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 昂
(河南廣播電視臺鄉村頻道,河南 鄭州 450008)
隨著人們對于精神生活的標準不斷的提升,人們的審美關、價值觀等也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對電視紀錄片的要求也更高。電視紀錄片是電視媒體節目當中非常重要的板塊,而且是反映人們真實生活的節目,具有非常強的真實性。人們對電視紀錄片要求的提高,決定了電視紀錄片編導要不斷地進行創新,從而滿足人們的需求。
就電視紀錄片而言,編導是整部片的主導者,其創新思維直接決定最終成片的質量。尤其是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電視媒體受到巨大的沖擊,為提升電視媒體的影響力,電視紀錄片編導要具備相應的創新思維,并能夠隨著時代的進步創作出前沿的作品。這樣不僅能促進電視紀錄片的健康發展,也能創作出當下時代人們喜聞樂見的紀錄片,從而提升電視媒體的影響力和輿論引導力,從而推動我國電視紀錄片事業的發展[1]。而電視紀錄片編導創新思維的重要性主要在體現民族文化的前沿性以及確保電視媒體在新媒體環境下的競爭力。
首先,一個國家的實力不僅體現在經濟等方面,還包括民族文化等軟實力。民族文化的發展需要創新的推動,從而充分展現出民族文化的魅力以及民族文化的前沿性。從媒體領域的發展而言,我國媒體和民眾關系非常密切,而電視編導則是媒體領域中重要的崗位,只有電視編導具備足夠的創新思維才能體現出媒體的作用。尤其是在新媒體環境下,網絡科技發展迅猛,并且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新媒體自身就具備傳播快、信息量大、內容新穎豐富等,這也讓廣大群眾對傳統媒體的要求不斷提升。電視紀錄片編導作為電視媒體中重要的一員,就需要不斷提升專業和創新能力,確保民族文化能夠不斷發展創新。
其次,在新媒體環境下,所有領域的技術和產品都在快速迭代更新,緊隨時代的步伐,如果在發展中失速,最終的結果就是被市場和時代淘汰。隨著新媒體的蓬勃發展,對傳統媒體的發展帶來了更大的挑戰,同時傳統電視媒體的節目已經無法滿足當代觀眾的需求。所以電視媒體中的編導要提升對紀錄片的創新意識和能力,促使傳統電視媒體不斷吸取新媒體的優點,在紀錄片的內容、形式、傳播渠道等方面進行合理創新,同時針對新媒體環境下的紀錄片制作流程進行不斷優化,推動傳統電視媒體進一步轉型升級[2]。
隨著時代的發展,各個媒體創作的節目越來越多,媒體之間的競爭也日漸白熱化,為了搶奪收視率,將廣大觀眾的審美、需求作為節目制作的核心,已經成為了大部分節目制作人的“法寶”。目前,衡量一款節目質量高低的標準就是收視率,而收視率的高低與編導的洞察力、觀察力以及專業素養有關,而且也需要編導能夠敏銳地感知到市場變化,從而能夠創作出滿足大眾需求的電視紀錄片,并收獲比較高的收視率。
對編導而言,一個良好的創作氛圍能夠極大地激發其創作欲望和激情,從而在創作當中抓取更多的靈感。如果編導周邊的創作氛圍比較差,那么就不能有效激發編導的創作激情,并且會導致編導的思維跑偏,降低創作的效率和質量。就創作思維而言,其根源來自現實,是編導對現實世界思考的結果,也是對現實的藝術映射。所以編導所處創作氛圍、環境不一樣,其創作思維也會跟隨編導生活的環境、創作氛圍發生變化,其最終展現出來的形式也會各不相同。所以電視紀錄片的創作過程中,要給編導創造良好的創作氛圍,從而充分發揮編導的創新思維[3]。
就電視紀錄片而言,編導是其制作當中的靈魂人物編導自身所具備的專業素養直接影響著電視紀錄片的專業性和質量。同時,在制片過程中,編導的個人思想、思維等都會對成片產生非常直觀的影響,所以編導專業素養和思維能力越強,其創新成果就越能夠展現出來。
目前,我國已經出現了一些收視率非常可觀的紀錄片,大多反映了我國獨有的民族文化,在紀錄片創新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尤其是隨著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熱播,我國的電視紀錄片已經廣受觀眾的關注,也獲得了良好的口碑,電視紀錄片市場出現逐漸回暖的跡象。但在這個背景下,一些問題也日益凸顯,就是我國紀錄片形式、規模等都比較少,而且叫好又叫座的電視紀錄片數量仍舊較少,尤其是現象級紀錄片更加稀少[4]。
就當下紀錄片的情況而言,大部分優質紀錄片都來自央視,同樣,電視紀錄片編輯也來自央視。據有關數據顯示,我國群眾觀看紀錄片的平均時長為4 分鐘,地方臺的紀錄片收視時間大約是2 分鐘,央視紀錄片收視時間是1.5 分鐘。隨著我國民眾審美水平的提升和紀錄片的發展,人們觀看電視紀錄片的時長已經增加了很多,但地方電視紀錄片的收視時長卻沒有變化,甚至出現了下滑。究其原因,主要是電視紀錄片拍攝、制作需要的時間比較長,難度高成本很大,雖然部分地市電視媒體已專門設置紀錄片創作部門,但人力、物力、資金等相對欠缺,制約了地方電視紀錄片的發展。還有部分地市電視媒體欄目少,人員和經費都不足,對于紀錄片的拍攝都敬而遠之。另外,部分地方電視媒體不重視紀錄片,而是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地方新聞等,或者地方電視媒體迫于生存壓力,電視欄目創辦目的大多是為了實現經濟效益。所以央視紀錄片發展情況相對比較好,但地方紀錄片發展則比較緩慢,甚至出現倒退[5]。
在新媒體環境下,傳統電視媒體的發展面對的不僅是挑戰,也是機遇。相比新媒體的傳播和表現形式,傳統電視媒體的節目內容緊湊,所使用的電視語言也比較嚴謹,但電視媒體傳播會收到載體和平臺的限制,這一因素阻礙了電視紀錄片的傳播和發展。所以傳統電視媒體要拓寬傳播途徑,并立足觀眾需求和時代特點,推動電視紀錄片不斷創新發展,并獲得良好的市場反饋。
在當下新媒體時代,要想提高電視紀錄片的競爭力就需要深入了解和掌握市場的變化和需求,不斷完善日常工作的各個環節。在電視紀錄片方面,在確定其權威性和公信力的基礎上,融入新媒體的各種新思維、新概念、新技術,促進電視紀錄片的創新、發展。同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電視紀錄片編導的崗位職責和發展要明確清晰,雖然電視紀錄片需要不斷引進且融合新媒體的各種新觀念和技術,但電視紀錄片并不是要完全迎合觀眾的要求,而是需要建立在一定的權威基礎上進行創新創作和編輯,同時通過更加新穎的表達方式來展現相應的主題。其次,電視紀錄片創新的方向要清晰化,即追求更加新穎的表達方式要清晰化,一般電視紀錄片包含的主題大多是人文、時政等,所以要深入市場掌握廣大觀眾的需求,進而有針對性有目的性地創新傳播方式[6]。
首先,電視紀錄片選題生活化。在當下的新媒體環境中,傳統的電視紀錄片已經無法適應當下的市場,應及時做出改變。要關注民生,關注人們的生活,關注生活的細節,從廣大群眾的生活入手,從中選取相應的選題,從創作的層面拉近與觀眾的距離,讓觀眾對成片有更強的接受意愿。如我國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在世界范圍內都產生了巨大的反響,就是因為其選題和人們的生活非常貼近,展示了人們經常接觸又略微陌生的美食以及美食背后的故事等。電視紀錄片的責任就是記錄時代的變遷和發展,而廣大群眾生活的細節更能夠映射每個時代的發展和變遷,這也是新媒體時代電視紀錄片編導創新思維的一個發展方向[7]。
其次,電視紀錄片創作更加人文化。隨著新媒體時代對電視媒體的影響,電視紀錄片創作需要更加貼近人們的生活,在成片中充分展現人文元素,這也已經成為電視紀錄片發展的一個新方向。通過改變傳統電視紀錄片中單一化的敘事手法,運用更豐富、多元化的表達手法和形式,創作出個性鮮明、特點明確的紀錄片。例如,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不僅向人們介紹我國不同地域不同的美食以及人們不同的飲食習慣,還在其中交織了親情、友情等更年輕化的元素,從而讓該紀錄片在展示當中更加凸顯其人文特征。
最后,電視紀錄片創作思維要兼具營銷性。在新媒體時代,編導在創作過程中不僅要考慮創作問題,也要融入相應的營銷思維,這樣才能有效地提升電視紀錄片的傳播力。在創作過程中的選題階段,要有針對性地選取百姓關注的熱點事件,在整理和分析過程中尋找群眾關心的話題,并將其作為創作主題。
好的策劃已經成為當下電視紀錄片提升傳播力和吸引力的重要方法,在新媒體時代下,編導也要對節目策劃有足夠的重視和創新。在創新策劃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在新媒體時代,編導要具備一定的互聯網思維,從國內外搜集各種優秀的作品進行分析,從中吸取好的創意、方法、方式等,拆分優秀成片中的創新思路,為自己的創新思維提供相應的參考。其次,勇于探索多種元素的使用,給廣大群眾更多、更新的視覺感受。
新媒體時代下,新媒體的崛起不僅僅是因為其便捷性和交互性的優勢,還因為其能帶來更加新奇的觀看體驗感。所以編導在進行電視紀錄片創作過程中,需要積極運用各種先進技術,豐富成片的表達內容。首先,可以在電視紀錄片制作過程中使用更先進的技術,提升畫面的質量,提升作品的觀賞性。如當下各種無人機的使用,帶領人們從不一樣的視角看世界。其次,可以應用更加先進的視頻包裝技術,強化電視紀錄片的表現能力,如有關古代歷史建筑、古代生物的重現,都可以使用數字建模還原,從而補充和豐富作品的內容。
在新媒體環境下,媒體行業發展形勢日趨向好,很多人都投入到了媒體領域當中,所以傳統電視紀錄片編導面對的競爭已經呈現出白熱化趨勢。競爭的同時,紀錄片編導不僅會面臨挑戰的壓力,也會迎來更多的發展機會。紀錄片編導要正視市場競爭,提高專業能力,在競爭中充分把握發展機遇,凸顯自己的專業能力和優勢。另外,紀錄片編導在競爭環境下,也要學習、借鑒其他競爭對手的優點,從而推動電視紀錄片發展創新。
對于影視劇而言,故事的敘述需要角色來詮釋,同時角色也展現出故事的靈魂,紀錄片也一樣。如果紀錄片中沒有角色,或者角色不匹配,那么最終作品展現出來的內容就會很虛。影視劇的制作過程中,角色的表現都依附于劇本的指導,也體現了劇本作為一劇之本的特點。但電視紀錄片在攝制過程中大部分沒有所謂的劇本,這就更加需要角色在紀錄片畫面中的表現。所以紀錄片編導要確定主題,并立足主題選擇相應的人物。電視紀錄片類型非常多,但以人物為中心的紀錄片難度位列前茅,而導演也需要有更高的專業能力。這就要求紀錄片編導能及時發現紀錄片中有關角色的特質,并且通過廣大群眾都非常喜歡的方式表達出來,所以需要非常典型的角色來強調作品的中心。其次,電視紀錄片編導在攝制過程中,要注意表現手法的使用,使紀錄片中的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在紀錄片中要樹立典型形象,就需要對人物進行刻畫,讓廣大群眾能夠在觀看紀錄片內容過程中,從表及里了解角色。如《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就有一集著重展現了路人和食物的聯系,從表面看是展示了食物,但其內核卻是展現了一段故事。
影視劇設置過程中非常重視機位的調度,而機位的調度直接關系著作品顯現的內容和畫面。對于電視紀錄片編導來說,這種場面調度也是需要掌握的專業能力之一。在紀錄片拍攝過程中,通過對攝影機的調度,能更加清晰地展現紀錄片主題,塑造更加醒目的形象,讓觀眾在觀看過程中感受到沖擊力。在場面調度當中,首先是主觀鏡頭的調度。主觀鏡頭,顧名思義就是模擬紀錄片中主角視角,其目的目的是讓觀眾能夠從屏幕中以第一視角觀看畫面內容,這個內容也是攝影機要拍攝的內容。主觀鏡頭能夠強化紀錄片的擬人化,更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讓紀錄片有更加完美的真實性。另外,主觀鏡頭的使用,能賦予鏡頭一定的話語權,讓鏡頭內的內容和觀眾進行交流,讓觀眾感到強烈的真實感。其次就是長鏡頭的使用。一般而言,紀錄片中出現長鏡頭的情況非常多,這樣能夠充分展示紀錄片自身的真實感,通過長鏡頭的應用,讓觀眾感受鏡頭中內容的真實,同時也能在短時間內,讓觀眾了解紀錄片更多的信息以及拍攝空間的原貌,甚至通過蒙太奇手法的剪輯,能讓觀眾能觀看到不同事件橋接在一個空間中的拍攝技巧,所以長鏡頭的使用對紀錄片非常重要。在紀錄片攝制過程中,編導要及時與攝影師溝通,做好現場演員、道具等方面的調度,才能拍攝出合格的長鏡頭,提高紀錄片的真實性。
劇本是影視劇的一劇之本,影視劇劇情的走向都是以劇本為核心,同時也是反應影視劇質量優劣的基石。即使部分電影沒有劇本也能制作完成,但高品質作品一般都需要好的劇本。所以電視紀錄片在攝制過程中,也需要編導具備相應的劇本意識,從而加強攝制過程的流暢性。紀錄片編導要在攝制中利用劇本,首先就要從選擇題材入手。不同題材要立足合適的素材才能做好作品,在題材選擇當中,編導會下意識地融入了自身的喜好,所以需要編導從工作之初就融入劇本意識,這樣有助于深入挖掘作品的內涵,這也是提升電視紀錄片播放量的重要方法。
綜上所述,新媒體環境給電視紀錄片的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挑戰,這就需要電視紀錄片不斷的創新,才能實現穩定發展。而電視紀錄片的靈魂人物是編導,這就需要編導突破傳統思維,不斷地進行思維創新,從創作層面吸納更多的元素,明確創作方向,這樣才能創作出優良的電視紀錄片,推動電視紀錄片健康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