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暉
(安徽廣播電視臺,安徽 合肥 230001)
電視新聞畫面具有多種屬性,視覺沖擊力就是一種。視覺沖擊力的大小其實也是決定一個新聞作品成功與否與傳播力大小的關鍵因素之一。視覺沖擊應用在電視新聞報道中,具有現場性和瞬間性兩種特點,能夠給觀眾帶來外在感官和內在感受的雙重沖擊。所謂的外在感官的沖擊,是指電視攝像記者在拍攝過程中通過布局、景別、畫面銜接和光影效果等多種因素,使得新聞畫面能夠給觀眾帶來視覺上的震撼,這種沖擊往往較為短暫;所謂內在感受的沖擊,則是將情感和思想的因素融入到新聞畫面中,讓受眾產生情感共鳴,從內容深處感受到由外而內的震撼,這種沖擊往往較為持久,并能夠引發人們的深度思考。電視新聞報道的視覺沖擊力,往往是外在感官和內在感受沖擊的完美結合,讓人們在看到具體的、可視的形象畫面后,能夠敞開情感大門,受到感染和啟發。好的新聞報道的視覺語言,不僅僅是為了表達新聞事實,更是為了訴說新聞事實背后的情感與思想。
在網絡化閱讀盛行的背景下,電視新聞受到的競爭越來越激烈,電視新聞的視覺傳播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如何在讀圖時代,讓電視新聞報道能夠針對目標受眾產生足夠的“視覺沖擊力”,有效地吸引觀眾的目光,成為諸多電視人關注的話題。誠然,在這個越來越多人認同的“讀圖時代”,圖像的質量已經成為影響人們收看的首要因素,“首因效應”非常明顯。比如,電視新聞報道,只有人們對一部新聞作品的圖像因素感興趣時,才會產生進一步接受其聲音和內容的需求;如果新聞作品的圖像本身很劣質,受眾很快就會興趣缺乏,失去收看興趣。
有人說,視覺傳播效果一直是電視新聞節目比較弱勢所在,其主要原因就是,新聞事件本身的事實性和嚴肅性,其和娛樂節目完全不一樣的節目內容和形式,似乎與視覺沖擊沒有什么直接聯系,尤其是主持人主持時的鏡頭畫面,更是被一度認為是視覺傳播領域的絕緣體。而反觀一些網絡新聞,為什么往往內容平淡無奇,卻能收獲百萬甚至千萬的點擊,視覺傳播在其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一些富有沖擊力的畫面成為了吸引用戶點擊收看的主要原因。因此,要提高電視新聞節目的傳播力,必須要從視覺沖擊力在電視畫面中的有效應用做起。安徽廣播電視臺經濟生活頻道《第一時間》欄目,這也是安徽一檔最知名的民生新聞類節目,收視率常年居于同時段節目第一位,不管是市場占有率還是觀眾認可度,都遠超安徽的同類型節目。《第一時間》欄目在傳播過程中,就一直高度重視視覺沖擊的應用,以下筆者將結合《第一時間》欄目的做法,對其在提高電視畫面視覺沖擊力的幾種做法總結如下。
一方面,隨著視覺文化時代的到來,人類的傳統閱讀習慣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轉變,特別是在網絡化的閱讀環節中,閱讀對象正在變得越來越偏向于讀圖表達,打開到處都是新穎獨特的圖像,滿眼都是生動直觀的畫面,處于這樣的閱讀環境之中,受眾看影視等視覺媒體時,圖像符號成為了關注的焦點和正文,而語言文字則被刻意忽略,甚至變成只言片語,充當了圖像符號的點綴和注釋,當語言文字和圖像符號同時出現時,人們總是會第一時間關注圖像符號,而不是語言文字。
另一方面,對于視覺消費的“娛樂性”,利奧塔認為,文字和話語相當于弗洛伊德理論的二級層面,是自我依據現實原則來行事。而圖像和畫面,則是佛洛依德理論的首要層面,是本我依據快樂原則來行事。這也就意味著圖像性的內容是直接訴諸于人的視覺感官,不需要經過其他東西,比如,文字和思索來作為中間媒介,更有利于滿足人們對于“快樂”的淺層次追求。
以上兩種原因直接造成了人們在收看電視新聞節目時,首先會對屏幕上的影像和畫面進行關注,當收看效果較好,看起來賞心悅目時,觀眾才會繼續收看,接收新聞報道的文字和內容。當影像效果看起來不好時,觀眾可能根本就沒有進一步了解內容的興趣,直接換臺。不僅是電視如此,在“視覺盛宴”的追逐下,很多電影也是寧愿花上億元去打造一部炫目精彩的“視覺大片”,也不愿意在內容上下功夫,而這種“形式大于內容”的影片往往也能贏得高票房。
在這種大背景下,視覺整合的理念產生了。所謂的視覺整合是指以統一的視覺設計將信息產品進行整合,將更加鮮明統一的視覺形象統一展現在觀眾面前,使他們產生一致的認同感和價值觀。對于以視覺傳達為主要手段之一的電視新聞節目,如果要發揮更大的傳播效力,就必須認識到觀眾的閱讀行為已經從對文字和語言的關注,轉化為對圖像符號的關注這一情況,實現新聞畫面的視覺整合。如何實現?《第一時間》欄目做了如下嘗試,第一,在一個半小時的節目中多次采用了“導視”的方式,將一檔整期的欄目分成多個小版塊,每個小版塊開始之前,將新聞中最精彩的最能體現新聞主題的新聞畫面和新聞片段節選出來,在“導視”中進行簡短的提要,吸引觀眾的關注。事實上,在目前觀眾對電視頻道和電視新聞節目的忠誠度普遍較低的情況下,如果一檔節目沒有辦法“先發制人”,在極短的時間內,把最精彩的東西呈現在觀眾面前,可能很快就會讓觀眾失去收視興趣。視覺整合能夠迅速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讓觀眾在“第一眼”看到后,不需要過度的思考,就能夠產生繼續看下去的沖動。論起新聞節目對于觀眾的快速吸引因素,視覺影像排在第一位,能在幾十秒甚至幾秒的時間內就抓住受眾,其次是聲音,最后才是內容。重視視覺整合,能夠將最有吸引力和爆炸點的畫面直接展示在受眾面前,第一時間發揮“首因效應”,吸引觀眾觀看,從而發揮更大的傳播力。第二,在視覺消費需求旺盛的時代,人們對于新穎、獨特、優美、和諧的視覺元素和視覺信息更加青睞。也有觀點指出:有效地視覺傳播要通過更加高密度和統一化的視覺沖擊,以豐富多彩的視覺表現形式呈現出來。《第一時間》欄目中的單個新聞作品中,在尊重新聞事實和邏輯順序的前提下,將最有視覺沖擊力的新聞畫面提前,能夠迅速抓住觀眾眼球,使觀眾產生收視欲望。所謂的有沖擊力的新聞畫面,通常來說都是來自于新聞現場,攝像記者在深入現場采訪時,往往可以拍攝到一些精彩的動態畫面,或充滿故事性,或充滿美感,在電視熒幕上播出后,能夠給人非常強烈的觀感刺激,迅速吸引觀眾的關注。
科學實驗測試顯示,現代人從外界獲取信息時,視覺成分承載的信息占到了83%。靜態的視覺傳播語言雖然通過真實的凝固的瞬間形象能夠提高觀眾的視覺關注度,給人更多的思考和聯想空間,但是如果過多的靜態視覺傳播語言會給人枯燥乏味之感,難以長時間引發受眾關注。
一檔電視新聞節目,除了由一個個動態的新聞報道作品之外,還有一個非常特殊的影響,那就是主持人的串聯鏡頭,與新聞報道的高替換畫面頻率,新聞節目的主持人鏡頭一直處于一個相對靜態的狀態之中,這也就使得很多業內人士稱電視新聞節目主持人為視覺沖擊“絕緣體”的原因。雖然現如今很多電視新聞節目也不斷創新,比如,在脫口秀類型的新聞節目中,主持人可以大笑,可以有肢體語言,形象更為動態,但是在大多數傳統形式的電視新聞報道中,主持人依然端坐在屏幕前,新聞的嚴肅性使得主持人不可能有太多的表情和肢體動作來提高受眾的興趣度,更不可能通過鏡頭的平移和搖動來實現“動態”的視覺效果。在這種情況下,更多電視新聞主持人不得不盡量使用語言和內容來把受眾留住,但是相對來說,卻遠遠不如簡單明快的視覺形象效果快和明顯。
為了彌補電視新聞節目中主持人“靜態畫面”無法快速給觀眾視覺沖擊的缺陷,國內的諸多電視新聞節目也在積極地嘗試,盡量在靜態畫面中加入動態元素,讓視覺傳播的效果更佳。下面筆者將《第一時間》欄目為主要案例,結合國內其他電視新聞節目的實際操作,對于主持人的畫面改進做了如下嘗試:
第一,增加動感背景。在主持人的背后增加一些動感化的“背景”,這樣可以有效地增加新聞的時效性和視覺沖擊力。比如,有時候在主持人背后會出現演播廳的制作現場,演播廳內會有不斷變化的電子屏幕和正在工作的工作人員,這種“動”就打破了主持人鏡頭相對狀態下的“靜”,形成一種有效的互補,給觀眾一種全新的視覺沖擊,有效地打破了“格式化”的單調背景。
第二,主持人背景中增加小“電視”。借助先進的新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在演播廳內增加新的電子屏幕,形成以主持人為主,“電視”為輔的傳播畫面。“電視”中及時地播放正在講解的相關解釋字幕和影響,這樣一來,不僅可以有效地消除新聞主持背景的單調性,而且可以對新聞內容有效佐證。當然,“電視”的新聞畫面不會過于豐富,欄目一般選取的都是一些比較動感的“靜態”圖片,以一種“失衡”的感覺沖淡視覺平衡感,給觀眾耳目一新之感的同時,也不會喧賓奪主,過度剝奪主持人對于觀眾的吸引力。
第三,直播現場作為“畫中畫”背景。隨著5G 技術和智能手機的普及式應用,電視直播的技術門檻不斷降低,直播被越來越經常地應用到電視新聞節目中。《第一時間》欄目在遇到一些重大的突發性新聞或策劃性報道時,都會使用直播的方式,帶觀眾直擊新聞現場。在這種情況下,欄目就會直接使用“畫中畫”的主持人露出方式,主持人在直播間是主畫面,而新聞現場是輔助畫面,二者的地位視播出情況可以隨時切換。這種“直播性報道”的方式在視覺上能夠給人一種真實和如親臨現場的感覺,而且也有效地打破了單純直播間主持人主持的單調畫面感。
第四,增加背景內容,增強視覺感受。當然《第一時間》欄目提高觀眾視覺興趣的做法不止以上幾種,對于主持人在屏幕上以什么形象出現,欄目組成員也進行了多次討論,最終決定擴大背景內容,就是將鏡頭拉大,屏幕上出現主持人的上半身、手,還有半張桌子。這種鏡頭的拉大,可以讓主持人在觀眾眼中的形象更為親和,感官上更加充實和豐滿。
第五,突出背景,弱化主持人。這種播出方式一般是在《第一時間》欄目的新聞述評中出現,主持人在對新聞事件進行講述時,新聞標題會以較大的字體來出現,背景色彩也比較鮮艷,主持人則會占據屏幕的偏左方,只占屏幕不到二分之一的比例。這種方式,就十分突出地凸顯新聞事件本身,很好地大家共同關注的焦點事件,而主持人只是新聞事件的講述者,這種畫面的搭配,與傳統的新聞表達方式截然不同,給人一種非常強烈的視覺對比和新鮮感。
當然,除了以上幾種措施在積極地改變主持人出現在熒幕上的畫面表達方式之外,全國的其它新聞欄目也在積極地嘗試提高視覺沖擊的方式,比如,鳳凰衛視和央視新聞節目中,一直在沿用一些較為新穎的方法,比如,背景“黑白化”,主持人的服裝色彩鮮艷化,二者形成鮮明對比;還有的電視新欄目,還在其中創設性的使用VR 全景等方式,來展示演示廳,給觀眾一種全新的視覺體驗。
如果說前面兩點的是對觀眾外在感官上的視覺沖擊感,那么這一點論述的就是通過一些細節處理的方式,帶給觀眾內在感受的視覺沖擊感,引發觀眾心理上的共鳴和感悟。《第一時間》節目常常會在新聞畫面中對一些細節加強處理和表達,透露出一些新聞本身之外的東西,增強觀眾的心理認同。《第一時間》的口號就是“緊隨第一時間,生活天天新鮮”,從欄目創設之初,就把服務民生,反映民意作為欄目的宗旨,有故事,有溫情,成為欄目所有新聞的總基調。因此,欄目在電視畫面上的處理,都考慮到了這方面的訴求。比如,主持人,不管是男主持人還是女主持人,都是親和力很強的,他們的相貌、衣著、發型和儀態都是盡量向普通人靠攏,盡量親民,不會顯得特別莊重,當然,也不會過于隨意,這樣就很好地拉近了與受眾的距離。此外,在電視新聞作品的畫面處理上,也會盡量保留一些能夠表現欄目定位的視覺圖像,使之與欄目定位一脈相承。經過這樣的處理,《第一時間》新聞欄目給受眾的視覺感覺整體就非常統一,那就是溫情、通俗化和接地氣,這種視覺感覺很容易引發人們在收看節目時的心理共鳴,讓他們在看新聞時可以更加深入地思考。
除此之外,新聞作品中的細節畫面也會經常性地重點展示,通過慢放、定格、反復播放的方式,來吸引觀眾的關注,給觀眾形成視覺沖擊。比如,在欄目的一些維權報道中,記者往往在拍攝過程中會遇到推諉甚至暴力拒絕采訪的情況,再如,在一些調查類型報道中,記者往往會在暗訪的過程中,拍攝到一些隱秘性的有沖擊力的新聞畫面,但是由于是隱秘拍攝,有時會畫質不太清晰,拍攝角度不太好。對于以上的明顯能夠給觀眾形成視覺沖擊的電視畫面,該如何處理,才能取得更好的傳播效果?顯然一次性播出是不夠的,因為電視的線性傳播特點,很多細節畫面如果只是常規播出,在電視熒幕上一閃而過,可能很難吸引關注的注意,而通過一些后期制作,采用慢放,定格或者反復播放的形式,則可能加強這些電視畫面的露出,給觀眾更加深刻的印象。
綜上所述,沒有視覺符號的創造、處理和交流,就沒有視覺文化的變化和生存。作為聲畫合一的傳播媒體,電視畫面對于新聞的傳播力和影響力作用巨大,提升電視新聞節目的視覺感染力,就能夠直接提升新聞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其實電視新聞畫面有千變萬化的表達方式,精彩又豐富的感染力,簡潔有簡潔的韻味,如果非要去論辯哪個更為“賞心悅目”,可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但是雖然標準答案并非是固定的,但是人們對于“美”的追求卻是一致的,通過視覺表現給人們視覺享受,充分運用視覺沖擊原理,不斷引入新技術和新手段,用符合當前觀眾審美觀的,被絕大部分受眾接納的畫面表達方式,這是所有電視人已經達成的共識,也是現代電視新聞欄目的發展和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