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堃偉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新聞中心,浙江 湖州 313200)
拍攝及制作人物紀錄片,需要涉及眾多人員協同作業。人物紀錄片依托符號及語言等技術內容,將紀錄片影像符號按照具體創作訴求加以排列,使用沖突互動剪輯,技巧突出紀錄片高潮內容,并應用這種方式彌補紀錄片矛盾及留白,為廣大受眾營造極具思考價值的空間,令觀眾全心全意地投入到紀錄片中,了解紀錄片內容,感受紀錄片人物所思所想。人物紀錄片拍攝流程相對復雜,涉及策劃、撰稿、拍攝、采訪、剪輯以及包裝等多個步驟。在眾多步驟中,剪輯與拍攝屬于人物紀錄片的精髓,通過這兩大環節進一步記錄人物生活及人物情感,高效組合圖像規律,為提高人物紀錄片質量奠定堅實基礎。
人物紀錄片的拍攝及制作,需要通過相關人員巧妙分工,結合符號和語言,把所記錄的信息加以組合。通過獨有的形式凸顯紀錄片內容,促使受眾看到紀錄片時,能跟隨紀錄片所預留的想象空間去思索,進而掌握紀錄片主題思想。一般情況下來講,人物紀錄片的制作,需要歷經撰稿、策劃、拍攝和剪輯等諸多繁雜的步驟。剪輯和拍攝這兩個環節尤為關鍵,所以要求人物紀錄片相關技術人員提升紀錄片拍攝技巧及剪輯技巧,進而提高紀錄片制作品質。
相比其他紀錄片來講,人物紀錄片在拍攝時,要遵循一定的原則,以人物為核心,并且要凸顯人物客觀生活。創作紀錄片的人,要了解紀錄片語言載體,掌握語言組織結構,善于增強語言表達能力,這樣才能保障人物紀錄片的創作效果。一般來講,創作主體需要明確紀錄片中人物的現實生活背景,突出人物所處時代的社會現象,并依靠局部刻畫手段,突出社會風貌及文明精神現象,引領受眾進行深入思考,彰顯紀錄片中人物風采,表達紀錄片主題思想。
人物紀錄片創作人員在策劃以及拍攝人物紀錄片時,需要結合拍攝目的,明確紀錄片的每一種類型。一般情況下,人物紀錄片可以分為展示人物命運的紀錄片以及歌頌人物精神的紀錄片。人物紀錄片創作人員要明確拍攝對象風格,這樣才能選擇與定位所拍紀錄片的具體受眾,其中大致可以將受眾分為普通受眾以及藝術家類型受眾。另外,創作人物紀錄片的人員要了解紀錄片表現手法,結合紀錄片的不同拍攝風格,可以將紀錄片拍攝手法劃分成純客觀記錄類型紀錄片以及加詞解說類型紀錄片。即使人物紀錄片在拍攝類型以及對象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然而,無論采用哪一種拍攝手法以及拍攝哪一類型的紀錄片,都要在拍攝過程中遵循客觀原則、真實原則,這就需要細致刻畫人物生活環境,凸顯紀錄片主題思想,從而引起受眾產生共鳴。
一般情況下,人物紀錄片并無固定模式及固定結構,創作者需要結合人物紀錄片的主要內容,厘清邏輯關系,確定創作結構。為了切實加強人物紀錄片藝術效果,創作人員要明確所設置的內容前后順序,保證不同內容相互連接。與此同時,要結合紀錄片人物關系,了解事件發展邏輯因素,并且找到對應的拍攝手法,進而增強人物紀錄片最終表現效果。比如,在拍攝《劉少奇的故事》時,創作人員結合事件順序,巧妙地布置紀錄片結構與層次。當受眾欣賞紀錄片時,沿著紀錄片中事件發生的時間,即可進一步了解劉少奇同志的人生經歷[1]。創作人員結合具體事件發生順序拍攝內容,結合時間順序敘事,會導致故事情節變得異常混亂,進而為觀眾帶來不良體驗。在人物紀錄片之中,創作人員詳細地刻畫了劉少奇一日生活,由“點”出發向“面”輻射,令人們感受到了劉少奇同志幾十年如一日的健康的生活習慣。通過此種拍攝方法,即可表現劉少奇同志與世無爭的心以及勤儉樸素的優秀品格。當受眾分析劉少奇的故事情節時,便可了解故事創作人員的邏輯思維及要體現的情感。
又如,在拍攝《嫂子》這部人物紀錄片時,作者結合時間順序安排結構層次。伴隨事件的不斷演變,在觀眾面前淋漓盡致地呈現故事內容。為此,結合時間順序安排,展現故事內在邏輯,是保障人物紀錄片品質的基石。在《嫂子》這部人物紀錄片中,結合時間順序安排情節,每一個順序都未被顛倒,看著極其整齊,不會出現故事情節混亂的現象。紀錄片《嫂子》的層次結構安排主要如下所示:作者針對嫂子一家人從天亮到天黑的生活做了記錄,以“從早到晚”為時間線索拍攝一整天發生的事情,由“點”向“面”展示嫂子一家多年生活習慣。通過使用這種拍攝手法,可以突出主人公,即紀錄片中的“嫂子”的形象,在側面體現了嫂子這一人物踏實、勤勞及善良等美好品質。當受眾觀賞紀錄片時,細致分析嫂子情節層次,即可發現層次鮮明,作者結合了故事內在邏輯以及內在聯系,增強了故事結構形態效果。
藝術源于實生活,同時又比現實生活有著更高的境界。事實上,人物紀錄片剪輯工作是一項綜合性藝術工作,需要創作人員在現實生活中捕捉靈感,這樣才能持續加強紀錄片質量。為此,在剪輯人物紀錄片時,具體人員需要充分調研現實生活,結合主人公生活規律,安排敘事結構層次,保障故事空間極具統一性,防止因故事結構混亂打破紀錄片邏輯。與此同時,人物紀錄片剪輯工作需要展現主人公心理活動,在受眾面前展示主人公心理變化狀況,創作人員要科學設置畫面切換效果,把握鏡頭時長,注重吸引觀眾的注意。同時,結合紀錄片情景的演變,要調節拍攝視角,以保障觀眾視角跟隨人物行為的改變而發生變化。此外,在人物紀錄片剪輯時,需要適當地遵循相應的藝術原則,創作人員要明確人物思想情感,感受人物的內心歷程。創作者要科學選擇表達技巧,掌握視覺節奏,進而增強影片藝術效果[2]。例如,在拍攝《董必武在華北》時,創作人員靈活變換鏡頭,凸顯主人公生活變化情況,令受眾在欣賞紀錄片時也出現了心理上的波動,給人一種意猶未盡的效果。作為人物紀錄片的拍攝人員,要意識到“人”才是拍攝時的表達對象。為此,在明確拍攝對象后,就需要全面針對對象的現實生活展開聯系,結合人物實際生活,尋求拍攝靈感。創作人員充分準備與人物有關的事件資料,通過查閱對應資料,詳細調研拍攝對象,感受具體背景信息,了解拍攝對象曾經經歷的各種典型事跡。在拍攝過程中,展示人物事跡以及相關的情感。
在拍攝人物紀錄片時,若事前準備不當,則會導致拍攝手法極度生硬,無法全面挖掘環境中的細節要素。比如,在拍攝人物紀錄片《毛澤東》時,就需要創作人員掌握人物過去歷史事件,巧妙地設計敘事結構,并且添加文字資料、視頻資料、圖片資料等,全面地還原歷史真相。此外,拍攝人員要掌握人物的日常行為規律,了解其社交范圍,在充分考察基礎上,把握主人公生活規律,突出人物生活習慣,這樣才能令受眾感受人物思想情感,增強人物形象豐滿度[3]。
除此之外,在剪輯人物紀錄片時,工作人員不可忽略人物心理活動。所剪輯的紀錄片,要符合人物心理,而且要滿足大眾審美訴求。在某種意義上來看,在切換畫面時,要引起大眾的關注,鏡頭長度實則也是大眾興趣點長度。伴隨影片角度和景別日漸改變,觀眾視點也會發生一定變化。剪輯人物紀錄片時,要符合對應的藝術邏輯。換言之,作者要使用特殊技巧及方法表達人物思想情感及內心感受,控制視覺節奏,進而形成強勁的表達效果。比如,在拍攝《雕塑家劉煥章》時,鏡頭由近向遠拉,從劉家慢慢地拉遠,人們在觀看作品時內心情感也發生了一定變化,令受眾產生了流連忘返的感受,營造出一種積極向上的意境。
拍攝人物紀錄片,拍攝技巧非常關鍵,人物是突出紀錄片靈魂的關鍵因素,只有拍攝好人物行為及人物情感,才能進一步激活觀眾情感。為此,在拍攝人物紀錄片前期,需要結合創作目標和要求,分析與篩選人物。只有在現實生活中與人物相互交互,才能進而激活人物情感[4]。
比如,在拍攝紀錄片《千古之策》時,不再應用傳統的敘述方式,整組紀錄片單從鮮活人物下手,通過平實與客觀語態講述故事,刻畫人物細節,令受眾感受到了老一輩革命烈士為祖國和社會奉獻的青春熱血。同時,結合新時期女團職工駐扎沙漠戈壁和邊境沿線的事件,展示了人物為了民族團結以及促進祖國統一做出的各種貢獻。在這一組人物紀錄片中,有人為了民族團結而奮斗,有人甘愿駐扎邊疆,也有人為了經濟發展而遠走他鄉,長期和家人兩地分居,面前是無盡的困難與苦楚,為觀眾呈現了一種大義凜然的精神氣概。通過刻畫各種鮮活人物,展現的不只是創作者對紀錄片中人格的尊重,同時也向受眾突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民族精神。不得不承認,美學始終屬于人物紀錄片拍攝時的關鍵要素,人屬于一種獨特的環境,人與環境的關系極為密切。為此,在拍攝紀錄片前期,要結合紀錄片類型、紀錄片訴求把握人物所處環境以及場景[5]。比如,在紀錄片《千古之策》中,因女團人所處的環境具有特殊性,導致相關人物承擔的任務極其艱巨。因此,在拍攝過程中要重點展示女團人所處的客觀場景,突出環境的惡劣與艱辛,這樣才能進一步凸顯人物身上的美好精神以及英雄氣概。
人物紀錄片類型非常豐富,每一年都會上行諸多企業人物紀錄片及其他人物紀錄片,詳細地記錄人物發展歷程或者是向人們傳頌人物身上的美好精神與品質。相比影片來講,人物紀錄片要保障拍攝真實性。創作人員在拍攝前期,需要到環境現場體驗環境,深入了解拍攝的人物,而且要結合人物性格和人際關系,確定拍攝手法。比如,當創作人員想要凸顯“教師”人物形象時,就需要結合教師崗位工作情況以及日常生活進行相應的創作,凸顯教師這一行業的奉獻精神,進而令受眾從不同的角度了解教師群體的現實生活,感受他的辛苦,觀眾產生情感共鳴[6]。又如,在拍攝“建筑工人”這一角色時,要求創作者全面了解建筑工人實際生活環境,刻畫客觀且真實的生活細節,展現故事主人公生活環境,明確創作手法,詳細地刻畫細節,突出主人公的風格特點,進而為觀眾帶來與眾不同的震撼之感。拍攝人物紀錄片的人員,要善于放大細節,通過微小細節震撼受眾心靈,從而令其深入思考紀錄片的主題思想。另外,在創作人物紀錄片時,不可忽略美學原則,要結合紀錄片的具體類型確定風格樣式,靈活選擇對應的藝術表達形式,凸顯紀錄片表達效果,增強人物紀錄片感染力。
在具體拍攝人物紀錄片時,要善于使用鏡頭語言,展現鏡頭語言魅力,雖然大多紀錄片難以布景,但攝像時需要走入拍攝現場實地勘驗,了解實地現場的各種情況,這樣才能靈活構圖及巧妙使用鏡頭語言。即使人物紀錄片時間受限,情節及人物相對單調,但仍需要搭配鏡頭語言。通過細膩畫面、美感畫面增強紀錄片觀賞性,保障紀錄片成片質量。同時,拍攝人員要著重為鏡頭賦予抒情美感[7]。成功的人物紀錄片,無論是情節人物設計還是畫面,都會在一定程度上打動受眾,激活受眾情緒,促使受眾產生情感的共鳴。為此,在拍攝人物紀錄片時,要重視突出鏡頭的抒情美。比如,拍攝人物、拍攝景物時不僅要正面拍攝,還要提供全景鏡頭,而且要確保鏡頭角度以及人物景物呈現平視狀態。如果使用正常角度凸顯拍攝內容,景物的真實感會油然而生,符合紀錄片拍攝要求,可提高拍攝水平。此外,針對一些難以現場拍攝的歷史場景,可通過場景重現方式,使用攝像機鏡頭替代被拍攝者,通過抖動和暗色調風格呈現情節,并且突出情感,將相關情感傳遞在受眾面前。通過上述分析,即可發現在拍攝紀錄片時。只有把握好拍攝角度,才能突出鏡頭美,展現鏡頭靈氣[8]。
綜上所述,人物紀錄片展現的不僅僅是人物的情感變化以及人物生活場景,同時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間的百態及人民生活。拍攝和剪輯人物紀錄片的方式多種多樣,在具體拍攝和剪輯人物紀錄片時,要結合不同創作訴求,秉持不同創作原則,豐富創作類型及充實創作結構,以人物拍攝為重點,結合時間層次和心理邏輯,突出人物紀錄片核心思想,用微小記錄元素反映社會百態,展現人物精神,激發群眾向人物紀錄片中人物致敬與學習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