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書喻
《我要這樣生活》是一檔由愛奇藝獨家自制播出的以獨居生活為拍攝題材的觀察類綜藝節目, 于2020年5月8日正式啟動, 每周更新一期, 歷時兩個半月正式完結。節目形式采取了“生活真人秀+棚內觀察室”雙重現場切換的方式,成員由三位固定主持人和流動的獨居明星嘉賓構成。 每期節目播放3至4位獨居明星的生活VCR記錄,穿插觀察室的訪談,共同構成一期節目。節目將目標受眾精準定位于都市快節奏生活下廣大的青年獨居群體,旨在透過觀察明星獨居生活的吃、穿、住、行以及情感的方方面面,引發群體認同,引導青年獨居群體找到與自己自處最舒適的狀態和生活方式。
使用與滿足理論從受眾角度[1]出發,通過分析受眾接觸媒介的動機或者這種接觸滿足了他們怎樣的需求,從而考察大眾傳播帶給人們什么心理與行為上的效用。觀察類綜藝節目的成員構成主要采用“明星+素人”相結合的形式。 比如由明星做客觀察室點評普通人的生活,或是角色互換,由明星自己以觀察者的視角對自己的生活進行點評。這樣的構成展現了明星褪去光環回歸生活后的真實狀態,從多維視角傳遞人物性格,讓大眾更加全面地了解明星。不僅如此,因其內容大多取材于生活,因此觀眾在觀看過程中很容易將自身帶入節目情境中,以節目呈現出來的生活狀態聯想到自身,引發共鳴和思考。例如《我要這樣生活》中獨居新人范丞丞悠閑隨意的生活狀態符合當下很多年輕人獨居的狀態,讓人很容易聯想到自己的生活。明星在節目里大多素顏出鏡,一天生活的記錄從起床開始,細化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每期節目還會設置素人的生活記錄,對于不同職業、不同生活地區以及不同生活理念、不同的獨居時間的差異化,選擇最大限度涵蓋不同青年獨居群體,還原真實性,滿足了受眾的窺探心理、求實和求知心理。
觀察類綜藝節目區別于其他綜藝的最大特點就是多現場、多維度的拍攝。節目拍攝以展現第一現場的真人秀為主,第二現場輔助,從而更全面地展現嘉賓的真實生活。幾位被邀請的明星都進入到觀察室來一同觀看生活記錄片段,就觀看過程中引發的一些行為或是觀點上的思想碰撞展開討論,輸出不同的思想理念。大家在針對分歧展開探討的同時也打開了觀眾的觀察視角, 由此產生豐富的觀看體驗。 被邀請的明星往往都具有觀察者與被觀察者的雙重身份。 在第一視角的真人秀中他們承擔被觀察者的角色,而他們來到觀察室則轉換為觀察者視角, 以觀察者的身份對自己的生活記錄進行解說及反思。在觀察過程中,還可以看到他們在觀看自己生活時的實時“reaction”,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受眾的獵奇心理。在《我要這樣生活》中,獨居小白范丞丞通過觀察周筆暢充實的生活狀態,備受啟發,于是將周筆暢在生活中值得借鑒的優秀之處記錄下來,并搬運到自己的生活當中。
這種雙重視角的記錄通常也需要格外注意兩種視角中間的銜接。比如《心動的信號》最后一期順利結束之后會邀請素人嘉賓前往觀察室與幾位見證他們成長的明星碰面交流。《我要這樣生活》中更是將范丞丞和小鬼所體驗的正骨項目的師傅直接請到觀察現場來為每一位嘉賓實際體驗。一方面將正骨這一種科學醫學方式帶入人們的生活視野,另一方面增添了節目的娛樂效果和看點。
觀察類綜藝節目所選取的主題都是聚焦社會熱點、與生活密切相關、被廣泛討論的話題。比如《我家那閨女》《做家務的男人》《妻子的浪漫旅行》《心動的信號》 等節目,將親子關系、自理能力、婚戀生活等熱門話題通過節目的形式展現出來,引發各界討論。近年來,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 獨居群體的隊伍正一點點壯大,《我要這樣生活》正是將眼光對準廣大的青年獨居群體,結合觀察類真人秀的節目形式,邀請不同年齡、職業、生活理念和獨居時長的明星進行生活分享記錄。 受眾群體通過對幾位明星的獨居生活進行觀察,映射自身,引發普遍共鳴,達到重新審視自己, 改變自己的目的。 同時節目中打出“一個人,也燦爛”的宣傳語,以及“一個人生活,哪哪都快活”的廣告語,向大眾廣泛傳播積極向上的價值觀。
觀察類真人秀節目之所以廣泛受到大眾的喜愛,本質原因在于它的真實透明。 觀眾可以透過一屏之隔全方位細致觀察、了解被觀察者的方方面面。但是近年來,觀察類真人秀的真實性屢遭質疑,究其原因主要是劇本痕跡嚴重,在真人秀節目中擺起了“人設”。例如在節目中,一些明星為了做人設, 在節目開始前就提前和團隊溝通好需要在節目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在錄制過程中按照自己事先安排好的劇本進行“表演”。
此外,惡意剪輯現象的頻發也是造成這種偽真實的罪魁禍首。惡意剪輯指的是在后期制作過程中,對節目拍攝片段進行隨意剪接,將本毫不相干的片段進行生硬拼接,營造出一種戲劇沖突,展現人物之間的矛盾,形成爆點炒作節目熱度。這種做法一方面剝奪了被觀察者展現真實自我的權利,引發沒必要的惡評,另一方面有悖觀察類綜藝節目的真實性原則。 例如由芒果TV自制的減肥生活類觀察節目《哎呀好身材》中,張天愛因在節目中發表自己從未喝過可樂,不知道是什么味道的言論,一時引起極高的關注,激起全網討論熱潮,一片謾罵聲霎時鋪天蓋地而來。直至事件逐漸平息后,張天愛才在另一檔節目中解釋自己當時的原話是“喝的太少了”,但是被節目組惡意剪輯后變成了“沒喝過”。事已至此,關注真相的人已然寥寥無幾,但該事件對藝人造成的傷害以及對輿論的錯誤引導卻無法挽回。還有近期在另一檔觀察類節目《女兒們的戀愛4》中,節目組通過“踩”李炳熹的方式“夸”張雨綺,顛倒是非黑白,隨后二人立即發文表示當即退出節目剩余的錄制。這種以制造假象博人眼球,提升節目熱度的做法,不僅有違真實性原則,且造成了極其不良的社會影響。
縱觀現有的觀察類綜藝節目市場, 按類劃分大致可以分為生活類、婚戀類以及親子關系類。而所有類別的觀察類綜藝節目均采用了“真人秀+觀察室”的雙重播出模式,無一例外,形成了這一類綜藝節目慣用的“套路”。此外, 在每一類節目細化的子節目內容設置上也有很多相同之處。比如今年新推出的戀愛類綜藝《怦然心動20歲》,將在校或剛畢業的單身青年群體聚集在一起, 通過畢業旅行的方式讓他們在節目中充分了解彼此, 尋求情感的機遇。對比前兩年火熱播出的《心動的信號》,幾位剛從高校畢業入職的新人入住心動小屋,在日常生活中產生情感的碰撞與升溫。兩檔節目除了播出平臺、嘉賓陣容、選手職業的不同之外,其主體內容并無二致。不僅如此,一個節目期與期之間也存在同質化現象。 例如《我要這樣生活》中關于正骨的情節就出現了兩期,并且都是大段篇幅進行呈現,健身的情節更是頻頻出現,所傳達的內容和主題也基本一致, 在短期節目中連續的重復也會大大消減觀眾的興趣。
當下觀察類綜藝節目還很大程度上停留在表層的娛樂范疇內,依靠明星效應,利用受眾的窺探欲,傳播無內涵、表層娛樂、甚至低俗文化,在節目深度和價值引領方面不夠深入。比如主持人會時不時地把話題引到明星的感情生活或者私密話題上,借明星的三言兩語進行大肆炒作, 造成極其不好的社會影響。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2021年9月2日出臺的相關政策也表明了堅決反對唯流量論、泛娛樂化的鮮明立場,要堅定文化自信,大力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樹立正確的節目價值導向,堅決抵制炫富炒作、緋聞隱私等負面熱點的傳播。現存的觀察類綜藝節目呈現出內容淺顯的傳播趨勢,無法透過現象看本質、傳播深層次的人文價值。例如《我要這樣生活》第三期中秦霄賢與德云社其他兩位成員劉筱亭、張九泰一同聚會,想在節目中展現相聲創作的過程。但幾人聚在一起未深入展開主題,而借找靈感為由玩起了游戲。范丞丞在節目中錄制的幾期更是基本都以玩為主題,開卡丁車、密室、打籃球、打游戲等,未展現出年輕人積極向上,為美好生活努力打拼的進取精神。再者如陳喬恩與男友的相處模式是異地分居,但是并未從根源上探討異地分居的問題以及矛盾如何化解, 而是以渲染她跟男友的甜蜜視頻為主。
1984年,阿多尼和梅尼就社會真實的建構過程提出了三種模式,分別為客觀真實、主觀真實和符號真實。沿著這三個部分的真實性進行切入,觀察類真人秀首先是要摒棄“劇本”“人設”的概念,撕掉標簽,在節目中做最真實的自己,呈現出最真實的生活狀態。其次,現場和幕后的技術老師也要輔助節目的真實播出,現場拍攝團隊應當想辦法隱藏拍攝機器,消除被過多機器圍繞的約束感,給被觀察者提供一個自由舒適的延展空間。而幕后團隊在后期制作過程中也應當避免用惡意剪輯來制造話題的現象,確保節目的真實播出。第三,在宣發渠道上,應當利用多方媒介多元化傳播,以拉近真人秀嘉賓與受眾之間的距離,增加互動環節。 比如在嘉賓微博和短視頻平臺定期發放福利視頻、生活Vlog記錄、節目花絮等等,讓受眾更多地參與進來。
由于觀察類真人秀節目類似題材過多, 內容大同小異,并且在不同平臺播放的節目還有可能會出現檔期沖撞的問題導致收視率不佳, 長此以往使得大眾審美疲勞,久而久之將會淡出人們的視野。因此,應當在題材、節目形式以及嘉賓構成三個方面作出一定的調整, 突出節目特色,從同類型的節目當中脫穎而出,站穩腳跟。在題材方面,要突破各類以情感為主線的節目創作,將節目題材拓寬至整個社會,比如致力于展現不同職業、傳統文化、自然風光在內的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基于社會熱點或有探討價值的社會生活領域進行節目創作。《我要這樣生活》將視角瞄準青年獨居群體,通過他們的生活寫照,引導社會對這個龐大的新群體進行關注。節目形式方面,除了觀察員和主持人之外,可以增加一到兩名專業的老師,針對不同的節目內容,從不同維度進行專業性的內容解讀,增強節目的教育意義。同時,需格外注意內容的連續性播出設置,盡量保證同一嘉賓出現在每一期的節目編排中,而非隔幾期來一次的編排。一方面可以提高節目觀感的連貫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在幾期的連續性中看到被觀察者的階段性變化。此外,嘉賓構成的范圍也可以適當拓寬,采用明星和素人相結合的方式,明星與素人的生活記錄穿插進行,選取不同職業、不同年齡、不同性格,有代表性的素人和明星集結,使節目更加具有普適性。
一檔好的觀察類真人秀節目應當是透過被觀察對象的言行舉止,挖掘背后真正的價值,解讀深層次的文化內核,凸顯節目的人文價值,而不應只是注重明星的粉絲經濟市場,停留在娛樂表層。例如想要做一檔獨居生活的觀察類綜藝節目,重要的是對獨居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價值作出入木三分的解讀, 體現對獨居生活的深入思考,唯有這樣才能夠體現觀察類生活綜藝的意義。在《我要這樣生活》當中有一些起積極作用的正向引導的例子。比如馬伯騫在節目當中回到自己的家鄉西安, 展現了西安的大美風光,還去到永興坊非遺劇場,將秦腔文化傳遞給大眾。不僅如此,他隨身攜帶了錄音設備,將所見所聞通過設備一一記錄,融入到自己的音樂創作當中,實現傳統文化與新興媒介的融合。在另一期中,我們跟隨他的步伐去到了海洋生物館, 了解到了射水魚、紅眉道人等深海魚類,借助相關海洋紀錄片,向大眾傳播保護海洋生物的生態觀念。 再如顏如晶通過牙齒整形, 改變著裝跳出舒適圈,調整生活作息和飲食規律以獲得更健康的生活等,都是傳遞正確價值觀的體現。因此,觀察類綜藝節目應當在主題立意、價值導向、思想內涵、環節設置等方面嚴格把關,遵循內容為王的生產邏輯,堅持傳遞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導向,避免泛娛樂化的錯誤傾向。
綜上,在互聯網發展迅猛的今天,網絡綜藝節目層出不窮,隨之內容同質化、泛娛樂化以及劇本痕跡重等問題頻出。因此,唯有堅持客觀真實性原則、展現獨創的節目特色, 遵循內容為王的生產邏輯、正確的價值觀引導,才能夠獲得更加長久的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