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 磊,王海燕
(浙江萬里學院,浙江 寧波 315000)
金融工程專業的課程建設需要包括金融學、數學和計算機方面的基本理論。其培養導向或是注重衍生品的設計,強調學生金融策劃能力的提升;或是注重量化投資和風險管理,強調學生金融量化分析能力的提升。2019年教育部《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教高〔2019〕8號)提出,“課程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課程質量直接決定人才培養質量”;并進一步要求:“轉變觀念,理念新起來”“目標導向,課程優起來”。這對于應用型大學,就需要“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深化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建設一批培養應用型人才的一流本科課程”。
課程體系設計的內涵是課程建設的靈魂,也是新時代引導學生走正路,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根本遵循。結合我國當前的實際情況,要求課程建設服務于經濟高質量發展,服務于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中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這潛在地給應用型大學提出了一個歷史命題,即怎樣將培養目標和培養路徑服務于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
如何將金融工程專業培養目標服務于三大變革,這就需要通過課程目標、課程理念、課程內容、操作實踐、技能提升和服務就業相互融通、相互一致,進一步優化課程內容,改變當前課程建設中存在的諸如:過度借鑒研究型重點大學的課程設置,缺乏鮮明的特色;對課程知識體系銜接關系、學時分配結構缺乏有效的梳理;實踐教學環節薄弱,難以支撐理論教學,學生動手能力不強;沒有對企業需求進行深入分析,造成學生與企業對培養效果都不滿意等問題。
就世界著名大學而言,耶魯以自由教育為理念,高度重視本科教育,強調課程的主要目標是每日積極地操練學生的能力[1]。張鶴[2]提出,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任務是利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點,培養出社會實踐性較強的人才。趙靜等[3]提出,應用型本科課程體系要學以致用,既注重基礎理論教學,又高度重視實踐性教學環節,通過兩者的結合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哈佛大學核心課程的設置理念上,強調學生綜合素質的養成,其目的不僅是基礎知識學習,而且還重視開拓學生的知識視野[1]。孫芳等[4]提出,我國本科“金課”建設應更多借鑒“跨學科”課程的實踐舉措,以突出金課的先進性。
在應用型大學的教學方式方法方面,彭磊等[5]提出使用探究式教學方法,從創設情境、啟發思考、自主小組探究、協作交流、總結提高等五方面入手,培養獨立自主的應用型本科人才。秦磊華等[6]提出了基于CDIO的物聯網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并對構成該體系的實踐教學構思、實踐教學設計、實踐教學實施等核心內容進行了詳細論述。萬璽等[7]基于可雇傭性理論,從4個維度學科提出應用型人才的技能培養。肖國學[8]將BOPPPS教學模式應用于民族地區應用型本科院校“茶學研究法”課程教學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上述研究,實際上梳理出兩條思路。
(1)應用型大學金融工程專業課程建設需要聚焦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價值。從歷史角度看,大學課程的產生與發展基本形成了3條軌跡,一條是職業性的,一條是學術性的,另一條是素質性的。而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任務從課程內容上講,是在“專業”和“職業”之間,用技能培養,去解決實際問題。
(2)應用型大學金融工程專業課程建設需要實現專業課程與社會需求價值(服務實體經濟)的互動。根據吉登斯的結構化理論,大學課程改革的實踐是具有能知和能動的大學內部行動者在一定時空之中運用規則和資源持續不斷地改造外部世界的行動過程。因而,大學課程改革具有反思性、非決定性和社會性。就應用型大學而言,金融工程專業必須立足于“服務于實體經濟”的這一本質要求,避開“一談投資就證券”的實踐怪圈。要充分發揮大學內部成員的能知能動特性,高揚大學生的主體特性。
應用型大學金融工程專業培養目標應定位于培養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就需要將目標定位于經濟高質量發展這一背景,為三大變革提供人才,其一流課程建設目標應定位于培養學生的專業核心應用能力和適應能力。從學生需求來看,應用型大學金融工程專業課程培養的重點是專業核心應用能力和職業素養。要強化學科基礎課,改造專業課,建設精干專業主干課程,擴展專業方向課程。
大學課程的內容是類型化的,應用型大學金融工程專業一流課程建設內容是能力本位的課程,是基于工作體系的課程設計,將工作過程中的相關要素轉化為課程內容,按工作過程編排課程結構,強調真實職業環境,真學、真做,掌握真本領。實現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教學方法與技術進步對接;考核內容與職業技能要求一致、課程目標與崗位要求一致、教學方法與人才成長規律一致。
金融工程專業一流本科課程實施要打破傳統教學方法,樹立新的教學觀:知識不是老師“教”會的,而是學生“學”會的,能力不是老師“講”會的,而是學生“做”會的。要強調學生主體的回歸,把“做什么”和“如何做”始終貫穿整個課程教學,讓學生為解決一個個真實的任務主動學習。
應用型大學金融工程專業的建設,要突出為國家、為區域高質量發展服務的理念。要在日常的教學中,突出學生認知世界的價值觀指引。這種價值觀指引,不是簡單的說教,而是建立在國家制造業大國的角度,需要無數人才參與具體建設的實際中。這種價值觀指引,不像是“你們是國家最優秀的學生”,也不像是“家鄉建設離不開你”,而是“新的時代需要你在這場變革中,需要你參與到具體的三大變革中”。在具體的操作層面,課程設置應注重以下細節:第一是對于教學課程課時和次序設置方面,應該以學生的感受為主要參考因素;第二是對于專業課程的設置方面,要從提升學生實踐技能入手,適當減少教師授課部分;第三是制定一個學生選修的最少科目或者選修的最低學分,保證選修課學習質量;第四是在達到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減少學生學習的總課時數,從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突出個性。
由于課程建設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在具體的建設中應該多從實踐角度出發,以適用為具體導向。將具體的課程建設與三大變革的需求有效結合起來,以服務國家高質量發展為導向。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可以根據實踐經驗,使用以下技巧:一是考核看作品,解決成果導向問題;二是跨界編教材,解決課程教材問題;三是基地變教室,解決真實環境問題;四是專家進講堂,解決師資問題。
在課程建設重點上,要多突出三大變革中出現的新內容、新舉措和新模式。具體而言,課程建設的重點落實在:一是體現教材的應用性,注重校企合作共同建設教材;二是構建地方課程教材群,使用符合本地區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發展規律的教材;三是重視學生參與實踐,重點突出實踐創新能力培養。
一是基于專業培養目標、社會需要、課程設置、學習方法、相關學科、就業方向、素質結構相一致的思路,確定課程內容的選擇、課程內容的配置,強化實踐環節、建設教學資源、建立教學團隊和重構考核評價體系。二是加大真實任務、真實案例的引入力度,突出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結合。其教學內容必須是發現性、開放性、類型化的,具有“實踐出真知”“課無定法”“學無定式”的特點。但是,基于中國國情,以服務于實體經濟為目標的導向需要實現:第一,課程目標、課程理念、課程內容、操作實踐、技能提升和服務就業相一致;第二,理論與實踐的并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第三,要將能力與應用這種能力的具體情境聯系起來,以實踐為先導,教學盡可能在真實的職業情境中進行。
圍繞服務實體經濟、面向一流課程建設中,在組織建設、課程設計、平臺構建、評價激勵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對應用型金融工程專業教育進行頂層設計,并根據不同內容進行分模塊理論研究,破解應用型金融工程專業教育教學中的難題,為融合遞進式培養體系的改革實踐提供理論指導。
針對不同類型學生的就業方向開設模塊式課程。(1)面向全體學生金融工程專業的通識課程和專業基礎課,包括必修理論課、選修課和必修實踐課等。(2)面向學生就業意向開設專業素質拓展模塊課程。針對學生就業意向,進一步完善專業素質拓展課程中量化投資模塊、科技金融模塊、價值投資模塊、私募基金模塊的內容更新與跟進。(3)面向具有專業特長的學生,強化“2+2”特色班的實踐教學,提升量化投資特色班、科技金融特色的實踐融合能力。
構建專業素質拓展→學科競賽→創業訓練的遞進式實訓體系:(1)專業素質拓展可以通過金融資產管理訓練營方式展開,注重彌補基金實務、證券實務和期貨實務的提升;(2)學科競賽方面,積極推進大學生投資證券大賽和金融創新大賽;(3)創業訓練方面,通過實施創新創業計劃,讓學生組建創新創業團隊,開展創業訓練,保持較高的創業率。
通過多渠道培養專業素養過硬的教師隊伍。為提升教師專業素養水平,實施企業家進校園、教師進企業的計劃,通過教學與實踐相結合,提高教師教學相長的水平和能力。促進教師參與金融實踐,明確務實指導作為每個教師必須履行的教育職責。
強化協同融合,在政策制定、激勵考核等方面形成合力。強化目標導向,將服務實體經濟、面向一流課程建設作為教師評價的重要內容。在評獎評優、績效考核等方面,將指導學生創新創業或就業作為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