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娟
(中國科技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石家莊分公司期刊編輯部,河北 石家莊 050000)
科技的日益進步,引領著出版行業發生著變革,由最初的傳統出版逐步過渡到數字出版,再到融合出版,無不印證著當今信息時代的快速發展。作為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出版工作,也就擔負著更多新的責任和使命。在整個出版的過程中,編輯工作一直處于核心的位置。出版社近年來探索了創新型的工作模式,將傳統意義上的編輯分為策劃編輯和加工編輯兩大類。策劃編輯可能更側重在前期內容的選題和后期宣傳等方面,加工編輯則將重點放在稿件的編校質量方面。隨著傳播方式和傳播形式的多元化發展,加工編輯又被賦予了很多新的職能。因此,期刊的加工編輯,既是前沿科學技術的接收者,又能參與到具體的傳播過程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1]。編輯的基本素養更是決定期刊質量的重要因素,在融合出版的背景下,更應該適時調整節奏、適應新變化,才能真正做到傳播文化,服務大眾。
2015年,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發布了〔2015〕32號《關于推動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通過《指導意見》的總體要求、重點任務、政策措施和組織實施等方面,編輯應該認識到融合出版面臨的重大機遇和挑戰。
互聯網時代早已到來,影響和改造了多個行業,出版行業也不例外。比如,傳統出版的各種媒介:報紙、期刊、音像,都在通過各種信息處理方法,變為數字化的產品,通過網絡,在多種載體終端上呈現出來。出版作為文化傳播、信息交流的重要領域,轉型升級、融合發展是大勢所趨[2]。
傳統出版雖已形成一套成熟的模式和理念,但以紙質媒體為主體的理念早已被打破,年輕的讀者大多使用電子設備閱讀。這就迫切要求數字出版快速適應時代,數字出版的變革正是通過自身的規范化的操作,達到高效、便捷的目的,從而逐步呈現出優勢。數字出版已然變成出版業深刻變革的重要助推器。傳統出版和數字出版的深度整合,便是融合出版[3]。
在這個新時代,大家都已經認識到科學技術的重要性,也認識到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重要價值。掌握一定的科學技術的人才才能形成寶貴的人才資源。在融合出版的大環境下,人才的融合發展是出版業持續發展的強大動力。編輯作為內容生產和傳播的主力軍,應該主動探索成為復合型的全媒體人才。這就要求期刊加工編輯既要具備扎實的編輯功底,還要大力加強各方面能力和意識的培養,以適應出版行業融合發展的需要。
進入數字化加工以來,來稿的主要格式大概是兩種:一種是基于office中的word格式,另外一種是使用LaTex格式。無論是哪一種格式的稿件,都需要在計算機上安裝對應的軟件進行編輯加工,同時還要對稿件中出現的插圖、表格和數學公式,進行一些加工。在這個過程中會遇到很多軟件因為版本問題導致不兼容的情況,比如插圖的分辨率過低或者存儲過大,這會影響后期的排版質量和印刷質量;再比如,公式進行一些轉換,變成圖片了,或者公式里面的物理量寫法不對,正斜體和上下角標的格式有誤等。上述這些問題,對于一個比較熟練計算機和軟件的編輯來說,可以比較輕松地完成規范化的操作。
2016年,《中國科學》雜志社的侯老師等人通過編寫VBA程序,提升了參考文獻自動化的加工水平,數據是從CrossRef獲取的,完成了文獻的拆解和基本加工[4]。這一過程,在前期的很長時間,都需要大量的數據進行磨合和探索,除了要求加工編輯熟練使用計算機的基本技能外,還要求編輯可以通過對比找到問題所在,并且準確描述操作過程以及期望的顯示結果。加工編輯用了好幾年的時間,才基本適應這個新工具。與此同時,加工編輯還嘗試學習利用word宏語言,對一些規范化的修改進行技術操作,力爭達到一鍵統改的效果,最終實現高效、基本準確的完成稿件的技術處理[5]。
融合出版最終呈現的產品是多種形式的,比較常見的是手機、電子閱讀器、平板電腦、學習機、音頻。閱讀的方式分為在線閱讀和網絡下載等,呈現過程使用的語言也不同,有html、xml等,在逐步學習中了解到兩者的語法要求和作用是不同的。html是用來顯示數據的,是www的描述語言;xml是用來描述和存放數據,是一種持久化的介質,數據和顯示是分開的,xml被設計用來描述數據,其核心是內容[6]。目前,《中國科學》雜志社使用的是xml排版,雖然沒有要求編輯掌握xml語言,但是已經逐步進行xml的加工、校對和排版一體化操作。這就要求加工編輯的技能,隨著工作的深入,逐步升級拓展,適應融合出版和時代的要求。
期刊是科研人員的指導性讀物,重點介紹本學科發展的現狀,通過多種理論研究方法,讓科研人員開闊視野,受到啟發,理論技術水平得到提高。因此,論文的學術水平就是期刊的“靈魂”,保證出版物的質量就是保持“靈魂”的精髓所在。期刊的加工編輯面對的是本學科多個方向的稿件,對基礎技能的要求,也是很廣的。比如,需要具備較為扎實的一級學科基礎知識,還要熟悉多個子學科和交叉學科的習慣性用法。隨著工作經驗的逐年積累,編輯的視野不僅有深度,還要有廣度。一部分青年的作家學者,具有很高的學術研究熱情,從學術研究角度,論文具有前瞻性和閃光點,可還是缺乏一些規范化的表達形式。這就要求處理稿件的編輯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和編輯加工能力,可以有效地幫助作者將其論文進一步完善,達到精品出版的要求。
從事期刊出版工作就要時刻保持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容不得半點疏忽大意。作為期刊的加工編輯,必須要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社會責任,保持一顆敬畏心。出版工作是一項文化事業,要想期刊出版精品稿件,就必須要具備一支有較高職業素養的編輯加工隊伍。編輯的工作是為廣大人民群眾甄選并制作優質精神食糧的腦力勞動者。編輯必須具備認真負責、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才能加工出合格的產品,滿足廣大讀者的需求。
電子化文檔在與外界的傳輸過程中,更要格外注意計算機的安全運行和網絡的維護。編輯日常接觸到的稿件,絕大多數是沒有正式發表的,這些稿件都是非常寶貴的精神財富。因此編輯在處理的過程中,要格外留心注意。
質量是產品的生命,出版物的質量是出版社的生命。無論采用哪種呈現形式,最終都會以文字材料表現出來。一篇優秀的科技論文,除了要求內容的真實、科學、時效性外,還應該具備層次清楚、條理明確,在語言表達上要有一定的美感。因此,要求加工編輯有一定的文字使用經驗和審美能力。在加工稿件的過程中,既要注意圖表、數據、結果的呈現,還要留意行文結構、邏輯層次等方面。
融合背景下,除了文字功底外,與作者和讀者的交流也顯得尤為重要。如果編輯在加工的過程中,遇到了一些需要規范化處理的問題,恰巧作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學者,他一直強調這個寫法在業內是通用的,不贊同改動,甚至是通篇一個字都不能改。這樣情況下,如果加工編輯不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沒能在恰當的時間給予恰當的溝通,讓本來可以解決的問題變成“棘手”的問題,這就可能為后面相關的出版工作留下隱患。
在融合出版的大形勢下,加工編輯除了跟作者和讀者溝通交流外,可能還需要經常跟技術研發人員進行深入探討。比如,涉及一些小工具的開發和探索,編輯提出基本需求,技術研發人員制作程序滿足要求。在溝通的過程中,編輯不僅要用簡單的語言描述需要做什么,還要解釋清楚為什么要這么做。因為在跨領域接觸的時候,彼此之間理解事物的能力是不同的。技術研發人員需要充分理解編務工作的整體流程和諸多細節上面的要求。
除去上述幾點基本素養外,編輯的創新意識也十分可貴。比如編輯技術手段的創新,之前的一支筆、一把剪刀、一瓶膠水的傳統編輯加工手段已不能適應快速的信息時代,期刊編輯的創新技能更是走在圖書編輯之前,無紙化辦公應運而生。加工編輯的創新精神可以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加工技能的創新
稿件的加工形式從2012的紙質版加工過渡到電子版加工,校對模式由傳統校對過渡到利用word進行電子比對,逐步改變了必須借助紙稿閱讀的習慣。隨著運用word熟練程度的提升,加工編輯想要探索一些提高效率的方法。最初接觸到的是使用通配符進行簡單操作,比如提煉一些有規律的數字或者符號,使用通配符的查找功能,再替換為標準形式,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節省時間。但是隨著通配符的持續使用,加工編輯發現一次查找替換的操作只能修改一種類別,還想在加工技能上有更大突破,想要一次性完成所有類別的查找替換操作。后來接觸到了word宏功能,加工編輯嘗試錄制并使用宏的幾項功能,發現可以基本滿足一鍵查找替換的要求,而且這個宏功能有一定的延展性,可以持續更新使用[5]。
2.加工工具的創新
使用計算機將文本轉換為多種語言呈現在終端上會涉及一個常見問題——轉換過程中的描述語言較為復雜。在這整個轉換過程中,加工編輯不僅要看懂超文本標記語言,還要會用這些語言進行格式段落的調整。隨著新語言的引入,修改這些語言的工具也會越來越多樣,例如,Mathtype公式編輯器,在傳統的電子稿件中,打開公式編輯器直接修改即可,所見即所得;而在融合出版的新加工模式下,一個簡單的算式會由很多復雜的語言組成。而這種語言的學習有可能會變成常態,所有的文本在稿件定稿之后,都要經過一系列的語言轉化,最后完成在線發布的狀態。
3.創新型的思維模式
科技期刊是為科學家服務的,是傳播最新研究進展和成果的平臺。電子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讓期刊出版的傳播方式和傳播形式變得更加多元。這也就客觀上要求編輯的職業技能需要突破和創新。與其被迫接受改造,不如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出擊應對。因此,編輯要具備創新型的思維模式,從“為他人做嫁衣”的習慣中跳脫出來,順應融合出版的時代要求。
以上是在融合出版的大背景下,筆者通過分析融合出版的機遇和挑戰,提出了兩點對期刊加工編輯的新要求以及應該具備的幾項基本素養,包括專業素養、責任感、語言文字素養、溝通能力、創新素養等。希望加工編輯通過提高這幾項基本素養,可以形成較為穩定扎實的核心競爭力,力求達到既保證質量,又保證周期這一出版要求。作為一名新形勢下的加工編輯,要杜絕“吃老本”的心態,積極走出舒適圈,具備發散性思維,時刻保持對新技術、新知識的探索欲望,做到不斷適應融合出版的轉型升級。
筆者堅信,集體的力量大于個人力量的簡單相加,倘若每一位創新型謀求突破的編輯都積極探索新技術手段,并且結合具體實踐不斷修復,那么團隊協同加工的戰斗力將持續提升。這樣一支高素質學習型的編輯隊伍便應運而生。這對精品期刊出版工作的順利、高效、優質運行起到了穩定的支撐作用。過硬的編輯技能是法寶,具備新技術手段的編輯技能更是難能可貴。只有不斷秉承工匠精神、創新精神,在工作中積累知識和經驗,保持學習的熱情,不斷提高個人的綜合素質,才能更好地為作者服務,為文化傳播貢獻一份力量。