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群
(河南理工大學 圖書館,河南 焦作 454003)
圖書館是文獻資源儲存中心,長期以來一直是人類文明發展不可或缺的部分,但過去常常被人們簡單認為圖書館就是藏書閣,圖書館的工作人員稱為圖書管理員,功能簡單服務單一[1]。隨著新時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各行各業都面臨著業務創新和服務的革新,都在向智慧化業務建設發展。圖書館也不例外,必須跟著潮流做出一些改變和革新,特別是高校圖書館承載著培養國家技術人才的重任,應隨著讀者需求和現代化發展,應用信息技術化手段對高校圖書館進行改造和建設。目前各地不少高校圖書館已經進行了信息化建設,帶給讀者煥然一新的體驗和智能化服務,這給一些待信息化建設的高校圖書館強大的信心和鼓舞。借此河南理工大學依照河南省教育廳規劃實施智慧校園建設契機,河南理工大學圖書館本著為讀者提供優質服務的目標,也相應地進行了信息化建設,通過增添硬軟件設備的智能化、系統自動化升級、大數據展示平臺等給讀者帶來了智能化、便捷化、可視化的服務。
為了給讀者提供更好的學習環境和知識服務,河南理工大學圖書館擴大規模,建立一座占地面積約4萬平方米有8層建筑的新圖書館,依照學校統一智慧校園建設計劃,圖書館通過配置自動化硬件、軟件和系統進行自動化升級,以實現圖書館的信息化建設。主要有引進RFID智能圖書管理系統、NLSP新一代業務智慧管理系統和門戶網站建設、大數據平臺及相應的信息化系統。
圖書館最主要的是館藏資源,對紙質館藏資源進行智能化改造、改變傳統的圖書貼“磁條”人工借還模式是圖書館信息化建設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河南理工大學引進智能化設備和RFID智能管理系統,采用實際應用最廣泛的RFID無線射頻技術對圖書進行升級加工,將超高頻RFID芯片粘貼于圖書某固定位置對圖書進行加工,利用館員工作站對加工的圖書進行標簽轉換注冊信息,使用層架標和三維立體導航技術對在架圖書進行精確定位,明確圖書所在的樓層、區域、架位和層位,配備自助借還機、自助檢索機滿足讀者快速自助完成借還業務的需求,大大縮短圖書尋找的時間,同時配備RFID安全門,與圖書管理系統進行聯動,對未借還的書籍進行實時監測并進行聲光報警,對館內圖書進行有效安全管理。設置智能預約書柜和24小時自助還書機,讓讀者享受不受時間限制預約取書和還書體驗。無線連接移動式盤點機使用掃描槍快速掃描書架上的書籍,通過對圖書上的RFID芯片標簽的感知,自動判斷書籍的位置,自動挑出錯架的書籍并指明正確的位置,縮短了工作人員書籍上架、順架、倒架、盤點的時間,同時也保障了讀者精確找到喜愛書籍的效率。
為了全面提升圖書館業務管理自動化水平,業務管理系統從原來的C/S模式變為B/S模式,引進圖星公司的NSLP新一代業務管理系統,采用微服務框架,對圖書館業務模塊和服務模塊進行重塑再造,其系統功能包括智能采訪、資源管理(編目)、資源典藏、連續出版物、流通業務、讀者服務、電子資源管理、知識服務、統計分析、系統管理等圖書館相關業務服務,具有開放的接口,可靈活進行業務擴展,其最大的特點是具有來源于多供應商的中央知識庫,提供館藏資源、電子資源元數據、知識發現和數據庫資源統計分析,為圖書館的資源采訪、資源建設和資源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撐[2]。
門戶網站是讀者利用圖書館豐富資源、享受圖書館信息服務的平臺。新搭建的圖書館門戶網站以清晰、簡潔、大方的設計給讀者良好的瀏覽體驗,模塊包括統一檢索入口、資源、服務、閱讀推薦等,主要是將圖書館所有的紙質資源和電子資源融合在一起,與新業務管理系統對接,建立統一檢索的入口,方便讀者檢索與利用,其中資源包括中文數據庫、外文數據庫、特色數據庫、試用數據庫等,數據庫資源豐富、分類清晰,提高了讀者館藏資源的利用率。同時圖書館與學校“智慧理工”統一身份認證進行對接,融入學校統一身份管理,為讀者使用圖書館資源提供便捷。
引入大數據發布系統,實現圖書館各業務系統數據,如借還數據、檢索數據、門禁系統、RFID系統、座位預約、研討間預約等數據信息,進行自動篩選、干預后,一鍵式進行多媒體渠道發布,分頁輪播展示在圖書館大廳的55寸大型液晶顯示屏上,使讀者更清晰、更快捷地了解圖書館到館訪問人次、圖書館借還圖書排行榜、新書推薦情況、座位預約和研討間利用情況,同時還可以實時顯示當地日期及天氣情況,個性化展示讀者可能關注的信息和資源。
依托學校整體的以師生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積極推進校園信息化建設,圖書館各項信息化系統不再是信息孤島,將信息共享于學校統一的“智慧理工”平臺之上。提供統一身份認證,讀者使用同一賬號和密碼即可享受圖書館所有信息資源,如圖書管理系統、座位預約系統、借閱查詢系統、訪問數字資源等。圖書館的RFID智能管理系統、圖書管理系統、門禁系統、智能存包柜系統、預約座位系統、研討間預約系統、圖書館網站、學位論文系統、微信平臺、數字資源等各種系統服務器也不再自我管理,不再承擔網絡安全漏洞、數據泄密等風險,而是集成于學校專門打造具有可靠運行環境的數據中心,搭建云計算平臺,實行資源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分配和統一管理,不僅使資源得到了充分利用,也提高了服務器安全防護水平,確保了圖書館各信息系統暢通運行。
由于疫情和學校自身建設各方原因,給予圖書館信息化建設資金有限,再加上需要增設的自動化設備和系統成本比較高,因圖書館藏書量大,所需RFID芯片的費用也不小,所以只能在現有的有限經費里,進行信息化設備系統采購的預算。經過項目精心設計、論證,信息化建設只能分幾期來完成,優先部署最急需建設的部分。這難免影響了信息化建設的速度,一些基礎自動化設備不能及時進行架設,如自助文印設備、視聽室等,也限制了圖書館智能化服務空間和服務范圍。
圖書館人員大多已經習慣了原來的運行模式,熟悉了手動盤點、手動借還和人工館藏服務,對新事物、新技術接受不太積極,對信息化方面的知識認知也不足。整個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僅個別人員參與度很高,大多數人信息化意識淡薄,工作主動性不夠,參與度不高,僅按部就班地完成交代的任務和工作,工作能力的潛力沒有被徹底激發出來。嚴重缺乏信息化建設對圖書館服務效率提高和優化的認知,進而影響了整體信息化建設的進程和對讀者服務的質量。
信息化建設對于圖書館長期發展來看,是階段性的工作,存在管理制度、維護制度缺失的情況。在實施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內部人員和項目施工方存在合作不緊密或脫節的情況,導致一些問題沒有及時得到溝通,給后續的設備使用與維護造成一定的困難和麻煩[3]。此外,部門內部工作制度不夠明確,職責界限不清,一些問題被擱置,影響了問題解決的進度,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圖書館對讀者信息化服務的能力。
項目實施之前的準備工作非常重要,直接關系著后續的項目實施進程和效果。首先要做好項目規劃設計,由于高校普遍存在建設資金短缺的情況,根據有限的資金明確信息化建設所需要實現的功能和考慮讀者最急迫的需求,依照各館實地考察的空間布局與設計,反復研究和論證信息化建設所需要的設備和系統的種類及數量,提出采購需求,以此來最大限度地滿足讀者對圖書館信息化建設的期待。其次,要充分調研與確定設備名稱和系統的技術參數,這個技術參數的設定直接關系著設備后續的運行情況和運維的復雜度,也直接影響著圖書館信息化服務的效率和質量,所以技術參數的設定是至關重要的。再次,要走采購流程進行制定合同、采購公開招標等程序。最后,在項目實施之前,館內相關信息化建設知識的普及及相關制度的建設要同步進行,這也是制約圖書館信息化建設進程和效果的關鍵因素之一。提前做好工作部署和計劃,才能推動信息化建設步伐穩步前進。
信息化建設中主要是增設智能化設備及智慧化系統,為保障圖書館可以正常穩定有序地開展信息化服務,設備和系統的運維工作是重中之重。只有隨時隨地保證設備及系統穩定運行,才能順暢為讀者提供優質的服務。在當前形勢下,需要設備及系統運維模式進行創新,如自動化運維工作職責明確、運維機制規范、建立專業的運維隊伍、提高運維館員的業務水平等方面,明確運維人員工作分工和具體工作職責、健全細致的運維規范制度、培養業務骨干人員、提升專業化的運維水平,從而提高圖書館信息化服務效率和服務質量,增強讀者享受圖書館便捷服務的幸福感和安全感[4]。
信息化建設、設備運行、系統維護能順暢運行的前提是保證網絡通暢、服務器運行正常、數據安全。特別是信息化建設帶來的自動化設備增加、系統升級,服務器數量有增無減,如何確保服務器網絡安全也是信息化建設中不可忽視的一環[5]。網絡入侵、數據損壞、黑客攻擊這些致命的破壞將導致服務器癱瘓、設備的系統無法訪問,所有自動設備與服務器連接斷開,信息化設備都將無法正常為讀者提供服務,從而嚴重降低了讀者對圖書館的美譽度和認可度。要保證圖書館的信息化設備和系統運行正常,網絡安全必須從服務器構建、系統廠商、網絡安全運維人員方面著手,每個環節都需要嚴格落實網絡安全法。首先,圖書館應與學校信管中心合作,將服務器納入統一管理、統一規劃中,將服務器安置在智能監控全覆蓋和24小時故障即時報警的運行環境中,搭建云計算平臺,增強網絡防護能力,服務器訪問增設Web應用防火墻、數據中心防火墻、VPN、堡壘機、漏洞掃描等安全設備防護,確保服務器運行網絡安全,防止網絡入侵、黑客攻擊的情況。然后,在服務器上部署信息化系統,必須經過網絡安全等級保護測評為二級等級的系統,依照學校要求定時進行一次等級保護測評,并依照整改意見進行及時整改,確保系統使用安全。同時在服務器上引入專門的防火墻,安裝殺毒軟件,SQL數據備份及留存不少于6個月的運行日志等步驟來加強對服務器安全的日常管理。最后,對網絡安全運維人員加強培訓,提高專業素養和意識。一方面可邀請網絡安全方面的專家和測評公司的講師對網絡安全運維人員進行安全意識的培訓及安全知識的講解;另一方面網絡安全運維人員自身提高工作能力,多從實際工作中總結經驗、異常問題解決和溝通技巧,不斷提升自我的安全意識和業務能力。
信息化設備和系統的利用,必須配置與之匹配的人員隊伍。首先需要根據館內現有人員進行人才分類,充分發揮館內人才的個人專長,特別是對具有計算機專業、自動化專業背景及其工作經驗的人才進行重點培養;其次根據工作內容進行分批培養相關內容,包括RFID技術及其相關設備使用方面的知識、設備及系統技術知識、數據信息培養知識、自動化運維方面的知識等,重視館員隊伍信息化知識和服務水平的提升;再次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訓,可組織館內人員參加業務知識競賽和比拼活動,以此來激發學習知識的積極性和熟練性,更好地為讀者提供信息化服務;最后可優選部門骨干人員外出進修培訓,開闊視野增進專業化知識,為進一步信息化建設提供儲備人才,以此來保障圖書館信息化建設和信息化服務水平更上一個臺階。
當前智慧化建設背景下,圖書館都在努力向智慧化圖書館發展,信息化建設是邁向智慧化建設中最重要的一步。各地高校圖書館都應依此契機做好頂層設計、制定好信息化建設制度、完善信息化系統流程等,以為讀者提供優質信息化服務為中心思想,從智能化硬件與軟件、數字資源建設、網絡資源信息共享等建設內容方面逐步完善高校信息化建設,為下一步智慧化圖書館建設奠定堅實的設施和環境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