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菊萍
(新疆廣播電視臺,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網絡新聞直播技術隨著各種大數據技術的持續發展而逐步升級,推動廣播、電視新聞現場直播逐漸向著數字化、融媒體的方向轉型發展。傳統的新聞單一直播模式、內容、形式都需要持續進行創新,實現信息傳播效果最大化的目標。本文通過探討廣播新聞現場直播在融媒體時代下的直播轉型發展策略,以期為今后傳統廣播新聞現場直播的轉型發展提供借鑒、思考。
實際上,融媒體是一種帶有顯著綜合性特征的概念,實際上包括電視、互聯網、廣播等在內的各種獨立實體媒體進行組合之后,實現功能價值等方面的優勢共享所形成的一種現代媒體傳播形式[1]。融媒體更加關注資源和利益之間的相互融合發展,在全方位整合新媒體和傳統媒體人力、物力等各種優勢資源的前提下,從之前的新聞傳播各自服務轉變為綜合服務,更好地做到取長補短,實現各種新老媒體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最大化的目標。對于廣播電臺的新聞現場直播轉型發展而言,融媒體技術的引入和應用能夠幫助廣播電臺奠定堅實的觀眾基礎,并有效地融合新聞和各種媒體資源。
隨著我國網民群體規模的持續擴大以及國內網絡寬帶技術、環境的發展,我國的網絡視頻市場呈現出一種不斷擴張的趨勢,各種直播網站逐漸建立、發展。從表現形式上看,現場視頻直播具體可以分為現場演唱會、新聞發布會、運動賽事、新聞事件現場等多種類型的直播。現場直播技術可以由用戶借助計算機技術、移動智能終端、互聯網技術實現新聞直播的隨時隨地觀看。從技術層面看來,現場直播技術和視頻點播技術相比,并不需要經過分段、轉化和發布等環節,極大地提升了節目播放的實時性。
身處融媒體直播時代下的廣播新聞現場直播轉型發展,對主持人和記者在個人語言方面表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移動智能終端和電腦等各種全新設備得以在現如今的受眾群體中廣泛普及、應用,受眾可以憑借這些移動智能終端,持續拉近與傳統媒體之間的距離,之前帶有正式、儀式感的新聞播報語態將不再適用,受眾更加傾向于帶有情緒以及內容的個性化語言表達[2]。這也是廣播或電視臺在融媒體直播轉型發展過程中需要達成的目標之一。比如,在廣播電臺中的交通臺等傳統媒體記者進行春運期間的有關交通變化的現場報道的融媒體直播,記者不僅需要簡單報道春運期間人流量的數字變化,更要親身體驗春運過程中的服務細節和通行是否便利,將自己乘車體會和感受進行真實的描述,并就大家的關注和疑問進行深入細致的了解和全面解答,這樣才能引發受眾在情感層面的共鳴,才能使報道具有服務性、信息有效和實用,從而收獲點擊量。
與之前傳統的新聞傳播模式相比,融媒體時代下的新聞傳播成本有所下降,尤其是5G網絡等技術的應用,使得信號傳輸的成本得到了進一步的控制,也為目前的廣播新聞融媒體直播提供了內容表達方面的自由空間,能夠展示更多的新聞事件細節,這也是今后廣播新聞現場直播在融媒體直播轉型發展過程中需要著重關注的一點。例如,2019年,新疆臺《我把光明留給你》的新聞現場融媒體直播就是一個有益的嘗試。《我把光明留給你》的新聞現場直播,呈現了新疆瑪納斯縣女法官李雪紅眼角膜成功移植給兩位患者的全過程。李雪紅生前是新疆瑪納斯縣的一名法官,曾經獲得過“優秀共產黨員”“優秀干部”等榮譽稱號,生前兢兢業業、秉公執法,彌留之際還想著再為他人多做點事情,她用行動體現出了一名共產黨員無私奉獻的優秀品質,用生命詮釋了使命擔當。直播不僅通過廣播進行眼角膜捐獻的傳統線上新聞直播,更同步將新聞事件通過微信、短視頻的方式進行了新媒體的直播,使得新聞的現場直播變得更加立體化,該新聞的融媒體作品獲得新疆新聞獎。直播在呈現手術過程的同時,通過連線記者、嘉賓介紹,勾勒出李雪紅勤于工作、樂于奉獻無私奉獻的優秀品質。廣播的線上直播通過電臺的直播間以及手術外的直播間雙線進行,現場通過廣播信號、網絡信號同步直播。現場直播節目設立了多現場的直播方式,運用蒙太奇的手法,把手術現場和李雪紅生前工作、生活中的點滴故事進行拼接、結合,增強了節目的可聽性和參與性,使得對新聞人物的報道更加生動、全面和立體。現場直播一臺手術,這在廣播直播節目中是很少的,手術中突發情況會隨時出現,這對直播節目來說難度很大,直播前主持人和記者以及技術保障多次與院方手術組專家一起探討,研究可能會面對的各種突發狀況,并制定直播應對方案,做到直播萬無一失。直播過程中傳統媒體和融媒體同步直播,這樣線上的廣播直播與融媒體線下視頻、微信推送相結合,達到了“資源通融、內容兼融、宣傳互融”的“融媒體”效果。
融媒體時代下,新聞傳播過程中出現的一個重要特征便是受眾參與度的持續提高,憑借著各種移動智能終端以及互聯網技術,受眾不再滿足于只作為新聞信息傳播過程中的接收者,而是更加渴望參與到新聞信息的生產和傳播中[3]。目前,我們的融媒體直播轉型發展需要重點關注新聞采制環節的互動環節。現場直播需要摒棄主持人、記者單一化的語言表達的方式,現場的主持人和記者可以憑借與嘉賓之間的互動交流,對于直播的節奏進行調整,同時也可以增加與現場觀眾的有效互動,以網民提問回答等形式進一步強化受眾在信息傳播過程中的參與感。現在常見的主播帶貨直播和現場報道,就是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有機融合。廣播+新媒體直播結合的新形態,不僅搭建起了廣播直播間,還有視頻帶貨直播間和記者田間地頭網絡直播間等三個直播間,直播將各元素有機融合,使得傳播效果好,影響力大,效果顯著。這樣的現場直播吸引了大量的受眾收看收聽,還可以通過熱線、微信、評論區評論等方式與直播互動。
在廣播和電視這類傳統媒體進行質量評價時,我們常常會將面對各種突發事件的采訪報道時效、深度作為一個考量和評判的重要因素。在今后廣播和電視進行融媒體直播轉型時,需要優先搶占突發事件報道方面的先機以及話語權,這就要求傳統的廣播、電視媒體持續完善媒體的反饋機制,從受眾提供的信息中快速篩檢出有效的新聞線索,快速調派人員,快速啟動直播流程,設計直播構建,在各個方面持續提高新聞傳播的整體質量。廣播、電視作為傳統媒體,需要對臺里的相關人員進行合理的分配,需要分工細化各自的工作,如有負責信息的搜集、拍攝;有負責采訪的調度、現場連線;還有視頻的傳送等多種工作,最后可以將各方面信息進行匯總之后,由直播窗口以及頻道網站等渠道將新聞現場直播進行呈現,進一步提高新聞信息流通的效率。例如,格庫鐵路的開通運營,這條鐵路是中國西北路網骨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出入新疆的第三條鐵路通道。通車后,從庫爾勒到達格爾木的時間從過去的26小時縮短為12小時,比原先乘坐汽車縮短14個小時。這條鐵路的開通,使新疆的和田、喀什、克州、阿克蘇等地的列車出新疆不再北行繞道烏魯木齊,可與內地直接連通。新聞現場直播《汽笛唱醒昆侖山》緊扣2020年12月9日格庫鐵路新疆段開通運營首列客運列車發車這一新聞事件,組織籌劃前期直播安排,周密策劃,并成功進行現場直播。廣播和融媒體的新聞現場直播基于“格庫鐵路新疆段開通運營發車”這一新聞事實,現場統籌了四路記者,多點位、多角度、全方位、多層次報道,第一時間向全疆聽眾傳出了格庫鐵路庫爾勒站K9756次列車發車的第一聲汽笛聲,也傳遞了當地乘客喜悅的心情。講述了鐵路建設者們攻克難關、勇于奉獻的建設故事,也展望了南疆棗農和兵團人民發展經濟、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決心。在短短20多分鐘的廣播和新媒體直播中,涵蓋內容豐富,采訪扎實到位,音響素材豐富,短視頻現場感強,音質畫面效果好,全媒體報道播出后收到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在今后廣播、電視的融媒體直播轉型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將網民的需求和思維進行有效的融合,從某種程度上看,媒體的融合思維也可以視為廣大受眾的思維。融媒體直播轉型發展需要立足于目標受眾群體在新聞信息方面的實際心理需求,針對直播的內容持續進行完善。新媒體平臺上的新聞熱點事件處于一種持續更新的狀態下,但只有貼近人民群眾實際生活或者是具備真情實感的題材才是人民群眾最為喜歡的新聞作品[4]。傳統媒體可以利用優勢的新聞線索來源和采訪力量,通過微信、抖音、快手、頭條新媒體矩陣推出短視頻新聞,將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像現在“停車難”成為城市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通病,解決城市“停車難”問題,可以從服務角度制作傳統新聞直播連線和新媒體短視頻,告知公眾在哪里可以停車?如何停車?停車體驗和收費情況,管理部門如何因地制宜緩解“停車難”等等,通過全媒體報道方式報道,吸引更多受眾,拉近與受眾的距離,將服務落到實處,才能獲得高收視率和點擊量。
另外,從當下廣播、電視新聞現場直播工作來看,其主要新聞題材可以分為公共突發事件、重大新聞事件、會議、服務實用信息等多類。諸如地震、泥石流等突發的公共事件,其本身因為帶有較大的社會影響,可以劃分到新聞熱點事件中。而那些發展趨勢無法預料的新聞事件也會使得受眾對節目內容產生較大的期待,直播策劃和實施工作團隊可以通過遞進式行文進行報道,滿足公眾對于新聞事件發生的原因以及后續發展的好奇心。
在融媒體直播轉型發展的過程中,直播內容和方式的創新需要以自身原有優勢作為基礎,全方位吸收新媒體在直播方面的優勢,將新媒體平臺上傳播較為廣泛的新潮詞匯、表達手法等進行適當的融入,賦予融媒體新聞記者直播以時代特點和生活氣息。例如,講述平凡人的故事,深入基層和一線,傳統媒體可以做線上的直播和連線,新媒體可以推出系列短視頻,像“為自己的崗位點贊”這一節目就可以講述基層崗位的防疫工作人員、環衛工人、路政建設單位的施工人員、公交車司機、快遞小哥等人員的生活。收集真切的故事、感人的圖片,推出短視頻新聞。另外,新媒體可以率先傳統媒體推出云拜年、云聚會、云祝福,錄制短視頻,通過不同的家庭和群體視頻剪輯到一起,再通過消息、現場直播,多角度、多形式報道新聞,以收到良好的社會效果。
另外,新媒體技術要不斷升級,實現多平臺拉流直播、一鍵多平臺分發、視頻慢直播、多機位摳像融合直播、虛擬直播間搭建等融媒體技術方面突破,使得在線觀看人數和點擊量有所突破。
現如今,廣泛出現的新媒體平臺可以為用戶提供多種參與互動的方式。在今后融媒體直播轉型的過程中,聽眾、觀眾、網民也可以在任何地點、時間參與到與新聞節目的活動中。在解決傳統新聞媒體傳播缺乏受眾互動性和參與性的過程中,現在可以通過融媒體和網絡直播形式的有效融合,推動媒體內容分發渠道的多元化發展,進一步強化受眾節目參與和觀看的廣度。傳統媒體在傳統的廣播電視直播節目運作基礎上可以搭建微信、抖音、快手、微博、頭條、視頻號等新媒體矩陣平臺,發布各類新媒體作品。例如,在中秋、春節等佳節在公共場所放置留言墻,市民可以寫下對祖國的祝福,對家人、朋友的祝愿等等,通過慢直播的方式傳播美好。在直播平臺中,用戶就可以通過發送彈幕的方式對節目形式進行評論,或者是與受眾共同探討,提高媒體內容分發中的受眾參與感和互動性,同時這也是受眾對傳統媒體廣播、電視節目關注度提高的有效方式。目前,在廣播節目的融媒體發展里,我們也通過微信紅包、支付寶口令紅包發放這類帶有明顯互聯網性質的娛樂互動方式,進一步增強與目標受眾群體之間的互動程度,強化目標受眾群體對于節目的黏性。
融媒體時代下的傳統媒體的新聞現場直播轉型發展,需要始終關注內容的及時性,以及細節化的有效呈現、新聞采制工作的互動性提高等多個目標的實現,通過及時搶占新聞事件的報告先機,發揮廣播、電視傳統媒體在新聞行業中的地位和優勢,配合直播內容推送方式的優化以及增添互動環節,提高受眾在新聞信息傳播過程中的參與,增加新聞節目的黏性。
融媒體時代下的新聞從業人員也要轉變思維方式,全面做好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融合工作。拓展思路,掌握利用好新技術,轉戰新媒體主戰場,提高每個人綜合能力,加強學習,學習微信編輯、題目設計、視頻剪輯拍攝、直播技巧、海報制作、多機位直播等新媒體的操作。探索新時代媒體傳播的新路徑、新手段、新形式,努力成為全媒體型、專家型人才。最終,為廣大受眾提供有溫度、高質量的新聞作品,在融媒體的發展中激發傳統媒體新聞直播新的生機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