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洋
(燕京理工學院,河北 廊坊 065200)
在現實語文教學中,重“文”輕“語”的現象已是普遍常態,應試教育體制下的語文學習被文字、文章、文學全然占據,幾乎難尋“語”的蹤跡。教師們逐漸失去了誦讀引導學生理解和享受文章美感的耐心,學生們也在題海面前慢慢消融了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興趣和耐心是語文教學的心理基礎,而通過有聲語言誦讀的方式來引導和幫助學生體會和感受到語言文字的韻律之美,進而實現對文字、文章、文學的理解與感悟,甚至是喜愛,并能將之靈活運用到學習生活場景之中,這不失為一種筑牢語文教學基礎的可行途徑和有效手段。
令人欣喜的是,在最新的語文部編版大綱中我們看到除了更加明晰地給出教學方向外,還突出強調了對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特別是將口語訓練明確提出作為語文素養的基本因素之一,足見“語”的功能和地位已經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門的關注和改善。
針對如何提升語文素養,大綱中強調:“按照‘內容主題’組織單元,在內涵上課文彼此關聯;同時,將‘語文素養’的各種基本‘因素’(基本的語文知識、必需的語文能力、適當的學習策略和學習習慣,以及寫作、口語訓練等),分成若干個知識或能力訓練的‘點’,由淺入深,分布并體現在各個單元的課文導引或習題設計之中?!?/p>
分析大綱可以發現,第一個角度是以“‘內容主題’組織單元,在內涵上課文彼此關聯”。相近的主題,類似的文體,這對于學生理解和感受文章作品的思想內涵,掌握學習規律是符合接受習慣的。因此,“類型化”的學習方法對于強化口語訓練,輔助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將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二個角度是“將‘語文素養’的各種基本‘因素’分成若干個知識或能力訓練的‘點’,由淺入深,分布并體現在各個單元的課文導引或習題設計之中”。這就是“梯度化”的學習模塊,將使得語文教學邏輯的方向性和指導性更加清晰,也為語文朗誦梯級的搭建和推廣提供了重要依據和支撐。
作為先于文字出現的人際交流方式和手段,有聲語言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不言自明。有聲語言是指能發出聲音的口頭語言,即人類社會最早形成的自然語言。它是人類交際最常用、最基本的信息傳遞媒介。
媒介即工具或手段,通過有聲語言的學習和訓練,促進學生運用朗讀、誦讀等有聲化的呈現方式來提升語文學習的興趣,深入淺出地解決語文學習理解中的瓶頸問題,帶動提升學生對文字作品的感知能力,即是站在聲音的層面來破解“語”的問題,進而助力學生對“文”的掌握。例如,高爾基的作品《海燕》,通過訓練學生進行有層次、有溫度、有色彩的朗讀,努力用聲音來塑造和呈現文字中的畫面感,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感知作品中所要表現的環境急迫性和時代使命感。
如果將上面的學習過程稱之為“讀語文”,那么有聲語言作為媒介和工具傳遞信息的另一個角度和思路即是“說語文”?!罢f語文”這個說法,來源于20世紀一種流行的傳媒專業詞“說新聞”,旨在通過解讀新聞的方式,幫助觀眾理解和認知所發生的新聞事實。我們不妨將“說語文”的概念引用到語文學習中,使學生通過對文章核心思想的把握、文脈邏輯的梳理、精神實質的探討、情緒表達的抓取等,凝煉成自己的有聲語言表達出來,用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新聞背后的新聞 ”——“語文背后的語文”。
講述一段學生自己同文章有關聯的故事,創作一個與文章內涵有關聯的有聲語言作品,這看似是一種更高層級的素質教育,實則反觀應試的角度,此舉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深刻理解文章所要傳遞的人文關懷或中心思想,為語文學習中的重頭要求,諸如閱讀理解、主題寫作等打下基礎,創造條件。
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是,朗讀與說話的教學手段一直存在,但令人遺憾的是,由于教師能力所限、應試升學壓力等種種原因,這種教學手段已被逐漸邊緣化。深究其主要原因,筆者認為還是缺少針對語文朗讀和說話教學的具體指導方向和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簡單來說,學生不知道為何要放聲朗讀,教師不知道誦讀與說話究竟可以在成績上有多大的體現。與此同時,現有的一些以提升學生聲音表現力為目標的朗誦考級也大都流于形式,在“強模仿”的教學形態中,久而久之很容易使孩子們形成較為固定和僵化的朗誦腔調,外在形式化和內在情感“失真”的現象亦較為普遍。
據此,我們提出以“朗誦+闡述”考級為核心依托的語文素養提升方案:即以有聲語言中的朗誦形式為呈現樣態,以理解和闡述文學文字精神實質和內涵為教學目標,以不同類型文體的難易程度和學生年齡為梯度化分層次,通過有聲語言的專業化培訓,以及拓展至生活中的情景化表達,助推學生將語文學習中的知識點由內及外地延展應用到生活實踐的各個領域。例如,逆向思維演說、分類主題演講、班級職位競選、公眾表達、傳統文化講述、文言文的白話解讀與分析、重要歷史人物的調研報告闡述等等。
1.“類型化”學習的必要性
不同的文體有不同的寫作特點與語言特色,學習目標、學習方法也各不相同。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文體意識淡薄是小學語文教學中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在語文課程設計理念上,存在一定的弱化口語訓練、淡化文體的現象,從而造成不管是什么文體,小學語文基本上按照記敘文的方法進行教學,內容的真實與虛構往往分不清楚,特別是文學作品的教學中這一現象更加突出。
部編版教材則較為重視文體意識。學界對于小學階段文學作品的學習歷來存有爭議,一是要不要學習文學作品,二是學到什么程度。文學教育很重要,而且除了語文學科以外,基礎教育階段其他學科是不可能擔負起文學教育任務的。在小學階段,有必要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初步的文學啟蒙。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的選文在以應用文、記敘文等實用文為主體的基礎上,選編了一定數量的文學作品。從單元的組成方式來看,以文學體裁編排的單元占有一定的比例,例如,童話故事、寓言故事、神話故事、民間故事、現代詩歌等。還有以文壇巨匠魯迅組織單元、以作家作品組織單元、以中國古典名著和外國文學名著組織單元等??梢钥闯鲞@種“類型化”的教學手段將相對復雜的文學狀態,通過梳理、歸并、重復、強調等方式進行編排,并結合不同文體的難易程度進行統籌安排,實現了“書讀萬遍,其義自現”的教學目的,使學生逐漸形成了對語文學習方法和文體規律的掌握。
2.有聲語言“類型化”學習特點
有聲語言的教學同樣符合“文體意識”的教學特點,這種“文體意識”也恰恰體現在“類型化”的教學模塊中。
需要說明的是,播音主持藝術是一門新興的學科,由于傳媒業的快速發展,播音專業對于有聲語言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和探討,基本形成了“了解—熟悉—控制—變化—創作”的理論與實踐探索過程。教學手段上主要包括:基礎語音與發聲、播音創作基礎的內外部表達技巧、有聲語言平臺化展示、即興口語表達等。無論是語音語調的標準指導,情感方向的梳理導向,還是大眾理解接受習慣下的文學作品表達創作,信息邏輯闡述的傳播規律,可以說播音主持藝術的理論教學體系對于語文朗讀與口語表達訓練方面都會起到專業而有效的支撐作用。
首先,有聲語言在播音創作基礎階段,對于學生的教學即呈現出“類型化”的特點,大致分為:字詞、繞口令、兒歌、童話、寓言故事、現當代詩歌、古代詩歌、文言文、散文、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新聞、通訊、即興口語等若干門類。學生從接收認知到熟練掌握技能就是一個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了解每個門類的播講特點,站在文體的認知角度去分析作者的意圖、傳播的意義、受眾的接受習慣和基調的把控等,進而完成對文本信息的有聲化二度創作,形之于聲,及于受眾。而所謂語言的綜合運用,也是在各種類型文體播讀技巧學習掌握和水平提升的基礎上,來整體提升語言理解與表達創作的綜合能力。
其次,有聲語言的能力提升類似于某種藝術技能的提升。任何技能水平的進階都需要長時間、大量的重復練習。比如,口腔控制,大量練習字詞和繞口令就是為了形成肌肉記憶,其目的不在于“學習”,而在于“忘記”,忘記口腔控制的刻板,忘記聲音表達的技巧,進而形成一種自然而然的語言狀態。相對“單一”的文體,相對“單一”的訓練方法,都是在強化和加深其對某一類型文體的認知、應用及創作,這其實就是一種“語”和“文”的結合狀態。因此,大量“類型化”的符合教學規律的訓練手段即是一種必然選擇,這和上面提到的“文體意識”不謀而合。為了便于理解,這里還可以近似地理解為京劇藝術中唱、念、做、打四門基本功,沒有單項的長期訓練是很難完美呈現出最終的綜合形態的。
綜上所述,無論是部編版教學大綱的要求,還是有聲語言的基本教學規律,“類型化”的教學都是一種天然的選擇,不僅有利于學生接受新鮮知識,對于教師來說同樣具有指導和實踐意義。
1.“梯度化”學習的必要性
凡是爬過山的人都知道臺階的重要性,拾級而上,一步一個腳印,再高的山也能被我們征服。都說學習如登山,攀登知識的高峰更要腳踏實地,跨越好每一個知識的臺階?,F在,我們把知識的學習細化到每一堂課中,一個知識點的講解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要鋪設一個又一個知識分點,幫助學生拾級而上,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關。在課堂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理解一個較為復雜的知識點,教師可以設置幾個知識分點逐一解決,就像爬樓梯一樣,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梯度教學。梯度教學的實質就是把難點進行分解,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就好像給了學生一把向上攀登的梯子,借助這把梯子,學生就能相對容易地理解和掌握知識點,完成學習任務。
最新的部編版語文教學要求實現雙線結構的教學安排。通過上面的圖片可以發現,兩條線分別從語文素養和語文技能兩個維度對學生的學習路徑進行了規劃和講解。
根據加涅的智慧技能層次理論,高級閱讀技能學習以基本閱讀技能學習為先決條件,基本閱讀技能以詞語學習為先決條件,詞語學習又以識字學習為先決條件。而且不同文體間也存在著天然的難易差異,再結合不同年齡段學生理解接受能力的差異和規律,決定梯度化教學活動順序的一條重要線索便是:字詞學習—句法學習—文體結構學習—表達方法學習。另一條線索則是站在理解的角度去探索,其表現形式往往是:認識語言表達形式—理解課文思想內容—向應用轉化的實踐操作。
2.有聲語言“梯度化”學習的特點
這里所說的有聲語言學習主要是與中國播音學的相關理論知識相結合,通過運用有聲語言藝術呈現能力的訓練方法來完成語文朗讀“梯度化”學習的說明。
播音專業對于學習路徑的教學體系和步驟如下:
(1)語音矯正:平翹舌、前后鼻音、唇齒音、舌根音、調值;
(2)發聲訓練:口腔控制、氣息、共鳴;
(3)播音創作:備稿、內在語與對象感、停連、重音、語氣、節奏;
(4)文藝作品演播:散文朗誦、小說演播、戲劇表演臺詞處理等;
(5)新聞播讀:消息類、評論類、通訊類新聞播讀等;
(6)即興評述:社會新聞評述、主題評述、圖片評述等;
(7)節目主持:新聞欄目、生活欄目、綜藝類欄目主持等。
從這個學習體系中不難發現,由淺入深,按照“聲—情—境”的“梯度化”規劃路徑展開,也是播音主持有聲語言藝術學習最突出的教學規律和特點。
3.有聲語言“梯度化”學習的定級方法
有聲語言,按照其自身發展規律來說,聲音是所有發聲的第一位,沒有良好的控制和標準的發聲能力,就無法談到自如的表達和應用技巧。因此,聲音的控制和打磨就是擺在學生面前的首要學習因素。我們將此暫定為“梯度一”。
人是有感情的動物,決定這個世界走向的往往不是邏輯而是情感。偉大的情感和細膩的情緒都是觸動人心、形成共鳴的前提,因而產生了偉大的“創作”。當然,在聲音的建立與創作的維度空間中,還有很多比較復雜的構建體系和內容,在此我們僅僅作為確定梯度層級的方法以便于理解。我們將此暫定為“梯度二”。
播音主持專業本質上來說是一門應用型學科,研究的目的是為了使其理論能夠更好地在實踐中具有指導性和可操作性。因此,站在高校教學的角度,大學生基本上是在大二的時候才會開始接觸新聞、主持及評論的相關內容,這符合學生的接受習慣和認知規律。因為基本的聲音控制、不同情緒狀態下對于有聲語言的表達輸出、不同文體下有聲語言區別創作的依據等,在經過了“梯度一”和“梯度二”的學習訓練后,學生們已經大致做到心中有數了。結合這些技能,關注當下社會熱點,學生再通過對新聞、評論、主持語言樣態的學習和掌握,進而逐步固化和形成自己的語言風格和表達體系。我們將此暫定為“梯度三”。
上述三個梯度從脈絡上主要分為“基礎技能—情感升華—理解應用”三個層面,這也為語文朗誦考級尋找到一個合理的思路和方向。
相信在“大語文教育”理念所倡導的綜合、全面、延展的培養導向基礎上,語文朗讀也一定會走出朗誦的門,走入說話的魂,這不僅僅是形式的創新,更是語言學習理解和表達應用能力的拓展。
朗誦讓人讀懂語文,而不限于語文。就讓朗誦成為階梯,成就到達語文素質的彼岸。這應該就是我們探索和追求當代語文朗誦考級的終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