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佳
(揚州大學 學報編輯部,江蘇 揚州 225009)
科技期刊青年編輯大多數非科班出身,即非編輯出版學專業畢業,他們多數擁有碩士或博士學位,具備扎實的專業學科背景,從事過相關學科的科研工作,并且撰寫過學術論文。青年編輯思維活躍,精力充沛,善于接受新鮮事物,勇于接受挑戰,可塑性強,具有較高的英語水平以及計算機應用能力。但青年編輯大多畢業于理工農醫類專業,語言文字功底薄弱,缺乏編輯出版學基礎知識,入職之后不容易快速地進入工作狀態。筆者從自身角度出發,總結出幾條可快速提升編輯技能的途徑供新入職的科技期刊青年編輯參考,以幫助他們盡快地適應崗位,及早進入編輯角色。
出版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考試設初級和中級2個級別,每個級別均設2個科目,即《出版專業基礎知識》和《出版專業理論與實務》,考試大綱涵蓋編輯出版理論、編輯業務、校對、出版物制作與生產、出版物成本與定價、出版物宣傳與發行以及出版法律法規。通過備考,科技期刊青年編輯可系統地梳理知識要點、填補知識漏洞、加強薄弱環節,使自己的編輯出版學理論更上一層樓[1]。科技期刊青年編輯應充分利用參加出版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考試的機會深入學習編輯出版學理論與規范,掌握編輯出版學專業知識,提升編輯的職業素養[2]。根據有關規定取得碩士學位,從事出版專業工作滿1年或取得博士學位的人員,可報名參加出版專業中級資格考試,因此大多數科技期刊青年編輯可跳過出版專業初級資格考試,直接報考參加出版專業中級資格考試。但筆者在備考過程中發現許多編輯出版學的基礎知識僅出現在初級考試的教材中,中級考試教材中往往是一帶而過的,如果僅僅為了應付考試,將會導致編輯知識基礎不牢靠,不如利用備考的機會看熟吃透考試教材中的知識點,全面系統地掌握編輯出版學基礎知識以及理論與實務,并將其吸收轉化為自身的知識,這樣不僅有利于順利地通過考試,還可以為自己的編輯職業打下扎實的基礎。
《出版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管理規定》第2條指出“國家對在報紙、期刊、圖書、音像、電子、網絡出版單位從事出版專業技術工作的人員實行職業資格制度,對職業資格實行登記注冊管理”。第4條指出“凡在出版單位從事出版專業技術工作的人員,必須在到崗2年內取得出版專業職業資格證書,并按本規定辦理登記手續;否則,不得繼續從事出版專業技術工作。在出版單位擔任責任編輯的人員必須在到崗前取得中級以上出版專業職業資格,并辦理注冊手續,領取責任編輯證書”。第18條指出“責任編輯注冊有效期3年,每3年續展注冊1次”。第19條指出“申請責任編輯續展注冊,應提交以下材料:(一)責任編輯證書原件;(二)責任編輯續展注冊申請表;(三)近3年繼續教育證明材料”[3]。《出版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規定》第13條指出“出版專業技術人員參加繼續教育的時間每年累計不少于90學時。其中,專業科目學時一般不少于總學時的三分之二。出版專業技術人員參加繼續教育取得的學時,在全國范圍內當年度有效,不得結轉或順延至下一年度”[4]。由以上規定可知,繼續教育是出版專業技術人員續展登記注冊的重要前提之一。繼續教育的初衷是為出版專業技術人員對編輯出版知識進行補充、更新與拓展而開展的,雖然接雅俐等[5]、高雪蓮等[6]和王明華[7]對目前出版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了分析、探討與建議,但不可否認的是繼續教育的確可以起到在短期內集中彌補編輯學基礎知識、加強出版專業技術人員編輯出版學理論和提高編輯業務水平的作用。除完成每年規定的繼續教育學時外,科技期刊青年編輯還可選擇性地參加一些編輯行業內的會議[8]。如今,科技期刊青年編輯不能僅專注于案頭工作和滿足于單純的文字編輯加工,應該多走出去看看,在與編輯同行的交流與溝通中,青年編輯可以聆聽優秀期刊出版人的辦刊經驗與工作心得,激發靈感、開拓思路、結交朋友、尋找差距、彌補不足、增強職業歸屬感與認同感。參加繼續教育和會議不僅有助于青年編輯提升自己的編輯業務技能水平,還可以拓寬人脈與視野,取長補短,快速進步。
近年來,全國范圍內舉辦了各種科技期刊青年編輯業務技能比賽,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指導與支持下,中國科學技術期刊編輯學會已舉辦5屆科技期刊青年編輯業務大賽,比賽分為初賽、復賽和決賽,采用逐層晉級的方式進行選拔。初賽內容以《編校質量常用標準規范》、新版《標點符號用法》、新版《信息與文獻 參考文獻著錄規則》等文件為基礎,結合工作實際增加法規常識、時事資訊、語文基礎知識、編輯基礎知識、媒體融合知識、英文翻譯及專業詞匯等。復賽主要考查編輯人員對編輯工作的理解程度以及思維拓展能力。決賽主要考查青年編輯的綜合素質、進取精神、創新意識和格局視野。通過初賽的選手可晉級復賽乃至決賽,比賽效果受到了科技期刊屆同仁的眾多好評。參加科技期刊青年編輯業務比賽的好處多多,體現在眾多環節之中,諸如比賽前的準備工作,比賽中和優秀同行的切磋以及聆聽行業內專家的教誨,比賽后進行反思,總結心得體會。通過比賽的歷練,參賽編輯可吸取經驗,收獲信心,進一步加強編輯規范與提升業務技能,同時可提高語言表達與應變能力,獲益良多。參加科技期刊青年編輯業務比賽可幫助青年編輯快速成長,提升職業素養。
科技期刊的編排講究標準化與規范化,要求多且復雜難記。科技期刊青年編輯在平時的編校過程中經常會遇到一些科技名詞術語的規范使用、外文字符的大寫與小寫以及正體與斜體之分、量和單位的名稱、符號及書寫規則、數學符號和數學式的編排規范、化學符號和化學式的編排規范、數字的用法、插圖和表格的規范化、標點符號用法、漢語拼音的正確使用、參考文獻著錄規則、語言文字的規范使用等,一不小心就會有使用不規范的可能,特別是一些不常用的以及不熟悉的名詞,還有一字線、半字線、四分之一字線和波浪線的規范使用等,易混淆與出錯。這時做編輯筆記就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將易出錯、易用錯的地方用不同顏色的筆標出,以示區分,方便下次查閱時快速找到,并正確使用,可提高工作效率。編輯平時的工作事務多且繁雜瑣碎,難免有疏忽的時候,做編輯筆記也是一個加深記憶的過程,正是印證了那句俗語——“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編輯筆記不僅可以記錄編輯方面的相關知識,還可以將平時工作中對編輯工作積累的心得體會記錄下來[9],方便今后將自己編輯工作中的心得體會整理并撰寫成編輯學論文。做編輯筆記可以幫助科技期刊青年編輯加深印象,積累編輯學知識,熟悉編輯規范標準,同時可對編輯學知識點進行分類管理,以便日后溫故而知新,進而提升自己的綜合業務技能水平[10]。
科技期刊青年編輯大多數面臨一種困境,即:雖從事編輯這一職業,但自身缺乏過硬的文稿加工功底,缺乏駕馭語言文字的能力[11]。科技期刊青年編輯不同于社科期刊編輯具有深厚的文學修養,他們大多出身理工農醫等專業,平日里也不可能有專門的時間來重新學習語言文字知識,只有通過在工作中不斷地積累,提高自己的語言文字水平。編輯身為規范寫作的引導者,同時也應該成為規范寫作的踐行者[12]。科技期刊青年編輯雖已從事編輯行業,但并不意味著他們放棄了自己原有的專業,如果條件許可,科技期刊青年編輯可參與相關的科學研究工作,并撰寫相關的研究性論文,從長遠的個人職業發展規劃來看,這對今后的發展也是十分有利的。江星[13]研究指出,我國的科技期刊編輯,特別是青年編輯,他們的編輯學知識是欠缺的。科技期刊青年編輯可結合平時的工作經驗,將自己在工作中的感悟加工整理成一些編輯學論文,而在寫作時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對問題進行系統的分析等一系列深入研究的過程既可以提高自己的編輯學理論水平,也可以提高相應的編輯學實踐技能。在寫作的同時深入思考,例如怎樣辦好期刊,如何提升期刊的品牌影響力等,最終實現個人成長與期刊發展雙贏的良好態勢。同時,培養寫作習慣,也是克服科技期刊青年編輯心態浮躁的有效手段,寫作可以讓人平靜,只有內心平靜,思緒清晰方能成就好的論文。再者,寫作的過程讓科技期刊青年編輯從平日里編輯的身份臨時轉換為作者的身份,這樣可以讓他們設身處地地從作者的角度思考問題,體諒作者的不容易,增強他們的同理心,樹立科技期刊青年編輯良好的工作作風。
除了以上提到的5條途徑,科技期刊青年編輯還可以通過以下幾條途徑來提升編輯技能:(1)閱讀優秀編輯出版類期刊,如《編輯學報》《中國科技期刊研究》 《編輯之友》 《科技與出版》等,開闊眼界、拓寬思維、熟悉行業規范與發展趨勢[2],同時也可為今后的編輯學研究打下基礎;(2)平時工作中經常翻閱編輯類工具書,如《科技書刊標準化18講》 《作者編輯常用標準及規范(第三版)》 ,這類工具書準確、全面且實用,放在案頭經常翻閱,方便將編輯理論運用到編輯實踐中[14];(3)向編輯前輩與同行虛心請教,學習他們的工作方法與技巧,探討編輯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交流工作體會[9];(4)定期瀏覽編輯行業協會和專業網站,如中國高校科技期刊研究會、中國科學技術期刊編輯學會、中國期刊協會、中國編輯網、編輯中文網等了解業界動態、課題申報等信息[9];(5)關注編輯行業內的微信公眾號,如編輯校對、編輯課堂、編輯之聲、中文編輯校對網等。
筆者提供了幾條可幫助科技期刊青年編輯快速提升編輯技能的途徑,但“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編輯技能的提升絕非一朝一夕之間可以養成的,需要經過日常積累、歸納與總結方可形成。總之,科技期刊青年編輯應該腳踏實地,切忌心浮氣躁,養成邊工作邊學習的習慣,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做好利用一輩子的時間去從事編輯事業的準備,努力將自己培養成為一名合格的編輯,爭做優秀的期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