而,需要學生在課前完成對相關知識點的預習和討論。為了學生能有效地完成預習任務,教師首先得精心準備能吸引學生主動學習的教學資源,這需要教師所傳遞提供的教學資源盡可能地豐富與生動;此外,教師還得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課前練習的數量和難易程度,完成課前任務書的編寫,以幫助學生利用舊知識完成向新知識的過渡,達到自主學習目的。
二是要有合理的課堂設計。整個課堂不再以傳授“知識點”為中心,而是以“問題”為中心而展開。學生通過課前的預習學習,帶著問題來到課堂,教師通過對問題的解答來講授重難點。針對講授的內容不同,教師可以選擇不同的方式,如案例分析、案例演示和頭腦風暴等,具體實施可以通過分小組(自行成組或教師指定成組)來完成。教師需明確每一組的任務,通過選舉或指定的小組長來督促任務的完成,并向老師匯報任務完成情況,教師要對各組進行點評,并結合相互之間的打分來確定的最終成績[6]。
三是要有完善的評分體系。與傳統的成績評定體系不同,翻轉課堂的評分體系更注重過程評價,需要對學生課前的學習任務完成、在線學習成績、課堂參與表現、小組探究表現等進行綜合評價,因而學生的平時成績在最終成績中所占比重會比以往更大,可以占到整個成績的60%-70%,需要制定完善的平時成績核定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