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紫微
(蘭州大學《草業學報》編輯部,甘肅 蘭州 730020)
當下社會的發展給學術期刊編輯提出了一定的挑戰,傳統工作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化社會的發展,急需學術編輯工作人員調整工作方向,重視提升工作能力,適應現代化社會發展,將更多的技術手段應用于期刊編輯工作中,這樣才能夠有效地提升學術期刊的質量。
在科學技術推動之下,社會已經進入到了計算機、信息化、“互聯網+”以及大數據時代,智能終端以及社交媒體的出現,使人們獲取信息資源的途徑逐漸豐富起來,每天都會產生大量的數據資源,改變了人們生產生活的方式。學術期刊編輯工作,隨著時代變革而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同時也給學術期刊編輯的工作帶來了一定的挑戰,如不能及時轉變工作模式,就會影響到工作的成效,新時代背景之下還需要廣大的學術期刊編輯積極應對。
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人們獲取信息資源途徑已經從傳統單一的紙質媒介向數據平臺過渡,人們通過移動終端就可以獲得豐富的學術論文和期刊,由于便捷性得到提高,傳統模式的紙質傳播媒介形式自然就呈現出衰落趨勢,在這種背景之下,學術期刊編輯,應該順應讀者閱讀模式,變革現有的編輯模式,實現單一紙質媒介編輯出版模式向多媒介編輯出版方式轉變,這樣一來,就給人們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性,推動學術信息傳播與共享最優化。想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學術期刊編輯就好不斷提升自身專業素養,順應信息化與數據化時代發展模式,在熟練掌握傳統紙質媒介符號編輯方式外,還應該不斷提升對視頻、音頻以及各種信息的高效編排與利用,真正做到從傳統學術期刊編輯順利過渡到多媒介編輯模式,將更多精彩的視聽內容傳遞給廣大的讀者,這樣一來,不僅人們能夠享受到豐富的信息資源,同時也是學術期刊編輯提升自身的重要機遇。
審校工作是學術期刊編輯主要工作內容之一,其審校質量水平的高低,直接關乎學術期刊的質量,所以要高度重視做好審校工作。當下稿件審校一般包括初審、專家審稿以及責編校對三種審校模式,傳統稿件審校模式主要是編輯以及同行專家之間的審校為主,對期刊、論文的規范性、創新性以及結構的等方面是否合理進行評判。在這種情況之下,稿件審校的和理性與編輯、專家本身的素養有著緊密的關聯,這樣一來稿件審校的公平合理性就受到一定的挑戰。在信息化時代,學術期刊編輯應該充分利用好中國知網、論文監測平臺等媒介,改進傳統稿件審校模式,利用這些學術平臺,搜索稿件關鍵詞,就能夠掌握稿件主要研究內容發展趨勢以及當下研究現狀,從而對稿件選題的新穎性、創新性作出合理評估,同時還可以利用數據庫對學術期刊進行檢測,從而掌握文章是否存在抄襲行為。通過這種審校方式,保證了學術期刊的公平公正性,維護了學術期刊與論文領域的純潔性。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之下,學術期刊編輯要及時掌握并熟練運用這種審校方式,從而提高工作的效率[1]。
信息挖掘能力對于學術期刊編輯來說尤為重要,學術期刊編輯應該不斷提升自身挖掘信息的能力來適應當下選題策劃、文章推送等工作。過去學術期刊編輯在選題階段通常是根據自身工作經驗完成選題工作,這種模式就決定了選題存在一定的主觀性,對于學術期刊編輯來說是一種全新的挑戰。當下學術期刊編輯要及時調整工作模式,提高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的能力,利用網絡渠道增加選題策劃科學性,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等形式,充分挖掘相關信息,搜索選題相關信息和學術發展方向,稿件評估科學性得以提高。為了實現這樣的目標,就需要學術編輯不斷提高信息挖掘能力,改變以往選題模式,利用好學術期刊專業數據庫,搜索稿件主題內容以及關鍵詞,保證稿件選題時效性以及創新性,同時通過不斷提升信息挖掘能力,還能夠對學術期刊、論文的真實性做出審查,利用大數據平臺對稿件主題內容進行全面的搜索,實現信息充分挖掘,有效地避免了學術不端問題的發生。
大數據時代背景之下,學術期刊編輯應該及時提升專業技能、職業素養等,不斷適應快速發展的社會,為人們提供優質的學術期刊與論述,承擔起社會媒介職責,用數字信息更好的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助推中國學術領域的蓬勃興旺發展。
學術期刊編輯是推動中國學術領域發展的重要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引領著中國學術文化的前進方向,為了推動中國學術不斷向縱深方向發展,真正打造高質量的中國學術期刊,就需要廣大的學術期刊編輯能夠不斷的具備牢固的政治思想,樹立中國文化自信,為中國學術領域發展把握好前行方向。想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就需要學術期刊編輯能夠深入掌握國家相關方針政策,加深對國家基本國策的理解,時刻提升政治理論常識內容,并能夠融入到日產工作中,提升自身工作能力,增強服務人民自覺性,成為向廣大人民群眾傳遞國家政策的紐帶,做好工作中每一件小事,打造高品質學術期刊。學術期刊編輯應該緊隨時代發展變化,能夠全面理解當前社會發展的特色理論,掌握時代發展新命題,將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應用于學術編輯工作中,嚴抓稿件質量,杜絕學術造假問題,為中國學術期刊發展把好質量關。
學術期刊編輯要具備高尚的職業素養,為推動中國學術期刊事業的發展而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在保證期刊質量的同時,能夠推動期刊轉載與引用,真正發揮出高質量學術期刊的價值,從而推動中國學術期刊的發展。在選題策劃階段,學術期刊編輯應該提高選題的能力,這是完成一篇高質量期刊、文論的前提條件,對此學術期刊編輯應該重視把握好國家、社會熱點問題,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將更加有價值的新聞內容展現給讀者面前。在學術期刊、論文編輯過程中,還應該重視提煉自身語言,確保一篇文章在語言上精煉、結構上合理、內容上飽滿,通過編輯與加工真正成為一篇有價值的學術文章。這就需要學術期刊編輯能夠不斷提升自身的職業素養,敢于啃硬骨頭,對于專業理論知識,要吃透弄懂之后,并靈活運用,同時還要不斷攝取新知識,有輸入才能有輸出,豐富自己的頭腦,實現知識的儲備與轉化。此外,學術期刊編輯要高度重視借鑒國際學術期刊發展趨勢,在交流探索中不斷提升學術期刊編輯的職業能力[2]。
深厚的文化素養是一名學術期刊編輯安身立命之本,同時也是向社會傳輸更加有文化價值內容的基本要求。利用深厚的文化素養,能夠促進學術期刊編輯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以及駕馭語言的能力,這種素養不是一成不變的,是需要學術期刊編輯在工作中、生活中不斷積累而形成的。一名優秀的學術期刊編輯需要深厚的文化素養,而文化素養主要是體現在良好的文字功底、縝密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反應能力等方面,只有不斷提升學術編輯這些方面的能力,才能夠逐漸形成自身的文化素養,這就需要學術編輯廣泛涉獵文、史、哲等各個領域相關知識,為自己構建起一個具有深度、廣度的知識網絡,在知識的儲備與積淀中,慢慢形成文化內涵,良好的文化素養還體現在日常生活中,學術期刊編輯應該用心感悟生活,認知對待工作,對自身的工作有一個理性的認識,對于繁雜的編輯、校審工作,應該保持高度的細致與絕對的耐心,在舉手投足中展現出一個編輯的文化修養。
隨著大數據、“互聯網+”以及云計算時代的到來,新聞媒體、學術期刊等領域出現了顯著的變化,強烈震動的同時,還需要新聞媒介、期刊雜志等及時調整發展方向,形成良好的媒介素養,充分利用好現代化傳播手段,將新媒介手段與傳統工作模式實現有機的融合,推動中國學術期刊領域的發展。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需要學術期刊編輯善于借助新媒體手段推動工作模式改變,提升工作效果,加強對媒介的應用能力,通過各種新媒介途徑,增強學術期刊內容的選擇、傳播與審校,提高學術期刊傳播的編輯性與高效性,這就需要學術期刊工作人員,熟練掌握各種新媒體技術手段,并能夠熟練應用,在實際應用中提高學術傳播的效率。另外,良好的媒介素養還需要學術期刊編輯不斷重視提升多媒介理論素養,通過深入把握相關理論,促進學術期刊編輯應用智能終端設備,進行編輯與校審能力,借助媒介手段,提升學術傳播的能力[3]。
學術能力對于學術期刊編輯非常關鍵,一個良好的學術期刊編輯,必須要具備堅實的學術能力,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最后發表的學術期刊質量。這就需要學術期刊編輯始終能把握學術前沿,保持良好的學術前瞻性,掌握學術熱點,抓住一定社會意義和價值的學術期刊內容,打造具有學術價值的期刊欄目,從而吸引更多的專家與學者積極投稿,真正打造一個高質量學術平臺。為實現這樣的目標,就要保證編輯始終能夠堅守學術自覺性以及嚴肅性,在工作中,始終能夠合理安排編輯工作計劃,推進學術編輯工作高效開展,同時重視各項科學發展成果,參加學術交流與研討會,積極學習各種科學文化智慧,從而逐步培養自身形成堅實的學術素養。
在新時代背景之下,對學術期刊編輯能力也提出了一定的挑戰,為了更好適應社會的發展要求,還需要學術期刊編輯不斷提升自身專業素養,適應當前學術發展。學術期刊編輯能力提升主要路徑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傳統媒介之下,人工審校方式已經不適合當前社會發展需求,在當下,還需要學術期刊編輯工作人員利用好大數據技術手段開展審校工作,準確判斷稿件學術價值,提升審稿工作的科學性和效率性,這樣不僅可以使學術編輯工作人員從繁雜的校審工作中解脫出來,投身于更加有意義的編輯工作,同時還保證了校審工作的效率。當下,期刊學術領域中發生了一些剽竊、抄襲等行為,擾亂了行業秩序,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學術期刊編輯工作人員更要重視利用現代化技術手段,提升校審工作能力,學術編輯工作人員通過學習掌握期刊、論文檢測系統,依據系統檢測結果決定是否收稿。為了進一步提升稿件綜合水平,還需要期刊編輯不斷將大數據稿件審校模式有機的融合于傳統審校模式,在提升自身專業性的同時,逐漸提升審校能力,保證稿件質量。
選題策劃能力是學術編輯應該掌握的能力之一,選題水平如何直接關乎著學術期刊質量。傳統工作模式之下,選題工作主要是由編輯人員自身能力決定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就決定了選題工作的質量[4]。在信息化飛速發展的時代,學術編輯人員在工作中還應該重視結合各種數據庫資源,廣泛搜索與選題內容相關的數據資料,進行有機的整合,在技術支撐之下,避免傳統選題工作中存在主觀性較強的問題。不斷提升選題能力的過程,有助于學術編輯工作人員將工作重點放在當前社會中的科學前言、社會熱點等領域,通過期刊以及學術論文關注社會民生,真正將學術期刊打造成為引領社會發展的學術平臺,提升服務人民、貢獻社會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當下學術期刊編輯不僅要重視做好基本的編輯、審校工作,還要提升發掘各種信息的能力,并準確提煉選題內容,為打造高品質學術期刊奠定基礎條件。
辦刊質量最重要取決于是否得到讀者的認可,只有發布的期刊以及學術論文能夠得到讀者認可,才可以說是成功的。為了實現這樣的目標,還需要學術期刊編輯在日常工作中,能夠樹立起良好的營銷意識,在選題策劃、審校工作環節,能夠從讀者需求角度出發,提供給讀者真正需要的、有價值的期刊、論文,滿足讀者需求。傳統模式之下,期刊學術編輯工作營銷意識不強,同時又沒有信息化技術手段作為支撐,期刊質量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滿足讀者真正需求,基于這種問題,學術期刊編輯應該不斷地充分利用好現代化技術手段,順應讀者閱讀需求,改變傳統出版模式,創造多種途徑學術、期刊傳播模式,從而開展特色化營銷工作。當讀者閱讀期刊或者是學術論文時,會形成相應的閱讀報告,學術期刊編輯要及時做好讀者閱讀內容分析,做好細致化跟蹤服務,這樣當數據庫內容更新之后,就會及時發布向讀者推送相關文獻資料,這樣讀者的滿意度也會隨之而提高,學術期刊的質量才能逐漸被人們所認可[5]。
綜上所述,本文對學術期刊編輯工作能力提升進行了分析與論述,可以看出當下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人們生活方式已經有了顯著的變化,傳統的學術期刊編輯工作模式已經很難適應現代化社會的需求。基于這種問題,需要學術編輯工作人員及時做好各種能力的提升,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社會的快發展趨勢,這就需要學術期刊編輯工作人員重視完善自身的審校工作能力,融合現代化、自動化校審工具,提升校審的精確度,不斷完善選題策劃能力,將選題的范圍擴大到社會科研前線、社會熱點,這樣才能更加滿足讀者需求,同時還要重視提升學術編輯營銷意識,在工作過程中,能夠從讀者訴求出發,有助于推動期刊、學術雜志質量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