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輝
(三明市融媒體中心,福建 三明 365000)
在電視新聞報道中,時政新聞以其傳播內容的時效性、新鮮性等特點而成為廣大受眾重點關注的電視節目類型。并且,近年來的媒體融合的不斷深入和電視節目創新的持續推進,使得電視時政新聞報道發生了顯著性的變化。一方面,時政新聞報道的內容更加親近基層,關乎民生的時政新聞報道成為電視節目重點挖掘的新聞素材,另一方面,時政新聞內容的傳播方式日益多樣化,除了電視畫面以外,網站、微信、微博等成為電視時政新聞報道的重要渠道。顯然,媒體的融合改變了電視時政新聞畫面傳播的整體環境,并促使時政新聞內容編輯發生了相應的變化。然而,就當前電視時政新聞報道來看,諸如程式化、表面化、嚴肅化等有違親民化的情況仍然普遍存在,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電視功能的發揮,影響受眾收視習慣。眾所周知,電視時政新聞報道主要依靠文字內容和畫面語言來表達,因此,推進電視時政新聞改革,使電視節目以更親民化的方式傳遞廣大民眾喜聞樂見的時政新聞,成為電視時政新聞畫面親民化的重要創新方式和方向,通過親民化的畫面語言向受眾傳遞有效信息,吸引受眾眼球,提高關注度。
在我國,時政新聞報道主要是對國家和地方黨務政務活動、政治會議、政策發布、重點經濟、文化事件,以及重大政務活動、公眾事件的報道,主要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傳播政治、經濟、文化信息。但是多數時政新聞僅是聚焦在上層,聚焦在黨政領導,口號式、程序化的報道居多,與普通群眾脫節,缺少與群眾的聯系,受眾從中了解到的信息并不多。在畫面上注重塑造領導形象,受眾看到的是整齊劃一的領導面孔,更少關注如何親民,這就形成當前時政新聞報道的發展現狀:媒體費力且不討好,受眾不認可,該矛盾構成了時政新聞的困惑,最終制約時政新聞的進一步發展。
實際上,近年來,諸如央視等媒體推出了以時政新聞解讀或者評論為主題的《主播說聯播》等更加親民化的時政新聞,從內容上拉近時政新聞與基層受眾之間的生活和心理距離,增進了受眾對電視時政新聞的理解和認識,但是這些新聞主要是從報道內容方面進行的改善,對畫面的親民化則缺乏相應的改變,導致畫面與內容在主題的契合上還有一定的不足。
電視時政新聞缺少親民化的原因是深刻的,而改變電視時政新聞缺乏親民化的問題是融媒體環境下電視媒體時政新聞節目創新的重點要求。就目前來看,時政新聞類節目缺乏親民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兩點。
縱觀全國省、市、縣各級電視媒體的時政新聞,領導講話、重要會議、政策實施、公務活動的文稿,以及畫面拍攝、剪輯手法,基本上都采用模仿央視《新聞聯播》的套路。電視播出畫面固定為大全景進入,領導畫面、聽眾畫面大全景切出,播出內容和畫面順序形成了固定格式,領導畫面按照職務大小依次播出,主要領導必須有正面特寫鏡頭,并且畫面景別、用時長短也因領導大小而定。絕大多數電視受眾對新聞畫面的評價更傾向于單調、不鮮活及刻板等,甚至和基層實際聯系不大,這樣的新聞過于刻板,卻不滿足大眾的需求。
雖然融媒體環境下,電視時政新聞報道的內容在題材上得到了豐富,但在報道畫面的呈現方面,往往出于保證內容客觀性、主題性的需要,忽視畫面形式的生活化、輕松化,導致新聞畫面以著正裝、說標準普通話的主持人為主,畫面中呈現的新聞材料也多以簡潔的文字、明晰的圖表形式呈現。顯然,這種過于客觀的內容播報形式,在傳遞出客觀信息的同時,也給受眾制造了一種距離感,即新聞播報的內容可能與自己日常生活的關聯性不強,進而對新聞的關注度也就會下降。
電視是聲畫二者融為一體的傳播媒介,對于時政新聞而言,聲畫最主要的特點便是有人物、有聲音。因此,針對這一現狀,時政新聞應當抓住該優勢,在電視新聞現場細節上,恰到好處地使用同期聲,將鏡頭對準平民老百姓,讓百姓看到的是屬于自己生活的時政新聞,以此來提高電視時政新聞的親和力。時政新聞中最富有新聞價值的是細節,細節之處最動人,一個鏡頭、一個語言就可能會體現出新聞的價值。如時政新聞中有沖擊力的圖像、現場語言等。同期聲在電視新聞中起著重要作用,特別是在電視時政新聞中,倘若沒有同期聲,會降低相應的傳播效果,僅有圖像而沒有聲音,會從心理上與受眾拉開距離。
時政新聞立足于國計民生,主要報道的是與黨、國家、社會發展有密切關系的內容,這種具有明顯政治性、公共性的新聞內容,決定了其對應的電視畫面內容應當做到客觀、理性、規范和標準,這就使得畫面設計中容易出現比較單調、生硬的情況。考慮到媒體融合背景下,受眾對電視時政新聞節目的訴求更加趨于親情化、便民化的實際,在制作時政新聞畫面時,編輯應當盡可能地增加與時政新聞相關的細節性元素,使畫面整體上看上去更加親和、自然,避免產生“高冷”的畫面感。
例如,三明電視臺三明新聞欄目在報道三明市特殊教育學校組織開展的學生勞動技能競賽活動新聞時,在介紹活動內容的過程中,就穿插了一系列學生進行剪紙等勞動技能比賽的視頻畫面,并且這些畫面是以學校教室這一整體性的空間為單元進行的整體化呈現,這樣受眾不僅能夠從畫面上看到學生剪紙的情景,同時也能夠看到學生進行剪紙競賽的空間環境,而這一環境中出現的紅色校服、粉色展板、白色墻面營造出了整體的輕松、和諧感,使受眾能夠從整體上感受到競賽的溫馨,而不是時政新聞的冷冰冰感。
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是“以人為本”,時政新聞應當響應國家號召,體現人文關懷,充滿人情味,可以說,這是新時代的要求,也是新聞發展規律的要求。近年來,在互聯網等一系列新技術的應用和推動下,傳統電視媒體的內容傳播已經進入了媒體融合的新階段,這就要求時政新聞類電視節目的制作和傳播要逐漸以溫和、平等的目光去平視受眾,用人文關懷去報道老百姓關心的新聞,時政新聞中倘若不強調民生,不體現人性關懷,就難以與受眾產生共鳴。而在時政新聞親民化的畫面中,聲音無疑是關鍵性的要素。在聲音制作與傳播中,同期聲是時政新聞優于其他電視節目的優點,其不僅能夠對受眾形成關注的焦點,還能夠給受眾創造良好的聲音體驗,產生較好的節目傳播效果,電視時政新聞中應當注意同期聲畫面這一細節,巧用同期聲,發揮聲畫同步這一特性,并用同期聲對現場氛圍進行勾勒,縮小新聞人物、新聞節目與受眾的距離。
如:2011年1月22日貴州衛視《貴州新聞聯播》欄目播出的時政新聞《省委書記食宿農家問需問計訪寒苦》,里面的幾個細節讓人印象深刻,一是省委書記夜宿在農家,與當地村民一起圍坐在爐火旁,聊家常、問民生。二是省委書記隨意走進一戶農家,在他們家中與一家人一起吃午飯,當得知家里的孩子難得吃一頓炒雞蛋時,省委書記關切地說“今天的雞蛋我們不吃了,都給孩子們吃”,并把雞蛋夾到孩子們的碗里。三是省委書記在當地鎮養老院與孤寡老人們吃團圓飯,給他們盛飯、添菜,老人們喜笑顏開。這三段場景,記者通過長鏡頭、特寫畫面和現場同期聲的綜合運用,把當時的情景“原生態”地展現在屏幕上,把省委領導的形象延伸到了“普通人”,讓受眾感受到“執政為民”的領導,也有一顆平常心、也有與普通人一樣的行為動作。
電視時政新聞報道,嚴肅性是必然的,但領導也是人,同樣具有平民化的一面。時政新聞中領導講話多采用同期聲,用同期聲將領導講話的有效信息播放出來,增加畫面真實性,體現鮮活的人物形象。此外,時政新聞在剪輯的過程中,應當注意留有一定的現場聲音,或許現場聲音音質有瑕疵,不能向受眾傳遞較為精準的聲音,但現場聲能夠給人一種身臨其境之感,避免讓受眾看到的時政新聞僅是播音員說:“領導指出”“領導強調”等等,用現場留聲讓受眾感受到自己猶如置身其中,能夠有效地提高時政新聞的親和能力。
電視新聞報道圖像一般由全、中、近、特、推、拉、搖、移等鏡頭組成,運用好鏡頭語言,讓受眾身臨其境、明辨是非。新聞報道中,電視與平面媒體最大的區別便是,同一事件,電視可通過記者鏡頭把受眾直接帶入現場,而平面媒體則是需要通過文字敘述。畫面是無聲的語言,因此,在時政新聞中應注重畫面中現場人物的細微表情、手勢所傳遞出的信息和表現力,通過真實的場面、真實的同期聲、真實的感情,增加新聞主體的親和力,拉近新聞與百姓的距離。時政新聞報道正是有了圖像和聲音,使新聞報道更具有觀賞性、更具現場感,也更具表現力及震撼力。
時政新聞記者每年都會報道“春運”,在2020年的春運采訪報道中,筆者在三明火車站選擇體驗式的報道,與返鄉旅客一起候車,一起上車,一起乘車,與乘客對話,把鏡頭深入到車廂、深入到著急回家旅客的神情上,既有人頭攢動的大場景,也有生動的人物表情和語言對話,用生動的鏡頭記錄旅客艱辛的返鄉路,有效發揮鏡頭語言的長處,現場感強,鏡頭語言豐富,讓人產生共鳴。因此,運用好鏡頭語言,不僅既能夠體現出時政新聞的親民化,也能使政府滿意。對于時政新聞記者而言,需要具備較強的鏡頭意識,充分利用鏡頭語言深化新聞主題,進而提高電視新聞的表現力及感染力,最終增強電視新聞的真實情感。
對于時政新聞受眾來說,新聞畫面中是否呈現出與自己日常生活和工作相關聯的內容,會直接影響到自己的興趣度和關注度。電視時政新聞畫面親民化,就是要求電視節目中播放的時政新聞節目畫面的內容更加接近基層群眾的日常生活、生產實際,能夠從畫面中看到群眾喜聞樂見、耳熟能詳的內容,進而使基層的電視節目受眾能夠感受到時政新聞報道的內容與自己的生活和生產是息息相關的。因此,融媒體環境下,時政類電視新聞節目應當在節目中盡可能地增加一些民間元素,借助與節目受眾日常生活和工作有交際的元素來增強電視新聞畫面的可閱讀性,使受眾感受到時政新聞的主題是與自己日常的生活和生產真正相關的。
例如,在制作以“雙減”政策為主題的時政新聞時,編輯可以在節目中多增加了一些與學生課后作業和校外培訓相關的畫面,使受眾能夠通過畫面感受到“雙減”政策是與孩子日常的作業和課外學科類培訓這些事情相關的,進一步深化其對“雙減”政策的理解和支持。同樣,在報道一些地區性的時政新聞時,可以在畫面中多增加一些地域性或者與時政新聞主體內容相關的美麗、和諧畫面,使受眾能夠感受到時政新聞是在改善基層群眾的生產、生活狀況,實現向美向好的目標。例如,在報道以“鄉村振興”為主題的時政新聞時,編輯就可以多穿插一些反映和展示鄉村美麗景象的圖片或者視頻,借助畫面吸引受眾的關注。
如何在電視時政新聞報道中體現親民化,是當今電視時政新聞亟待解決的主要問題。推進時政新聞改革必須從鏡頭和畫面入手,新聞畫面應從領導面孔轉向民眾面孔,從政府轉移到基層,摒棄公式化、教導式的解說,從新聞畫面中反映出百姓的渴求,用平民化的視角報道時政新聞,提高新聞報道的親和力、吸引力及感染力。本研究認為,電視時政新聞畫面的親民化,需要做到從細節之處彰顯“親民化”情懷,同時要注意多用同期聲,塑造領導平民化形象,巧用鏡頭語言,深化報道主題,增加民間元素,提高畫面閱讀體驗,只有這樣,電視時政新聞的畫面方面才能夠變得更加富有人情味,傳達的信息也才能更具有針對性,真正樹立時政新聞的權威性,進而提升受眾對時政新聞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